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控制实质上是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对于单位维持正常运行、各项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和防范各种舞弊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受各種因素的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内部控制的优化进行探究。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优化概述
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颁布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内部控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仍然不足,严重影响了其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升会计核算质量、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的管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实施优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存在常见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单位层面存在的问题
1.组织机制缺乏顶层设计。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多以单位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来发挥作用,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度不够,从而难以形成部门之间的牵制和监督,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组织机制缺乏顶层设计,即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只考虑将财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牵头负责部门,而未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项目建设、内部审计和纪检等部门融入内部控制的整体中,既造成单位资源管理的散乱,也难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制衡机制。
2.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风险管理体系没有程序化,对于风险不能有效识别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单位在面对一些风险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控,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的风险意识不强,即其从思想上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以社会管理和公益为主,因此不存在经营方面的风险,这就使得其对一些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资金使用效率低和资源配置不科学等风险难以察觉。
(二)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是预算编制过程不够科学、规范、准确,多数是以尽可能多获得预算资金为主要目标;其次是虽然能够遵循预算批复的额度和支出范围执行预算,但是在明细支出项目上存在人为的细微调整,不能杜绝无预算项目的支出;最后是没有建立定期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制度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资产管控方面。固定资产内部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验收人员,因此只是由固定资产的归口部门负责购买凭购货发票等原始凭据到资产使用部门验收,而未经过多部门联合验收,这种做法难以保障采购资产的质量和数量等,存在漏洞和风险;二是没有对闲置的资产进行部门间的有效调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三是没有对固定资产实行定期盘点制度,造成固定资产存在账实不符的风险。
货币资金内部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等因素的限制,存在不相容岗位没有严格分离的现象,个别单位也存在为便于办理业务,出纳一人保管收付款所需全部印鉴的现象,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单位货币资金安全方面的风险。
三、行政事业单位优化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单位层面
1.对单位的组织架构进行重新优化。实现对组织架构的重新优化的关键是要实现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性,即将财务、资产管理、政府采购、项目建设、内部审计和纪检等部门融入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中去,从而在实现各部门相互监督牵制的同时促进单位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
2.增强风险管控意识,仔细梳理单位各项经济活动,找准风险点并加以控制。要加强风险管理,一是单位管理层要对风险的重要性具有足够的认识;二是单位人员应当积极参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仔细梳理各项经济活动并找准其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从而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时更有针对性;三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的管控流程。
(二)具体业务层面
1.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评价的力度。要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评价的力度,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分别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评价等制定详尽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以增强其管控的可操作性;其次要提高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管,即预算支出总指标不得随意调整、预算支出的明细项目不得人为更改以杜绝无预算项目的支出发生、预算支出的标准不得超越;最后是要建立定期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制度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建立以保障资产完整和高效使用为目标的资产管控内部控制。首先是要将验收制度实质化,即必须进行实物验收,并且要实行多部门联合验收,针对所购资产的质量、数量、性能等形成书面验收报告;其次是要提高闲置资产在单位内部部门的有效流转,以提高其使用效率;最后是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和清查制度,以确保固定资产的账实相符。
四、结语
只有在实践中及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进行分析,才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优化。本文从内部控制涉及的单位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的各项内部控制为分析对象,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加以阐述,以期能对其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作者单位为淄博市社会福利院)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优化概述
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颁布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内部控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仍然不足,严重影响了其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升会计核算质量、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的管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实施优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存在常见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单位层面存在的问题
1.组织机制缺乏顶层设计。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多以单位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来发挥作用,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度不够,从而难以形成部门之间的牵制和监督,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组织机制缺乏顶层设计,即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只考虑将财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牵头负责部门,而未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项目建设、内部审计和纪检等部门融入内部控制的整体中,既造成单位资源管理的散乱,也难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制衡机制。
2.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风险管理体系没有程序化,对于风险不能有效识别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单位在面对一些风险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控,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的风险意识不强,即其从思想上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以社会管理和公益为主,因此不存在经营方面的风险,这就使得其对一些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资金使用效率低和资源配置不科学等风险难以察觉。
(二)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是预算编制过程不够科学、规范、准确,多数是以尽可能多获得预算资金为主要目标;其次是虽然能够遵循预算批复的额度和支出范围执行预算,但是在明细支出项目上存在人为的细微调整,不能杜绝无预算项目的支出;最后是没有建立定期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制度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资产管控方面。固定资产内部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验收人员,因此只是由固定资产的归口部门负责购买凭购货发票等原始凭据到资产使用部门验收,而未经过多部门联合验收,这种做法难以保障采购资产的质量和数量等,存在漏洞和风险;二是没有对闲置的资产进行部门间的有效调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三是没有对固定资产实行定期盘点制度,造成固定资产存在账实不符的风险。
货币资金内部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等因素的限制,存在不相容岗位没有严格分离的现象,个别单位也存在为便于办理业务,出纳一人保管收付款所需全部印鉴的现象,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单位货币资金安全方面的风险。
三、行政事业单位优化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单位层面
1.对单位的组织架构进行重新优化。实现对组织架构的重新优化的关键是要实现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性,即将财务、资产管理、政府采购、项目建设、内部审计和纪检等部门融入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中去,从而在实现各部门相互监督牵制的同时促进单位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
2.增强风险管控意识,仔细梳理单位各项经济活动,找准风险点并加以控制。要加强风险管理,一是单位管理层要对风险的重要性具有足够的认识;二是单位人员应当积极参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仔细梳理各项经济活动并找准其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从而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时更有针对性;三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的管控流程。
(二)具体业务层面
1.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评价的力度。要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评价的力度,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分别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评价等制定详尽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以增强其管控的可操作性;其次要提高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管,即预算支出总指标不得随意调整、预算支出的明细项目不得人为更改以杜绝无预算项目的支出发生、预算支出的标准不得超越;最后是要建立定期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制度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建立以保障资产完整和高效使用为目标的资产管控内部控制。首先是要将验收制度实质化,即必须进行实物验收,并且要实行多部门联合验收,针对所购资产的质量、数量、性能等形成书面验收报告;其次是要提高闲置资产在单位内部部门的有效流转,以提高其使用效率;最后是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和清查制度,以确保固定资产的账实相符。
四、结语
只有在实践中及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进行分析,才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优化。本文从内部控制涉及的单位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的各项内部控制为分析对象,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加以阐述,以期能对其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作者单位为淄博市社会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