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高是构成语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音高变化,可以表达不同感情。在音乐的音阶中,某一乐音所占的位置是由“音高”来决定的,“音高”与人的感觉有关,而不是物理上的测定。所以,作曲家在作曲前给乐曲定调和在乐曲进行中的转调手段,都是利用了人对音高的感觉,激发了人对乐曲的感受力,很难想象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如果不是采用c小调,我们听到的“命运的敲门声”会是什么样!
一个固定音高的音,也就是有固定基频和各阶谐频的音,由于其中所含各音谐频成分比例不同,其音色也不同。交响乐队中的各种乐器的同一固定音由于其各自有不同的谐频成分比例(除掉人为演奏的因素),也会发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在钢琴方面,即使是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同一人演奏、同一曲目,由于材质、制作、调试造成的谐频成分比例的差别,音色也是不尽相同!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和人类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一样,没有两件音色完全一致的乐器!这就从最根本的条件上决定了乐器的个性。
音的标准高度,即音乐上所定音之标准高度。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在欧洲,16世纪时英国家庭键盘乐器的标准音高约比现在低了3个半音(即低了75赫兹),a1=365赫兹。还有一种“管风琴音高”,标准比较乱,各地各自为政,都设有自己的标准。德国教堂管风琴过去调音所用的音高,既非固定不变,也不是普遍一致。17世纪初,德国北部的耶稣教教堂的音高比今天的标准音高约高一个小三度,同一时期在布拉格要低一个全音,亦即比英国的标准音高约高半音,也就是普里托里乌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在他的《音乐大全》卷中所提倡的音高。许多天主教圣堂中所用管风琴的音高比德国北部管风琴低小三度,大致和我们今天的标准音高相同。17世纪和18世纪初教堂音乐中时常加用乐队,这种情况就使其它乐器大为不便了。
上述德国管风琴上的最高音高,对弦乐器和木管乐器更不适用,即使是第二种,亦即A,大致相当于我们的bB的那种,也被认为太高。匡茨(德国长笛演奏家、作曲家)在他的《论长笛演奏法》一书中说,在德国,乐队乐器应用较低的音高,是受法国木管乐器制造者的影响。18世纪初的某些新管风琴便是按照较低的音高(室内音高)制造的。但要改变旧管风琴音乐,却不是那么容易。用旧管风琴演奏为人声、管风琴和乐队而写的作品时,可以有两种选择:(1)如果应用高的管风琴音高(Chorton),木管声部必须移调至较高的调,弦乐器按照管风琴把音调高;(2)如果用低的乐队乐器音高(室内音高),管风琴声部都需向下移调。这两种办法在巴赫的康塔塔中都可以找到。从17世纪起,标准音高总的趋向是逐渐升高。17世纪18世纪时a1音的高度其频率约在415—430赫兹,此种高度被称为“古典高度”(Classical pitch),亨德尔时代常为a1=416赫兹,海顿与莫扎特时代则为a1=422赫兹。17、18世纪德国乐队乐器的音高称为“室内音高”。18世纪早期的室内音高大大低于(低一个全音,或小三度,或小三度以上)早先管风琴据以调音的音高(Chorton)。由于管风琴音高变化不一,很难精密确定两者的关系。一支属于亨德尔的音叉发出的音,大约比现在的标准音高低半音,这可以作为18世纪中叶室内音高的一般指针。室内音高有实用的有利条件(特别对于木管乐器),因此后来被采用于由管风琴和乐队伴奏的合唱作品演出。这就要把管风琴声部移低,巴赫在莱比锡就是这样做的。在现代德国,“室内音高”就等于标准音高。
到了19世纪,1834年德国斯图加特物理家会议决定a1=440赫兹,以后1859年,法国巴黎音乐家和物理家学会决定a1=435赫兹。在此之前有各种不同的音高标准存在。
到了20世纪,1936年美国标准协会采纳a1=440赫兹为标准音。1939年英国伦敦国际会议恢复斯图加特会议的结果,又决定a1=440赫兹。这个高度称为“第一国际高度”。而巴黎会议决定的a1=435赫兹的高度称为“第二国际高度”。“第一国际高度”因通用于演奏会上,所以也称为“演奏会高度”(Concert Pitch),现在国际上通用第一国际高度,即a1=440赫兹。
