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语文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其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就显得尤为强烈。在语文教学这块热土上耕耘的教师,其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而恰恰是这种认识使得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有了具体的、正确的理解,从而在教学中很快成熟起来。
【关键词】语文 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每到考试前不久,学生便问:“语文课到底学什么?怎么学?”这个问题在教学伊始尤为突出。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感到很惭愧:这是一名语文教师的失职啊!教了这么长时间的语文课,竟然没能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真谛,竟然没有让他们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然而静下心来想一想,对以前的课堂教学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虽然对每一篇都做认真的分析,详尽的准备,对每一道练习题都不轻易地放过,力求使每一个同学都答得圆满,但是这些太琐碎了,缺乏系统性,学生脑子中装进的也仅仅是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没有网络,没有系统。如果教师未从登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好好想过这个问题,未对教材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对于文科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自己尚且昏昏,又怎么可能使人昭昭呢?
语文教学上的这种混沌状态是新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前两年里常有的现象,这种现象使他们久久地徘徊在语文教学的门外,不能深刻透彻地讲清语文教学的意义。要使教师改变这种混沌状态,可以听听一位老教师在教材培训班上的讲话。他引用志公先生的话对于文科作了精辟的概括——语文课“是以知识文献到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这句话不仅对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指导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一节语文课学什么?怎么学?”的明确的答案。
想想我们以前的教学,在时间和经历上投入的并不少,为什么直到今天才顿悟呢?是因为我们还只停留在琐碎的传授知识的层次上,没有从认识上,观念上系统地研究语文教学,用前人的精辟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次讲话不仅使我们清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内涵,而且使我们领悟到:语文教学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很好地去琢磨,更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并且不断地提高对语文教学的全面的认识。只有认识正确,观念正确,其实践才更符合学生需要,更符合科学性,更有价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于是从教学实践入手,我们应系统地学习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的教学思想与理论,并结集成册。其中张志公先生对语文教学、语文课、语文教材等的精辟论述是我们应该重点学习的。在谈到语文教学改革时,他曾说,“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一、语文教学要同学制改革接轨;二、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三、要跟信息社会、信息交流接轨。这几种轨要接,而且要主动去接轨”。这一段话,指明了现阶段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那就是语文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能脱离生活的需要,而且要能跟上时代潮流。如果还是固步自封,那么语文教学将陷入绝境。这无疑是为我们语文教师在茫茫教海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使我们对现阶段语文教学的认识更清楚,更明确。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课教什么大纲中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而怎样教却需要我们去探索。在《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注:上段引用的也是这一篇)一文中,就如何进行语文教学这个问题,志公先生说:“语文课可以编两种读本,一本《文学读本》,多点拨学生认真读,少析,老师导一导,学生自己去读,不要总是老师析来析去的;多着眼于思维训练,少发些微言大义,让学生自己在读之中“悟”出来;另一本就叫做《语文课本》,里边讲点简要的语言、文学知识、多做些练习……以上两本读本轮流上课,如果每周四节语文课,各用两节,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足够了……” 他反复强调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当前语文课中少慢差费的现象针对性强,对于文科应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都做了明确的指示,对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这些话无异于春雨之于久旱的禾苗,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上又提高了一步。
除去学习三老的教学理论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外,还应积累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等名师的教学经验,学习分析,对比提高。“我们的前任花了很大力气,经过长期艰苦的实践活动,才获取了知识,提高了知识水平”,并上升到理论水平,对我们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实践上还是认识上都是极其重大的。
学习名家名师理论是我们提高对语文教学认识的第一步。第二步,应重点学习大纲,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要求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就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定性定量的依据。例如大纲中对教学目的是这样明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它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的强调了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并重,重视了小学与中学语文的衔接过度,重视语文习惯的培养等 等,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目标和明确的方向;认真钻研大纲、吃透大纲也使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上了更高的层次。
第三,提高语文认识还离不开对教材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理解、归纳。初中语文教材共6册,初一接新班开始,便就本册教材在全套书中的位置,本课书在全书的位置做详尽的具体的分析,明确每一册、每一刻应该掌握的具体内容,应该了解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学每课书都心中有数,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也使得每一课书的长处真正得到展现。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认识,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宏观地把握教材,传授知识,又可以具体地、准确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河北省昌黎县靖安镇张各庄学校)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语文 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每到考试前不久,学生便问:“语文课到底学什么?怎么学?”这个问题在教学伊始尤为突出。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感到很惭愧:这是一名语文教师的失职啊!教了这么长时间的语文课,竟然没能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真谛,竟然没有让他们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然而静下心来想一想,对以前的课堂教学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虽然对每一篇都做认真的分析,详尽的准备,对每一道练习题都不轻易地放过,力求使每一个同学都答得圆满,但是这些太琐碎了,缺乏系统性,学生脑子中装进的也仅仅是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没有网络,没有系统。如果教师未从登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好好想过这个问题,未对教材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对于文科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自己尚且昏昏,又怎么可能使人昭昭呢?
