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推开中国对外开放大门的52人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nfe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全国800多名学者中脱颖而出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由一群文质彬彬的学者最先推开。52位赴美留学的学者无一人滞留美国。
  回国后,他们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
  1978年12月26日,52位学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拍下一张合影。当晚,他们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打开了中美间教育和科学交流的大门,吹响了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号角。
   在中美正式建交和邓小平访问美国前夕,在中国科学技术研究几乎停滞了20年的大背景下,新中国首批赴美留学的访问学者在万众瞩目中踏上了行程。作为留美学者总领队,柳百成清楚地感觉到国家转折与个人转折的历史性相遇。
   现年86岁的柳百成,已是满头银发。当往事一一划过脑海,那些历史瞬间都汇成他口中那句耳熟能详的感慨:“知识分子的春天来了。”
  
  家庭出身不好的他从全国800多名学者中脱颖而出
   1978年3月,邓小平在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说:“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在经历了十年动乱后,在知识分子被屡屡批为“反动学术权威”后,邓小平明确释放出鼓励科学人才出国学习的信号。
   6月23日,在中南海含秀轩,邓小平听取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刘达的工作汇报,又一次谈到了派遣留学生的问题。在场的还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蒋南翔、教育部长刘西尧等人。邓小平说:“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这次谈话在日后被称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讲话”。那时的柳百成,已经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了20多年书。他听到了一些风声,知道国家可能要选派学者赴美留学,但他不敢对自己抱希望。这源于赴苏联留学被刷下来的经历——柳百成出生在上海一个资本家家庭,尽管1955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获得了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并留校任教,但这样的家庭出身不会通过赴苏联留学的政审。所以,这一次,他也不敢再想留学的事。
   教育部已经在迅速落实邓小平指示,7月拟出了3000人派遣计划。几乎同时,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访华。美国学者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提到了这个细节:邓小平在接见他时,表示希望马上得到美国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回复。普雷斯于是在华盛顿时间凌晨3时打电话叫醒了卡特,请他马上同意这一提议。
   最后,教育部定下首批公費留美学者的名额为50人。柳百成和另外两位青年教师突然被系主任叫去面试。经过几轮选拔和教育部统考,柳百成从全国800多名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公费留美学者之一。
  
  航班深夜抵美,但摄像机把机场照得犹如白昼
   “真是喜从天降的感觉。”直到今天,柳百成还能清晰回想起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感受。他一方面喜出望外,一方面又担心会像此前的赴苏留学那样“黄掉”,写给父亲的信中也不敢把话说得太满,只写道“有可能出国学习”。
   没过多久,教育部对这些即将赴美的学者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是50人,上飞机时多了两个人。”柳百成解释了如今媒体报道中时而说“50人”时而说“52人”的缘由——北京大学教师姜伯驹和张恭庆获得美国奖学金,即将前往进修,于是也被纳入首批留美学者名单。“所以实际上我们是52个人,后来的聚会也一直是按52人通知的。”
