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本色是诗人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uuper4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黄镇有三绝,
  就是书画诗。
  若能常写作,
  定为天下知。
  这是1952年夏天,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回国述职时,在周恩来总理的精心安排下,南下乘船游览长江采石矶等美丽风光的过程中,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的即兴之作。它道出了一个“秘密”:一向深藏不露的新中国驻匈牙利首任大使黄镇将军原来是多才多艺的大才子。黄镇,乳名百知,又名佩寰,1909年1月8日出身于素有中国“文都”之称的安徽桐城县东乡(今属枞阳县横埠附近的黄山村双井边自然村),黄镇6岁入塾读书,少时饱读《四书》、《五经》,深受古朴悠久的桐城文化的影响。他的启蒙老师杨绳武是位民间艺术家,工诗善画。在杨老师的悉心调教下,黄镇打下了扎实的书画和古文基础,后来,他考入了著名的桐城中学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深造,艺术功力更见突飞猛进。
  1930年6月,经同学介绍,黄镇投奔冯玉祥将军所部西北军炮兵师任中尉参谋,并将原名黄佩寰改为黄镇。是年,冯玉祥因反蒋而被迫下野,其所部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黄镇随军南下江西。1931年12月,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在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的保荐下,黄镇被任命为军政治部宣传干事,并兼红军“猛进”剧社社长。随后,黄镇在刘伯坚、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的直接领导下,逐渐由一名普通政工干部成长为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历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晋冀豫军区政委、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政委、中央军委总政策一室主任等职。1950年1月,黄镇被调入刚刚成立的外交部工作。在60年的革命和外交生涯中,黄镇偶有诗作,或情真意切,催人奋进;或咏古叹今,思接千载;或倚马可待,出口成章。有行家称之为“诗中有画”。
  
  (二)
  
  1942年12月16日,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50寿辰,奉中共中央指示,太行山抗日军民举行了盛大的庆贺会。时任该师政治部副主任的黄镇精心制作松竹梅图一幅,用门板裱之,并赋诗三首《为刘师长祝寿》,以表祝贺之忱。
  
  一
  志比铁石坚,
  平生只向前。
  何须计艰险,
  虚怀愧少年。
  
  二
  从未片刻解征衣,
  到处争传名将奇。
  今日太行寒敌胆,
  他年事业定良基。
  
  三
  今朝祝寿健康,
  信来年,
  更扬威沙场。
  扫尽烽烟,
  饮马鸭绿江,
  凯歌声,
  伴随着江流奔放。
  黄镇有一个弟弟名叫黄桂元,参加革命后改名黄斌。早在1929年,黄斌在枞阳浮山中学读书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因对校方某些人克扣学生的伙食费甚为不满,组织部分进步学生掀起了学潮,被校方开除,后在家乡一边教书,一边坚持革命。七七事变后,黄镇通过书信与弟弟联系,并介绍其入延安“抗大”读书。1937年底,黄镇随八路军总部由山西洪洞县东进沁州,其弟黄斌西去延安“抗大”学习,恰好途径洪洞县,中间相隔一宿,未曾见面。1938年8月,从“抗大”四期毕业后的黄斌回到安徽枞阳,积极组织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救国斗争,先后担任桐(城)东(乡)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新四军七师五十五团副团长兼政治处主任。1942年初,黄斌与该团政委等率部赴皖南铜(陵)繁(昌)地区完成招抚任务后,乘船北回,夜渡至无为县土桥附近江面时,突遭日寇炮艇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0岁。一年后的1943年11月19日,黄镇见到了新四军七师副师长傅秋涛,确信其弟已为国捐躯。闻此消息,黄镇悲痛逾常,赋《怀亡弟》诗一首:
  东去西来隔一宿,
  十年一面恨未酬。
  天南地北同为国,
  壮志冲天映海流。
  他还在日记中写道:“弟弟出来,在抗战开始即到陕北,主要是受了我的影响,毕业南返后积极工作,忠于党的事业。这是值得兴奋的事。闻此噩耗,能无动于衷乎?且其北来后,几次都有见面的机会,都是相差不久的时间,未能见到。与吾弟屈指计之至今不见已14年矣!……今后只有更加努力杀敌,
   为抗战中无数烈士报仇,为弟弟报仇,更忠于党的事业,来完成弟弟的遗志!”
  
