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蓓蕾”样的生命在未来发展中奠定基础。既然是基础课,人们就有理由将其定位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这一层面上。然而,决定一个人生命高度的,不光要看这个人的智能基础,更要看他的思维品质。要想为生命发展注入永不衰竭的能量,我们就应该重视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教育的要求,也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创新思维的获得更重要的了。而在当下的数学课堂里,囿于创新思维成效的难以测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造成了课堂里学生的活动时间相当长,而活动质量却普遍不高的困境。下面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课堂走出困境。
一、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研究一样,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中,能够发现问题,才可以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害怕学生会提出问题,担心受问题的“牵累”,影响到所谓的课堂教学进度,使得自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孰不知,能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做几个题目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案例1:小数乘法教学。
小数乘法有整数乘法作为基础教学起来并不太难,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找准小数点的位置。如果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做很省事,也可能有效,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肯定没有好处。如果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存有疑惑之后的针对性提问,就有可能让学生学会算法,理解算理。
出示例题计算:12.5×0.8
1. 独立思考:你准备怎样计算?2. 小组交流:讨论算法。3. 提出问题: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这里提出的问题实为小数乘法的关键,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理解了小数乘法的算理,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心中常有疑问,但很多时候,许多问题会自生自灭。原因在于教师将数学课堂定位在“授知”,而不是“启思”上。如果鼓励学生提问,给学生创造讨论问题的条件,甚至容许学生带着疑惑进课堂,带着问题出教室,那么,伴随着问题的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将得以形成。
二、倡导动手实践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会凭空出现,它需要一定的诱因去激发,比如动手实践。动手实践的目的,是“以手带脑”,让学生借助直观的形象,刺激他们头脑中存储的相关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由原有的表象升华为全新的具象,以活跃他们的思维。
数学课上的实践要可操作,容易促进学生的理解,生发他们的想象,在认识、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思考,最终达成思维的扩散、延展。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要舍得放手,大胆放“权”,能够放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合作。特别是在学生实验、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出现不如意的情况要积极引导,而不能求全责备。
案例2:梯形面积的教学。
在学习梯形面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梯形,并鼓励他们将面前的梯形“变换”成已经学过的某一种图形,那么,学生就有可能想到“平移”或“割补”的方式,掌握梯形的计算方法。
学生不是不能做,是他们的手脚被我们教师有意无意地锁住了。因此,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剪,去拼,这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往往会生成许多我们预设时都没有想到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的动手,后面都有一个日趋活跃的“大脑”。
三、重视温故知新
数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方法也有共通之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类比、联想、迁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形成数学思想,积淀数学文化。
案例3:圆柱体积的教学。
教学圆柱体积的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长方体体积、正方体体积计算经验,回顾它们的推导过程,借鉴它们的计算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学生通过复习,能够较顺利地将原认识结构中的切割、转化方法迁移到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计算之中,课堂探究也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当然,这个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对学习程序的简单复制,而应该有设问、激疑等各个环节的支撑,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决定着这个人的成长高度。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实质,就是培养这个人的创新精神。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数学课堂关系到民族创新能力,数学教师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教育的要求,也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创新思维的获得更重要的了。而在当下的数学课堂里,囿于创新思维成效的难以测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造成了课堂里学生的活动时间相当长,而活动质量却普遍不高的困境。下面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课堂走出困境。
一、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研究一样,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中,能够发现问题,才可以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害怕学生会提出问题,担心受问题的“牵累”,影响到所谓的课堂教学进度,使得自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孰不知,能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做几个题目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案例1:小数乘法教学。
小数乘法有整数乘法作为基础教学起来并不太难,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找准小数点的位置。如果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做很省事,也可能有效,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肯定没有好处。如果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存有疑惑之后的针对性提问,就有可能让学生学会算法,理解算理。
出示例题计算:12.5×0.8
1. 独立思考:你准备怎样计算?2. 小组交流:讨论算法。3. 提出问题: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这里提出的问题实为小数乘法的关键,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理解了小数乘法的算理,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心中常有疑问,但很多时候,许多问题会自生自灭。原因在于教师将数学课堂定位在“授知”,而不是“启思”上。如果鼓励学生提问,给学生创造讨论问题的条件,甚至容许学生带着疑惑进课堂,带着问题出教室,那么,伴随着问题的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将得以形成。
二、倡导动手实践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会凭空出现,它需要一定的诱因去激发,比如动手实践。动手实践的目的,是“以手带脑”,让学生借助直观的形象,刺激他们头脑中存储的相关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由原有的表象升华为全新的具象,以活跃他们的思维。
数学课上的实践要可操作,容易促进学生的理解,生发他们的想象,在认识、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思考,最终达成思维的扩散、延展。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要舍得放手,大胆放“权”,能够放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合作。特别是在学生实验、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出现不如意的情况要积极引导,而不能求全责备。
案例2:梯形面积的教学。
在学习梯形面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梯形,并鼓励他们将面前的梯形“变换”成已经学过的某一种图形,那么,学生就有可能想到“平移”或“割补”的方式,掌握梯形的计算方法。
学生不是不能做,是他们的手脚被我们教师有意无意地锁住了。因此,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剪,去拼,这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往往会生成许多我们预设时都没有想到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的动手,后面都有一个日趋活跃的“大脑”。
三、重视温故知新
数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方法也有共通之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类比、联想、迁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形成数学思想,积淀数学文化。
案例3:圆柱体积的教学。
教学圆柱体积的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长方体体积、正方体体积计算经验,回顾它们的推导过程,借鉴它们的计算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学生通过复习,能够较顺利地将原认识结构中的切割、转化方法迁移到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计算之中,课堂探究也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当然,这个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对学习程序的简单复制,而应该有设问、激疑等各个环节的支撑,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决定着这个人的成长高度。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实质,就是培养这个人的创新精神。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数学课堂关系到民族创新能力,数学教师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