   “培训的同时还在赶制西装和大衣。那时我们都很清贫,也不敢穿西装,所以大家都没有西装。现在要出国了,代表国家形象,就给我们每人做两套西装和一件大衣。”那时候,全北京只有王府井百货大楼附近的出国人员服务部可以做西装,凭证定制。因为清贫,他们还闹过笑话:52个人都没有相机,但仍然想合影留念,清华大学同去的9位学者在国内时就凑钱买了胶卷,到华盛顿再借相机拍照,“买胶卷时,我们想彩色胶卷肯定贵一些,就买了黑白的,没想到在美国冲洗黑白胶卷更贵”。
   西装还在赶制,又一件引发全世界关注的大事发生了——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宣布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交,且邓小平确定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意味着,柳百成等人的出国行程要提前。
   12月26日,方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这些学者。“他嘱咐我们,要学习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赴法留学时的求学态度,要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那一晚,他们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柳百成被任命为总领队。
   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消息《我国首批赴美留学的访问学者离京》。看到报纸,柳百成的父亲才把儿子出国留学的消息告诉亲戚朋友,“飞机起飞,才确定是真的去留学了”。
   飞机上的柳百成此时身负“重任”:52位留美学者的全部经费——50美元都在他手里。因为中美尚未直航,飞机要经停巴黎,这50美元够不够吃饭?好在中国驻法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但也带来一个消息:在他们抵美的第一站纽约,已经有大批美国记者守在机场了。
   尽管已经飞行一夜,大家仍然精神抖擞。柳百成和其他4名领队就在飞机上开会,最后决定接受美国媒体的采访。他说:“我们堂堂中国知识分子,不用害怕媒体,要向西方展示中国形象。”于是,5人起草了一份声明。柳百成在最后写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不仅是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为了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航班抵达纽约时,是当地时间的深夜。但机场犹如白昼,几十家媒体的摄像机、镁光灯把柳百成和其他人团团围住。那份事先准备好的声明起了作用。留美学者中英语最好的吴葆祯一字一句地宣读。这一幕成了很多美国媒体第二天的头条新闻。    但令柳百成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美国记者的“包围”,而是北京大学一位老师的兄弟团聚。这位老师的哥哥在美国多年,两人从“文革”开始就失去了联系。这一次,因为美国媒体事先已经大量报道中国学者即将赴美留学的消息,哥哥经过多方打听,确定弟弟就在其中,于是赶来机场。二人紧紧相拥。
   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柳百成,但他没想到自己马上也要成为一名被关注的主角了。随着全美媒体的报道,柳百成的照片也迅速传遍美国。没过几天,在华盛顿上语言课的柳百成就在校门口被人“拦截”下来:早已移居美国、20多年不曾联系的中学同学看到报纸后,特意飞到华盛顿,守在校门口等着见老同学。
   “初抵美国,到处是热情的华侨华人和对中国充满好奇的美国人。我记得在威斯康星大学的前3个月都不用开伙,因为每天都有同学、教授或者华侨华人邀请我一起吃饭。”柳百成回忆。
  参加邓小平访美期间的四场活动
   对柳百成而言,这是人生第一次走出国门;对新中国而言,这是对外开放的起点。从这里开始,一连串载入史册的故事即将发生。
   1979年1月1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开馆升旗仪式。52名留美学者和首任中国驻美大使柴泽民一起参加了升旗仪式,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唱响国歌。
   1979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邓小平访美。52位留美学者也接到了参加欢迎活动的邀请函,一部分去机场,一部分去白宫。柳百成接到的是白宫邀请函,上面有详细的行程安排——1月29日上午9时55分,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将乘车抵达白宫。
   这天一早,柳百成就和其他学者赶往白宫,8时多就到了。一路上,华侨华人和美国民众挥舞着中美两国国旗夹道欢迎。10时整,邓小平和卓琳乘车抵达,整个白宫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在白宫南草坪,五星红旗和星条旗第一次并排升起,乐队奏起两国国歌,礼炮鸣了19响。“心情无比激动啊!”沉浸在回忆中的柳百成抬头挺胸,仿佛时间重回到40年前。邓小平的风度令美国人民折服,也让柳百成增添了一分在美学习的底气。