标准音之所以随着时代逐渐升高,是由于欧洲近代管弦乐队追求乐器(主要是弦乐器)的明亮音色,以期获得乐队辉煌效果所致。而乐器所以能够获得明亮的音色,则有赖于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相辅助。
弦乐器为了获得明亮的音色,乐器的弦就必须张紧,因为同一条弦,张力越紧,则音色越明亮。但是,弦能经受强大的张力,就必须改进弦本身的质量和张弦工具的耐力。举钢琴为例:18世纪时,钢琴弦以铜丝为主,配用铁弦,同时以木框张弦。这种钢琴弦不能尽量紧张,否则弦受不住,木框也要绷坏。所以当时的钢琴发音纤弱,音量不大,音域不宽,也不明亮(有敲击铁丝的味道)。后来到1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冶金技术不断进步,钢琴改用钢弦,又用铸铁框张弦。从此钢琴的弦就能尽量紧张,产生明亮的音色和强大音量,同时音域也大为加宽,由五个八度增加到七个八度。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艺水平的提高,世界钢琴工业又有了非常大的变化。除了一些特殊技术的工业机密外,显而易见的如精密铸铁、加硬毛毡、复合木材、精制钢丝、化学制剂等等,使钢琴的张力、音色、音量、稳定性都有了质的变化,给钢琴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尤其是钢琴工业受世界经济大潮冲击,正由欧洲转向日本,由日本转向韩国,由韩国转向中国的趋势发展,这给国内钢琴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国外独资、中外合资的钢琴工业已在中国出现,国内各钢琴大厂也纷纷引进设备及技术,钢琴产量、质量也大幅提高,很多产品已达国际同类水平。
那么标准音高能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乐器质量的提高而再次提高呢?
在以往的音乐实践中,提高标准音的情况还是有的。目前国内交响乐团一般采用a1=442赫兹为标准音,国外个别团体也有用a1=445赫兹。本人在长期调律实践中,也遇到提高标准音的音乐家及团体。本人在为一个日本的访华合唱团演出用的伴奏钢琴调律时,他们对我提出了标准音为a1=441赫兹的要求;为著名钢琴家石叔诚先生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调律时,每次他都要求a1=442赫兹。本人在日常生活闲暇当中,经常将标准音提高到a1=445赫兹调律,然后自己试奏,声音效果非常明亮。
维也纳爱乐乐团在20世纪六十年代,曾把标准音提高到a1=448赫兹,整个乐队声音效果非常好,但后来由于遭到男、女高音歌唱家联名抵制而作罢。
低音提琴(Contrabasso)声音低沉,音色浑厚,低音提琴演奏家凯伦·卡尔(Gary Karr),在独奏时将标准音提高大二度(50赫兹),琴的声音变得优美而明亮,演奏出来的效果令众多大提琴演奏家所汗颜。外行人听起来更是难以置信,甚至很多内行人在高音区拇指把位以上,也很难区分是低音提琴还是大提琴。这除了他魔鬼般的演奏技巧以及高度的音乐素养之外,大胆地调高标准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但这是比较特殊的典范,不是每种乐器都能达到这种提高的程度)。
综上所述,标准音频率的改变,使音高对人的感受力改变。同一琴弦,同一乐器,张力增加则音色往往越美,乐曲则越能感动人。总之,音乐实际中提高标准音,对标准音有新要求的音乐团体及音乐家已有先例。但就总体而言,绝大多数人还是循规蹈矩地沿用几十年的“第一国际标准音”。即使有人使用a1=442赫兹,但不是像上述音乐家及团体从演奏声音的效果角度出发,而只不过是为了迁就某些乐器,对温差的不适应之无奈之举。如管乐中的单簧管、双簧管及铜管等等。
本人提出提高演奏会钢琴标准音的论点,愿与业内同行及演奏家及音乐团体共同探讨。但也不是无选择、无限度地盲目提高(最基本的要求应是使用高质量的乐器产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应因地制宜,根据演奏曲目及演奏家的具体要求实施,最大限度地、科学地发挥乐器潜在能力。就目前各方面的发展条件,本人认为a1=442—445赫兹比较合理。而钢琴提高标准音的优势在于钢琴独奏机会较多,单独提高标准音,不会牵扯人声及其它乐器,可完全针对作品和艺术家的要求来制定标准(即使钢琴协奏曲需要乐队合作,这个标准也是目前其他乐器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过高的话,弦乐的把位会有小幅变动,管乐的音准将受到影响)。提高标准会增加钢琴及所表现的音乐的个性,给人类提供更丰富的精神产品。
