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站到猫头鹰照片前面的时候,就会在旁边的显示屏上看到自己的形象,是酷似军用夜视仪显示的图像。而在“牛眼”展区,你会发现显示屏上只有黑白图像。至于兔子看到的世界,则酷似单反相机配上鱼眼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
一块巨大的立体画展示墙上,整齐地排列着25种动物的照片:斑马、亚洲象、火烈鸟、斯芬克斯无毛猫……当观众走近或远离这面墙的时候,墙上的照片就会依次变成这些动物眼睛的特写。形形色色的眼睛,把观众带进了一个由“看”组成的科学世界。
2010年12月30日,一场名为“看的展览——眼睛与视觉的奥秘”(下文简称“看的展览”)的特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阳光厅开幕。这次展览用80多块精炼的图板和丰富的标本、展品、观众互动参与项目,展示了与眼睛和视觉相关的种种科普知识。
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殷学波参与了这次展览的设计工作。他告诉《北京科技报》,这个关于眼睛的特展,是根据孟庆金馆长提出的创意进行策划和设计的。“在人们熟悉的‘五官’当中,再没有别的成员(比如耳朵)能像眼睛这样,蕴含着如此多的故事。人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视觉。正因如此,我们尽己所能收集了各种关于眼睛和视觉的资料,并选择‘看’这条线索,串联起所有的科普素材。”
因此,在“看的展览”偌大的展区里,你能了解到种种关于眼睛和视觉的趣闻。3块分别名为“体验青光眼”、“体验飞蚊症”和“体验白内障”的互动体验展板,就可以让视觉健康的观众感受到患有这些症状的痛苦。殷学波说:“飞蚊症、白内障和青光眼都是人们熟悉的眼科疾病。飞蚊症患者的视野里总会有很多黑色的小点,就像有一群蚊子在眼前飞舞;白内障患者的眼前总是雾蒙蒙的一片;青光眼患者的视野则会只剩下一个很狭小的点,周围被黑暗所笼罩。据我所知,很多人因为对眼病缺乏认识,患有青光眼等眼病却不去治疗,也不注意科学用眼,最终导致了视网膜脱落的严重后果。我们设置这个体验展项,就是为了让视觉健康的人提前感受这些疾病,并由此养成注重用眼卫生的习惯。”
展览设计团队精心选择的反映视错觉、盲视现象的图片与科学实验,则展现了大脑在处理眼睛看到的光信号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意想不到的趣事:光对人的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然能保留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作“视觉暂留”。如果人类没有视觉暂留的能力,电影对人类就不会有任何意义。不仅如此,人类在专注于某一事物的时候,还会出现忽视其他事物的“盲视”现象。殷学波解释说,如果让一组参观者紧紧盯着一支3人篮球队的传球动作,并计算传球的数目,实验结束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记得曾有一个扮作大猩猩的人在球队前穿过,并做出一些搞怪的动作。
据殷学波说,为了让观众全面认识人眼观察事物的过程,“看的展览”的设计团队还曾经策划了一些比较有趣的互动项目,但因为展场空间有限而作罢。他告诉记者,人眼看到的物体实际上都是倒像,只是经过了大脑的处理才成为正像。不过,英国的一个科研小组曾经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透镜,可以让人直接看的正像,这样,当人戴上这种透镜之后,看到的就是一个“颠倒的世界”。BBC电视台的一部科普纪录片详细地记录了这个实验,以及志愿者们在适应“颠倒”之后再摘下透镜的反应。“我们在设计展览的时候,曾经想仿制这种透镜,让观众体验‘天翻地覆’的感觉,但受制于展场空间,只得放弃。”
而在展示视觉进化过程的展区,是对各种动物眼睛进化过程的展示。几个经过特殊设计的摄像头,让你能以“动物的视角”观看自己。当你站到猫头鹰照片前面的时候,就会在旁边的显示屏上看到自己的形象,是酷似军用夜视仪显示的图像。而在“牛眼”展区,你会发现显示屏上只有黑白图像。至于兔子看到的世界,则酷似单反相机配上鱼眼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殷学波说,“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猫头鹰的眼睛具有夜视能力,牛的眼睛不能感受颜色,而兔子具有接近360度的视野。我们根据这些研究成果设计了这个展项,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动物眼中的世界’。”
“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的时候,曾为眼睛的进化过程而惊叹不已。在《物种起源》的开头,达尔文曾经就眼睛的进化设计了一个著名的伏笔,也就是针对眼睛精密的结构做了一个‘仿佛浑然天成’的设问。”殷学波告诉记者,“这个设问导致了很多后人对达尔文的误读,以为达尔文也相信眼睛是‘神创’的。但事实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后面的文字中,对眼睛的进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和解释。现代科学也已经证明,人眼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器官;相反,人眼视网膜上视神经穿过的地方,是没有感光细胞的‘盲点’。这个缺陷,以及生物学家找到的眼睛进化的证据,成为对神创论的最好的反驳。我们设计这个展览,不仅是为了宣传眼睛进化过程和科学用眼等知识,也是为了让观众了解不同生物的眼睛的奥秘。”
