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在对比和联想中领会反比例函数的内涵和外延。
三、教法分析
在对一类例子的概括和抽象中,相互启发和补充是必要的;在对一类例子的辨析和判断中,独立思考和积极尝试是必要的。因此,本节课的教法采用启发式探究法和合作式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好,清明假期,我回了趟老家,我的老家是距离无锡400km的徐州睢宁。
1.概念感悟
例1:从无锡到睢宁大概400km,如果平均速度是100km/h,那么只要4个小时就能到达。
问题1:填填表格。
问题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几个量?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问题3:v和t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例2:我们村组织60人参加植树活动,计划植树480棵,2h可以完成任务。
问题1:填填表格。
问题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几个量?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问题3:人数n和完成时间t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师:在这两个例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何共同点呢?
生:……
师:很好,发现共性是概括的基础。这样的两个变量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生:一个在变大,一个在变小。
师: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变大,叫做什么关系?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叫什么关系?
生:正比例,反比例。
概念呈现:如果用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式子表示:(一定)。
如果用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式子表示:(一定)。
追问1:你能分别用含v、n的代数式表示t吗?
追问2:从这两个表达式可以看出,当v的值确定的时候,t的值怎样?当n确定的时候呢?
追问3:t是v的函数吗?t是n的函数吗?
概念呈现: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个取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
设计意图:函数的概念较抽象,再加上相隔时间较长,学生回忆起来较困难。本设计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函数的本质特征(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单值对应),为学生提供回忆的线索,激活学生的回忆,唤醒学生的理解。
师:这两个函数是我们学过的函数吗?你认为它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
师:你的答案很正确,我们今天的学习对象就是反比例函数。类比学习一次函数的经历,你认为本章我们将怎样来研究反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发展,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贯通起来,形成对整章学习内容的整体性了解。初中阶段的函数学习,就是在“变量说”的基础上,用一以贯之的研究方法,从概念、图形与性质、应用三个方面去研究。
2.对比观察
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下列例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3:老师出发前,汽车的油箱中有50升油,行驶中平均每千米耗油量为0.1升,油箱中剩余的油量Q(升)随行驶路程x(千米)的变化而变化。
例4:现在油价为每升6.72元,加油费用y(元)随加油量x(升)的变化而变化。
例5:面积为24的10个矩形贴在直角坐标系中(直角坐标系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矩形纸片的一个顶点与原点重合,相邻两边分别在x轴、y轴上,在x轴上的边长为x,在y轴上的边长为y,如右图所示。矩形边长如下表所示。y随x的变化而变化。
例6:实数m与n的积为-200,m随n的变化而变化。
例7:正方形的边长为x(cm),面积y(cm2)随x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1:你能给这七个函数关系式( ____ 、 ____ 、 ____ 、 ____ 、____ 、____ )分分类吗?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2:一次函数的一般式是什么?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式是什么?你能给这些新的函数写个一般式吗?
问题3:请观察这个新的函数的一般式,从形式上来看有什么特征?还能写成什么样的等式?
问题4:你能类比一次函数的定义,说说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吗?
定义:形如的函数叫作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设计意图:概念建立的标志是用词来标示和记载,对概念的理解最終要回到对概念的标示词的理解上来,理解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概念的本质特征。
总结:初中阶段我们从函数的角度深入研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变量:从成正比例的量到正比例函数,从成反比例的量到反比例函数。
3.概念巩固
例8:写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它们是不是反比例函数。
(1)面积为100cm2的三角形,边长y(cm)随该边上的高x (cm)的变化而变化。
(2)体积是100cm3的圆锥,高h(cm)随底面积S(cm2)的变化而变化。
(3)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解后反思:①需要说明的是,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除了不能为0外,还有实际意义的限制。
②如何举反比例函数的例子?
思考:①关于x的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吗?如果是,比例系数k是多少?如果不是,请说明为什么。
②y与(x+1)这个整体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y1与(x+3)成正比例,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吗?
y2与x2成反比例,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吗?
4.小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判断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函数有何区别和联系?
比较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和区别。
五、设计说明
温故知新。本节课的知识生长点为函数概念、比例关系,知识冲突点为新的形式与已知函数形式的冲突,延伸点为已有函数学习经历的类比。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感受函数,激活函数的回忆;通过例群的观察比较,发现新函数的不同。
概念学习。本节课的概念学习包括概念建立、概念强化、概念应用和概念发展四个阶段。其中本节课的概念建立,既有概念形成的方式,也有利用上位概念同化新的概念的方式。概念形成过程一般要经历单例的初步感受、模糊认识,例群的合理分类、观察对比(以便在“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共同的关键特征,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关系),本质的概括提炼、语词标示。概念同化过程一般要经历复习回顾提供固定点,新旧对比明确异同,新旧联系获得同化。
正反强化。概念的核心是其内涵,反比例函数的本质是成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获得对本质的认识,既需要在教学中提供学习内容的标准正例,还必须设计和提供丰富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非标准正例甚至反例,即本质的变式。本质与变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由本质想象出无穷的变式,实现迁移与应用;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即学会如何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提升智慧水平。
总之,“将外在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深度学习的永恒追求。遵循概念新课的一般规律,契合初中生学习的阶段特点,以学定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全身心经历、体验、探究、反思,促成学生高阶认知的参与,深度学习才能真实发生。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在对比和联想中领会反比例函数的内涵和外延。
三、教法分析
在对一类例子的概括和抽象中,相互启发和补充是必要的;在对一类例子的辨析和判断中,独立思考和积极尝试是必要的。因此,本节课的教法采用启发式探究法和合作式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好,清明假期,我回了趟老家,我的老家是距离无锡400km的徐州睢宁。
1.概念感悟
例1:从无锡到睢宁大概400km,如果平均速度是100km/h,那么只要4个小时就能到达。
问题1:填填表格。
问题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几个量?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问题3:v和t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例2:我们村组织60人参加植树活动,计划植树480棵,2h可以完成任务。
问题1:填填表格。
问题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几个量?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问题3:人数n和完成时间t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师:在这两个例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何共同点呢?
