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是小学生幸福阅读的泉源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2936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之中。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应抓住哪些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一、注重学生朗读多元性
  多元性“閱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朗读一年级第二学期《坐井观天》一文第四小节,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是“没有见识”的青蛙对小鸟善意的规劝,要读出劝告的语气;有的则认为这里是“自以为是”的青蛙对小鸟恶意的嘲讽,要把讥笑的语气读出来。这些体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
  二、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其的指导都应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要让他反复朗读。这样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才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在尊重个性,促其发展的前提下,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设置朗读水平阶梯。
  语文教师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交流的桥梁,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对一篇课文由“读”到“悟”的过程,“读”是重要环节,是基石,是“精彩”所在。笔者近日观赏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匆匆》录像示范课以后感受颇深,支老师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凭借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个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全体孩子与听课教师们的心灵共振。通过这节录像课的观看,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读”出语文的精彩,支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无疑为我们送上了一碗心灵鸡汤。
  一是诱导孩子“用心灵去诵读”。为使学生充分感知文意,铺设读好文章的基础,支老师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们创设出一个层次渐进的“四读”课文的经历:自由放声诵读、随机指名接读、听录音赏读、再听录音学读。透过支老师的教学片断,我们不难看出课堂上运用范读、引读、伴读、对比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点拨引导学生,而且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使得朗读的指导过程清晰可见,朗读的指导成效令人赞叹。
  二是启迪孩子“用心灵去倾听”。孩子毕竟是孩子,由于知识能力水平的局限,在更多的时候,虽然他们对文本能够产生较为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但如果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来表达出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却也有些勉为其难。支老师深深懂得这一点,他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强迫”孩子谈体会说感受,而是巧妙地安排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如此处理最终还是体现在课文的“读”上。
  三是激励孩子“用心灵去倾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把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而实行新课改以后,这种倾向有了很大改观。不过,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追求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呢?支老师在一遍遍的修正中,孩子们的文字表达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孩子们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情感有了更新的了解,同时,让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理性地明确了课改的新理念。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实际课堂上去体现、去落实,要探讨的问题很多,路子很广,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去把握标准,逐步探究,不断创新,使我们的课堂越来越精彩,孩子们的学习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幸福。
其他文献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组织好学生,使其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呢?以下是我对一年级组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
期刊
小班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从幼儿进入小班起,我们就应该引导孩子爱说话、会说话,培养他们敢说、爱说、会表达的能力,为他们乐于发言创造良好的机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3-4岁正是幼儿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同时又指出 “幼儿园应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但是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小练笔”已跻身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全面铺开的局面,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好语言文字,并懂得运用,而课堂练笔正好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手段。它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機地结合起来,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因而是颇受教师青睐的一项语用训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在阅读教学中
期刊
一、正确看待传统体育游戏的现代价值  有人认为,传统体育游戏太土气,落后于时代。其实,这是对传统体育游戏的曲解。我国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就明确提出了:“课程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党和国家也一再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回想我们的童年,大多数是两两结对、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踢毽子、跳房子,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玩得却十分
期刊
画图策略是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搜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示意图或线段图,将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学生能根据遇到的题目,灵活运用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2012年新《Go for it !》七年级上册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的第一课时Section A 1a--1c。初步学习和掌握新词汇,并运用句型--Do you have …?--Does he/ she have …?询问并描述物品所属关系。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部分学生掌握的词汇、语句还很少,语言基础较薄弱。
期刊
当前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的基本现状是: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布置的作业内容、形式、方法都高度统一。这些“一刀切”的作业,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以致使学生产生了怕做作业、讨厌作业的消极情绪。针对上述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要提高学生学习和作业的效果,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布置作业时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深入开展,时代对少儿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少儿美术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这就要求少儿美术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一个合格的新时期的少儿美术教师。  提高少儿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应该从以下四个途径入手:第一,必须学会掌握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教学手段要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广泛关注。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课前的精心预设,更在于将精心的预设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就好比整个课堂教学交响乐的序曲,直接影响到新知的顺利呈现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如何通过智慧的导入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呢?我结合自己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十年余的尝试,以人教版英语教材为例,从新课伊始到课中环节衔接再到知识运用的
期刊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认识对象,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媒介”,将科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作为科学素养的基石,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己经不容质疑,特别是关于“儿童的科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发展儿童早期朴素的科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科学教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