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经过我院院前急救的7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一时间内未经过我院院前急救的75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然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致残率能够有效降低,利于患者的康复,此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致残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61-02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易发于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的致残率较高,如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的原则为早发现、早治疗,这是减低该病患者死亡率的首要原则。研究表明,院前急救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我们对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将经过我院院前急救的7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一时间内未经过我院院前急救的75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5例,他们的年龄在50-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患者24例,有冠心病病史26例,有糖尿病史18例,有高脂血症4例,合并三高病史3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7例,他们的年龄在5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8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患者23例,有冠心病病史26例,有糖尿病史19例,有高脂血症3例,合并三高病史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自行或者家属陪同来院就诊,未对其进行院前急救处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处理,具体方法为:
1.2.1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出诊准备,出诊后,嘱咐患者不要随意活动,耐心等待救援,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对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以此作为明确病因、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依据。
1.2.2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为患者清理口鼻异物,防止患者因阻塞气管发生危险,对于呼吸不规则的患者给予气管插管处理,为患者建立靜脉通道并吸氧,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避免患者因紧张、急躁影响医护人员的救援。
1.2.3在对患者进行转运的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在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氧气充足的基础上将患者及时进行入院治疗,以增加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1.3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抢救处理以及入院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人数为2人,所占比率为2.67%,对照组患者的死亡人数为11例,所占比率为14.67%,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残疾例数为3人,所占比率为4%,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6%),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一。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病以老年人多发,其包含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病变,一般是由于血液黏稠、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和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等引起的心脏、大脑和全身组织出现缺血性或者出血性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该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且很容易复发,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危险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心脑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非常快,通常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或者胸后骨疼痛,若病情在夜间发病,患者的疼痛感愈发强烈。临床研究报道显示,
现行的临床院前急救措施通常为院前准备、现场救护、转运途中的检测和救护等环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早发现、早抢救的治疗原则,时间就是生命,对患者进行尽早的医疗救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减少死亡状况的发生。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出诊准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紧急救护,对病情复杂不能明确病因的患者进行中性治疗,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在对患者进行转运的过程中进行密切观察,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实践证明,经过上述处理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较未经过上述急救处理的患者低很多。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接受到院前急救的患者的病情控制率较高,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与上述临床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致残率能够有效降低,利于患者的康复,此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玥 . 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前救治分析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1, 31(35):63.
[2]肖玉光 , 邓伟峰 , 黄尹虹 , 等 . 院前急救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效果分析 . 中国医药指南 , 2014, 12(19):28-29.
[3]李志旻 , 张萍 , 张美蓉 , 等 . 心脑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模式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 2012, 33(22):3069.
[4]王海荣 , 刘永胜 , 王合玲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的应用 . 中国医药指南 , 2013, 11(21):726-727.
[5]段志兰 . 122 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分析 .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 2014, 14(9)
[6]黄晓鸣.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 医学信息,2014,27( 39) : 513
[7]郑锋.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 6) : 112.
[8]郭洪峰,田波. Hcy 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 4) : 37 - 38.
[9]Jeger R V,Radovanovu C D,Hunzuker P R,et al. The year trends inthe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of cardiogcnic shock[J]. Ann InternMed 2008,149: 618 - 626.
【关键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致残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61-02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易发于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的致残率较高,如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的原则为早发现、早治疗,这是减低该病患者死亡率的首要原则。研究表明,院前急救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我们对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将经过我院院前急救的7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一时间内未经过我院院前急救的75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5例,他们的年龄在50-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患者24例,有冠心病病史26例,有糖尿病史18例,有高脂血症4例,合并三高病史3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7例,他们的年龄在5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8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患者23例,有冠心病病史26例,有糖尿病史19例,有高脂血症3例,合并三高病史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自行或者家属陪同来院就诊,未对其进行院前急救处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处理,具体方法为:
1.2.1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出诊准备,出诊后,嘱咐患者不要随意活动,耐心等待救援,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对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以此作为明确病因、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依据。
1.2.2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为患者清理口鼻异物,防止患者因阻塞气管发生危险,对于呼吸不规则的患者给予气管插管处理,为患者建立靜脉通道并吸氧,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避免患者因紧张、急躁影响医护人员的救援。
1.2.3在对患者进行转运的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在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氧气充足的基础上将患者及时进行入院治疗,以增加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1.3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抢救处理以及入院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人数为2人,所占比率为2.67%,对照组患者的死亡人数为11例,所占比率为14.67%,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残疾例数为3人,所占比率为4%,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6%),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一。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病以老年人多发,其包含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病变,一般是由于血液黏稠、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和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等引起的心脏、大脑和全身组织出现缺血性或者出血性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该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且很容易复发,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危险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心脑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非常快,通常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或者胸后骨疼痛,若病情在夜间发病,患者的疼痛感愈发强烈。临床研究报道显示,
现行的临床院前急救措施通常为院前准备、现场救护、转运途中的检测和救护等环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早发现、早抢救的治疗原则,时间就是生命,对患者进行尽早的医疗救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减少死亡状况的发生。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出诊准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紧急救护,对病情复杂不能明确病因的患者进行中性治疗,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在对患者进行转运的过程中进行密切观察,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实践证明,经过上述处理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较未经过上述急救处理的患者低很多。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接受到院前急救的患者的病情控制率较高,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与上述临床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致残率能够有效降低,利于患者的康复,此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玥 . 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前救治分析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1, 31(35):63.
[2]肖玉光 , 邓伟峰 , 黄尹虹 , 等 . 院前急救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效果分析 . 中国医药指南 , 2014, 12(19):28-29.
[3]李志旻 , 张萍 , 张美蓉 , 等 . 心脑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模式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 2012, 33(22):3069.
[4]王海荣 , 刘永胜 , 王合玲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的应用 . 中国医药指南 , 2013, 11(21):726-727.
[5]段志兰 . 122 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分析 .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 2014, 14(9)
[6]黄晓鸣.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 医学信息,2014,27( 39) : 513
[7]郑锋.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 6) : 112.
[8]郭洪峰,田波. Hcy 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 4) : 37 - 38.
[9]Jeger R V,Radovanovu C D,Hunzuker P R,et al. The year trends inthe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of cardiogcnic shock[J]. Ann InternMed 2008,149: 618 -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