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寻宝拾宝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dininik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有些中学生,受家庭及社会等方面的诸多影响,对待身边的人漠不关心,遇事很消极、偏激,对众多问题毫无兴趣。所以,在他们的作文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无动于衷,编造他人的故事,只想着把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讲完,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倾注感情,文章如同白开水,淡而无味;二是无病呻吟,以为频频出现的感叹句和堆砌起来的形容词就是感情浓烈的象征,实则虚情假意;三是“情”“事”分离,或者是光有情而没有人和事,使情无所依靠、无法落脚,或者是表达的情与所写的人和事不协调,不一致,情感成了累赘;四是突转无序,无视情感的变化轨迹,不作必要的铺垫和演绎,一味追求情感的大起大落。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笔者在读学生的作文时感受不到真情的流露,看不到个性的张扬。如何在生活的宝藏里寻宝拾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一、着眼“我”所亲历的事情
  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回忆起来会历历在目,写起来最有真情实感,用起来可谓得心应手。
  如某学生在作文《交流》中写道:
  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我与父亲和新妈妈生活在一起,我失去了往日的一家人的欢乐。尽管父亲和新妈妈对我很好,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渐渐我与父亲的交流少了,有时突然觉得父亲很陌生,甚至害怕天天见到父亲。
  在这篇作文里,这位学生所写的人和事是其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写得情感真挚,打动了笔者。
  二、着眼“我”所听过的事情
  对于亲朋好友和身边的人所讲过的故事,不妨细化想象,生发开来,对于他人阐述过的观点,不妨谈谈己见。这样,化他人经历为我用,能有效丰富自己的材料库。
  例如,某一同学在写作文时,就把从别人那听到的故事写进了作文里。他从别人那听到《谁把耳朵给了我》这篇文章,内容是:一对夫妇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但是这个男孩出生时没有耳朵,岁月飞逝,转眼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非常出色,但同学叫他“畸形人”。孩子慢慢长大了,上了中学。他很聪明,在文学和音乐上显出非凡的天赋,其他才能也开始显山露水。如果不是看起来有点恐怖的外形,他的生活应该非常精彩。男孩16岁那年,他的父母亲和家庭医生开了一个会,办法有一个,就是找到一双合适的耳朵,将其嫁接到孩子头上。于是,一场大搜索开始了,一晃两年过去了,母亲的短发留到肩膀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愿意捐献耳朵的人。但是,这个人要求身份保密。手术成功,男孩看起来英俊正常,事业家庭都非常成功,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等母亲去世后,父亲把他带到母亲的棺木前,缓慢地,温柔地,父亲展开双手,拢起了母亲鬓角浓密的棕红头发。随着头发的逐渐上移,显露在孩子面前的竟然是:母亲没有耳朵!原来是母亲将自己的耳朵给了他!这位同学听完后有很大的触动,在作文中阐发了自己对男孩母亲的敬佩,认为这位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由这一故事写到全天下的母亲,最终得出:母爱伟大。是的,真正的美丽不是表现在脸上,而是沉淀于心底;真正的爱不是大肆宣扬的告白,而是心甘情愿的奉献,默默无闻的牺牲。通过别人讲的一个小故事就能给人已震撼,并把这种震撼带给其他人,那这位学生的文章就是一篇很棒的文章。
  三、着眼“我”所想过的人和事
  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者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岂不妙哉!
