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有些中学生,受家庭及社会等方面的诸多影响,对待身边的人漠不关心,遇事很消极、偏激,对众多问题毫无兴趣。所以,在他们的作文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无动于衷,编造他人的故事,只想着把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讲完,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倾注感情,文章如同白开水,淡而无味;二是无病呻吟,以为频频出现的感叹句和堆砌起来的形容词就是感情浓烈的象征,实则虚情假意;三是“情”“事”分离,或者是光有情而没有人和事,使情无所依靠、无法落脚,或者是表达的情与所写的人和事不协调,不一致,情感成了累赘;四是突转无序,无视情感的变化轨迹,不作必要的铺垫和演绎,一味追求情感的大起大落。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笔者在读学生的作文时感受不到真情的流露,看不到个性的张扬。如何在生活的宝藏里寻宝拾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一、着眼“我”所亲历的事情
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回忆起来会历历在目,写起来最有真情实感,用起来可谓得心应手。
如某学生在作文《交流》中写道:
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我与父亲和新妈妈生活在一起,我失去了往日的一家人的欢乐。尽管父亲和新妈妈对我很好,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渐渐我与父亲的交流少了,有时突然觉得父亲很陌生,甚至害怕天天见到父亲。
在这篇作文里,这位学生所写的人和事是其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写得情感真挚,打动了笔者。
二、着眼“我”所听过的事情
对于亲朋好友和身边的人所讲过的故事,不妨细化想象,生发开来,对于他人阐述过的观点,不妨谈谈己见。这样,化他人经历为我用,能有效丰富自己的材料库。
例如,某一同学在写作文时,就把从别人那听到的故事写进了作文里。他从别人那听到《谁把耳朵给了我》这篇文章,内容是:一对夫妇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但是这个男孩出生时没有耳朵,岁月飞逝,转眼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非常出色,但同学叫他“畸形人”。孩子慢慢长大了,上了中学。他很聪明,在文学和音乐上显出非凡的天赋,其他才能也开始显山露水。如果不是看起来有点恐怖的外形,他的生活应该非常精彩。男孩16岁那年,他的父母亲和家庭医生开了一个会,办法有一个,就是找到一双合适的耳朵,将其嫁接到孩子头上。于是,一场大搜索开始了,一晃两年过去了,母亲的短发留到肩膀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愿意捐献耳朵的人。但是,这个人要求身份保密。手术成功,男孩看起来英俊正常,事业家庭都非常成功,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等母亲去世后,父亲把他带到母亲的棺木前,缓慢地,温柔地,父亲展开双手,拢起了母亲鬓角浓密的棕红头发。随着头发的逐渐上移,显露在孩子面前的竟然是:母亲没有耳朵!原来是母亲将自己的耳朵给了他!这位同学听完后有很大的触动,在作文中阐发了自己对男孩母亲的敬佩,认为这位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由这一故事写到全天下的母亲,最终得出:母爱伟大。是的,真正的美丽不是表现在脸上,而是沉淀于心底;真正的爱不是大肆宣扬的告白,而是心甘情愿的奉献,默默无闻的牺牲。通过别人讲的一个小故事就能给人已震撼,并把这种震撼带给其他人,那这位学生的文章就是一篇很棒的文章。
三、着眼“我”所想过的人和事
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者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岂不妙哉!
例如,某一同学在写关于“信念”和“生命”的作文时,就提到了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她出生后的第十九个月,一场大病使她成为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孩子。1887年沙莉文开始教她,她以顽强不屈、锲而不舍的精神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读书关和写作关。之后,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文学,还出版了14部著作。她终生致力于聋盲人的公共救助事业,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凯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正如凯勒所说,她的一生是美丽的,是绚烂的,她一直生活在光明里。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马克吐温曾评价道:“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这样,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文章经过筛选写进文章中,使人对文章的主题及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是在进行文学的积累与沉淀,长此以往学生的文章会越来越厚重。
还有的同学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引用诗词佳句、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也使文章大为生辉。这些名言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为人们所承认了的精品,是语言宝库中的珍珠,作文时引用了它们,正像戒指镶嵌了光彩夺目的钻石,顿时身价倍增。作文中的引用,或作开头的引语,或作段首的领句,或作论点,或作论据,或作篇中拓展的契机,或作篇末总结之要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应强调的是,引语与作文要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要成为文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应在闲暇时,有选择地多读一些书。正如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每读一本书就好像和名人在对话”。
四、着眼“我”所创造出来的材料
根据主题需要,对成语故事和经典名著来一番延伸创作或者嫁接改造,一定是新奇有趣的。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亲近名著,这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极大的帮助。在专题课,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看影视作品,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评价二者哪一个更好,为什么。这样,通过课上学生之间的探讨和老师的引导,学生会自然而然地阅读名著,亲身体会文学名著所带来的乐趣。
例如,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曾提到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体现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写到曹操夜里杀侍卫,揭示他奸诈的一面;写到诸葛亮的一些事迹,如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空城计,舌战群儒等,尽展他的才智。把名著中的人物和事情恰当地写进文章中,为我所用,这样能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
