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临门槛高、投入大等多种挑战——
据统计,创业企业5年存活率仅5%。其中,高科技创业企业一方面成长快、回报高,另一方面又面临技术门槛高、投入大、风险大的挑战。在这种“冰与火”的考验中,高科技创业如何破茧成蝶?笔者近日采访了多位创业者,探究当下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路径。
从“痛”的地方着手
不同领域的高科技创业者都在瞄准一个“点”,那就是社会需求的痛点。运用科技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科技企业的共同基因。
有的企业致力于颠覆传统职业教育。“列车运行前方是北京站,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伴随着报站声,显示屏中的模拟轨道正在快速移动。天津骥腾科技有限公司区域经理欧阳炜椿介绍,这套仿真轨道培训系统模拟真实的地铁驾驶台和运行路线,还能跟安全门等外部设备联动,真实还原了地铁驾驶情境。这套系统可容纳多名学员,自由选择训练轨道,让多辆列车同时在同一线路上练习。从训练到考试,从售票员到司机的培训,这一创新产品为轨道交通职业培训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有的企业让机器人成为人的员工、朋友和管家。塔米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推出家庭陪护机器人,它不仅能陪伴看护老人,实现监测健康、安防保护功能,还能进行教育娱乐、智能家居管理等。比如,人们出差在外时,可以通过远程发送指令让机器人拉开窗帘给家里晒晒太阳。塔米市场部主管董丹丹透露,今年8月,塔米将联合其他几家科技公司为某知名烤鸭店推出未来智能餐厅,革新餐饮行业。
有的企业用科技关怀着人们的内心。入驻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的多个创业项目,正在用心理科学发展成果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比如,北京视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了脑波赛车,训练者通过发带戴上CUBand脑波仪,当注意力达到设定值,赛车会在跑道上跑起来,注意力值越高,速度越快,当注意力下降到特定值以下赛车就会停止。视友科技的市场总监杨瑞毅告诉笔者,“脑波赛车主要针对教育机构和公检法机关等B端市场,用于心理教育、注意力训练、考前心理压力缓解、消防队员抗干扰训练等。”作为国内最早进入可穿戴脑电应用领域的创新型公司,视友科技在今年1月完成了千万级融资。
在多姿多彩的科技创业中,痛点是创新动力的起点,也是创新产品的“靶点”。这些高科技创业者成功的共同秘诀之一,便是始终怀揣着为人们解决痛点的初心。
多样的市场不适症
科技创业如火如荼,创新项目井喷而出,但能够成功落地、走进市场的只是极小部分。初创期的高科技企业普遍面临资金、人才、成果转化难等挑战,遭遇着多样的市场不适症。
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助理张贝格告诉笔者:“我们向初创的科技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地支持、公司注册、项目孵化、投资等各方面帮助,还包括心理专业辅导、理论支持、市场推广等。即便如此,这些创业者依然在各自领域面临不同困难。”
张贝格说,在他们接触到的科技创业团队中,国外科技创业团队的创意相比国内团队总体上更活泼,这可能跟市场环境差异有关。国外消费者会更加积极地表达出某些新需求,创业者针对此来研发产品,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而国内消费者的某些需求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对于新产品的接受也比较慢。”张贝格说。
由于国内外市场和消费理念的差异,国外引进的新产品要在国内市场落地并不容易。张贝格举例说,他们实验室有一个亚健康管理坐垫项目。这种坐垫已经在美国上市,但在国内还只是被小范围了解和接受。“国内消费者习惯病了才去看医生、吃药,愿意花钱买药、保健品,但不愿意花上千元买一个这样的坐垫。因为这种科技产品价格比较贵,对健康的改善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市场推广相对不易。”张贝格说。
“说起创业之初的产品落地,也是一把辛酸泪。”董丹丹坦言。多年前塔米创始人吴季泳从法国留学回国,当时人们对机器人的认识有限、接受度低,要打开机器人市场很难。吴季泳希望先让人们感受到机器人的发展,最终决定以科教馆为突破口。“当初找到这个市场突破口并不容易,经过多轮的市场调研,考虑市场有什么需求,技术能否实现,怎么实现。有时技术和市场需求会有冲突,但常常是技术妥协,才有了产品的落地。”董丹丹回忆道。
据了解,在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去年举办的“幸福科技全球创新挑战赛”上,被淘汰的项目主要是因为与市场已有的产品同质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产品本身不完善。
长远发展何去何从
尽管面临各种挑战,坚韧的高科技创业者们依然在努力突出重围。
