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易北河畔的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漂亮的旅游城市,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德累斯顿还是德国的发明之都、工匠之地。创新是德累斯顿的悠久传统,德累斯顿工大胡芬巴赫院士就是这样一位久负盛名的创新大师。
中德轻量化制造合作开拓者
胡芬巴赫院士出席了第20届德累斯顿国际轻量化论坛。在这次国际轻量化论坛上,万钢部长再次发来贺信,祝贺胡芬巴赫院士搭建的这个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并特别称赞“胡芬巴赫院士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也是我个人的好同事”,“衷心感谢胡芬巴赫院士对中德合作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德国轻量化制造领域的奇才
胡芬巴赫院士被誉为“欧洲轻量化之父”,是德国轻量化制造领域不可多得的奇才。他早年就读于德国克劳斯塔尔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该校的年轻教授。1993年他放弃了到科研条件很好的亚琛工大担任教授的机会,来到了更具挑战的德累斯顿工大,创建了轻量化和复合材料学院。他曾先后担任“碳纤维复合材料飞机旋翼研究”项目、德国研究基金会(DFG)“高性能发动机纺织增强材料复杂应用”项目、DFG“用于机械和车辆制造轻量化的纺织复合材料结构和制造技术”等多个重大项目负责人。迄今为止,他已拥有109项发明专利(他领导的团队拥有690多项发明专利),发表文章和书籍708篇(册),他领导的团队在开发功能集成系统轻量化制造工艺,以及多种材料设计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已被广泛应用在德国车辆制造和航空领域,他在欧洲轻量化制造领域享有盛名。
1997年胡芬巴赫院士利用德累斯顿工大平台,发起并搭建了“德累斯顿国际轻量化论坛”,介绍推广轻量化理念、交流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这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和跨产品的国际轻量化专业顶级盛会,通过这个平台,国际轻量化的产学研机构走到了一起,共同推动轻量化制造的发展。
助推中国制造业“走出去”
胡芬巴赫院士从2003年起担任了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教席教授,从此与中国结下了更深的友情,他培养了许多中国研究生和博士,参与了中国轨道交通的许多研发和咨询项目。2015年由他牵头成立的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开辟了德国著名大学与中国企业合作进行高科技产业化研发的先例。继与中车集团合作之后,胡芬巴赫院士今年又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了成立中德汽车轻量化联合研发中心项目。这一项目重点立足于电动汽车的开发,汽车轻量化对提高充电电池或燃料电池的功效,节能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协调人、同济大学莫凡教授介绍,胡芬巴赫院士为了实现复合材料部件自动化生产,专门安排了2名工程师花了整整10年时间研究机器手抓取软布复合材料,真可谓“十年磨一剑”,这种“工匠精神”非常值得中国学习。
胡芬巴赫院士非常看好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尤其是新材料制造和应用领域的合作。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今年1月在出席费朗霍夫材料和系统微结构研究所(IMWS)成立仪式时所说的,德国所有的产品创新70%都是基于新材料。中国可以从德国制造业强国的创新经验中获得启发,有必要更加重视新材料的研发,包括进一步深化与德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合作。
中德轻量化制造合作开拓者
胡芬巴赫院士出席了第20届德累斯顿国际轻量化论坛。在这次国际轻量化论坛上,万钢部长再次发来贺信,祝贺胡芬巴赫院士搭建的这个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并特别称赞“胡芬巴赫院士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也是我个人的好同事”,“衷心感谢胡芬巴赫院士对中德合作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德国轻量化制造领域的奇才
胡芬巴赫院士被誉为“欧洲轻量化之父”,是德国轻量化制造领域不可多得的奇才。他早年就读于德国克劳斯塔尔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该校的年轻教授。1993年他放弃了到科研条件很好的亚琛工大担任教授的机会,来到了更具挑战的德累斯顿工大,创建了轻量化和复合材料学院。他曾先后担任“碳纤维复合材料飞机旋翼研究”项目、德国研究基金会(DFG)“高性能发动机纺织增强材料复杂应用”项目、DFG“用于机械和车辆制造轻量化的纺织复合材料结构和制造技术”等多个重大项目负责人。迄今为止,他已拥有109项发明专利(他领导的团队拥有690多项发明专利),发表文章和书籍708篇(册),他领导的团队在开发功能集成系统轻量化制造工艺,以及多种材料设计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已被广泛应用在德国车辆制造和航空领域,他在欧洲轻量化制造领域享有盛名。
1997年胡芬巴赫院士利用德累斯顿工大平台,发起并搭建了“德累斯顿国际轻量化论坛”,介绍推广轻量化理念、交流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这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和跨产品的国际轻量化专业顶级盛会,通过这个平台,国际轻量化的产学研机构走到了一起,共同推动轻量化制造的发展。
助推中国制造业“走出去”
胡芬巴赫院士从2003年起担任了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教席教授,从此与中国结下了更深的友情,他培养了许多中国研究生和博士,参与了中国轨道交通的许多研发和咨询项目。2015年由他牵头成立的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开辟了德国著名大学与中国企业合作进行高科技产业化研发的先例。继与中车集团合作之后,胡芬巴赫院士今年又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了成立中德汽车轻量化联合研发中心项目。这一项目重点立足于电动汽车的开发,汽车轻量化对提高充电电池或燃料电池的功效,节能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协调人、同济大学莫凡教授介绍,胡芬巴赫院士为了实现复合材料部件自动化生产,专门安排了2名工程师花了整整10年时间研究机器手抓取软布复合材料,真可谓“十年磨一剑”,这种“工匠精神”非常值得中国学习。
胡芬巴赫院士非常看好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尤其是新材料制造和应用领域的合作。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今年1月在出席费朗霍夫材料和系统微结构研究所(IMWS)成立仪式时所说的,德国所有的产品创新70%都是基于新材料。中国可以从德国制造业强国的创新经验中获得启发,有必要更加重视新材料的研发,包括进一步深化与德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