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体制的改革,针对医学职业教育为农村、基层培养适用型医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宁夏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先后组织了多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了医药卫生类中、高职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有多人外出参加了编写、审稿和定稿的会议。仅我们医学基础教研室就分别参与了第四军医大学、科学出版社和世界图书出版社组织的全国医药卫生类中职、高职的《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护理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近十类、三十余本基础医学教材及相关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现有多本教材已经在使用中。仅本人就参与了《药理学》、《药理学达标测试题》教材部分章节约30万字的编写工作,分别担任过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因此对教材编写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有如下体会。
一、提高对教材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从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阅读一本好的教材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教材的质量和水平。教材既有别于专著、参考书,又不同于讲义和授课提纲,必须有特定的限制。医学技术岗位具有针对性强、专业种类多的特点,它不仅有别于普通高等医学本科教育,同时也有别于医学专科教育。高职教学内容应侧重于技术的实用性、应用性和岗位针对性,不仅要培养医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理论,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地开拓创新。缺乏适合医学高职的教材,就摆脱不了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框框,就难以实现医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教材建设要与教学改革相适应
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教材中并通过教材加以推广,医学科学的前沿和新进展、新成果、新理论也需要通过教材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材建设应与教育教学改革相一致。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强调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教材侧重理论,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而中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以医学相关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以够用好用为原则,不过分追求系统性,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为重点,并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衔接,这是它与普通高等医学教材的本质区别。
三、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从本人参编的几本药理学教材看,教材编写中限于出版社的要求、主编的水平及编写的意向和编者个人能力、参考资料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材的内容、编印水平有较大差别。有些教材编写时间太短,有的只有2~3个月时间,来不及对所编写的内容进行推敲,错误较多;同一本书前后风格不一致;有的教材印刷质量较差等。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1.内容陈旧。有些教材过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旧的内容不舍得删去,结果教材越编越厚,内容交叉重复也较多,结合实际少、启发少、没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形式单一,仅为书本教材。如治疗心功能不全章节中,临床上早已不把强心苷做为一线药物用了,但有的教材还将其列为代表药作为重点内容大篇幅的编写;氯霉素因其可引起致死性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灰婴综合症等不良反应、硝基呋喃类引起神经系统、肾脏的损害;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国家严令行禁止在畜牧业上应用,而我们的教科书仍继续介绍这些药。学生临床实习后常反映讲过的药物不多见,而常用的药物大多又没讲过。
2.表述雷同。同一概念和内容在中专、大专、本科是有不同深度的,这是由教材编写逻辑螺旋化上升的结构所决定的。有的高职教材常常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本”,而且一些编者不做任何改动地大篇幅的转抄其他教本,新出版的书却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3.表述不一。同一本书的格式不统一,如英文的药名第一个字母有的大写有的小写,制剂用法中,有些注射剂在前,也有片剂在前;有些名词如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首关消除、首过效应;受体阻断药、受体拮抗剂等,虽然都可用,但在同本教材中应该前后统一,否则就给人混乱的感觉。另外还常见错别字、语句不通顺、内容重复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教材的质量和师生对此教材的信任度。
四、对未来教材编写的展望
职业医学教材建设必须依据其特点来编写,理论应少而精、坚持够用为度的原则,侧重临床、医技特点的实用性。注重强调规范性, 如名词规范、符号规范、体例规范等。理论与临床并重,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要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做到本学科和多学科的统筹兼顾,取舍适当,形式应新颖活泼,不拘一格,如以小帖士、知识拓展、链接或病例的方式出现在编写的内容中。药物的选择要参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删除一些临床早已不用的药物。文字审查要严格把关,杜绝人为造成的差错。实验教材应加上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应用等新方法和新仪器设备的内容,使教材的编写真正做到与时代同步。
参考文献
[1]安林.陆银道高等医学教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科技与出版,2002 (3).
[2]杨晋.试论医学教材编写出版的“准入”[J].科技与出版,2005(4).
[3]杨卫生,高凤仙.医学教材的改革要不断适应健康新观念[J].中国医药导报,2008(13).
一、提高对教材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从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阅读一本好的教材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教材的质量和水平。教材既有别于专著、参考书,又不同于讲义和授课提纲,必须有特定的限制。医学技术岗位具有针对性强、专业种类多的特点,它不仅有别于普通高等医学本科教育,同时也有别于医学专科教育。高职教学内容应侧重于技术的实用性、应用性和岗位针对性,不仅要培养医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理论,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地开拓创新。缺乏适合医学高职的教材,就摆脱不了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框框,就难以实现医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教材建设要与教学改革相适应
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教材中并通过教材加以推广,医学科学的前沿和新进展、新成果、新理论也需要通过教材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材建设应与教育教学改革相一致。普通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强调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教材侧重理论,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而中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以医学相关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以够用好用为原则,不过分追求系统性,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为重点,并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衔接,这是它与普通高等医学教材的本质区别。
三、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从本人参编的几本药理学教材看,教材编写中限于出版社的要求、主编的水平及编写的意向和编者个人能力、参考资料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材的内容、编印水平有较大差别。有些教材编写时间太短,有的只有2~3个月时间,来不及对所编写的内容进行推敲,错误较多;同一本书前后风格不一致;有的教材印刷质量较差等。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1.内容陈旧。有些教材过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旧的内容不舍得删去,结果教材越编越厚,内容交叉重复也较多,结合实际少、启发少、没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形式单一,仅为书本教材。如治疗心功能不全章节中,临床上早已不把强心苷做为一线药物用了,但有的教材还将其列为代表药作为重点内容大篇幅的编写;氯霉素因其可引起致死性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灰婴综合症等不良反应、硝基呋喃类引起神经系统、肾脏的损害;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国家严令行禁止在畜牧业上应用,而我们的教科书仍继续介绍这些药。学生临床实习后常反映讲过的药物不多见,而常用的药物大多又没讲过。
2.表述雷同。同一概念和内容在中专、大专、本科是有不同深度的,这是由教材编写逻辑螺旋化上升的结构所决定的。有的高职教材常常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本”,而且一些编者不做任何改动地大篇幅的转抄其他教本,新出版的书却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3.表述不一。同一本书的格式不统一,如英文的药名第一个字母有的大写有的小写,制剂用法中,有些注射剂在前,也有片剂在前;有些名词如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首关消除、首过效应;受体阻断药、受体拮抗剂等,虽然都可用,但在同本教材中应该前后统一,否则就给人混乱的感觉。另外还常见错别字、语句不通顺、内容重复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教材的质量和师生对此教材的信任度。
四、对未来教材编写的展望
职业医学教材建设必须依据其特点来编写,理论应少而精、坚持够用为度的原则,侧重临床、医技特点的实用性。注重强调规范性, 如名词规范、符号规范、体例规范等。理论与临床并重,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要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做到本学科和多学科的统筹兼顾,取舍适当,形式应新颖活泼,不拘一格,如以小帖士、知识拓展、链接或病例的方式出现在编写的内容中。药物的选择要参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删除一些临床早已不用的药物。文字审查要严格把关,杜绝人为造成的差错。实验教材应加上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应用等新方法和新仪器设备的内容,使教材的编写真正做到与时代同步。
参考文献
[1]安林.陆银道高等医学教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科技与出版,2002 (3).
[2]杨晋.试论医学教材编写出版的“准入”[J].科技与出版,2005(4).
[3]杨卫生,高凤仙.医学教材的改革要不断适应健康新观念[J].中国医药导报,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