你写的文章要想拨动读者心弦,引得读者思绪万千,唯有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感悟生活,把浓浓的真情倾注其中,做到融情于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如果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思考,总会获得真实准确、典型性强、新鲜优秀的写作材料。
一、着眼“我”所亲历的事情
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回忆起来会历历在目,写起来最有真情实感,用起来可谓得心应手。
如某学生在作文《交流》中写道:
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我与父亲和新妈妈生活在一起,我失去了往日的一家人的欢乐。尽管父亲和新妈妈对我很好,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渐渐我与父亲的交流少了,有时突然觉得父亲很陌生,甚至害怕天天见到父亲。
在这篇作文里,这位学生所写的人和事是其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写得情感真挚,打动了笔者。
二、着眼“我”所听过的事情
对于亲朋好友和身边的人所讲过的故事,不妨细化想象,生发开来,对于他人阐述过的观点,不妨谈谈己见。这样,化他人经历为我用,能有效丰富自己的材料库。
例如,某一同学在写作文时,就把从别人那听到的故事写进了作文里。他从别人那听到《谁把耳朵给了我》这篇文章,内容是:一对夫妇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但是这个男孩出生时没有耳朵,岁月飞逝,转眼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非常出色,但同学叫他“畸形人”。孩子慢慢长大了,上了中学。他很聪明,在文学和音乐上显出非凡的天赋,其他才能也开始显山露水。如果不是看起来有点恐怖的外形,他的生活应该非常精彩。男孩16岁那年,他的父母亲和家庭医生开了一个会,办法有一个,就是找到一双合适的耳朵,将其嫁接到孩子头上。于是,一场大搜索开始了,一晃两年过去了,母亲的短发留到肩膀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愿意捐献耳朵的人。但是,这个人要求身份保密。手术成功,男孩看起来英俊正常,事业家庭都非常成功,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等母亲去世后,父亲把他带到母亲的棺木前,缓慢地,温柔地,父亲展开双手,拢起了母亲鬓角浓密的棕红头发。随着头发的逐渐上移,显露在孩子面前的竟然是:母亲没有耳朵!原来是母亲将自己的耳朵给了他!这位同学听完后有很大的触动,在作文中阐发了自己对男孩母亲的敬佩,认为这位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由这一故事写到全天下的母亲,最终得出:母爱伟大。是的,真正的美丽不是表现在脸上,而是沉淀于心底;真正的爱不是大肆宣扬的告白,而是心甘情愿的奉献,默默无闻的牺牲。通过别人讲的一个小故事就能给人已震撼,并把这种震撼带给其他人,那这位学生的文章就是一篇很棒的文章。
三、着眼“我”所想过的人和事
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者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岂不妙哉!
例如,某一同学在写关于“信念”和“生命”的作文时,就提到了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她出生后的第十九个月,一场大病使她成为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孩子。1887年沙莉文开始教她,她以顽强不屈、锲而不舍的精神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读书关和写作关。之后,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文学,还出版了14部著作。她终生致力于聋盲人的公共救助事业,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凯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正如凯勒所说,她的一生是美丽的,是绚烂的,她一直生活在光明里。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马克吐温曾评价道:“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这样,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文章经过筛选写进文章中,使人对文章的主题及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是在进行文学的积累与沉淀,长此以往学生的文章会越来越厚重。
还有的同学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引用诗词佳句、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也使文章大为生辉。这些名言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为人们所承认了的精品,是语言宝库中的珍珠,作文时引用了它们,正像戒指镶嵌了光彩夺目的钻石,顿时身价倍增。作文中的引用,或作开头的引语,或作段首的领句,或作论点,或作论据,或作篇中拓展的契机,或作篇末总结之要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应强调的是,引语与作文要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要成为文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应在闲暇时,有选择地多读一些书。正如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每读一本书就好像和名人在对话”。
四、着眼“我”所创造出来的材料
根据主题需要,对成语故事和经典名著来一番延伸创作或者嫁接改造,一定是新奇有趣的。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亲近名著,这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极大的帮助。在专题课,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看影视作品,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评价二者哪一个更好,为什么。这样,通过课上学生之间的探讨和老师的引导,学生会自然而然地阅读名著,亲身体会文学名著所带来的乐趣。
例如,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曾提到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体现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写到曹操夜里杀侍卫,揭示他奸诈的一面;写到诸葛亮的一些事迹,如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空城计,舌战群儒等,尽展他的才智。把名著中的人物和事情恰当地写进文章中,为我所用,这样能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
你写的文章要想拨动读者心弦,引得读者思绪万千,唯有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感悟生活,把浓浓的真情倾注其中,做到融情于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如果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思考,总会获得真实准确、典型性强、新鲜优秀的写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