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出现了严重的“震荡”,社会传统价值受到了冲击。新旧价值的冲突对既有价值提出了挑战,从而导致价值危机的出现,这种危机的表现或者是否定传统价值,从而提出新的价值“口号”,或者是针对价值信仰多元混乱的局面,奉行价值“虚无主义”。这种价值危机同样波及到了当代大学生,因此,高校价值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价值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国外来看,致力于价值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教育实践上,自80年代以来,价值教育日渐成为当代西方教育改革的主流。价值教育在当前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中西,探讨价值教育理论并进行价值教育的实践,是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共同的选择。
1.高校开展价值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根本要求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力”,这是我国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品质、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来加以规定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虽然我们追求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但对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素质缺乏应有的重视,人本身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及其他与人之生存发展相联系的价值无从表露和体现。而在价值教育中,人们受教育的目的是学习怎样做一个人,受教育者主要的动机和目的是希望学会怎样做一个人,怎样培养自己的价值品格,从而能够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大学生的价值信念和价值原则也不是已经固定或保持不变的,大学生的价值素养同样处在一个生成的过程中。所以,高校价值教育是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重要工作,是对传统学校德育的继承与扩展,是新时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
2.高校价值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这一群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在自主性、创造性、平等意识、民主精神、公正品格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与较高的诉求。但是,市场经济的建立所带来的社会转型,波及到了人们的价值领域。处于新社会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价值体验和价值困惑,带来了种种价值混淆与价值中空,因此,高校价值教育势在必行。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的主体,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价值上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盲目追求品牌消费等现象。比如,一些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追求物质享受,缺失了崇高理想,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毕业有一个“理想”的工作。一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为了谋求个人的私利,擅自毁约、随意跳槽或不按就业合同办事,由此也造成学生的诚信价值的缺失。因此,为了消除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形成良好的价值素养,高校价值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3.高校开展有效的价值教育是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法国学者魏明德指出:“当人生活在一个不容许对既定的态度和信仰指出质疑的封闭世界里,没有人会感觉他是依据一套‘价值而行动’。他不过是做他该做的事而已。今日的情势正好相反,当代的人们遭遇到‘他者’从根本上的挑战。他们知道,世上有种种不同的规范与价值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因不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而不同。因此,对许多人来说,发现‘他者’的存在使得他们认为价值完全是相对的。”[1]西方基于此,已注重和实施价值教育。全球化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而且是文化和价值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的发展,呈现出来的是多种价值观念的并存、冲突和矛盾,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进入到高校,在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大学生中,大学生在对于信息的选择上,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沉溺于网络中,出现价值选择的偏差,例如,网络谣言、网络虚假信息、网络教唆等。同时,西方在文化和价值领域中呈现出“中心主义”倾向,他们把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作为其价值渗透的对象。西方文化里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也影响了现代大学生,使大学生呈现出价值多样化趋势。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大学生价值取向在当代社会的多样化现实,给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教育必须以一种新的理论面向价值冲突所带来的挑战,那就是实施价值教育,而高校价值教育迫在眉睫。
二、高校价值教育的实现路径
针对目前高校价值教育的现状,我们应做到有的放矢,克服高校价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价值教育向着真正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方向发展。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多样价值的制约、引导和整合
对于社会而言学生必须有社会的理想。涂尔干指出:“即使一个社会中各个成员能够做到和平交往,没有任何冲突,但这样的社会也不过是一种非常平庸的社会。在此以外,社会的面前必须有一个它要实现的理想。社会必须拥有必须实现的善,必须为人类的道德遗产做出原创性的贡献。”[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发出号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起着制约、引导和整合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使大学生认清整个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可以纠正错误的价值认识。
2.净化社会环境,形成卓有成效的价值教育的合力
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一种合力。要加强社会风气的建设,净化社会大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特别是网络环境的建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使有些大学生觉得似乎在网络中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而由此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还要净化小环境即加强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营造并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要丰富和完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应作为引领者,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与学生多交流,把价值教育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既关注价值追求的高尚性,也关注价值追求的合理性、可行性,形成积极的价值体验与正确的价值信念。
3.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
大学生价值教育,最主要的还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大学生价值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对价值的认可与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发挥其自觉能动性和进行自我教育,把价值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和品行,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大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对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进行认识,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价值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一位法国学者谈当代文化交流[J].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35.
