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的重心不在写物,而是以物写人,是将物人格化,是借物言志。“物”是咏物诗歌咏的对象,“志”是诗人借助物表达的思想感情。而非就物咏物,是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精神委婉地写进去。
咏物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托物言志,常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常见问题
同学们不能准确地把握物和志的契合点。只能单纯地谈物的外形,不能挖掘“物”的深刻含意。
方法点拨
首先,明晓术语:托物言志(指抒发情感而言)、象征(指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指修辞方法)。
然后,从三个角度入手:
一、 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意象,明晓诗人“寄托”之意。
咏物诗,需要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但又不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还要写出事物的神韵,形神兼备。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物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所以要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且茁壮地生存下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的象征。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诗人先写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
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析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到作者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二、 感悟诗人的个性情感。“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物”虽各异,而其情却无别。
1. 咏同一物表达不同的情志。
如唐朝诗人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都写过咏蝉诗。他们同样是咏蝉,同样写了蝉鸣,同样以蝉喻人,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环境、生活遭遇各有不同,所以写得完全不一样。
虞世南多才多艺,受到唐太宗的称赞,地位高,名气大,所以他在《咏蝉》诗里就这样写:“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被关在牢里,无法脱身,又求救无门,所以他的《在狱咏蝉》这样写:“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李商隐一生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牢骚满腹,所以他的《蝉》诗就这样写:“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三位诗人一为高官,借蝉暗喻品行高洁,声望颇大,充满了自信和满足;一为囚徒,自哀自怜,借蝉写尽失意的痛苦;一为落魄文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是文人可怜的牢骚语。虽然同咏一物,但抒发的是不同的情感。诗人各自所处境遇有别,地位、气质不同,因而在诗中寄寓的情感迥异。
2. 咏同一物表达同一情志。
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用对比的手法写菊花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与他花攀比,借此表达诗人不慕高位、坚守节操的品格。
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霜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二者同咏菊,在表达不改节操、坚守人格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3. 咏不同的物表达同一情志。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品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致。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笔下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
二者相同的志趣、情操借不同的物得以表达。
三、 熟知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如上述的咏蝉诗,或用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未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为背景,写出了白莲独特的气质和神韵。
总之,诗人往往把抒情与写景、言志与描物结合起来,因而可以通过景和物所呈现的特点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以“竹”象征正直谦虚,以“菊”象征孤高傲世,以“荷”象征志行高洁等。
特点归纳
1.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2.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 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4. 描写方法除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步骤归纳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 体会诗人的创作手法。
规范答题
鉴赏咏物诗,一般按照“所咏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这一流程进行。
1. 形象特点:环境特点和自身特点;
2. 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3. 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现场 练兵
(一)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1.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來刻画“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解析思考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笋上,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要抓住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
答案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二)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1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2问要求分写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一定要先分析再答出什么情感。
答案1. 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2.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北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三)
解析要仔细审题,不能“手法”上分析太多,“拟人、对比、借物抒怀”等手法堆砌,要按题干要求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手法,首联写孤雁之声,颔联写孤雁之形,都是从正面写孤雁,但不管写声还是写形,均不停留在声和形上。尾联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答案1.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 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熱烈而执著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作者:韩玉洁,南京市金陵中学)
咏物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托物言志,常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常见问题
同学们不能准确地把握物和志的契合点。只能单纯地谈物的外形,不能挖掘“物”的深刻含意。
方法点拨
首先,明晓术语:托物言志(指抒发情感而言)、象征(指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指修辞方法)。
然后,从三个角度入手:
一、 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意象,明晓诗人“寄托”之意。
咏物诗,需要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但又不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还要写出事物的神韵,形神兼备。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物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所以要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且茁壮地生存下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的象征。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诗人先写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
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析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到作者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二、 感悟诗人的个性情感。“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物”虽各异,而其情却无别。
1. 咏同一物表达不同的情志。
如唐朝诗人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都写过咏蝉诗。他们同样是咏蝉,同样写了蝉鸣,同样以蝉喻人,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环境、生活遭遇各有不同,所以写得完全不一样。
虞世南多才多艺,受到唐太宗的称赞,地位高,名气大,所以他在《咏蝉》诗里就这样写:“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被关在牢里,无法脱身,又求救无门,所以他的《在狱咏蝉》这样写:“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李商隐一生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牢骚满腹,所以他的《蝉》诗就这样写:“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三位诗人一为高官,借蝉暗喻品行高洁,声望颇大,充满了自信和满足;一为囚徒,自哀自怜,借蝉写尽失意的痛苦;一为落魄文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是文人可怜的牢骚语。虽然同咏一物,但抒发的是不同的情感。诗人各自所处境遇有别,地位、气质不同,因而在诗中寄寓的情感迥异。
2. 咏同一物表达同一情志。
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用对比的手法写菊花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与他花攀比,借此表达诗人不慕高位、坚守节操的品格。
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霜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二者同咏菊,在表达不改节操、坚守人格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3. 咏不同的物表达同一情志。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品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致。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笔下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
二者相同的志趣、情操借不同的物得以表达。
三、 熟知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如上述的咏蝉诗,或用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未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为背景,写出了白莲独特的气质和神韵。
总之,诗人往往把抒情与写景、言志与描物结合起来,因而可以通过景和物所呈现的特点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以“竹”象征正直谦虚,以“菊”象征孤高傲世,以“荷”象征志行高洁等。
特点归纳
1.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2.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 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4. 描写方法除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步骤归纳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 体会诗人的创作手法。
规范答题
鉴赏咏物诗,一般按照“所咏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这一流程进行。
1. 形象特点:环境特点和自身特点;
2. 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3. 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现场 练兵
(一)
初食笋呈座中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1.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來刻画“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 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解析思考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笋上,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要抓住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
答案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二)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1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2问要求分写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一定要先分析再答出什么情感。
答案1. 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2.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北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三)
解析要仔细审题,不能“手法”上分析太多,“拟人、对比、借物抒怀”等手法堆砌,要按题干要求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手法,首联写孤雁之声,颔联写孤雁之形,都是从正面写孤雁,但不管写声还是写形,均不停留在声和形上。尾联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答案1.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 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熱烈而执著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作者:韩玉洁,南京市金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