生:……
师:很好,发现共性是概括的基础。这样的两个变量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生:一个在变大,一个在变小。
师: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变大,叫做什么关系?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叫什么关系?
生:正比例,反比例。
概念呈现:如果用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式子表示:(一定)。
如果用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式子表示:(一定)。
追问1:你能分别用含v、n的代数式表示t吗?
追问2:从这两个表达式可以看出,当v的值确定的时候,t的值怎样?当n确定的时候呢?
追问3:t是v的函数吗?t是n的函数吗?
概念呈现: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个取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
设计意图:函数的概念较抽象,再加上相隔时间较长,学生回忆起来较困难。本设计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函数的本质特征(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单值对应),为学生提供回忆的线索,激活学生的回忆,唤醒学生的理解。
师:这两个函数是我们学过的函数吗?你认为它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
师:你的答案很正确,我们今天的学习对象就是反比例函数。类比学习一次函数的经历,你认为本章我们将怎样来研究反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发展,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贯通起来,形成对整章学习内容的整体性了解。初中阶段的函数学习,就是在“变量说”的基础上,用一以贯之的研究方法,从概念、图形与性质、应用三个方面去研究。
2.对比观察
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下列例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3:老师出发前,汽车的油箱中有50升油,行驶中平均每千米耗油量为0.1升,油箱中剩余的油量Q(升)随行驶路程x(千米)的变化而变化。
例4:现在油价为每升6.72元,加油费用y(元)随加油量x(升)的变化而变化。
例5:面积为24的10个矩形贴在直角坐标系中(直角坐标系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矩形纸片的一个顶点与原点重合,相邻两边分别在x轴、y轴上,在x轴上的边长为x,在y轴上的边长为y,如右图所示。矩形边长如下表所示。y随x的变化而变化。
例6:实数m与n的积为-200,m随n的变化而变化。
例7:正方形的边长为x(cm),面积y(cm2)随x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1:你能给这七个函数关系式( ____ 、 ____ 、 ____ 、 ____ 、____ 、____ )分分类吗?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2:一次函数的一般式是什么?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式是什么?你能给这些新的函数写个一般式吗?
问题3:请观察这个新的函数的一般式,从形式上来看有什么特征?还能写成什么样的等式?
问题4:你能类比一次函数的定义,说说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吗?
定义:形如的函数叫作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设计意图:概念建立的标志是用词来标示和记载,对概念的理解最終要回到对概念的标示词的理解上来,理解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概念的本质特征。
总结:初中阶段我们从函数的角度深入研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变量:从成正比例的量到正比例函数,从成反比例的量到反比例函数。
3.概念巩固
例8:写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它们是不是反比例函数。
(1)面积为100cm2的三角形,边长y(cm)随该边上的高x (cm)的变化而变化。
(2)体积是100cm3的圆锥,高h(cm)随底面积S(cm2)的变化而变化。
(3)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解后反思:①需要说明的是,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除了不能为0外,还有实际意义的限制。
②如何举反比例函数的例子?
思考:①关于x的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吗?如果是,比例系数k是多少?如果不是,请说明为什么。
②y与(x+1)这个整体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y1与(x+3)成正比例,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吗?
y2与x2成反比例,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吗?
4.小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判断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函数有何区别和联系?
比较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和区别。
五、设计说明
温故知新。本节课的知识生长点为函数概念、比例关系,知识冲突点为新的形式与已知函数形式的冲突,延伸点为已有函数学习经历的类比。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感受函数,激活函数的回忆;通过例群的观察比较,发现新函数的不同。
概念学习。本节课的概念学习包括概念建立、概念强化、概念应用和概念发展四个阶段。其中本节课的概念建立,既有概念形成的方式,也有利用上位概念同化新的概念的方式。概念形成过程一般要经历单例的初步感受、模糊认识,例群的合理分类、观察对比(以便在“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共同的关键特征,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关系),本质的概括提炼、语词标示。概念同化过程一般要经历复习回顾提供固定点,新旧对比明确异同,新旧联系获得同化。
正反强化。概念的核心是其内涵,反比例函数的本质是成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获得对本质的认识,既需要在教学中提供学习内容的标准正例,还必须设计和提供丰富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非标准正例甚至反例,即本质的变式。本质与变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由本质想象出无穷的变式,实现迁移与应用;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即学会如何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提升智慧水平。
总之,“将外在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深度学习的永恒追求。遵循概念新课的一般规律,契合初中生学习的阶段特点,以学定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全身心经历、体验、探究、反思,促成学生高阶认知的参与,深度学习才能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