音乐家应当是“唯美主义”者,所做的一切都应当是为音乐服务。21世纪会诞生一个新的国际标准音。
郑虹羽 调律师
(责任编辑 张萌)
一个固定音高的音,也就是有固定基频和各阶谐频的音,由于其中所含各音谐频成分比例不同,其音色也不同。交响乐队中的各种乐器的同一固定音由于其各自有不同的谐频成分比例(除掉人为演奏的因素),也会发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在钢琴方面,即使是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同一人演奏、同一曲目,由于材质、制作、调试造成的谐频成分比例的差别,音色也是不尽相同!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和人类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一样,没有两件音色完全一致的乐器!这就从最根本的条件上决定了乐器的个性。
音的标准高度,即音乐上所定音之标准高度。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在欧洲,16世纪时英国家庭键盘乐器的标准音高约比现在低了3个半音(即低了75赫兹),a1=365赫兹。还有一种“管风琴音高”,标准比较乱,各地各自为政,都设有自己的标准。德国教堂管风琴过去调音所用的音高,既非固定不变,也不是普遍一致。17世纪初,德国北部的耶稣教教堂的音高比今天的标准音高约高一个小三度,同一时期在布拉格要低一个全音,亦即比英国的标准音高约高半音,也就是普里托里乌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在他的《音乐大全》卷中所提倡的音高。许多天主教圣堂中所用管风琴的音高比德国北部管风琴低小三度,大致和我们今天的标准音高相同。17世纪和18世纪初教堂音乐中时常加用乐队,这种情况就使其它乐器大为不便了。
上述德国管风琴上的最高音高,对弦乐器和木管乐器更不适用,即使是第二种,亦即A,大致相当于我们的bB的那种,也被认为太高。匡茨(德国长笛演奏家、作曲家)在他的《论长笛演奏法》一书中说,在德国,乐队乐器应用较低的音高,是受法国木管乐器制造者的影响。18世纪初的某些新管风琴便是按照较低的音高(室内音高)制造的。但要改变旧管风琴音乐,却不是那么容易。用旧管风琴演奏为人声、管风琴和乐队而写的作品时,可以有两种选择:(1)如果应用高的管风琴音高(Chorton),木管声部必须移调至较高的调,弦乐器按照管风琴把音调高;(2)如果用低的乐队乐器音高(室内音高),管风琴声部都需向下移调。这两种办法在巴赫的康塔塔中都可以找到。从17世纪起,标准音高总的趋向是逐渐升高。17世纪18世纪时a1音的高度其频率约在415—430赫兹,此种高度被称为“古典高度”(Classical pitch),亨德尔时代常为a1=416赫兹,海顿与莫扎特时代则为a1=422赫兹。17、18世纪德国乐队乐器的音高称为“室内音高”。18世纪早期的室内音高大大低于(低一个全音,或小三度,或小三度以上)早先管风琴据以调音的音高(Chorton)。由于管风琴音高变化不一,很难精密确定两者的关系。一支属于亨德尔的音叉发出的音,大约比现在的标准音高低半音,这可以作为18世纪中叶室内音高的一般指针。室内音高有实用的有利条件(特别对于木管乐器),因此后来被采用于由管风琴和乐队伴奏的合唱作品演出。这就要把管风琴声部移低,巴赫在莱比锡就是这样做的。在现代德国,“室内音高”就等于标准音高。
到了19世纪,1834年德国斯图加特物理家会议决定a1=440赫兹,以后1859年,法国巴黎音乐家和物理家学会决定a1=435赫兹。在此之前有各种不同的音高标准存在。
到了20世纪,1936年美国标准协会采纳a1=440赫兹为标准音。1939年英国伦敦国际会议恢复斯图加特会议的结果,又决定a1=440赫兹。这个高度称为“第一国际高度”。而巴黎会议决定的a1=435赫兹的高度称为“第二国际高度”。“第一国际高度”因通用于演奏会上,所以也称为“演奏会高度”(Concert Pitch),现在国际上通用第一国际高度,即a1=440赫兹。
标准音之所以随着时代逐渐升高,是由于欧洲近代管弦乐队追求乐器(主要是弦乐器)的明亮音色,以期获得乐队辉煌效果所致。而乐器所以能够获得明亮的音色,则有赖于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相辅助。