[2]爱弥儿
一、高校价值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国外来看,致力于价值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教育实践上,自80年代以来,价值教育日渐成为当代西方教育改革的主流。价值教育在当前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中西,探讨价值教育理论并进行价值教育的实践,是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共同的选择。
1.高校开展价值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根本要求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力”,这是我国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品质、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来加以规定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虽然我们追求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但对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素质缺乏应有的重视,人本身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及其他与人之生存发展相联系的价值无从表露和体现。而在价值教育中,人们受教育的目的是学习怎样做一个人,受教育者主要的动机和目的是希望学会怎样做一个人,怎样培养自己的价值品格,从而能够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大学生的价值信念和价值原则也不是已经固定或保持不变的,大学生的价值素养同样处在一个生成的过程中。所以,高校价值教育是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重要工作,是对传统学校德育的继承与扩展,是新时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
2.高校价值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这一群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在自主性、创造性、平等意识、民主精神、公正品格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与较高的诉求。但是,市场经济的建立所带来的社会转型,波及到了人们的价值领域。处于新社会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价值体验和价值困惑,带来了种种价值混淆与价值中空,因此,高校价值教育势在必行。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的主体,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价值上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盲目追求品牌消费等现象。比如,一些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追求物质享受,缺失了崇高理想,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毕业有一个“理想”的工作。一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为了谋求个人的私利,擅自毁约、随意跳槽或不按就业合同办事,由此也造成学生的诚信价值的缺失。因此,为了消除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形成良好的价值素养,高校价值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3.高校开展有效的价值教育是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法国学者魏明德指出:“当人生活在一个不容许对既定的态度和信仰指出质疑的封闭世界里,没有人会感觉他是依据一套‘价值而行动’。他不过是做他该做的事而已。今日的情势正好相反,当代的人们遭遇到‘他者’从根本上的挑战。他们知道,世上有种种不同的规范与价值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因不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而不同。因此,对许多人来说,发现‘他者’的存在使得他们认为价值完全是相对的。”[1]西方基于此,已注重和实施价值教育。全球化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而且是文化和价值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的发展,呈现出来的是多种价值观念的并存、冲突和矛盾,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进入到高校,在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大学生中,大学生在对于信息的选择上,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沉溺于网络中,出现价值选择的偏差,例如,网络谣言、网络虚假信息、网络教唆等。同时,西方在文化和价值领域中呈现出“中心主义”倾向,他们把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作为其价值渗透的对象。西方文化里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也影响了现代大学生,使大学生呈现出价值多样化趋势。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大学生价值取向在当代社会的多样化现实,给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教育必须以一种新的理论面向价值冲突所带来的挑战,那就是实施价值教育,而高校价值教育迫在眉睫。
二、高校价值教育的实现路径
针对目前高校价值教育的现状,我们应做到有的放矢,克服高校价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价值教育向着真正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方向发展。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多样价值的制约、引导和整合
对于社会而言学生必须有社会的理想。涂尔干指出:“即使一个社会中各个成员能够做到和平交往,没有任何冲突,但这样的社会也不过是一种非常平庸的社会。在此以外,社会的面前必须有一个它要实现的理想。社会必须拥有必须实现的善,必须为人类的道德遗产做出原创性的贡献。”[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发出号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起着制约、引导和整合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使大学生认清整个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可以纠正错误的价值认识。
2.净化社会环境,形成卓有成效的价值教育的合力
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一种合力。要加强社会风气的建设,净化社会大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特别是网络环境的建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使有些大学生觉得似乎在网络中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而由此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还要净化小环境即加强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营造并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要丰富和完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应作为引领者,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与学生多交流,把价值教育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既关注价值追求的高尚性,也关注价值追求的合理性、可行性,形成积极的价值体验与正确的价值信念。
3.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
大学生价值教育,最主要的还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大学生价值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对价值的认可与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发挥其自觉能动性和进行自我教育,把价值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和品行,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大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对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进行认识,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价值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一位法国学者谈当代文化交流[J].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35.
[2]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