几年前,纳米水胶材料的工艺技术主要掌握在德、日、美等外企手中。苏州桐力光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虽然技术过硬,但作为新手却很难得到市场认可,眼看着好产品无人问津,企业上下心急如焚。这种危机感激发了他们的新思路。桐力公司决定突破制作基础材料的思路限制,开始向高附加值的集成性产品进军。他们成功研发了集投影仪、电子白板、黑板、电脑于一体的“云黑板”,实现了从单纯提供材料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大跨越。
桐力公司总经理助理范林说:“我们用实体产品打开了市场,并开拓了多种商业模式,不仅为B端市场提供设备,还定制化提供材料、代工等服务,具备了集材料、设备、工艺于一体的外包服务能力。”
今年3月,桐力公司已经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成为业内的科技“小巨人”。范林透露,“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设备产品研发和方案设计;二是开展以材料为核心的研发,包括与以色列、美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原材料;三是打造产业链和生态链,进一步推动产业化”。
懂得审时度势,转变发展思路才能在科技创业大潮中谋得立足之地;拥有开放思维,敢于跨行业结合才能不断为产品注入新活力。
贵州动态时空公司专注虚拟现实系统应用。与其他提供VR拍摄或VR头盔的企业不同,动态时空提供包括信息采集端的三维全景拍摄机和话筒、信号处理传输端的服务器、信息存储展示端的头盔在内的一套解决方案,可应用于公安现场拍摄记录、安防监控、游戏等领域。
虽然应用前景广阔,但动态时空的服务和产品目前还主要在公安和安防系统应用。该如何拓宽应用呢?动态时空总经理杨应博士说,下一步将以加盟的形式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嵌入更多行业应用中,例如嵌入机器人改善其视觉,嵌入潜水艇和坦克开阔产品观察视角。
高科技产品的成功入市,不仅需要创业者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等多方位资源的协力支持。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工耳蜗可以“让听不见的人能听见”,通过微创手术植入人工耳蜗,把声音信号直接转为电信号,刺激听觉神经,联合体外机,配合后期康复训练,重建失聪人群的听觉。据诺尔康项目产品经理刘彦希介绍,该产品已经上市,使用者超过5000人,打破了进口人工耳蜗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这款创新产品价格8万~10万元,是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是一笔高额费用。为了减轻消费者负担,河南、浙江已将人工耳蜗纳入新农合和医保。诺尔康将争取促动更多省份认可人工耳蜗,进一步拓宽市场,同时以价格优势开拓海外市场。
据统计,创业企业5年存活率仅5%。其中,高科技创业企业一方面成长快、回报高,另一方面又面临技术门槛高、投入大、风险大的挑战。在这种“冰与火”的考验中,高科技创业如何破茧成蝶?笔者近日采访了多位创业者,探究当下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路径。
从“痛”的地方着手
不同领域的高科技创业者都在瞄准一个“点”,那就是社会需求的痛点。运用科技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科技企业的共同基因。
有的企业致力于颠覆传统职业教育。“列车运行前方是北京站,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伴随着报站声,显示屏中的模拟轨道正在快速移动。天津骥腾科技有限公司区域经理欧阳炜椿介绍,这套仿真轨道培训系统模拟真实的地铁驾驶台和运行路线,还能跟安全门等外部设备联动,真实还原了地铁驾驶情境。这套系统可容纳多名学员,自由选择训练轨道,让多辆列车同时在同一线路上练习。从训练到考试,从售票员到司机的培训,这一创新产品为轨道交通职业培训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有的企业让机器人成为人的员工、朋友和管家。塔米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推出家庭陪护机器人,它不仅能陪伴看护老人,实现监测健康、安防保护功能,还能进行教育娱乐、智能家居管理等。比如,人们出差在外时,可以通过远程发送指令让机器人拉开窗帘给家里晒晒太阳。塔米市场部主管董丹丹透露,今年8月,塔米将联合其他几家科技公司为某知名烤鸭店推出未来智能餐厅,革新餐饮行业。
有的企业用科技关怀着人们的内心。入驻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的多个创业项目,正在用心理科学发展成果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比如,北京视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了脑波赛车,训练者通过发带戴上CUBand脑波仪,当注意力达到设定值,赛车会在跑道上跑起来,注意力值越高,速度越快,当注意力下降到特定值以下赛车就会停止。视友科技的市场总监杨瑞毅告诉笔者,“脑波赛车主要针对教育机构和公检法机关等B端市场,用于心理教育、注意力训练、考前心理压力缓解、消防队员抗干扰训练等。”作为国内最早进入可穿戴脑电应用领域的创新型公司,视友科技在今年1月完成了千万级融资。
在多姿多彩的科技创业中,痛点是创新动力的起点,也是创新产品的“靶点”。这些高科技创业者成功的共同秘诀之一,便是始终怀揣着为人们解决痛点的初心。
多样的市场不适症