弦乐器为了获得明亮的音色,乐器的弦就必须张紧,因为同一条弦,张力越紧,则音色越明亮。但是,弦能经受强大的张力,就必须改进弦本身的质量和张弦工具的耐力。举钢琴为例:18世纪时,钢琴弦以铜丝为主,配用铁弦,同时以木框张弦。这种钢琴弦不能尽量紧张,否则弦受不住,木框也要绷坏。所以当时的钢琴发音纤弱,音量不大,音域不宽,也不明亮(有敲击铁丝的味道)。后来到1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冶金技术不断进步,钢琴改用钢弦,又用铸铁框张弦。从此钢琴的弦就能尽量紧张,产生明亮的音色和强大音量,同时音域也大为加宽,由五个八度增加到七个八度。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艺水平的提高,世界钢琴工业又有了非常大的变化。除了一些特殊技术的工业机密外,显而易见的如精密铸铁、加硬毛毡、复合木材、精制钢丝、化学制剂等等,使钢琴的张力、音色、音量、稳定性都有了质的变化,给钢琴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尤其是钢琴工业受世界经济大潮冲击,正由欧洲转向日本,由日本转向韩国,由韩国转向中国的趋势发展,这给国内钢琴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国外独资、中外合资的钢琴工业已在中国出现,国内各钢琴大厂也纷纷引进设备及技术,钢琴产量、质量也大幅提高,很多产品已达国际同类水平。
那么标准音高能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乐器质量的提高而再次提高呢?
在以往的音乐实践中,提高标准音的情况还是有的。目前国内交响乐团一般采用a1=442赫兹为标准音,国外个别团体也有用a1=445赫兹。本人在长期调律实践中,也遇到提高标准音的音乐家及团体。本人在为一个日本的访华合唱团演出用的伴奏钢琴调律时,他们对我提出了标准音为a1=441赫兹的要求;为著名钢琴家石叔诚先生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调律时,每次他都要求a1=442赫兹。本人在日常生活闲暇当中,经常将标准音提高到a1=445赫兹调律,然后自己试奏,声音效果非常明亮。
维也纳爱乐乐团在20世纪六十年代,曾把标准音提高到a1=448赫兹,整个乐队声音效果非常好,但后来由于遭到男、女高音歌唱家联名抵制而作罢。
低音提琴(Contrabasso)声音低沉,音色浑厚,低音提琴演奏家凯伦·卡尔(Gary Karr),在独奏时将标准音提高大二度(50赫兹),琴的声音变得优美而明亮,演奏出来的效果令众多大提琴演奏家所汗颜。外行人听起来更是难以置信,甚至很多内行人在高音区拇指把位以上,也很难区分是低音提琴还是大提琴。这除了他魔鬼般的演奏技巧以及高度的音乐素养之外,大胆地调高标准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但这是比较特殊的典范,不是每种乐器都能达到这种提高的程度)。
综上所述,标准音频率的改变,使音高对人的感受力改变。同一琴弦,同一乐器,张力增加则音色往往越美,乐曲则越能感动人。总之,音乐实际中提高标准音,对标准音有新要求的音乐团体及音乐家已有先例。但就总体而言,绝大多数人还是循规蹈矩地沿用几十年的“第一国际标准音”。即使有人使用a1=442赫兹,但不是像上述音乐家及团体从演奏声音的效果角度出发,而只不过是为了迁就某些乐器,对温差的不适应之无奈之举。如管乐中的单簧管、双簧管及铜管等等。
本人提出提高演奏会钢琴标准音的论点,愿与业内同行及演奏家及音乐团体共同探讨。但也不是无选择、无限度地盲目提高(最基本的要求应是使用高质量的乐器产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应因地制宜,根据演奏曲目及演奏家的具体要求实施,最大限度地、科学地发挥乐器潜在能力。就目前各方面的发展条件,本人认为a1=442—445赫兹比较合理。而钢琴提高标准音的优势在于钢琴独奏机会较多,单独提高标准音,不会牵扯人声及其它乐器,可完全针对作品和艺术家的要求来制定标准(即使钢琴协奏曲需要乐队合作,这个标准也是目前其他乐器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过高的话,弦乐的把位会有小幅变动,管乐的音准将受到影响)。提高标准会增加钢琴及所表现的音乐的个性,给人类提供更丰富的精神产品。
音乐家应当是“唯美主义”者,所做的一切都应当是为音乐服务。21世纪会诞生一个新的国际标准音。
郑虹羽 调律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