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机智是教师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教学机智运用得当,往往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出另一种精彩。具体方法有:巧妙使用身边事物、巧妙借助学生错误、巧妙调整教学流程、巧妙设置课堂追问等等。
  关键词:教学机智 身边事物 学生错误 教学流程 课堂追问
  教学机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从而使课堂保持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实践证明:教学机智运用得当,往往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出另一种精彩。
  一、巧妙使用身边事物
  圆是曲线型图形,它不能像长方形或正方形那样可以在钉子板上围出来。可是最近我听了一节课——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发现学生手中都有一个小小的塑料钉子板,这本也没什么稀奇,但一些自作聪明的商家在钉子板的背面设计了一个圆形,于是,课堂上出了状况——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会认、会找、会画平面图形,想不想自己创造一个平面图形呢?
  生想。
  师(倒出信封里的材料)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你知道方格纸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生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师这张长方形纸呢?
  生用它折一个图形。
  师这些小棒呢?
  生拼一个图形。
  师还有这个钉子板呢?
  生可以在上面围平面图形。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创造吧!比一比哪个小组创造的图形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创造了哪些图形?
  (一个小组上台,分别展示了在方格纸上画的正方形、长方形,用长方形纸折出的长方形,用小棒拼出的三角形和长方形,在钉子板上围出的正方形和三角形。)
  师真棒!你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还有和他们不一样的吗?
  就在教师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一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在钉子板上围出了圆。”说着就把钉子板的反面展示给大家看,确实围成了一个“圆”,其他学生也同意他的围法。当时我真替这位老师捏把汗,猜想她可能会跟学生解释:“圆是曲线型图形,是不能在钉子板上围出来的,他围的不是圆。只不过钉子板比较小,而围图形所用的线比较粗,所以看起来很像一个圆,但其实不是圆。”这样苍白无力地解释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似懂非懂的,但对于教师来说似乎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不过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位年轻的女教师轻轻拽下自己的一根长头发,按照学生刚才围成“圆”的方式重新围了一遍,这样的“圆”有了明显的棱角。这时,马上就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不是圆,圆是没有棱角的。”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圆是没有棱角的图形。这位教师很机智,只是用一根头发,就帮助学生看到了这个“圆”的棱角,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掌握圆这一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二、巧妙借助学生错误
  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也是学生思考的结果,并非毫无价值,教师不应将其一概否定。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这些错误,甄别出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必要时放慢节奏,让学生重新“咀嚼”。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完看图认识几分之一后,我给每位学生发一张长方形纸,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12,并涂上颜色。“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贴在黑板上。”我的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就高兴地把自己的杰作往黑板高处贴,有横着对折的、竖着对折的、沿对角线折的,这对学生来说不是难事。但有一位学生出乎我的意料,把自己折的14也贴到了黑板上,其他学生顿时哄堂大笑,并传来了“这个错了”“这不是12”的声音。此时,我没有直接批评嘲笑他的同学,因为即使那样也不能保护这位折错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略一思索,我静静地走到他身边说:“你能说说是怎样折的吗?”“我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折成了14。老师,我折错了!”他的声音很轻,显然有些惭愧,我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但我想这件事决不能就此结束,要保护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突然我灵机一动,不妨利用这一“错误”资源——
  师错了没关系,关键是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能改正错误,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师(指着黑板上的14)大家看一看,在14的基础上再怎样修改一下,就能得出这张纸的12呢?
  (学生看着黑板上的12和14,拿着长方形纸默默思索、操作。)
  生我知道了,只要再涂一份,就是从四份里面涂两份,就能表示这张纸的12了。
  师很好!24和12都表示这张纸的一半。
  生老师,我也得到了一个分数48,它的大小也和12一样大。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不断报出一个个分数。)
  生老师,我找到规律了,只要分子是分母的一半,这样的分数都和12一样大。
  ……
  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错误,放慢了节奏,才保护了折错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促使其他学生思考,使他们的思维在思考中更趋严谨、科学,认知在反思中不断修正,妙解在对话中逐渐生成。
  三、巧妙調整教学流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很可能学生没有按预期的那样投入进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生成,生硬地按照既定的步骤把课上完。我曾听过一节课,其间就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   生老师,我知道,三角形的面积用底乘高除以2来计算。
  师(愣了一下)你已经知道啦!很好,请坐下。
  ……
  这里,学生给了教师一个意外的“惊”却没有“喜”。然而,教师并没有能够把握时机,而是一带而过,继续按自己的步骤把课上完,看似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位学生的发言也确实难为了这位老师,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还教什么呢?原本精心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岂不是全都无用武之地?其实,教师不妨这样处理——
  ……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看书知道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
  接下来,可以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讨论验证,教师适时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似平常的一句追問,其实给了学生说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后面的全班学生一起去验证结论,比起教师创设的干巴巴的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这不失为一种高超的教学机智。
  四、巧妙设置课堂追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思维卡壳的现象。面对学生的卡壳现象,教师要迅速分析原因,再通过适当的追问为学生铺路搭桥,突破障碍。以我教学《简单的周期》的经历为例——
  (课件出示题目,见图1。)
  师“按照下面的排列规律”,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些花每3盆为一组,每组按“蓝黄红”的顺序排列。
  师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你们有办法解决吗?试一试。
  (教师巡视,指名三位学生板演,分别见图2、图3、图4。)
  19÷3=6(组)……1(盆)
  师他们的解法对吗?
