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沈从文是我国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甚至传记等等,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沈从文小说中蕴含了太多的情愫,可以说每本书都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和认真研究,现笔者就从沈从文小说中的孤独意识入手,进行浅薄的研究,以期对作者本人和作品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孤独意识
一、沈从文小说中孤独意识的表现题材
1.军旅怀旧小说
沈从文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有年幼的天真无知,也有家庭变故后的自我反省,尤其是他15岁时的随军当兵生涯,虽说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却对文学作品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沈从文的军旅怀旧题材小说还是比较多的,首先是《船上》,讲述了作者随军队坐船去辰州的故事,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军队生活,不仅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甚至作者还描绘了很多自由自在的画面,夹杂了很多初入军队时新奇的情感,但毕竟作者当时年纪小,独自一人的孤独感还是能够出现在了字里行间,这是沈从文作品中孤独意识最浅显的一种表现,即单纯为个体的生活困惑和无助;此外是《占领》,虽然描述了士兵之间的相互关爱,但作者还是深刻地道出了战争中残忍的杀戮以及对生命深深地无力感等,这种孤独来自于战争本身,也体现在每一个士兵身上,是孤独感的提升,也是作者自我意识形态的提升。当然,《入伍后》、《松子君》、《传事兵》、《连长》等等,也都是军旅怀旧小说的代表。
2.都市现实生活
1928年,沈从文靠着徐志摩的帮助,在北京担任一个讲师的职位,由于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照顾家人的职责,因此生活依然过得清苦。在频频打击和磨练下,沈从文开始把写作的视角放到关注他人和社会发展上,写出了很多表现都市现实生活的作品。这一时期,作者沈从文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从事写作的目的,也完成了由最初养家糊口到现今真正热爱的转折,主要代表作品有1928年的《雨后》、1929年的《神巫之爱》、1930年的《丈夫》、1934年的《边城》等等。这些作品大多都是作者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是在对现实失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乌托邦,一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自身的孤独,另一方面也站在时代大背景的前提下,写下了全人类的孤独情怀,例如乡村爱情小说《阿黑小史》,沈从文描写了爱情的美好,但是也毫不忌讳地表现出书中人物对婚姻的抵触和对自由的向往,导致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3.现代文明故事
沈从文一方面在作品中构建乌托邦的场景,另一方面还要承受社会中不断出现的丑恶,这种看似分裂式的精神刺激,却给予了他一个更加清醒和孤独的角落,奠定了书写现代文明故事的基础。很多作品中,沈从文都一针见血的抨击了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失衡,例如《绅士的太太》、《自杀》、《来客》、《平凡故事》等等。现笔者以《绅士的太太》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在文章开头作者写道:我是为你们高等人造一面镜子。现代都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大多具有阉宦性格,变得懒惰,缺少活力和生命激情”,作者所描述的这种孤独,正如屈原《离骚》中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一样深刻。
二、沈从文小说中孤独意识的表现手段
1.悲情故事的描述
纵观沈从文前期和中期的一些作品,例如《夜的空间》、《知识》、《王嫂》、《有学问的人》等,可以发现这些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了沈从文当时的生存状态,包括了对家乡美好风俗民情的赞美、对城市现代文明的抵触等等,都采取了悲情故事描述的表现手段。
首先作者没有在这些作品中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上,给予读者一种面对生活的深深无力感和孤独感,例如作品《萧萧》中,主要讲述了一个名为萧萧的童养媳的故事,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和长工发生了感情,并孕有一子,但是萧萧并没有权利把握自己的生命,而只能按照族规的决定被狠心抛弃,被生生剥离了爱的权利。所以当萧萧再次面对和自己同样遭遇的童养媳时,只能默默哭泣,实则这是萧萧被推上风口浪尖后孤独感的体现,也是不被人所尊重和理解的无奈,甚至是对生命的无声斥责。
