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僵化,是阻碍高等教育升级转化的“障碍”,需要积极深化教学方法,探寻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指导方针的重要依托点,应切实围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讨论式、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及创业意识,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与操作技能水平,同时也促使高校人才培养迈向更高的台阶。
一、引言
科技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和国家发展进步需要大量科技创新人才或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在这种人才需求背景下,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需要依托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从个性化专业教育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突出大学生的个性化智慧,进而使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对此,为深入贯彻个性化教育指导思想,探寻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新路非常重要。
二、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必将伴随着社会产业变革,综合性人才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人文因素,同时也是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中“重学术轻技术”、服务意识不强、个性化人才培养不突出、资源可持续利用率不明显等问题较为突出。而为社会输出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基地来说,主动适应社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重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实施“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企业、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柱。面向社会发展,采取生态系统教学理念,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行业、市场等多主体相关联,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整体到部分,从半开放到全开放,构建可持续、协调平衡的人才培养格局。
目前,较为主流的教育生态学指导思想,与其他生态环境因素相组合协同构成相对复杂的人才教育生态系统,系统间各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体现出学科专业到产业链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从区域性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嵌入式学科专业与产业链间的融通协作,形成闭合的互动组织关系,进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性经济协同发展。因此,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将各种教育结构放置在彼此相互联系的关系框架中。对此,增加社会审视度也是非常必要的,从人才培养层面上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发展相同步,基于产业链和创新创业链调整人教学的方式方法,促进教育结构的生态系统发展,使得此系统中人才与产业结构形成平衡性关系,切实推进产业生态的结构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呼应,实现生态结构与学科专业的对接,进而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人才培养及其人才积累的耦合关系。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创新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灵魂始终是“学以致用”,同时也是指导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精神养料。从社会人才培养的多主体角度来说,外部教学资源和校内教育课程存在着能量动态与转化关系。不同类型高校都是与社会产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产物,同时也是将企业引进高校的主体形式,推进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教学研究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注重创新人才培养,集中表现为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统一结合,应用型人才主要侧重于研究成果的实际转化,在对这方面人才培养中,着重强调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性,将学科专业知识与当代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课程设计、知识服务等角度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凸显出创新人才的社会贡献力量与服务性。对此,当地政府与高校等主体需要谋求人才服务资源,保障高级人才能够获得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机会,推动人才流动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困境。高校、企业、政府、行业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构建良性的生态互动关系,是推动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内在助推器,需要多方主体加以重视。
四、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具体推进策略
(一)构建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校逐渐重视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意义,其实深化教学方式方式的风向标。依据国家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创新人才教育,需要面向人才市场、实践应用、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响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地域性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知识成果转化与产业技能升级。高校教育方式的改革,在强调学术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学科专业的市场适应性,注重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教学情境化、融合化、灵活性、网络化,以满足社会发展进步对人才的岗位要求,结合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应用技术,促进区域性的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以建筑专业为例,在教育教学中渗透BIM实践应用技术,从社会工程角度出发,适应建筑行业新发展方向,切实推进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建筑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结合产业、行业政策,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上,围绕BIM课程,协同开展网络化教育,成为该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方向。
(二)构建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产教融合指导下展开校企合作模式,切实推进“因材施教”多主体协同教学,是高校创新人才的突破口。从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角度来说,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依托于“因材施教”展开多主体协同教育教学。多主体主要是指高校、政府、企业与其他形式的社会组织等,突破各主体人才培养与应用边界,整合形成技术流动、信息交融、资源合作的框架。首先,高校的学术科研能力是多主体协同教学的基础。高校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借此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供需 ,是展开学科教育与技能实践的目标,如果缺少高校科研或学科专业教育支撑,仅仅依靠企业或政府,是很难实现企业、高校与政府之间多主体的人才资源引进与输出流动。高校教育教学,不仅是人才输出基地,同时也是引进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形式。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也是为促进社会服务水平进步的基础,是人才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表现。其次,构建多主体协调机制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保障。高校高质量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探索科技产业、产业规划、创新科技园等机构走进高校教育之路。高校应建立健全协同教育中心,完善创新人才的协同管理机制,并通过不断完善,将各主体、各层面进行有序、规范的联动教育,促使形成跨学科、跨主体、跨界的生态化教育环境,全面推进“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最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跨界协同教育。现阶段,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创新培养的需要多方面调动教育实践指标,其中包括人才服务数量、专业技术项目的成果转移数量、校企合作时限、实训教育基地数量等。但是仅仅依靠“数量”是无法全面代表教育改革评价质量。因此,跨界多主体协同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点,是实现教育信息、需求与资源的有效互动与对接。创新人才的流动与嵌入需要依托于产品技术开发、学术科研、技术产业融合等方面,同时也是促进“因材施教”,多主体协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五、结语
总而言之,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应坚持“因材施教”、“多主体”协同教育为主导的生态教育教学理念,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选择难、学习难等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职业实践能力等,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导生制与教師专项指导制相结合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得学生自愿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作者单位:南宁学院)
