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于水底见青山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dlcp0503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有云“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借来形容我和咏平兄的交情,倒是十分恰当的。我和咏平兄成为挚友,很多熟悉的朋友都感觉有点奇怪。我是个粗人,由于家近梁山,被好友戏称为“响马”。而咏平兄谦谦君子,即之也温,和我截然不同。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开学仪式上。自然随和的他举手投足间透出一种江南人特有的儒雅,尤其是鼻梁上那架圆圆的眼镜,顿时让我联想起风流倜傥的民国人物。咏平兄的自我介绍很有特点,至今我还能清晰地记得:“我原来叫周永平,因为不善言辞,后来就改成周咏平了。”不知道他是自我调侃,还是实情如此,但是虽然多了一个“口”,他依然保持着讷于言的古君子风度。这样,他的才情就需要在接触中慢慢才能品味出来。确实,和咏平兄作朋友是需要时日的,相交愈久,了解愈深,情谊也就愈厚。
  几年前的一个春夏之交,我们一道从北京到山东,在我的老家小住了几天。山东人好客,待客的热情往往通过酒来体现,咏平兄不胜酒力,却又不愿拂了人家的美意,勉力撑持,结果一醉到底,痛苦不堪。此事让我十分内疚,后来为了逃避这类酒宴,我干脆带他到野外的小河边去钓鱼,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在河边就着矿泉水吃些自带的饼干,钓上鱼来,晚上回去烹而食之。咏平兄非常开心,他垂钓的功夫比我要好,鱼儿总愿意照顾他这位远方的客人。我们一边钓鱼一边闲聊,那一刻整条小河只属于我们两个,陪伴我们的是附近河面上出没的野鸭。至今想起,总觉得和咏平兄一起钓鱼还是昨天的事,而那种难得的幽静和闲适却已离我们远去。
  我的家乡多是平原,山峦也无什么出奇之处,而咏平兄的家乡温州却是山色空濛,水光潋滟。在他的安排下,我曾两度畅游楠溪江,饱览江南风景。一次和沉鹏兄同去访一处山泉,一入山林,我和咏平兄都陶然忘机,下水裸泳,顿觉自身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同在。沉鹏兄怕凉,不敢同泳,作了岸边看客,闲来无事,为我们拍照写真。照片来时,我一看竟吓了一跳。照片上的咏平兄一副纵恣之态,与平日的谨言慎行判若两人,不知不觉中显出了艺术家的真性情。
  我和咏平兄的同窗之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陈绶祥先生工作室学画;二是从林冠夫先生学习诗文。说来惭愧,无论哪方面我都是兴之所至,随意而为,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咏平兄则勤苦有加,成绩斐然。但因他性情内敛,不喜吹嘘,故才华横溢却鲜为人知。咏平兄主攻山水,兼善花鸟、人物,其草书亦是笔走龙蛇,别开生面。在京学习期间,他与张真恺兄寓居东四八条的一个四合院内。那时他醉心宋画,心摹手追,无论小品还是巨制,都章法严谨、工致细腻,令我感佩无已。细细赏玩,总能感觉到画面深处蕴藏的那种清雅古意,澄明的意境与浮躁的时代构成巨大反差,让人无端兴叹。大家因此都说咏平兄是个高人,尊之为“周老”而不名。咏平兄才情充沛,用心深细,画作总能让人联想起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晏几道、周邦彦。然而尚不止此,作品《观山》问世后,咏平兄又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讶,笔墨纵横的写意山水打破了我们的判断,浅斟低唱的温婉平和一变而为大江东去的豪雄放旷。其实有此变化并不奇怪,熟悉咏平兄的人就知道,他原有肝胆照人的一面,与朋友交守信重然诺,颇有几分侠士之风。
  在师友的眼里,咏平兄几乎是个完人。2007年春,大隐师在蓟州盘山脚下观其《山水册页》,当即给予极高评价,欣然题写长跋,许为楷模。同为温州籍的著名学者林冠夫先生对咏平兄更是厚爱有加,每每谈及,总是对其才华长久埋没于市井底层感到惋惜。自古以来潜心学问者大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咏平兄走的也是这条路。他怀着一颗平常心,平朴诚恳,自然超脱,毫无矫揉造作之习,默默朝着自己的目标一路跋涉而去。
  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是咏平兄的乡贤,他为写好诗而倾注毕生精力,醉心于田园生活,贫而不改其乐。而咏平兄正是这样一个“今之古人”,我从他身上真切地看到了前贤风范。翁卷《野望》有云:“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咏的是温州景色,也是一种艰苦求索后仿佛无意得之的顿悟境界。尤其是末句,借以形容咏平兄其人其画,我感觉十分恰切。
  责任编辑:吕欢呼





其他文献
王家春,现为陕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陕西中华文化学院党委书记、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艺术是否可以功利?功利是否也有艺术的方式?关于此,众说不一。著名者,如龙应台,就干脆说过这样的话:让艺术的归艺术,让政治的归政治。但是,从《野火集》开始,她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百年思索》、《孩子你慢慢来》又何尝区分过艺术与政治的成分?基于此,我以为,真正的艺术总是介于功利与唯美之间。而且,某种程度上说,
期刊
当代书法复兴初期,对碑学的继承多于对帖学的继承,而且呈现出碑帖融合的状态。书法复兴三十余年来,流派蜂起、百花齐放,传统碑、帖的观念,其实已经不能准确描述当代创作。但是,相对概括地以碑、帖分别的眼光来考察当代创作思潮和走向,仍不失为一种基本的方法。本文认为,当代碑学创作,存在着泛化的倾向和媚化的危机,泛化可以带来新的生机,而摒除媚化则为当务之急。  一、碑学创作的界定  书法创作,笼统地分为碑派和帖
