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教师讲的海阔天空,津津有味,学生们却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深浅适宜,学生们也认真听讲,语文成绩却并不见涨;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学习不相适应,上课听,下课则弃之一旁;作文教学更令人头疼,学生不愿写,教师干挨累……教学实践中,我也被这些老大难问题所困扰,病因究竟何在?我时时在思考。
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
确切的理解其中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让语文教学走出狭隘,我在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在课堂的背景上下功夫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意识到这点不容易,真正做到更不容易。我把课前五分钟定为欣赏时间,每天由一名同学抄一首自己喜爱的诗词,由他主讲理解与感受,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兴趣。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我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必须背诵,并应用到作文实际中。不到一学期,两班共抄录诗词曲等共127首,内容涉及离别、爱情、谏引、抒怀、写景、思乡……同学们都专门买了本,有的将两班的全抄下来背诵,有的自己增添,有的写出了对某一名或某首的感触和鉴赏。更为可喜的是敢于置疑,有自己观点的同学愈来愈多。对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中“拍手笑沙欧,一身都是愁”一句,郑冠龙同学在介绍背景后认为:《全宋词鉴赏词典》中“笑沙鸥是嘲笑那些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绝望的那些人”的理解有偏颇,应该是借笑沙鸥之愁,吐自己之苦,借以抒怀。不论正确与否,能深入体会理解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课本不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在深广的艺术背景里,给予美的熏陶,让美好的情操、品德悄悄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安营扎寨,让学生有最长足的进步,是我的目的所在。
二、在课文的延展性上求精深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我深知它的重要性。我在对教材深入挖掘加精加细的基础上求深求新。如教《守财奴》时,我增加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时伸两根指头的细节朗读,与葛朗台死时抓法器的细节相辉映,细节的描写手法不讲自明,且印象深刻;《项链》中进行想象续写训练;《药》中设计了有“盲、悲、愚”特征的人用长着“康大叔”之类牙齿的血盆大口吞吃“华夏”“人血馒头”的漫画,让学生想象总结并作文;在《秋水》中,以课文为材料进行立论训练……
有时,诗文鉴赏与教学相呼应。课堂上,经常有一些诗句被同学们引用,教学中利用诗词,也能收到“曲径通幽处”的功效。如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同学们抄背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鲁迅八十寿辰时的两首诗句:“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我让学生们分别从课文中找出与诗中每个词相呼应的句子,以一首诗串起整篇文章,效果颇佳。而其二:“鉴湖越台名士乡,忧仲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在《药》一文学习时又被提及,不但有助于理解以“鉴湖女侠”秋瑾为原型的夏瑜烈士,更从秋瑾、陆游等抛洒热血,一心为国的爱国者身上,深入体会了鲁迅笔下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和“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性”的深邃。
课内外相互呼应,为学生开拓了立体的思维空间,使他們求索的触角伸出了课堂。
三、在心灵的触发上抓苗头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学艺术也是心灵勾通的艺术。“忽悠”不是灵丹妙药,“亲其师则信其道”,适机选好触发点,给以灵魂的震动。
本学期第一次作文课是98高考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可自拟)。作文交上来后,虚、假、空是通病。我在全班进行了细致的总结,指出了优缺点,朗读了高考优秀作文和《语文报》刊登的著名作家叶辛的“挫折的滋味”。最后,我拿出了下水文——“生命的基石”。我叙述了师范时曾去武汉华中师大参加“全国中师生汉字规范知识竞赛”后,由此而受到挫折的经历。那段日子是刻骨铭心的,朗读时便不能自己,几次读不下去,全班动容,很多同学流下了泪,他们在感悟中写到:“我明白了只有真诚才是文章的生命”“我从没有如此真切地思考怎样面对生活”“看看您,我无颜以对”“走进学校这个神圣殿堂已经十几年了,但,这是我的第一堂课”……
重写这篇文章时,全班作文水平明显上了一个新台阶,效果是一步登天的,郭云云同学是个父母离异的孩子,他的文章被抽泣分成了几段,又一次震动了全班,掌声让别的班级上不好课,这不仅仅是写作,也教给了学生如何面对挫折,重新思索生活,人生观有了新的改变。
用真诚去触动学生的灵魂,写好下水文只不过是小小一例。
四、在第二课堂上作文章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基地,那么第二课堂就是了望塔。
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成立了“流星文学社”,出版了“流星”社刊。虽然才运行二个月,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别小看这张普通的小报,作用是不能用数字来计算的,五十年代的“我写我”快速写作法创始人、后被下放北大荒的“特等功”荣立者——常青教授被请到了学校,他的“竞走人生”专题报告引起很大的反响;课本剧演出、改编小说展、辩论会、古文知识挑战大赛、自创诗歌吟咏晚会丰富多彩;“一二·九征文大展”共收到稿件四百八十余份,“写作热”已悄然兴起……
高一(一)班刘子佼同学是借读生,他令所有的老师都头疼,但喜欢文学还颇有管理才能,积极报名参加文学社。我大胆任命他为综合部部长,开导他,帮他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近来同学们都反映他变的认学了,由于两个月的时间很短,彻底转变是美丽的童话,这需要过程和时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生命以翠绿的颜色。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也是由于我们没有真正做好,前途应该是无限光明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路漫漫而修远,但我有理由相信,坚持大语文观的做法无疑将放出迷人的光彩。