一、引言
科技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和国家发展进步需要大量科技创新人才或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在这种人才需求背景下,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需要依托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从个性化专业教育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突出大学生的个性化智慧,进而使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对此,为深入贯彻个性化教育指导思想,探寻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新路非常重要。
二、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必将伴随着社会产业变革,综合性人才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人文因素,同时也是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中“重学术轻技术”、服务意识不强、个性化人才培养不突出、资源可持续利用率不明显等问题较为突出。而为社会输出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基地来说,主动适应社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重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实施“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企业、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柱。面向社会发展,采取生态系统教学理念,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行业、市场等多主体相关联,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整体到部分,从半开放到全开放,构建可持续、协调平衡的人才培养格局。
目前,较为主流的教育生态学指导思想,与其他生态环境因素相组合协同构成相对复杂的人才教育生态系统,系统间各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体现出学科专业到产业链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从区域性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嵌入式学科专业与产业链间的融通协作,形成闭合的互动组织关系,进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性经济协同发展。因此,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将各种教育结构放置在彼此相互联系的关系框架中。对此,增加社会审视度也是非常必要的,从人才培养层面上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发展相同步,基于产业链和创新创业链调整人教学的方式方法,促进教育结构的生态系统发展,使得此系统中人才与产业结构形成平衡性关系,切实推进产业生态的结构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呼应,实现生态结构与学科专业的对接,进而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人才培养及其人才积累的耦合关系。
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创新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灵魂始终是“学以致用”,同时也是指导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精神养料。从社会人才培养的多主体角度来说,外部教学资源和校内教育课程存在着能量动态与转化关系。不同类型高校都是与社会产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产物,同时也是将企业引进高校的主体形式,推进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教学研究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注重创新人才培养,集中表现为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统一结合,应用型人才主要侧重于研究成果的实际转化,在对这方面人才培养中,着重强调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性,将学科专业知识与当代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课程设计、知识服务等角度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凸显出创新人才的社会贡献力量与服务性。对此,当地政府与高校等主体需要谋求人才服务资源,保障高级人才能够获得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机会,推动人才流动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困境。高校、企业、政府、行业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构建良性的生态互动关系,是推动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内在助推器,需要多方主体加以重视。
四、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具体推进策略
(一)构建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校逐渐重视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意义,其实深化教学方式方式的风向标。依据国家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创新人才教育,需要面向人才市场、实践应用、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响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地域性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知识成果转化与产业技能升级。高校教育方式的改革,在强调学术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学科专业的市场适应性,注重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教学情境化、融合化、灵活性、网络化,以满足社会发展进步对人才的岗位要求,结合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应用技术,促进区域性的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以建筑专业为例,在教育教学中渗透BIM实践应用技术,从社会工程角度出发,适应建筑行业新发展方向,切实推进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建筑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结合产业、行业政策,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上,围绕BIM课程,协同开展网络化教育,成为该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方向。
(二)构建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产教融合指导下展开校企合作模式,切实推进“因材施教”多主体协同教学,是高校创新人才的突破口。从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角度来说,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依托于“因材施教”展开多主体协同教育教学。多主体主要是指高校、政府、企业与其他形式的社会组织等,突破各主体人才培养与应用边界,整合形成技术流动、信息交融、资源合作的框架。首先,高校的学术科研能力是多主体协同教学的基础。高校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借此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供需 ,是展开学科教育与技能实践的目标,如果缺少高校科研或学科专业教育支撑,仅仅依靠企业或政府,是很难实现企业、高校与政府之间多主体的人才资源引进与输出流动。高校教育教学,不仅是人才输出基地,同时也是引进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形式。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也是为促进社会服务水平进步的基础,是人才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表现。其次,构建多主体协调机制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保障。高校高质量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探索科技产业、产业规划、创新科技园等机构走进高校教育之路。高校应建立健全协同教育中心,完善创新人才的协同管理机制,并通过不断完善,将各主体、各层面进行有序、规范的联动教育,促使形成跨学科、跨主体、跨界的生态化教育环境,全面推进“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最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跨界协同教育。现阶段,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创新培养的需要多方面调动教育实践指标,其中包括人才服务数量、专业技术项目的成果转移数量、校企合作时限、实训教育基地数量等。但是仅仅依靠“数量”是无法全面代表教育改革评价质量。因此,跨界多主体协同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点,是实现教育信息、需求与资源的有效互动与对接。创新人才的流动与嵌入需要依托于产品技术开发、学术科研、技术产业融合等方面,同时也是促进“因材施教”,多主体协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五、结语
总而言之,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应坚持“因材施教”、“多主体”协同教育为主导的生态教育教学理念,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选择难、学习难等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职业实践能力等,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导生制与教師专项指导制相结合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得学生自愿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作者单位:南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