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比教学方法的运用更为重要。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一堂课如果没有适宜的教学内容,即使在教学方法上再创新,也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把每篇课文当作课例,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再根据学情制定合宜的教学目标,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依据“语文特性”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一门言语教育课程,强调言语教育性质和言语能力的培养。这一“语文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言语教育为主,就言语教育的性质和言语能力的目标来看,语文教学应侧重于言语形式(怎么表达的),而不是言语内容(表达了什么)。
运用这一个理据来审查某些版本的一些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取向上存在问题。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如下:
(一)阅读课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设计目的:了解课文所反映的物候学知识,重在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言语内容。
(二)理解句子意思,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设计目的:词句的理解与运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和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目的:物候学知识的运用。
以上练习着眼于选文的内容,侧重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反映有关物候学的知识(原生价值),这些问题即使没有语文老师讲授,一般读者都能看懂。跟单元导语中“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的课程目标没有多少关系,对学生掌握单元目标并没有帮助。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言语能力培养为主”这一语文特性,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课文是怎样反映物候学知识的,而不是反映了什么样的物候学知识,应该从课文所体现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默读的训练”这些方面来选择和定位教学内容。
二、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文本体式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课文的文体特性,二是课文的审美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文体,文体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固然不同。如: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疏通文义,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掌握文言语句,品读优美句子,提高文言语感,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让学去拓展延伸。
请看《桃花源记》一文教学的两个课例:
课例一:读一读(拼音)、译一译(文意)、议一议(提几个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品一品(句子赏析)、悟一悟(主旨),重点放在第一、二环节。
课例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意,然后让学生扮演记者,采访桃花源中的老百姓,就课文有关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展开提问,学生回答。
显然“课例一”抓住了文言文这一文体特征来教学,课例二不符合文言文这种文体特征。
审美特性是指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和一篇课文本身的特点。同是散文,充满爱意和温情是琦君的散文风格。朴实平淡、语言幽默、通俗易懂、京腔味儿浓厚、富有趣味性是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要突出这些特色。使学生学过一篇课文后能了解作家的整体风格。
三、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以生为本,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吻合,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滋养品”。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故乡》,导入新课后,提出两个问题:(1)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有哪些变化(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性格)(重点讲授);(2)了解闰土变化的原因以及闰土人物形象及其意义(“蜻蜓点水”般“掠”过)。
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尊重学情,教师重点讲述的第一个问题,教材里写得很明白,学生自学就能看懂,无须教师详细讲解;而第二个问题,教材没有体现,凭学生的认知很难理解,需要教师点拨、分析,重点讲授,可见,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没有依据学情。
四、依据单元导读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读,包括两方面: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如:统编版教材八上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人文主题)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语文能力)
单元导语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与编写意图,这正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根据这一导语,本单元四篇散文:《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都是作为例文,共同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1)品味语言,体会情感。(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五、依据预习提示确定教学内容
统编版教材讲读课文前面有“预习”提示栏,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如八上第二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预习提示:
1.在鲁迅的人生中,有几位老师令他终生难忘,其中就包括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和本文所写的藤野先生。参考注释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最使我感激”。
2.作品的语言简洁、幽默,富于感悟色彩,耐人寻味。阅读时宜放慢速度,细细体会。多读几遍,就能有所感受。
根据这一提示,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完成以下活动:第一,概括“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并归纳其品质;第二,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六、依据课后练习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例如:统编教材八上第二单元《回忆我的母亲》课后练习(思考探究):
1.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3.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根据以上课后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1.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小组说说并概括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2.找出并诵读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们要把发掘的目光投射到文本“独特的这一个”当中。停留在那些最能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针对不同文本特性,取舍与甄选那些體现了文本个性、特质的教学内容来,从而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语文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阅读教学要借助文本内容来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重点关注言语形式而不是言语内容。语文教师要以此为指导思想,关注文本体式,了解学情,依据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课后练习,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克服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依据“语文特性”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一门言语教育课程,强调言语教育性质和言语能力的培养。这一“语文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言语教育为主,就言语教育的性质和言语能力的目标来看,语文教学应侧重于言语形式(怎么表达的),而不是言语内容(表达了什么)。
运用这一个理据来审查某些版本的一些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取向上存在问题。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如下:
(一)阅读课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设计目的:了解课文所反映的物候学知识,重在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言语内容。
(二)理解句子意思,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设计目的:词句的理解与运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和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目的:物候学知识的运用。
以上练习着眼于选文的内容,侧重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反映有关物候学的知识(原生价值),这些问题即使没有语文老师讲授,一般读者都能看懂。跟单元导语中“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的课程目标没有多少关系,对学生掌握单元目标并没有帮助。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言语能力培养为主”这一语文特性,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课文是怎样反映物候学知识的,而不是反映了什么样的物候学知识,应该从课文所体现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默读的训练”这些方面来选择和定位教学内容。
二、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文本体式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课文的文体特性,二是课文的审美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文体,文体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固然不同。如: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疏通文义,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掌握文言语句,品读优美句子,提高文言语感,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让学去拓展延伸。
请看《桃花源记》一文教学的两个课例:
课例一:读一读(拼音)、译一译(文意)、议一议(提几个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品一品(句子赏析)、悟一悟(主旨),重点放在第一、二环节。
课例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意,然后让学生扮演记者,采访桃花源中的老百姓,就课文有关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展开提问,学生回答。
显然“课例一”抓住了文言文这一文体特征来教学,课例二不符合文言文这种文体特征。
审美特性是指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和一篇课文本身的特点。同是散文,充满爱意和温情是琦君的散文风格。朴实平淡、语言幽默、通俗易懂、京腔味儿浓厚、富有趣味性是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要突出这些特色。使学生学过一篇课文后能了解作家的整体风格。
三、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以生为本,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吻合,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滋养品”。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故乡》,导入新课后,提出两个问题:(1)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有哪些变化(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性格)(重点讲授);(2)了解闰土变化的原因以及闰土人物形象及其意义(“蜻蜓点水”般“掠”过)。
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尊重学情,教师重点讲述的第一个问题,教材里写得很明白,学生自学就能看懂,无须教师详细讲解;而第二个问题,教材没有体现,凭学生的认知很难理解,需要教师点拨、分析,重点讲授,可见,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没有依据学情。
四、依据单元导读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读,包括两方面: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如:统编版教材八上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人文主题)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语文能力)
单元导语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与编写意图,这正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根据这一导语,本单元四篇散文:《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都是作为例文,共同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1)品味语言,体会情感。(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五、依据预习提示确定教学内容
统编版教材讲读课文前面有“预习”提示栏,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如八上第二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预习提示:
1.在鲁迅的人生中,有几位老师令他终生难忘,其中就包括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和本文所写的藤野先生。参考注释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最使我感激”。
2.作品的语言简洁、幽默,富于感悟色彩,耐人寻味。阅读时宜放慢速度,细细体会。多读几遍,就能有所感受。
根据这一提示,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完成以下活动:第一,概括“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并归纳其品质;第二,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六、依据课后练习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例如:统编教材八上第二单元《回忆我的母亲》课后练习(思考探究):
1.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3.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根据以上课后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1.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小组说说并概括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2.找出并诵读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们要把发掘的目光投射到文本“独特的这一个”当中。停留在那些最能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针对不同文本特性,取舍与甄选那些體现了文本个性、特质的教学内容来,从而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语文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阅读教学要借助文本内容来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重点关注言语形式而不是言语内容。语文教师要以此为指导思想,关注文本体式,了解学情,依据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课后练习,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克服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