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受到了老师、学生的欢迎,的确,它以它知识的广泛性、科学性、开放性等特点,囊括了自然、植物、动物、生命、人体等,囊括了微小世界、形状与结构、机械与工具、物质的变化、环境与我们等等。显然,对于新世纪的小学生來说,这些都是增长学生见识,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键内容。基于此,以下对关于如何选用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0-089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的目标,教学并不仅仅是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更应该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落后观点,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贴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习质量
科学其实从某一个方面来说,就是问题的出现,打破,再出现,再打破,在这个过程中为我们人类创造出更好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另一个目的。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要把科学置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要停留在教材中,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一种探索、发现、获得,再探索,再发现,再获得的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老师才算是把学生真正地带进学习科学的模式,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科学,产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运用更多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学生学习“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还有“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些关于声音的内容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让学生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内容,有意识地去解决疑问,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或者途径。我们也可以带着“我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个问题,打开听觉,进行尝试,然后走进内容,找到答案。事实证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二、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挖掘,建立情感共鸣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加以培养,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对于学生来讲,科学作为涵盖内容较为广泛的学科,不像语文或数学这种教学内容明确的学科,因此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迷茫感。想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要挖掘在小学科学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建立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例如,在给学生讲到生物知识时,引导学生对一些成长周期较短的植物进行种植,并做好观察记录,仔细观察该植物的发芽开花等过程,学生在对植物的种植过程中也会产生对植物的感情,并且也能因此收获成就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高涨。这种情感共鸣的建立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很大的动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较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时要加强对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探索,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建立情感共鸣,打造更加高效的科学课堂。
三、操作实验,实践性教学
小学科学的内容跨度较大,但都偏重于生活化,这也意味着小学生要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学习课堂中的科学知识。生活融于科学,科学融于生活,他们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大部分教师把生活中的科学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学生认为,只要背过了这些题就可以了,把探究课变成了背诵课,这只是应对了当前的考试,却失去了这节课原本的意义。当前小学科学课堂的理论化教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教师只注重理论的讲述,忽视了学生理解和探索的过程。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优化科学教学的方法,避免灌输理论知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操作实验,实践性教学则是现在教学的重要转折。小学科学的教学的关键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如通过观察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奠定基础。例如,《种子发芽了》是一节探究实验课,教师提前布置这节课的任务,“春天来了,种子该发芽了,你知道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植物的吗?它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提示和网络的搜索、家长的生活经验,选取自己喜欢的种子,观察种子的结构,让自己的种子发芽,同时要做好记录,使学生在体验实际生活中积极探索种子发芽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四、结合生活素材,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教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知识都大多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对科学进行教学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片段,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代入感,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为确保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根据小学学科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进而大力推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弘昌.探究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32.
[2]康乐.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重要性及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8(71):10.
[3]刘芝霞.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中国培训,2017(02):179.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小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0-089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的目标,教学并不仅仅是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更应该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落后观点,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贴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习质量
科学其实从某一个方面来说,就是问题的出现,打破,再出现,再打破,在这个过程中为我们人类创造出更好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另一个目的。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要把科学置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要停留在教材中,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一种探索、发现、获得,再探索,再发现,再获得的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老师才算是把学生真正地带进学习科学的模式,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科学,产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运用更多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学生学习“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还有“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些关于声音的内容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让学生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内容,有意识地去解决疑问,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或者途径。我们也可以带着“我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个问题,打开听觉,进行尝试,然后走进内容,找到答案。事实证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二、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挖掘,建立情感共鸣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加以培养,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对于学生来讲,科学作为涵盖内容较为广泛的学科,不像语文或数学这种教学内容明确的学科,因此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迷茫感。想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要挖掘在小学科学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建立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例如,在给学生讲到生物知识时,引导学生对一些成长周期较短的植物进行种植,并做好观察记录,仔细观察该植物的发芽开花等过程,学生在对植物的种植过程中也会产生对植物的感情,并且也能因此收获成就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高涨。这种情感共鸣的建立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很大的动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较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时要加强对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探索,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建立情感共鸣,打造更加高效的科学课堂。
三、操作实验,实践性教学
小学科学的内容跨度较大,但都偏重于生活化,这也意味着小学生要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学习课堂中的科学知识。生活融于科学,科学融于生活,他们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大部分教师把生活中的科学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学生认为,只要背过了这些题就可以了,把探究课变成了背诵课,这只是应对了当前的考试,却失去了这节课原本的意义。当前小学科学课堂的理论化教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教师只注重理论的讲述,忽视了学生理解和探索的过程。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优化科学教学的方法,避免灌输理论知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操作实验,实践性教学则是现在教学的重要转折。小学科学的教学的关键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如通过观察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奠定基础。例如,《种子发芽了》是一节探究实验课,教师提前布置这节课的任务,“春天来了,种子该发芽了,你知道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植物的吗?它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提示和网络的搜索、家长的生活经验,选取自己喜欢的种子,观察种子的结构,让自己的种子发芽,同时要做好记录,使学生在体验实际生活中积极探索种子发芽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四、结合生活素材,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教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知识都大多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对科学进行教学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片段,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代入感,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为确保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根据小学学科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进而大力推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弘昌.探究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32.
[2]康乐.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重要性及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8(71):10.
[3]刘芝霞.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中国培训,2017(02):179.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