科技创业如火如荼,创新项目井喷而出,但能够成功落地、走进市场的只是极小部分。初创期的高科技企业普遍面临资金、人才、成果转化难等挑战,遭遇着多样的市场不适症。
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助理张贝格告诉笔者:“我们向初创的科技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地支持、公司注册、项目孵化、投资等各方面帮助,还包括心理专业辅导、理论支持、市场推广等。即便如此,这些创业者依然在各自领域面临不同困难。”
张贝格说,在他们接触到的科技创业团队中,国外科技创业团队的创意相比国内团队总体上更活泼,这可能跟市场环境差异有关。国外消费者会更加积极地表达出某些新需求,创业者针对此来研发产品,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而国内消费者的某些需求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对于新产品的接受也比较慢。”张贝格说。
由于国内外市场和消费理念的差异,国外引进的新产品要在国内市场落地并不容易。张贝格举例说,他们实验室有一个亚健康管理坐垫项目。这种坐垫已经在美国上市,但在国内还只是被小范围了解和接受。“国内消费者习惯病了才去看医生、吃药,愿意花钱买药、保健品,但不愿意花上千元买一个这样的坐垫。因为这种科技产品价格比较贵,对健康的改善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市场推广相对不易。”张贝格说。
“说起创业之初的产品落地,也是一把辛酸泪。”董丹丹坦言。多年前塔米创始人吴季泳从法国留学回国,当时人们对机器人的认识有限、接受度低,要打开机器人市场很难。吴季泳希望先让人们感受到机器人的发展,最终决定以科教馆为突破口。“当初找到这个市场突破口并不容易,经过多轮的市场调研,考虑市场有什么需求,技术能否实现,怎么实现。有时技术和市场需求会有冲突,但常常是技术妥协,才有了产品的落地。”董丹丹回忆道。
据了解,在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去年举办的“幸福科技全球创新挑战赛”上,被淘汰的项目主要是因为与市场已有的产品同质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产品本身不完善。
长远发展何去何从
尽管面临各种挑战,坚韧的高科技创业者们依然在努力突出重围。
几年前,纳米水胶材料的工艺技术主要掌握在德、日、美等外企手中。苏州桐力光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虽然技术过硬,但作为新手却很难得到市场认可,眼看着好产品无人问津,企业上下心急如焚。这种危机感激发了他们的新思路。桐力公司决定突破制作基础材料的思路限制,开始向高附加值的集成性产品进军。他们成功研发了集投影仪、电子白板、黑板、电脑于一体的“云黑板”,实现了从单纯提供材料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大跨越。
桐力公司总经理助理范林说:“我们用实体产品打开了市场,并开拓了多种商业模式,不仅为B端市场提供设备,还定制化提供材料、代工等服务,具备了集材料、设备、工艺于一体的外包服务能力。”
今年3月,桐力公司已经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成为业内的科技“小巨人”。范林透露,“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设备产品研发和方案设计;二是开展以材料为核心的研发,包括与以色列、美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原材料;三是打造产业链和生态链,进一步推动产业化”。
懂得审时度势,转变发展思路才能在科技创业大潮中谋得立足之地;拥有开放思维,敢于跨行业结合才能不断为产品注入新活力。
贵州动态时空公司专注虚拟现实系统应用。与其他提供VR拍摄或VR头盔的企业不同,动态时空提供包括信息采集端的三维全景拍摄机和话筒、信号处理传输端的服务器、信息存储展示端的头盔在内的一套解决方案,可应用于公安现场拍摄记录、安防监控、游戏等领域。
虽然应用前景广阔,但动态时空的服务和产品目前还主要在公安和安防系统应用。该如何拓宽应用呢?动态时空总经理杨应博士说,下一步将以加盟的形式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嵌入更多行业应用中,例如嵌入机器人改善其视觉,嵌入潜水艇和坦克开阔产品观察视角。
高科技产品的成功入市,不仅需要创业者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等多方位资源的协力支持。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工耳蜗可以“让听不见的人能听见”,通过微创手术植入人工耳蜗,把声音信号直接转为电信号,刺激听觉神经,联合体外机,配合后期康复训练,重建失聪人群的听觉。据诺尔康项目产品经理刘彦希介绍,该产品已经上市,使用者超过5000人,打破了进口人工耳蜗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这款创新产品价格8万~10万元,是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是一笔高额费用。为了减轻消费者负担,河南、浙江已将人工耳蜗纳入新农合和医保。诺尔康将争取促动更多省份认可人工耳蜗,进一步拓宽市场,同时以价格优势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