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因此语文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选修课程,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既要关注学科教学又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此,语文教育的着眼点首先就由知识本身转变为人的发展,其次,师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在选课的自主性方面,教师主体意识表现在参与课程开发方面。
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在教法上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几个误区:1、选修课上成了高三复习或知识点归纳课。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在高考升学的分数、人数上博弈,放弃了教育应有的方向,只剩下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标……”“但求好分数,考上好大学’成了师生的共识”。新课标实施以来,选修课一开设,就成了一些老师的“猎物”,他们迅速地翻阅各种教辅、习题集,编写与教材同步的“学案”。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一道道的诗词鉴赏题;把一篇篇古代散文变成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各种特殊句式”的大汇总;学习《语言的运用》,各种语言应用类习题卷纷至沓来……2、选修课上成了大学专题讲座。选修教材的每一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本次课改的选修部分分设了五个模块:《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文化论著研读》。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似乎理解了选修课设置的目的,也侧重了特长的发展内容的深化,不过,却采用了大学授课的方式。在课堂上,大量地讲解文学鉴赏理论,无休止地补充文学史知识,高中语文选修成了专业文学赏鉴理论课,成了文学史课。3、选修课依旧是满堂灌和一言堂。有些教师教授选修课时,积极发挥教师个人特长,课堂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目中无人”看不见学生“昏昏欲睡”“表情麻木”“目光呆滞”。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成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那本应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被破坏得了然无痕。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的陈旧僵化已成为新课改实施中的瓶颈!
如何上好选修课?让选修课发挥其在新课改中的积极作用,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理清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语文选修课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从大框架看,必修是选修的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延伸,两者相辅相成。在许多内容上,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选修是对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们之间联系。当然,也要考虑二者的不同。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讲座课。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读读议议加背背,书面练习几近无;重在多读多感受,触类旁通。由“必修”范例的“举一”,到“选修”扩展之“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新领域。
其次选修课,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在高二我们选修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第一专题时,我把第一单元的每首诗认真讲评,让学生充分发挥,朗诵讨论,其他的推荐诗作学生自己选学。但是看着全书有六个单元,要求的时间又不到半学期,我就又担心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学生自己不学、或者不会学、学不好,而且考试时总会考课内外诗词鉴赏,为了出成绩,赶进度,我就选择把每首诗词都给学生在课堂上讲到,所以每天备课我都累得筋疲力尽,每节课我也都讲得口干舌燥,两个月下来,我自己对诗词的研究深入了很多,然而我的学生却是每节课都听得认认真真,但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较弱。我觉得自己的失败,就在于不敢“放手”,把选修课上成了比必修课还“必修”的课,加上时间短,每节课都是绷紧神经,滔滔不绝像打仗一样,学生朗诵、讨论等活动就相应地减少了很多,学生经常是对前一首诗歌还没感悟透彻,后一首就开始了,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即使再认真的学生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怎么能深入思考?怎么会有时间消化老师讲的理论方法?怎么能陶醉到诗词的美好意境中去?
经过反思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太为学生着想,不敢“放手”反而害了学生,违背了选修课的要求。所以,对于学生一定要敢于放手,才能让他们学到自己喜欢的有用的东西。
再次落实不同选修系列的能力培养重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五个选修系列的课程目标各不相同,能力培养重点不同,落实这些能力重点,就能基本实现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比如“诗歌与散文”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文字应用”关注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文化论著选读”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比如“语言文字应用”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选择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方言研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选材方向,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方言进行研究、讨论,并与普通话做对比,感受方言的独特魅力。再加上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精通民族语言的优势,加入了“我学习民族语言”的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教授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认真研读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与散文”系列制定的课程目标。其主要内容是:1、培养兴趣,丰富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理解思想内涵,探索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课文品读→开拓视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借石攻玉(援引对诗文内容进行引申而写的文章)→联读新得(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课文品读又可分为.:课文探珠(理解诗文局部问题)、含英咀华(鉴赏诗文局部手法)、论辩擂台(引导对诗文的争鸣)、读后随感(读诗文后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四个部分。以姜夔《扬州慢》为例,课文探珠,让学生通过对注解的阅读,找出描写扬州昔盛今衰的句子,了解对比中作者深沉的悲痛;含英咀华环节,让学生评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之“尽”与“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炼字精神;论辩擂台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与“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句中标点位置的不同,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各抒己见;读后随感以身边事物为例,引导学生有所感悟。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合学生的,学生喜欢的就是好的方法。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修养的提高,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评价,都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作品积累,并能掌握正确的赏析方法,最终能够自行赏析和评价那些不太艰涩的古典诗歌。也就是说,实现选修课程扩大积累,深入赏析,并最终能够实现运用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新课标建立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为学生选课提供了平台,凸现课程的灵活性、新颖性、选择性。老师在选用这些教材的时候也应灵活运用,让学生真正的去品尝去享受这份丰盛的精神套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选修课的设立,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激情,如痴如醉的陶醉在文学的芳菲园中,好好的享受这份丰盛的精神套餐。
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在教法上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几个误区:1、选修课上成了高三复习或知识点归纳课。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在高考升学的分数、人数上博弈,放弃了教育应有的方向,只剩下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标……”“但求好分数,考上好大学’成了师生的共识”。新课标实施以来,选修课一开设,就成了一些老师的“猎物”,他们迅速地翻阅各种教辅、习题集,编写与教材同步的“学案”。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一道道的诗词鉴赏题;把一篇篇古代散文变成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各种特殊句式”的大汇总;学习《语言的运用》,各种语言应用类习题卷纷至沓来……2、选修课上成了大学专题讲座。选修教材的每一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本次课改的选修部分分设了五个模块:《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文化论著研读》。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似乎理解了选修课设置的目的,也侧重了特长的发展内容的深化,不过,却采用了大学授课的方式。在课堂上,大量地讲解文学鉴赏理论,无休止地补充文学史知识,高中语文选修成了专业文学赏鉴理论课,成了文学史课。3、选修课依旧是满堂灌和一言堂。有些教师教授选修课时,积极发挥教师个人特长,课堂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目中无人”看不见学生“昏昏欲睡”“表情麻木”“目光呆滞”。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成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那本应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被破坏得了然无痕。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的陈旧僵化已成为新课改实施中的瓶颈!
