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及简明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对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积极态度和思想方法、求真求实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有效教学策略,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一、什么是有效性课堂教学
在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有效性教学,才能把握好有效性教学的风向标。
所谓无效数学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追求表面形式,忽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实际收获,或过分追求教学的短期效应(如只重视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或过分把教学过程简单化,忽视知识的生成和学生的建构过程,从而使学生情感体验肤浅、学习目标模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进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以致在数学学习中被动和消极,事倍功半,不能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对数学知识不能有效地进行迁移和灵活加以运用,弱化了数学教育的价值。
1.认为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的知识越多,课堂教学效率越高。其实这样学生反而变成了接收知识的容器,知识不能及时得到消化。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教学效果却适得其反。
2.认为通过讲解大量的习题可以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实行题海战术,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掌握知识,并集中讲解。这样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认为花费大量时间苦教、苦学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实践证明,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考试分数并不完全等于教学质量。这样学习导致学生只能应付考试,并不能学以致用。
4.认为通过大量使用直观教具或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学习生动性和直观性。教学工具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辅助教学,但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盲目大量使用教学辅助工具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中避免的,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需要做到:一是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二是下课后,学生依然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三是学生不再需要强迫学生,而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强调学生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能自如地运用高中数学知识。教师亦可通过有效性教学体现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自己的成就感,并在有效教学的探索道路上充满动力。
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与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相互影响和交织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复合主体。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使数学课堂“活”起来。“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同时,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师生感情,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三、创设问题情境,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模型和知识背景,并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类比,为数学知识的形成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教师设置的问题既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又要针对教学关键,有的放矢,在重难点处设疑,明确探究目的,注重针对性。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未知区”向“最近区”发展,最后向“已知区”转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效的问题情境要注意趣味性与针对性共存,创造性与挑战性兼备,开放性与探究性统一。
四、通过数学实验,再现结论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可操作的问题情境,开展各种数学活动,再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操作与体会的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可进行实验操作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知识的变化规律,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数学有效教学。
五、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统一,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也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又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预设过度就会挤占生成的时空,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互动,知识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生成过多就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使教学失去重心,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背离生成的目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和处理课堂教学的方向,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统一,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是课程目标内容,也是课程学习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应展现基本概念的抽象和概括过程,基本原理的归纳和推导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和形成过程,基本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过程,数学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要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经历。教学实践表明,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老师循循善诱地教,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理论的正确应用,学生津津有味地学等,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一、什么是有效性课堂教学
在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有效性教学,才能把握好有效性教学的风向标。
所谓无效数学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追求表面形式,忽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实际收获,或过分追求教学的短期效应(如只重视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或过分把教学过程简单化,忽视知识的生成和学生的建构过程,从而使学生情感体验肤浅、学习目标模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进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以致在数学学习中被动和消极,事倍功半,不能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对数学知识不能有效地进行迁移和灵活加以运用,弱化了数学教育的价值。
1.认为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的知识越多,课堂教学效率越高。其实这样学生反而变成了接收知识的容器,知识不能及时得到消化。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教学效果却适得其反。
2.认为通过讲解大量的习题可以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实行题海战术,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掌握知识,并集中讲解。这样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认为花费大量时间苦教、苦学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实践证明,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考试分数并不完全等于教学质量。这样学习导致学生只能应付考试,并不能学以致用。
4.认为通过大量使用直观教具或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学习生动性和直观性。教学工具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辅助教学,但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盲目大量使用教学辅助工具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中避免的,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需要做到:一是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二是下课后,学生依然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三是学生不再需要强迫学生,而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强调学生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能自如地运用高中数学知识。教师亦可通过有效性教学体现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自己的成就感,并在有效教学的探索道路上充满动力。
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与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相互影响和交织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复合主体。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使数学课堂“活”起来。“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同时,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师生感情,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三、创设问题情境,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模型和知识背景,并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类比,为数学知识的形成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教师设置的问题既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又要针对教学关键,有的放矢,在重难点处设疑,明确探究目的,注重针对性。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未知区”向“最近区”发展,最后向“已知区”转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效的问题情境要注意趣味性与针对性共存,创造性与挑战性兼备,开放性与探究性统一。
四、通过数学实验,再现结论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可操作的问题情境,开展各种数学活动,再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操作与体会的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可进行实验操作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知识的变化规律,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数学有效教学。
五、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统一,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也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又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预设过度就会挤占生成的时空,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互动,知识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生成过多就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使教学失去重心,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背离生成的目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和处理课堂教学的方向,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统一,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是课程目标内容,也是课程学习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应展现基本概念的抽象和概括过程,基本原理的归纳和推导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和形成过程,基本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过程,数学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要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经历。教学实践表明,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老师循循善诱地教,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理论的正确应用,学生津津有味地学等,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