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独立担保制度的理论基础和规则构建

来源 :研究生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6873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担保作为一种创新的担保方式,兼具传统的担保功能和独立抽象的特征,在债权保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当独立担保在我国国内民商事交易中开始出现时,面临着与我国既有法律相衔接等诸多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独立担保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以明晰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其次,对我国理论界关于国内独立担保的争议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独立担保制度的司法现状进行了研究,以求证独立担保制度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在对独立担保制度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进行研究之后,笔者认为。我国应当承认独立担保的效力并完善该制度的相关规则。
其他文献
支助犯是《罗马规约》第25条第3款第4项规定的一种新的责任形式,是一种剩余的共犯责任形式,本项规定是一项兜底条款。遗憾的是规约的规定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对其主观要件和客
一研究问题及研究对象的说明(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家庭婚姻新观念的说明近年来,“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或者“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悄然成为网络上的流行语、热门话题和人们生活
有关国家或制度的起源学说历来纷繁复杂,甚至彼此攻讦。本文以波斯纳在《正义/司法的经济学》一书中提供的初民社会与国家起源学说为基础,并将之同契约论有关国家起源的论述
在划分"作为与不作为"两种行为形式的诸理论中,规范说无疑占据通说地位,但对于彼说用于分类的规范究竟属于何种规范类型,却充满争议。分类规范的确定应受规范说正当化依据的指
"或引渡或起诉"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古树开花"现象的典型代表,直到现在仍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当中。本文分析了其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从涵义上看,"或引渡或起诉"经历了从"不引渡则起
德日的“三阶层递进式立体结构”、英美的“双层次平衡结构”还有我国的“平面耦合式结构”是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犯罪构成理论模式。实体领域的犯罪构成理论最终要为程序领域
“证明责任乃诉讼的脊梁”。明确证明责任的分配,对推动诉讼顺利进行,保证公正、高效地完成诉讼任务意义重大。基于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各国普遍规定了刑事诉讼中由控方承担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