期刊
祝英公,生于1962年,河南省扶沟县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出版有《祝英公书画作品集》、《晋中行写生集》、《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作品选》、《祝英公扇面作品》、《祝英公·烟江叠嶂图卷》、《祝英公书画篆刻作品》。  创作感言:  艺术是诗化的哲学,书法是绘画的筋骨,而绘画是书法的诗意形象。庄子言:“乘物以游心。”我以为书画更要以自由的思想
期刊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先生曾在赴美进行“中国文化和艺术精神”学术巡回讲演期间,访问了客居美国的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并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两位学者就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命运、价值观念转型以及中国文化应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里,本刊选取了访谈中与美学、书法以及中国汉字在新世纪的重要价值等相关部分予以刊登,旨在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王岳川(以下简称王
期刊
杨勇,美术学(书法)硕士。现为《书法》杂志编辑、记者,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经典碑帖辅导丛书—张玄墓志》、《中国书法名迹赏析—书谱》、《书家挥毫宝典》、《杨勇书法作品集》等。  创作感言:  杨雄说:“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在他心里,大概建功立业才是男人该做的事。而书法,更被古人视为馀事。古人用毛笔书写,就像我们使用电脑打字,是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书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且
期刊
俞律一首  羽闲女史示我家藏傅焱《临耕烟竹林渔村图》嘱跋,即以古风应命  耕烟老笔风神饱,竹林渔村写古调。白云渺渺无点尘,底事匆匆不竟稿。不如意事常八九,浮生遗憾徒懊恼。春华秋月年复年,人生人死不自料。衣钵幸传杨西亭,补皴添染承师教。一纸丹青百日功,遂教断尾成完豹。傅焱先生有心人,细临三日如旧貌。万竹引风春满座,碧影当窗摇残照。渔村人家隔世嚣,群飞纷纷鸟雀绕。主人把书独倚栏,四面青峰翠相抱。自古随
期刊
点击理由  近年来,学院书法教育成果卓著,具有专业学术背景的书家逐渐成为当代书法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赵彦国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创作类博士,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兼善。他的书法研究与创作关注人文修养,以文养书,技道双修。  赵彦国话语  书法不只是写字,书法的内涵和魅力并非苦“练”而来,但又不可缺少“废纸三千”的技法锤炼。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是文人世界的灵犀之所,饱含“古意”与“文气”是其灵魂所在。“
期刊
我认识龙瑞,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世纪之初,他从中国画研究院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一个画家担当学术研究部门的领导,不免有些陌生,但他以谦和而积极的态度,加强所内团结,打开了局面,成功举办了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黄宾虹研究展,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外粗内秀,有魄力而谨慎,讲义气也讲分寸。后来他调回中国画研究院当院长,经过诸多努力,把该院改制为国家画院。在大约十多年的时光里,他的主要精
期刊
一  绘画艺术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当下世界各国、各民族都特别重视对本国、本民族绘画的精心培育和推广。中国画是全世界少数以国誉名的民族画种,与中国文化关系至密。它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生而发生,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包前孕后、文脉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其表现奥义。  当代中国正值民族文化伟大复兴之际,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脚步也在悄然加快。我们更热切地希望中国画能在此形势下、在新时
期刊
张宇,安徽临泉人,1958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淮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张宇楷书千字文》、《张宇书赵朴初碑记》、《张宇书历代名篇书法字帖专集》(7本)、《2010年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张宇临隋龙藏寺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