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中学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为古代文学作品之精华,对学生文言文学习影响重大。然而,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反思教学实践,认为南宋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可谓古代语言教育方法的典范,即使是在现代,仍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因此,笔者将从“熟读”与“精思”两方面谈谈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技巧,旨在增长学生知识,熏陶其思想,提高其语文素养。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文言文远离现代生活,缺乏语境,是一种在“弱语境”条件下学习的语言,而熟读课文可以弥补学习文言文没有语言环境的缺憾。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地认读,做到有节奏地进行朗读,学生在“熟读成诵”中养成语感,就可能深刻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1通读以悟意
“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清朝孙枝蔚在《无酒》诗中无疑道出了通读文章的重要性。通读就是要把文章从头到尾阅读一遍,并且理解其意思。这正是我们缩短对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增强感悟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在读通、读懂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默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指导学生对生字反复认读,要求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要将其在语镜中比较辨析。
例如,《孟子二章》一文中,有通假字:“衡”通“横”,“畔”通“叛”;古今异义词:“池非不深也”中的“池”指护城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指父母兄弟等;还有一词多义等。学生只有做到读准、读通、读顺,才能理解文章每一句话的意思。
2朗读以悟情
很多文言文都存在借景借事抒情明志的情况,它们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深情款款。在“语势文气”的背后,潜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河流。这些承载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的文章,需要我们在自读、仿读的基础上,进行破题释义、研读重点语句,才能理解文章深意。
例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文,文章的气势比较强,尤其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教师要在字音、语气、感情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理解其中大意。
3诵读以悟妙
“要领略文章的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一篇古文或诗词虽然篇幅短小,却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魂。这些文章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在经过千年锤炼之后,语言表现力非常强,它的优雅音韵、凝练字句,无不具有古典的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思考,值得我们仔细欣赏玩味。那么,如何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感悟文言文所表述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例如,《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一些字词的意蕴十分丰富,很值得我们在诵读中慢慢咀嚼品味,体会作者的妙意。
二、读后静思考,潜心会文本
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但却因年代的久远和语言的变迁,学生难免会对古文中的难点、重点字词理解不到位,对写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不熟悉。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深思熟虑文章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批判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障碍。
1思语言之美
文言文用词惜墨如金,却节奏和谐,平仄错落有致,使其音韵美、节奏美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现,可谓是字字珠玑,读来朗朗上口,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如果让学生读后对其静静思考,一定收益匪浅。
例如,《使至塞上》一文,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字;写边塞荒凉,唯独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那横贯沙漠间的黄河,用一个“长”字准确道出了苍凉壮阔之感。而最后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一句仅十个字,竟然蕴涵了如此之多的信息,使我们不得不惊叹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2思人物之美
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因此,在美的人物长廊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古文是古代大家精神的积淀物,洋溢着古代仁人志士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文言文情感和意境美需要通过静静的思考来品味,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在审美的过程中,实现心灵与文字的撞击,才能使灵魂得到荡涤和洗礼。
例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表现。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思想,是人类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体现,也是肯定了人力的无究无尽。而智叟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到被驳得哑口无言,道出了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对比之中,愚公不愚的执著、坚韧和矢志不渝不言自明。
3思情感之美
每篇文言文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这些古圣先贤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对学生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修身养性极其重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清理字词句,还要挖掘文言文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只有用情感及理性的思考穿透文字外壳,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感染力。孟子在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现在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一篇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对号入座”式的古文、现代文对译,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去熟读与精思,以读促思,有思方可促读,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古风幽幽、余音袅袅的世界,从而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接受情感的熏陶,学习做人之道。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文言文远离现代生活,缺乏语境,是一种在“弱语境”条件下学习的语言,而熟读课文可以弥补学习文言文没有语言环境的缺憾。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地认读,做到有节奏地进行朗读,学生在“熟读成诵”中养成语感,就可能深刻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1通读以悟意
“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清朝孙枝蔚在《无酒》诗中无疑道出了通读文章的重要性。通读就是要把文章从头到尾阅读一遍,并且理解其意思。这正是我们缩短对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增强感悟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在读通、读懂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默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指导学生对生字反复认读,要求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要将其在语镜中比较辨析。
例如,《孟子二章》一文中,有通假字:“衡”通“横”,“畔”通“叛”;古今异义词:“池非不深也”中的“池”指护城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指父母兄弟等;还有一词多义等。学生只有做到读准、读通、读顺,才能理解文章每一句话的意思。
2朗读以悟情
很多文言文都存在借景借事抒情明志的情况,它们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深情款款。在“语势文气”的背后,潜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河流。这些承载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的文章,需要我们在自读、仿读的基础上,进行破题释义、研读重点语句,才能理解文章深意。
例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文,文章的气势比较强,尤其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教师要在字音、语气、感情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理解其中大意。
3诵读以悟妙
“要领略文章的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一篇古文或诗词虽然篇幅短小,却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魂。这些文章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在经过千年锤炼之后,语言表现力非常强,它的优雅音韵、凝练字句,无不具有古典的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思考,值得我们仔细欣赏玩味。那么,如何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感悟文言文所表述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例如,《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一些字词的意蕴十分丰富,很值得我们在诵读中慢慢咀嚼品味,体会作者的妙意。
二、读后静思考,潜心会文本
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但却因年代的久远和语言的变迁,学生难免会对古文中的难点、重点字词理解不到位,对写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不熟悉。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深思熟虑文章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批判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障碍。
1思语言之美
文言文用词惜墨如金,却节奏和谐,平仄错落有致,使其音韵美、节奏美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现,可谓是字字珠玑,读来朗朗上口,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如果让学生读后对其静静思考,一定收益匪浅。
例如,《使至塞上》一文,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字;写边塞荒凉,唯独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那横贯沙漠间的黄河,用一个“长”字准确道出了苍凉壮阔之感。而最后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一句仅十个字,竟然蕴涵了如此之多的信息,使我们不得不惊叹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2思人物之美
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因此,在美的人物长廊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古文是古代大家精神的积淀物,洋溢着古代仁人志士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文言文情感和意境美需要通过静静的思考来品味,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在审美的过程中,实现心灵与文字的撞击,才能使灵魂得到荡涤和洗礼。
例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表现。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思想,是人类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体现,也是肯定了人力的无究无尽。而智叟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到被驳得哑口无言,道出了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对比之中,愚公不愚的执著、坚韧和矢志不渝不言自明。
3思情感之美
每篇文言文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这些古圣先贤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对学生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修身养性极其重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清理字词句,还要挖掘文言文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只有用情感及理性的思考穿透文字外壳,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感染力。孟子在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现在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一篇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对号入座”式的古文、现代文对译,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去熟读与精思,以读促思,有思方可促读,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古风幽幽、余音袅袅的世界,从而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接受情感的熏陶,学习做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