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修辞中,我们用的最多的可能是比喻,拟人等。但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这一课时,我们会发现课文中使用最多的是反问。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汉语句式。不少语法专家对反问句都有研究、论述,认为它是一种表示强调的句式。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认为“同样的意思,用反问句来说,比平常的肯定句否定句更有力量。”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说“反问句的作用是对于一个明显的道理或事实用反问的语句来加以肯定或否定,以达到加强语势的目的。”反问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我认为反问句是具有相当浓厚的感情色彩的。
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我们常常把反问句和陈述句联系起来,还用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的方式进行训练。
那么反问句有什么作用呢?它与一般陈述句有何不同?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敬畏自然》这一课中的一些反问句,并把他们改成陈述句,体会这两者的不同:
①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成陈述句为: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作用: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的、毫无资格的。
②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成陈述句为: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③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成陈述句为: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作用: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④ 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成陈述句为:你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这句话的思想、语气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比如: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这里“难道”一词也可以省略。
3.“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我们难道要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强调要保护环境。
可见,在特定的条件下,妙用反问,能给谈话增加力度,取得预期的表达效果;反之,如果使用不当,谈话也会适得其反,遭到失败。
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向做实验的学生介绍四种操作方法说:“同学们,你们何妨试试这四种实验方法呢?”由于少用了一个否定词“不”,把意思表达反了,变成了“不用试试这四种实验方法”,引来学生当场质疑。看来谈话运用好反问,加大力度,既要适应话题主旨表达的需要,又要注意准确到位,恰到好处,要分外小心细心,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反问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交流中间应少用。
用反问无非就是使感情表现的更为鲜明,感情也有褒贬中性之分,但无论哪一种感情都带有对某方面的谴责与质问,比如:我们强调感情夸赞某人很伟大:难道爱因斯坦还不够伟大吗?这句话暗含的就是谴责某些人不知道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知识如此的五花八门的信息社会,我们无法要求一个人是通才或是全能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同时反问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如“你有什么资格来提出要求呢?”这个反问就有贬义的直接谴责人的意味了,这是很让人反感的。在这个讲究人权、人人平等的社会,我们应该多用一些舒心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来跟他人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促进社会的和谐。
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我们常常把反问句和陈述句联系起来,还用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的方式进行训练。
那么反问句有什么作用呢?它与一般陈述句有何不同?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敬畏自然》这一课中的一些反问句,并把他们改成陈述句,体会这两者的不同:
①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成陈述句为: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作用: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的、毫无资格的。
②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成陈述句为: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③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成陈述句为: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作用: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④ 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成陈述句为:你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这句话的思想、语气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比如: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这里“难道”一词也可以省略。
3.“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我们难道要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强调要保护环境。
可见,在特定的条件下,妙用反问,能给谈话增加力度,取得预期的表达效果;反之,如果使用不当,谈话也会适得其反,遭到失败。
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向做实验的学生介绍四种操作方法说:“同学们,你们何妨试试这四种实验方法呢?”由于少用了一个否定词“不”,把意思表达反了,变成了“不用试试这四种实验方法”,引来学生当场质疑。看来谈话运用好反问,加大力度,既要适应话题主旨表达的需要,又要注意准确到位,恰到好处,要分外小心细心,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反问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交流中间应少用。
用反问无非就是使感情表现的更为鲜明,感情也有褒贬中性之分,但无论哪一种感情都带有对某方面的谴责与质问,比如:我们强调感情夸赞某人很伟大:难道爱因斯坦还不够伟大吗?这句话暗含的就是谴责某些人不知道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知识如此的五花八门的信息社会,我们无法要求一个人是通才或是全能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同时反问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如“你有什么资格来提出要求呢?”这个反问就有贬义的直接谴责人的意味了,这是很让人反感的。在这个讲究人权、人人平等的社会,我们应该多用一些舒心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来跟他人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促进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