一块巨大的立体画展示墙上,整齐地排列着25种动物的照片:斑马、亚洲象、火烈鸟、斯芬克斯无毛猫……当观众走近或远离这面墙的时候,墙上的照片就会依次变成这些动物眼睛的特写。形形色色的眼睛,把观众带进了一个由“看”组成的科学世界。
2010年12月30日,一场名为“看的展览——眼睛与视觉的奥秘”(下文简称“看的展览”)的特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阳光厅开幕。这次展览用80多块精炼的图板和丰富的标本、展品、观众互动参与项目,展示了与眼睛和视觉相关的种种科普知识。
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殷学波参与了这次展览的设计工作。他告诉《北京科技报》,这个关于眼睛的特展,是根据孟庆金馆长提出的创意进行策划和设计的。“在人们熟悉的‘五官’当中,再没有别的成员(比如耳朵)能像眼睛这样,蕴含着如此多的故事。人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视觉。正因如此,我们尽己所能收集了各种关于眼睛和视觉的资料,并选择‘看’这条线索,串联起所有的科普素材。”
因此,在“看的展览”偌大的展区里,你能了解到种种关于眼睛和视觉的趣闻。3块分别名为“体验青光眼”、“体验飞蚊症”和“体验白内障”的互动体验展板,就可以让视觉健康的观众感受到患有这些症状的痛苦。殷学波说:“飞蚊症、白内障和青光眼都是人们熟悉的眼科疾病。飞蚊症患者的视野里总会有很多黑色的小点,就像有一群蚊子在眼前飞舞;白内障患者的眼前总是雾蒙蒙的一片;青光眼患者的视野则会只剩下一个很狭小的点,周围被黑暗所笼罩。据我所知,很多人因为对眼病缺乏认识,患有青光眼等眼病却不去治疗,也不注意科学用眼,最终导致了视网膜脱落的严重后果。我们设置这个体验展项,就是为了让视觉健康的人提前感受这些疾病,并由此养成注重用眼卫生的习惯。”
展览设计团队精心选择的反映视错觉、盲视现象的图片与科学实验,则展现了大脑在处理眼睛看到的光信号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意想不到的趣事:光对人的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然能保留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作“视觉暂留”。如果人类没有视觉暂留的能力,电影对人类就不会有任何意义。不仅如此,人类在专注于某一事物的时候,还会出现忽视其他事物的“盲视”现象。殷学波解释说,如果让一组参观者紧紧盯着一支3人篮球队的传球动作,并计算传球的数目,实验结束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记得曾有一个扮作大猩猩的人在球队前穿过,并做出一些搞怪的动作。
据殷学波说,为了让观众全面认识人眼观察事物的过程,“看的展览”的设计团队还曾经策划了一些比较有趣的互动项目,但因为展场空间有限而作罢。他告诉记者,人眼看到的物体实际上都是倒像,只是经过了大脑的处理才成为正像。不过,英国的一个科研小组曾经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透镜,可以让人直接看的正像,这样,当人戴上这种透镜之后,看到的就是一个“颠倒的世界”。BBC电视台的一部科普纪录片详细地记录了这个实验,以及志愿者们在适应“颠倒”之后再摘下透镜的反应。“我们在设计展览的时候,曾经想仿制这种透镜,让观众体验‘天翻地覆’的感觉,但受制于展场空间,只得放弃。”
而在展示视觉进化过程的展区,是对各种动物眼睛进化过程的展示。几个经过特殊设计的摄像头,让你能以“动物的视角”观看自己。当你站到猫头鹰照片前面的时候,就会在旁边的显示屏上看到自己的形象,是酷似军用夜视仪显示的图像。而在“牛眼”展区,你会发现显示屏上只有黑白图像。至于兔子看到的世界,则酷似单反相机配上鱼眼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殷学波说,“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猫头鹰的眼睛具有夜视能力,牛的眼睛不能感受颜色,而兔子具有接近360度的视野。我们根据这些研究成果设计了这个展项,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动物眼中的世界’。”
“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的时候,曾为眼睛的进化过程而惊叹不已。在《物种起源》的开头,达尔文曾经就眼睛的进化设计了一个著名的伏笔,也就是针对眼睛精密的结构做了一个‘仿佛浑然天成’的设问。”殷学波告诉记者,“这个设问导致了很多后人对达尔文的误读,以为达尔文也相信眼睛是‘神创’的。但事实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后面的文字中,对眼睛的进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和解释。现代科学也已经证明,人眼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器官;相反,人眼视网膜上视神经穿过的地方,是没有感光细胞的‘盲点’。这个缺陷,以及生物学家找到的眼睛进化的证据,成为对神创论的最好的反驳。我们设计这个展览,不仅是为了宣传眼睛进化过程和科学用眼等知识,也是为了让观众了解不同生物的眼睛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