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
确切的理解其中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让语文教学走出狭隘,我在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在课堂的背景上下功夫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意识到这点不容易,真正做到更不容易。我把课前五分钟定为欣赏时间,每天由一名同学抄一首自己喜爱的诗词,由他主讲理解与感受,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兴趣。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我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必须背诵,并应用到作文实际中。不到一学期,两班共抄录诗词曲等共127首,内容涉及离别、爱情、谏引、抒怀、写景、思乡……同学们都专门买了本,有的将两班的全抄下来背诵,有的自己增添,有的写出了对某一名或某首的感触和鉴赏。更为可喜的是敢于置疑,有自己观点的同学愈来愈多。对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中“拍手笑沙欧,一身都是愁”一句,郑冠龙同学在介绍背景后认为:《全宋词鉴赏词典》中“笑沙鸥是嘲笑那些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绝望的那些人”的理解有偏颇,应该是借笑沙鸥之愁,吐自己之苦,借以抒怀。不论正确与否,能深入体会理解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课本不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在深广的艺术背景里,给予美的熏陶,让美好的情操、品德悄悄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安营扎寨,让学生有最长足的进步,是我的目的所在。
二、在课文的延展性上求精深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我深知它的重要性。我在对教材深入挖掘加精加细的基础上求深求新。如教《守财奴》时,我增加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时伸两根指头的细节朗读,与葛朗台死时抓法器的细节相辉映,细节的描写手法不讲自明,且印象深刻;《项链》中进行想象续写训练;《药》中设计了有“盲、悲、愚”特征的人用长着“康大叔”之类牙齿的血盆大口吞吃“华夏”“人血馒头”的漫画,让学生想象总结并作文;在《秋水》中,以课文为材料进行立论训练……
有时,诗文鉴赏与教学相呼应。课堂上,经常有一些诗句被同学们引用,教学中利用诗词,也能收到“曲径通幽处”的功效。如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同学们抄背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鲁迅八十寿辰时的两首诗句:“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我让学生们分别从课文中找出与诗中每个词相呼应的句子,以一首诗串起整篇文章,效果颇佳。而其二:“鉴湖越台名士乡,忧仲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在《药》一文学习时又被提及,不但有助于理解以“鉴湖女侠”秋瑾为原型的夏瑜烈士,更从秋瑾、陆游等抛洒热血,一心为国的爱国者身上,深入体会了鲁迅笔下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和“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性”的深邃。
课内外相互呼应,为学生开拓了立体的思维空间,使他們求索的触角伸出了课堂。
三、在心灵的触发上抓苗头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学艺术也是心灵勾通的艺术。“忽悠”不是灵丹妙药,“亲其师则信其道”,适机选好触发点,给以灵魂的震动。
本学期第一次作文课是98高考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可自拟)。作文交上来后,虚、假、空是通病。我在全班进行了细致的总结,指出了优缺点,朗读了高考优秀作文和《语文报》刊登的著名作家叶辛的“挫折的滋味”。最后,我拿出了下水文——“生命的基石”。我叙述了师范时曾去武汉华中师大参加“全国中师生汉字规范知识竞赛”后,由此而受到挫折的经历。那段日子是刻骨铭心的,朗读时便不能自己,几次读不下去,全班动容,很多同学流下了泪,他们在感悟中写到:“我明白了只有真诚才是文章的生命”“我从没有如此真切地思考怎样面对生活”“看看您,我无颜以对”“走进学校这个神圣殿堂已经十几年了,但,这是我的第一堂课”……
重写这篇文章时,全班作文水平明显上了一个新台阶,效果是一步登天的,郭云云同学是个父母离异的孩子,他的文章被抽泣分成了几段,又一次震动了全班,掌声让别的班级上不好课,这不仅仅是写作,也教给了学生如何面对挫折,重新思索生活,人生观有了新的改变。
用真诚去触动学生的灵魂,写好下水文只不过是小小一例。
四、在第二课堂上作文章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基地,那么第二课堂就是了望塔。
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成立了“流星文学社”,出版了“流星”社刊。虽然才运行二个月,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别小看这张普通的小报,作用是不能用数字来计算的,五十年代的“我写我”快速写作法创始人、后被下放北大荒的“特等功”荣立者——常青教授被请到了学校,他的“竞走人生”专题报告引起很大的反响;课本剧演出、改编小说展、辩论会、古文知识挑战大赛、自创诗歌吟咏晚会丰富多彩;“一二·九征文大展”共收到稿件四百八十余份,“写作热”已悄然兴起……
高一(一)班刘子佼同学是借读生,他令所有的老师都头疼,但喜欢文学还颇有管理才能,积极报名参加文学社。我大胆任命他为综合部部长,开导他,帮他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近来同学们都反映他变的认学了,由于两个月的时间很短,彻底转变是美丽的童话,这需要过程和时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生命以翠绿的颜色。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也是由于我们没有真正做好,前途应该是无限光明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路漫漫而修远,但我有理由相信,坚持大语文观的做法无疑将放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