此外作者沈从文的悲情故事中,渗透着生命的一种必然归宿,有我们无法掌握的悲欢离合,也有痛彻心扉的死亡,旨在告诉我们,文学并不能够解脱生命,也不能够消除孤独,只是站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活生生的剥离,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现代读者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2.自然风景的衬托
古今往来,很多作家都善于在作品中进行景物描写,一方面是对故事的点缀,另一方面也是感情寄托的载体,当然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很多景物的描写。
沈从文作为短篇巨匠,尤其善于优美风景的描绘,例如在《松子君》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大院子里,蝶之类,被晒得唧唧的叫喊,狗之类,舌子都挂到嘴咽边逃到槐树底下去喘气,杨柳树,榆树,槐树,胡桃树,以及花台子上的凤仙花,铺地锦,莺草,胭脂,都像是在一种莫可奈何的威风压迫下,抬不起头,昏昏的要睡了”这一段景物描写可谓惟妙惟肖,明明意境是美的,却偏偏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实际上是作者暗含了军中生活那种空虚的无聊和孤寂;又如在《黄昏》中,作者围绕监狱,写出了农村破败的景色:“在这天空下面的城市,常常是崩颓衰落的城市。由于国内连年的兵乱,由于各处种五谷的地面都成了荒田,加之毒物的普遍移植,农村经济因而就宣告了整个破产,各处大小乡村皆显得贫穷和肃条,一切大小城市则皆在腐烂,在灭亡”,写出了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不景气,抒发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无限愁绪,也是怀才不遇,无力报效祖国的一种孤独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沈从文笔下的小说总是蕴含着深深的感情,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且十分饱满,不得不说是文学界的精髓。当然,沈从文小说中蕴含的孤独情怀也是多种多样的,且层次感十足,值得我们每一个研究者的认真解读和剖析。
参考文献:
[1]吴正锋. 沈从文小说叙事视角的转换与艺术的成熟[J]. 湖南社会科学,2013,02:202-205.
[2]孙英. 文学与音乐的奇妙结合——论沈从文小说的音乐性[J]. 语文建设,2014,27:71-72.
[3]罗有林. 论沈从文小说世界中的原生态[J]. 文学教育(上),2010,09:76-78.
[4]吴晓东. 从“故事”到“小说”——沈从文的叙事历程[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82-89.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孤独意识
一、沈从文小说中孤独意识的表现题材
1.军旅怀旧小说
沈从文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有年幼的天真无知,也有家庭变故后的自我反省,尤其是他15岁时的随军当兵生涯,虽说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却对文学作品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沈从文的军旅怀旧题材小说还是比较多的,首先是《船上》,讲述了作者随军队坐船去辰州的故事,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军队生活,不仅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甚至作者还描绘了很多自由自在的画面,夹杂了很多初入军队时新奇的情感,但毕竟作者当时年纪小,独自一人的孤独感还是能够出现在了字里行间,这是沈从文作品中孤独意识最浅显的一种表现,即单纯为个体的生活困惑和无助;此外是《占领》,虽然描述了士兵之间的相互关爱,但作者还是深刻地道出了战争中残忍的杀戮以及对生命深深地无力感等,这种孤独来自于战争本身,也体现在每一个士兵身上,是孤独感的提升,也是作者自我意识形态的提升。当然,《入伍后》、《松子君》、《传事兵》、《连长》等等,也都是军旅怀旧小说的代表。
2.都市现实生活
1928年,沈从文靠着徐志摩的帮助,在北京担任一个讲师的职位,由于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照顾家人的职责,因此生活依然过得清苦。在频频打击和磨练下,沈从文开始把写作的视角放到关注他人和社会发展上,写出了很多表现都市现实生活的作品。这一时期,作者沈从文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从事写作的目的,也完成了由最初养家糊口到现今真正热爱的转折,主要代表作品有1928年的《雨后》、1929年的《神巫之爱》、1930年的《丈夫》、1934年的《边城》等等。这些作品大多都是作者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是在对现实失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乌托邦,一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自身的孤独,另一方面也站在时代大背景的前提下,写下了全人类的孤独情怀,例如乡村爱情小说《阿黑小史》,沈从文描写了爱情的美好,但是也毫不忌讳地表现出书中人物对婚姻的抵触和对自由的向往,导致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3.现代文明故事