  “草坪欢迎是第一场活动,下午卓琳同志和我们谈话是第二场活动。”柳百成对当年的细节记忆深刻。29日下午,美国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为卓琳女士举行招待会,全体留美学者都参加。“招待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卓琳女士代表小平同志和我们亲切讲话,大概是三点意思:好好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40年后回过头再看,这三句话正是首批留美学者的人生写照。
   “晚上在肯尼迪艺术中心的欢迎演出我也有幸参加。”这场活动是邓小平访美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美国媒体对演出进行了电视直播。最后一个节目是一群美国儿童用中文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邓小平和卓琳出人意料地上台拥抱孩子们,亲吻他们的额头。后来媒体报道说,时任美国副总统蒙代尔看到大厅里人人眼中闪动泪光。柳百成证实了这一点,“现场气氛融洽,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被深深感动了”。
   柳百成参加的第四场活动是他离邓小平最近的一次。在离开华盛顿前,邓小平和卓琳来到驻美大使馆出席招待会,并看望全体工作人员和学者。“大使馆人手不够,我们都去帮忙,有的负责迎接,有的做后勤。”有5名学者作为代表受邀参加招待会,柳百成是其中之一。招待会结束后,他也打算回去休息,“刚出门就听到后面有人喊:‘小平同志要和大家合影,快回来。’我赶紧回去,在第四批合影里就有我了”。
   柳百成当时并不知道,邓小平此访还框定了中美科技与教育交流的大方向。邓小平和卡特提出落实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一事。在最后的会谈中,双方分别代表中美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方毅、普雷斯、施莱辛格等则分别就教育、农业、能源、物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签署文书。在邓小平访美后的一年里,1025位中国学者、学生赴美留学。
  打破“睁着眼睛造,闭着眼睛浇”
   柳百成说自己时总是轻描淡写。如果不是记者一再追问,他几乎忘掉了自己在威斯康星大学一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学习仪器使用的经历,也差点儿忘掉在计算机机房里一遍遍查找编程错误的日子。他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了在威斯康星大学的学习,转去麻省理工学院材料与工程学系继续深造。即便在首批赴美的这些顶尖学者中,完成两个学校学习的人也少之又少。
   柳百成心里着急。他看到了当时中美间的巨大差距,想在这两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先进科学技术。在这些學者心中,爱国总是摆在第一位的。在派出留美学者前,国内有很多质疑声,担心他们去了不回来。但柳百成从未想过不回国。经历过抗战的艰苦岁月,他心底早已烙下“家国”二字。1933年出生在上海的柳百成,幼时记忆中有日本法西斯的残酷镇压,有排队抢购大米的疯狂乱象……他一心盼望新中国的强大。“中学毕业报考大学时,大部分同学填报了上海的学校,但我认为新中国刚成立,北京最进步,所以我选择了清华大学。”
   1981年,52位赴美留学的学者陆续回国,无一人滞留美国。回国后,他们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52人中有7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获得为数众多的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他们绝大多数在高校耕耘,培养出难以计数的科研工作者。
   40年前,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由一群文质彬彬的学者最先推开。有意思的是,在柳百成归国那一年,他的弟弟柳百新也踏上了美国国土,赴加州理工学院访问研究两年,200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清华园里,兄弟院士一前一后的留学经历,仿佛时代的齿轮,咬合紧密,成为清华园中一段被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其他文献
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心腹爱将,是“追随蒋介石最久,最为忠诚又最受信任的得力助手”,也是有名的“常败将军”。虽然屡打败仗,却屡受提拔,一路青云,成为国民党二号实权人物。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和蒋介石有三大过硬关系外,还有两大过人之处:第一即使和蒋介石有意见分歧,只要蒋介石最终决定了,他都一定全力执行;第二他还经常能代蒋介石背黑锅,且毫无怨言。  开篇 陈诚:“反共、忠蒋、爱国”  陈诚是中华民国史