语文教学上的这种混沌状态是新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前两年里常有的现象,这种现象使他们久久地徘徊在语文教学的门外,不能深刻透彻地讲清语文教学的意义。要使教师改变这种混沌状态,可以听听一位老教师在教材培训班上的讲话。他引用志公先生的话对于文科作了精辟的概括——语文课“是以知识文献到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这句话不仅对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指导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一节语文课学什么?怎么学?”的明确的答案。
想想我们以前的教学,在时间和经历上投入的并不少,为什么直到今天才顿悟呢?是因为我们还只停留在琐碎的传授知识的层次上,没有从认识上,观念上系统地研究语文教学,用前人的精辟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次讲话不仅使我们清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内涵,而且使我们领悟到:语文教学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很好地去琢磨,更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并且不断地提高对语文教学的全面的认识。只有认识正确,观念正确,其实践才更符合学生需要,更符合科学性,更有价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于是从教学实践入手,我们应系统地学习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的教学思想与理论,并结集成册。其中张志公先生对语文教学、语文课、语文教材等的精辟论述是我们应该重点学习的。在谈到语文教学改革时,他曾说,“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一、语文教学要同学制改革接轨;二、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三、要跟信息社会、信息交流接轨。这几种轨要接,而且要主动去接轨”。这一段话,指明了现阶段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那就是语文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能脱离生活的需要,而且要能跟上时代潮流。如果还是固步自封,那么语文教学将陷入绝境。这无疑是为我们语文教师在茫茫教海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使我们对现阶段语文教学的认识更清楚,更明确。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课教什么大纲中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而怎样教却需要我们去探索。在《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注:上段引用的也是这一篇)一文中,就如何进行语文教学这个问题,志公先生说:“语文课可以编两种读本,一本《文学读本》,多点拨学生认真读,少析,老师导一导,学生自己去读,不要总是老师析来析去的;多着眼于思维训练,少发些微言大义,让学生自己在读之中“悟”出来;另一本就叫做《语文课本》,里边讲点简要的语言、文学知识、多做些练习……以上两本读本轮流上课,如果每周四节语文课,各用两节,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足够了……” 他反复强调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当前语文课中少慢差费的现象针对性强,对于文科应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都做了明确的指示,对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这些话无异于春雨之于久旱的禾苗,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上又提高了一步。
除去学习三老的教学理论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外,还应积累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等名师的教学经验,学习分析,对比提高。“我们的前任花了很大力气,经过长期艰苦的实践活动,才获取了知识,提高了知识水平”,并上升到理论水平,对我们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实践上还是认识上都是极其重大的。
学习名家名师理论是我们提高对语文教学认识的第一步。第二步,应重点学习大纲,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要求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就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定性定量的依据。例如大纲中对教学目的是这样明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它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的强调了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并重,重视了小学与中学语文的衔接过度,重视语文习惯的培养等 等,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目标和明确的方向;认真钻研大纲、吃透大纲也使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上了更高的层次。
第三,提高语文认识还离不开对教材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理解、归纳。初中语文教材共6册,初一接新班开始,便就本册教材在全套书中的位置,本课书在全书的位置做详尽的具体的分析,明确每一册、每一刻应该掌握的具体内容,应该了解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学每课书都心中有数,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也使得每一课书的长处真正得到展现。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认识,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宏观地把握教材,传授知识,又可以具体地、准确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河北省昌黎县靖安镇张各庄学校)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