  生都对,但我觉得画图的方法实在太麻烦了,如果数量很大不知道要画到什么时候。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没有学生提出异议,似乎默认了这三个方法都正确。)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第一个方法的图中每个圆圈代表一盆花,这里一共有几盆花?
  生老师,我知道了!他画多了,不是19盆。
  师数量错了。(指名刚才上来板演画错的学生)你为什么会画成55盆了呢?
  生我把19盆理解成了19组。
  师原来如此。老师发现一件神奇的事情,虽然他的数量画错了,但他的答案却是对的,为什么?
  ……
  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花的数量画错了,把问题还给画错的学生,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组”的含义,为后面用除法计算的方法做了很好的铺垫。紧接着的追问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数量画错了答案却是正确的”,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周期的含义。
  教学机智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具体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其运用之妙在于一心。它以教师高度的责任感、深厚的教学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同时要具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情感,才能在新课程理念下巧妙运用教学机智,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朱纷.从矛盾冲突到正向迁移:学生学科认知结构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5(9).
  [2] 【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 张敏.动态生成下的课堂最精彩[J].小学教学研究,2009(10).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乐·动课堂”理念,从器材、情境、场地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整体设计《趣味往返跑》一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做法有:自制软梯垫,改造拍铃;创设角色情境“龙娃”,创设比赛和游戏情境“龙娃闯关”“龙娃身体棒”;布置与“龙娃”情境相匹配、体现中国元素的场地。  關键词:“乐·动”课堂 趣味往返跑 田径教学  2018年5月,笔者参加了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比活动。本次比赛为期
期刊
摘要:关于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数学学科知识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一般性事实,但落实到各个课程领域,特别是具体的知识节点(各种概念、法则、原理),教师必备的相应学科知识究竟有哪些,既是教师应当知道的,也是现有研究中亟待补充的。“小学教学中的代数教学知识: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主题属于这一范畴,聚焦的知识节点是两个基本的代数概念,即运算性质与逆运算关系。  关键词:代数 教学 知识 跨文化研究  近年来,
期刊
摘要: “一对一”环境为基于语篇的英语语法教学搭建了新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句法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语用和语篇层面的意义,将语法的形式、意义和功能联系起来,最终学会如何根据需要传达意义。“一对一”环境下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尝试路径为:创设情境,分享主题;基于问题,开展任务学习;及时检测跟进,有向突破;回归实践,迁移运用。  关键词:“一对一”环境 语篇语法教学 思维方式  “一对一”环境,
期刊
摘要:用好领读,能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脑思、口读、身演等多种感官的组合使用,更好地识记、解析,进一步地入情、会意、悟境,进而学会语言、理解语言、使用语言乃至创造语言。小学语文领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导性,在示范与引领中促成模仿;二是主体性,在“自为”与“自覺”中达到协同;三是主观性,在“立体的产出”中推动表达。  关键词:领读 价值 主导性 主体性 主观性  朗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小学代数教学的中美比较研究中发现,中美教师的表征意识、表征方式和对待学生数学表征的态度具有较大差异。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数学表征对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价值,合理使用多种数学表征工具提升儿童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表征方式 思维发展 中美比较  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期刊
摘要:早期代数思维的渗透与培养,并不是要让学生提前学习代数符号或表达式,而是初步感受代数的核心思想,为以后转换到代数学习做好准备。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内容,可能是因为自身专业素养的缺失,以及对后续教材编排体系缺少了解,也可能是因为教材中没有明确的代数形式出现,通过哪些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前渗透也是一个难题。对此,不妨从互逆运算、相等关系、多元表征等内容着手研究。  关键词:早期代数思
期刊
摘要: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的英语绘本,有机融入英语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丰富想象力。从针对性选择、合理性安排以及有效性指导三方面推进教学,探讨将英语绘本融入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绘本教学 针对性选择 合理性安排 有效性指导  英语绘本作为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热点。在教学中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的英语绘本,有机融入英语教学,能够有
期刊
摘要:《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对什么是“角”、角的大小如何描述、是否认识了角的本质三个问题的解释,是普遍存在的困境。这些困境源自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的不兼容,源自“初步认识”的简单处理,源自概念本质的“生长点”难以触摸。摆脱惯性的束缚,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基于尊重学生学习行为,这样的教学尝试必然是有益的。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 困境 探源 尝试  困境:我们是否在为难学生?  “角的初步认
期刊
摘要:提问是师生互为主客体,进行良性互动的交际活动;提问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有机融合、相辅相成,促成学生受益最大化。注重提问功能的多维性,把握提问节奏的变幻性,观照提问目标的拓展性,强化提问主体的转换性,达成有效提问。  关键词:提问 功能 节奏 目标 主体  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但什么样的提问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帮助他们获取信息、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这值得深究。提问应该是师生互为
期刊
1982年8月4日早晨,老校长陈树民把刚刚毕业的我领进附小的大门。穿过笔直的梧桐树大道,我看到学校行政楼前的大雪松下站着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她花白的短发整整齐齐,红润的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看到我,老人迎上前来,亲切地握住我的手说:“你是新来的小侯吧?我是斯霞。”中国教坛的泰斗斯霞老师就站在我眼前!我激动地看着她,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30多年过去了,那天和斯霞老师说的许多话我都已经淡忘,但她在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