  例如,某一同学在写关于“信念”和“生命”的作文时,就提到了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她出生后的第十九个月,一场大病使她成为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孩子。1887年沙莉文开始教她,她以顽强不屈、锲而不舍的精神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读书关和写作关。之后,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文学,还出版了14部著作。她终生致力于聋盲人的公共救助事业,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凯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正如凯勒所说,她的一生是美丽的,是绚烂的,她一直生活在光明里。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马克吐温曾评价道:“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这样,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文章经过筛选写进文章中,使人对文章的主题及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是在进行文学的积累与沉淀,长此以往学生的文章会越来越厚重。
  还有的同学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引用诗词佳句、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也使文章大为生辉。这些名言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为人们所承认了的精品,是语言宝库中的珍珠,作文时引用了它们,正像戒指镶嵌了光彩夺目的钻石,顿时身价倍增。作文中的引用,或作开头的引语,或作段首的领句,或作论点,或作论据,或作篇中拓展的契机,或作篇末总结之要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应强调的是,引语与作文要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要成为文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应在闲暇时,有选择地多读一些书。正如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每读一本书就好像和名人在对话”。
  四、着眼“我”所创造出来的材料
  根据主题需要,对成语故事和经典名著来一番延伸创作或者嫁接改造,一定是新奇有趣的。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亲近名著,这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极大的帮助。在专题课,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看影视作品,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评价二者哪一个更好,为什么。这样,通过课上学生之间的探讨和老师的引导,学生会自然而然地阅读名著,亲身体会文学名著所带来的乐趣。
  例如,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曾提到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体现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写到曹操夜里杀侍卫,揭示他奸诈的一面;写到诸葛亮的一些事迹,如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空城计,舌战群儒等,尽展他的才智。把名著中的人物和事情恰当地写进文章中,为我所用,这样能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
  你写的文章要想拨动读者心弦,引得读者思绪万千,唯有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感悟生活,把浓浓的真情倾注其中,做到融情于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如果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思考,总会获得真实准确、典型性强、新鲜优秀的写作材料。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文化属性和功能有简要诠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首先需要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眼光投射到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中华文化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的古诗文上,对其蕴涵的文化元
期刊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存在一个重要问题:阅读教学与作文、口语交际教学相分离,阅读和作文教学低效费时,口语交际教学形同虚设。在目前应试大环境中,由于时空限制难以“施展拳脚”和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效。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切实高效地提高作文、口语交际的教学水平,可以尝试以“阅读”为基点的综合性语文教学方式,进行“阅读—作文—口语交际”三者的综合性语文教学,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以及学生
期刊
不同人从不同角度阅读《项链》会得到不同的感受。笔者把这部小说作为“正能量”的研究素材,与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紧密结合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全新体会。  一、走出传统《项链》教学的樊笼  小说的情节众所周知,身份低微的教育部小科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能体面地参加教育部长召开的舞会,用丈夫本来打算买猎枪的钱买了漂亮的礼服,并巧妙地向朋友借了一串自认为价值连城的钻石项链。她虽然在晚会上出尽了风头,
期刊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意识和各种价值观开始养成的时期,也是学生个性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承启阶段。初中教育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精神世界的拓展,努力把情感因素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  初中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元素,是实施情感教学的温床和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善于通过引发挖掘和渗透利用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化,努力攫取直接输送和潜移默化的效果。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要注重
期刊
一、设计背景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对于九年级第一课《鼎湖山听泉》,学生理解颇为费难。对此,笔者从定教学目标开始把目光转向学生,引导学生先学,形成第一手生成资料,再确定教学目标和课堂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积极推进“协进课堂”模式,即以前置学习、协进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为四步骤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关注度转向学生
期刊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选用了194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丹麦小说家约翰尼斯·延森的短篇小说《安恩和奶牛》。在教学实践中,就该怎样对这篇小说进行教学解读的问题,不同人产生了不同视角的文本解读,对小说的主旨探究也有不同的理解。有鉴于此,笔者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试图寻找一个合理的解读文本的路径,使之既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体现小说的文学特征,实现读小说就有读小说的视角和读出小说品位来的目标。  小
期刊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打造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学,将语文教学纳入一个开放的体系之中,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渐优化教学过程,让语文教学更充满活力。以下,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分别从自主和开放两方面阐述如何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  一、自主:释放学生的主观感受  自主学习是近年来教学领
期刊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同时,这一成语现也成为了很多语文老师一节课下来的口头禅。它意在表达两种意思,一方面是说所教的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另一方面也是在“痛心疾首”地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不爱学习,上课不爱听讲。可以说,笔者曾经也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对牛弹琴的后续故事:对牛弹琴的公明仪先生发现他弹的琴曲未能引起牛的触动后,一直在琢磨究
期刊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习汉语言文化的必经之途。但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与现代汉语、日常用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包括词汇、用法、古今歧义等,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带来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信心与兴趣。而兴趣又是语文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趣味教学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一、谐趣预设,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
期刊
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中学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为古代文学作品之精华,对学生文言文学习影响重大。然而,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反思教学实践,认为南宋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可谓古代语言教育方法的典范,即使是在现代,仍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因此,笔者将从“熟读”与“精思”两方面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