   (三)
  
  从1950年1月进入外交部工作,到1977年12月13日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兼文化部部长,黄镇在外交战线上先后奋斗了27年,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呕心沥血,不辱使命,先后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匈牙利外交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外交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外交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美利坚合众国联络处主任等要职。其间,1961年4月至1964年4月,黄镇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协助陈毅主持外交部工作。那一时期,我国外交工作较为活跃,领导人出访相当频繁。1961年底至1962年初,周恩来和陈毅访问欧非亚等14国时,黄镇担任代表团秘书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忙里偷闲,不断写诗。一次,在出访途中,陈毅诗兴大发,写完《黄金海岸》,又写《非洲》,正当陈毅反复吟哦时,黄镇走过来,打趣地说:“陈老总,你一路写诗不停,找个机会也给我写首诗吧!”陈毅听完哈哈大笑,说:“谁不知道你是诗书画的全才,我怎敢给你写?还是把你的诗拿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吧!”黄镇当时写的访问诗有:
  
  访阿尔巴尼亚
  三到地拉那,年年迥不能。
  楼房如栉比,人面满春风。
  
  从地拉那飞阿克拉
  朝发山鹰国,夕临大海边。
  行程多少路?一日万里天。
  
  过撒哈拉
  伟哉撒哈拉,浩瀚似海洋。
  黄沙铺万顷,不见虎和狼。
  
  开罗奇景
  开罗新月系明星,
  疑是滩头灯塔明。
  一夜两洲天地阔,
  天涯今日若比邻。
  陈毅与黄镇都是外交家兼诗人,都颇有艺术造诣,非常投缘。在访问途中,他们吟诗填词,互有唱和,共同写下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四)
  
  要奋斗就要有牺牲,干大事者往往很难照顾家庭。1939年,黄镇与朱霖在山西八路军总部相识、相恋并结婚,此后,两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1950年两人一同调入外交部工作。由于外交工作的特殊性和外交纪律使然,黄镇夫妻长期在外奔波,他们在国内生活的七个子女也跟着受了不少苦,但这些孩子个个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大女儿黄文结婚时没有嫁妆,没有隆重的婚礼而是身穿蓝布衣,解放鞋,独自一人空着手去了婆家也毫无怨言。二女儿黄浩胳膊有点残疾,被下放到山东农村劳动,却坚持自学;三子黄胜利下放农村,每天连饭都吃不饱,仍然斗志不减,苦活累活抢着干,并因此患上了腰肌劳损症;小儿子黄和平参军来到天寒地冻的东北,立即写下血书,誓死要求上珍宝岛;小女黄庆,15岁进工厂,由于工作环境苦,累得患上了结核病。俗话说:儿走千里母担忧。子女们的种种遭遇,不时传进了朱霖的耳朵,弄得她心力交瘁,于1970年5月大病一场,经组织批准回国治病。此间,黄镇在法国巴黎忙着会晤美国特使,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前期准备,夫妻俩天隔一方,两相牵挂。黄镇于1970年9月6日写下了七言诗《慰病中朱霖》:
  依然景物少亲人,
  万里梦中探佩卿。
   三十二年生死伴,
  永期相辅又相成。
  进入“文化大革命”后期,随着林彪集团的垮台和邓小平的第二次复出,黄镇一家人的境况有了改观。此时,大女儿生下一子,取名小文,乃黄镇的第一个孙辈。次子黄河、三子黄胜利相继考入大学。一直表示要独身的黄胜利也改变了初衷。二女儿黄浩、小女儿黄庆相继参军并进入医校深造。小儿子参军后,多次获得了“五好战士”等荣誉称号。碰巧,外甥又给舅舅黄镇寄来了女儿刘恒前的百日照。这一切令已过花甲之年的黄镇喜不自禁,他像一个普通的中国老人一样,有一种尽享天伦之乐的感慨,并在百忙中写下了《五喜诗》:
  一喜文儿抱小文,
  万千往事涌浮云。
  红旗万里光天下,
  永远向前接班人。
  二喜两人上大学,
  两女立志学医药。
  全心全意为人民,
  “两个极端”最快乐。
  三喜恒前百日欢,
  两姓先人忆往年。
  黑夜漫漫遍渊壑,
  而今光照换人间。
  四喜和平得“五好”,
  少怀大志觉悟高。
  百炼成钢熔炉大,
  前途无量看尔曹。
  五喜还俗小“贫僧”,
  喜结良缘战侣情。
  遥望同心常勉励,
  继承父辈踏新征。
  