沈从文一方面在作品中构建乌托邦的场景,另一方面还要承受社会中不断出现的丑恶,这种看似分裂式的精神刺激,却给予了他一个更加清醒和孤独的角落,奠定了书写现代文明故事的基础。很多作品中,沈从文都一针见血的抨击了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失衡,例如《绅士的太太》、《自杀》、《来客》、《平凡故事》等等。现笔者以《绅士的太太》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在文章开头作者写道:我是为你们高等人造一面镜子。现代都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大多具有阉宦性格,变得懒惰,缺少活力和生命激情”,作者所描述的这种孤独,正如屈原《离骚》中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一样深刻。
二、沈从文小说中孤独意识的表现手段
1.悲情故事的描述
纵观沈从文前期和中期的一些作品,例如《夜的空间》、《知识》、《王嫂》、《有学问的人》等,可以发现这些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了沈从文当时的生存状态,包括了对家乡美好风俗民情的赞美、对城市现代文明的抵触等等,都采取了悲情故事描述的表现手段。
首先作者没有在这些作品中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上,给予读者一种面对生活的深深无力感和孤独感,例如作品《萧萧》中,主要讲述了一个名为萧萧的童养媳的故事,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和长工发生了感情,并孕有一子,但是萧萧并没有权利把握自己的生命,而只能按照族规的决定被狠心抛弃,被生生剥离了爱的权利。所以当萧萧再次面对和自己同样遭遇的童养媳时,只能默默哭泣,实则这是萧萧被推上风口浪尖后孤独感的体现,也是不被人所尊重和理解的无奈,甚至是对生命的无声斥责。
此外作者沈从文的悲情故事中,渗透着生命的一种必然归宿,有我们无法掌握的悲欢离合,也有痛彻心扉的死亡,旨在告诉我们,文学并不能够解脱生命,也不能够消除孤独,只是站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活生生的剥离,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现代读者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2.自然风景的衬托
古今往来,很多作家都善于在作品中进行景物描写,一方面是对故事的点缀,另一方面也是感情寄托的载体,当然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很多景物的描写。
沈从文作为短篇巨匠,尤其善于优美风景的描绘,例如在《松子君》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大院子里,蝶之类,被晒得唧唧的叫喊,狗之类,舌子都挂到嘴咽边逃到槐树底下去喘气,杨柳树,榆树,槐树,胡桃树,以及花台子上的凤仙花,铺地锦,莺草,胭脂,都像是在一种莫可奈何的威风压迫下,抬不起头,昏昏的要睡了”这一段景物描写可谓惟妙惟肖,明明意境是美的,却偏偏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实际上是作者暗含了军中生活那种空虚的无聊和孤寂;又如在《黄昏》中,作者围绕监狱,写出了农村破败的景色:“在这天空下面的城市,常常是崩颓衰落的城市。由于国内连年的兵乱,由于各处种五谷的地面都成了荒田,加之毒物的普遍移植,农村经济因而就宣告了整个破产,各处大小乡村皆显得贫穷和肃条,一切大小城市则皆在腐烂,在灭亡”,写出了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不景气,抒发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无限愁绪,也是怀才不遇,无力报效祖国的一种孤独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沈从文笔下的小说总是蕴含着深深的感情,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且十分饱满,不得不说是文学界的精髓。当然,沈从文小说中蕴含的孤独情怀也是多种多样的,且层次感十足,值得我们每一个研究者的认真解读和剖析。
参考文献:
[1]吴正锋. 沈从文小说叙事视角的转换与艺术的成熟[J]. 湖南社会科学,2013,02:202-205.
[2]孙英. 文学与音乐的奇妙结合——论沈从文小说的音乐性[J]. 语文建设,2014,27:71-72.
[3]罗有林. 论沈从文小说世界中的原生态[J]. 文学教育(上),2010,09:76-78.
[4]吴晓东. 从“故事”到“小说”——沈从文的叙事历程[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