如何上好选修课?让选修课发挥其在新课改中的积极作用,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理清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语文选修课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从大框架看,必修是选修的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延伸,两者相辅相成。在许多内容上,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选修是对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们之间联系。当然,也要考虑二者的不同。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讲座课。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读读议议加背背,书面练习几近无;重在多读多感受,触类旁通。由“必修”范例的“举一”,到“选修”扩展之“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新领域。
其次选修课,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在高二我们选修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第一专题时,我把第一单元的每首诗认真讲评,让学生充分发挥,朗诵讨论,其他的推荐诗作学生自己选学。但是看着全书有六个单元,要求的时间又不到半学期,我就又担心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学生自己不学、或者不会学、学不好,而且考试时总会考课内外诗词鉴赏,为了出成绩,赶进度,我就选择把每首诗词都给学生在课堂上讲到,所以每天备课我都累得筋疲力尽,每节课我也都讲得口干舌燥,两个月下来,我自己对诗词的研究深入了很多,然而我的学生却是每节课都听得认认真真,但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较弱。我觉得自己的失败,就在于不敢“放手”,把选修课上成了比必修课还“必修”的课,加上时间短,每节课都是绷紧神经,滔滔不绝像打仗一样,学生朗诵、讨论等活动就相应地减少了很多,学生经常是对前一首诗歌还没感悟透彻,后一首就开始了,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即使再认真的学生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怎么能深入思考?怎么会有时间消化老师讲的理论方法?怎么能陶醉到诗词的美好意境中去?
经过反思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太为学生着想,不敢“放手”反而害了学生,违背了选修课的要求。所以,对于学生一定要敢于放手,才能让他们学到自己喜欢的有用的东西。
再次落实不同选修系列的能力培养重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五个选修系列的课程目标各不相同,能力培养重点不同,落实这些能力重点,就能基本实现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比如“诗歌与散文”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文字应用”关注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文化论著选读”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比如“语言文字应用”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选择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方言研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选材方向,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方言进行研究、讨论,并与普通话做对比,感受方言的独特魅力。再加上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精通民族语言的优势,加入了“我学习民族语言”的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教授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认真研读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与散文”系列制定的课程目标。其主要内容是:1、培养兴趣,丰富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理解思想内涵,探索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课文品读→开拓视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借石攻玉(援引对诗文内容进行引申而写的文章)→联读新得(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课文品读又可分为.:课文探珠(理解诗文局部问题)、含英咀华(鉴赏诗文局部手法)、论辩擂台(引导对诗文的争鸣)、读后随感(读诗文后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四个部分。以姜夔《扬州慢》为例,课文探珠,让学生通过对注解的阅读,找出描写扬州昔盛今衰的句子,了解对比中作者深沉的悲痛;含英咀华环节,让学生评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之“尽”与“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炼字精神;论辩擂台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与“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句中标点位置的不同,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各抒己见;读后随感以身边事物为例,引导学生有所感悟。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合学生的,学生喜欢的就是好的方法。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修养的提高,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评价,都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作品积累,并能掌握正确的赏析方法,最终能够自行赏析和评价那些不太艰涩的古典诗歌。也就是说,实现选修课程扩大积累,深入赏析,并最终能够实现运用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新课标建立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为学生选课提供了平台,凸现课程的灵活性、新颖性、选择性。老师在选用这些教材的时候也应灵活运用,让学生真正的去品尝去享受这份丰盛的精神套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选修课的设立,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激情,如痴如醉的陶醉在文学的芳菲园中,好好的享受这份丰盛的精神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