期刊
親爱的读者朋友,欢迎您作客“传奇茶馆”,“读人物、学知识、交朋友”。《今古传奇》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影响日巨。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对本期刊物有何建议和意见?请不吝指点!  温馨提示:互动为读者交流平台,来信选登,虽无稿酬,但会作为年底评选优秀读者的重要依据。谢谢您的热情参与!  尊敬的主编:   您好!  为办好全国数百万读者喜爱的红刊,您辛苦了!   今年3月下旬,我收到贵刊2019年第3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在苏北阜宁县东沟镇(公社)幸福村(大队)插队时,结识了民兵营长万永和。   熟悉万永和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万麻子”,因为他童年时患过“天花”,因无钱治疗而留下疤痕。  万永和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为地主家看护墓地、松林,艰难维生。父母省吃俭用,让万永和读书识字。万永和初中时,响应祖国号召,参加抗美援越,立功受奖。退伍后回乡,成为大队民兵营长。   1969年春,万永
期刊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为推动落实中央精神、开创文学艺术发展的崭新局面,《速读》《今古传奇》《新传奇》三家杂志社联合举办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大赛征稿通道一年一开启。现将第四届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领导机构  主管: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期刊
91岁的褚时健去世了。这个大起大落,从塔尖到深渊,再从深渊到山巅的男人走完了传奇的一生。曾有人问褚时健“会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什么”。他简短地回答了五个字:“褚时健,属牛。”褚时健并不属牛,而是属兔。他说自己属牛,是因为有牛的精神,像牛那样干了一辈子。   早在1910年,褚时健的家乡就通了火车。坐上火车就能到大城市,每天出门就能看到米其林火车飞驰而过,在20世纪30年代这是大多数中国农村孩子甚至城
期刊
时间是个奇怪的事物。我们一边渴望未来,一边又留恋过去。过去的那些不经意间沉淀下来的亲切,总让人感到温暖和怀念。   2019年,《今古传奇》人物专刊迎来了十岁生日。此时,110期刊物整齐地立在身后的书柜里,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吾等十年所植,心血浇灌,今已亭亭如盖矣。”   十年前,初创的《今古传奇》人物专刊如同一棵幼苗被种在渐显荒凉的土地之上,肩负使命,承载冀望;十年间,它汲取同仁们的心血
期刊
绝不动公家一分一厘  在最冷的冬天,部队的同志给父亲送来一套军棉衣,这套衣服伴随父亲度过数个寒暑,夏天把棉花取出来做单衣,冬天把棉花重新塞进去  我(本文作者乌兰夫之女云松)的父亲(乌兰夫,曾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副主席等职)在全国解放后担任过很多重要的领导职务,用现在的话说,是“高官”,在生活上应该是很有保障的,但是有两次,他陷入真正的经济窘迫之中,节衣缩食,入不敷出
期刊
自从弟弟提了一袋橙子探监后,他就开始在监狱里,用步伐计量果树之间的株距,心里一再盘算一亩地的投入与收成  褚时健的落幕,引发了太多的关注,全国掀起了关于国企领导待遇的激烈讨论。最终,关于国企领导薪制的申请报告被递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办公桌上,朱镕基大笔一挥,从此一改国企领导低收入的局面。   就在褚时健被判刑的第二年,红塔集团新总裁拿到了100万元的年薪,而褚时健当了17年的厂长,他一路打
期刊
新中国扶贫事业的开拓者  他很受毛泽东、周恩来欣赏,相当于党内的“少壮派”。他个性鲜明,对工作人员非常严格,稍微松懈,就会严厉批评。如果对于上级的批评想不通,也会直言不讳  2018年9月13日早上7时零6分,林乎加在农业部期间的秘书、农业部兽医局原局长贾幼陵接到林乎加小女儿林大建发来的短信:“老爸今早4点43分去世了,走得很安详,特告。”   林乎加,原中顾委委员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他临危受命
期刊
全员恶人  财富帝国的“富三代”们,一切皆是与生俱来、唾手可得,既无法体验祖父辈“炮弹下淘金”的艰辛与惊险,也无法感受父辈倾尽全力谋求家族发展的压力  韩进集团,韩国十大财阀公司之一、全球最大的运输物流公司之一,是一个包括大韩航空、韩进海运、韩进重工等12家颇具规模的企业在内,集海、陆、空各种运输业务为一身的庞大帝国,市值一度高达200多万亿韩元。但近年来,韩进集团丑闻不断,形象一落千丈,甚至一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