  (五)
  
  1982年秋天,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黄镇退居二线,担任中顾委委员、常委。赋闲后的黄镇退而不休,除多次远赴广东、浙江、海南、湖北、陕西、河北、安徽等省考察调研外,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史诗。他的咏史诗多针砭时弊,有感而发,表现出作者极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如:
  
  登秦始皇墓
  嬴政功高成统一,
  兵强马壮谁能敌。
  横征暴敛无已时,
  民心丧尽二世毕。
  
  参观汉中武侯祠武侯墓
  定忠山下埋忠骨,
  一代英才万古传。
  鞠躬尽瘁出师表,
  铁不成钢恨刘禅。
  
  看烽火台
  骊山高处烽火台,
  戏弄诸侯不再来。
  无道幽王民水火,
  杀身祸国亦哀哉。
  
  访昭陵
  大略雄才李世民,
  成功之道善用人。
  偏听几度几铸错,
  幸赖诤臣有魏征。
  黄镇还针对西方某些敌对国家诬蔑“中国无宗教”等不实之词,写下了《参观西安大清真寺》予以驳斥:
  西安清真寺,建筑中国风。
  阿訇学识广,礼拜意虔诚。
  各国诸教友,一见愕然惊。
  谣传中国无宗教,至此疑云一扫空。
  
  (六)
  
  1979年6月,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的黄镇,率团赴朝鲜访问,6月5日清晨,黄镇与朝鲜文化艺术部部长李昌善、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周而复等人共游金刚山,黄镇身入名山,情不自禁,应主人之邀,十步之内,口占五绝,主人闻之,赞叹不已。归平壤途中,主人请再赋一首,将军依原韵欣然命笔,又成五绝。
  
  一
  久欲访金刚,今朝此愿偿。
  喜看中朝花,万古吐芬芳。
  
  二
  中朝团结强,坚固如金刚。
  风雨永同舟,携手向前方。
  黄镇1929年从上海美专毕业后,曾在故乡浮山中学担任过美术教员。自1931年参加红军后,黄镇天涯孤旅,四海为家,直至1977年回国任职。人至暮年,思乡之情日浓。1980年11月26日,一个枫叶满山的日子,将军回到了阔别51年的浮山中学,抚今思昔,浮想翩翩,口占五律一首《探浮山中学》,为浮山中学也为故乡人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故园秋正好,万里探亲朋。
  入院花迎面,凭栏梦有痕。
  风涛半世纪,云水五洲踪。
  笑约离休日,还来倚旧松。
  注:①朱霖原名文佩卿。
  ②“两个极端”:指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到的“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其他文献
长征中的周恩来和邓颖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前,时任中央局秘书长的邓颖超就由于工作劳累、缺乏营养而得了肺结核,经常大块吐血。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邓颖超向组织上要求留在江西根据地,一方面养病,一方面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但组织上决定让她跟着队伍走,组织原则性极强的邓颖超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就这样,病中的邓颖超无力地躺在担架上,被抬上了征程。她没有陪在丈夫周恩来身边,而是与贺子珍
期刊
一张用门神保护下来的字条  ○张杰(北京)    老板:  ×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  红七师机炮连一排 条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张特别的字条,那是60年前,红军经过四川省彭水县黄家坝时,留给老乡黄堂珍家的一张字条。  1934年5月8日,红三军(后恢复为“红二军团”)在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率领下,冒雨攻打彭水县城,全歼国民党军第二十一军第十三旅
期刊
李立三(1899—1967),原名隆郅,湖南醴陵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南昌起义等著名的革命运动。1928—1930年在上海党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部长等职。1930年犯过“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称为“立三路线”。同年被派到苏联学习,1946年回国。后历任军调部东北三人小组政治顾问,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敌工部部长,城工部部长,东北局职
期刊
最近,省委党史研究室将2005年度的工作情况和2006年度工作安排的意见,向省委副书记王明方作了汇报和请示。明方同志审阅后批示:“省委党史研究室去年坚持把握大局,扎实工作,取得了新进步。对今年的工作安排原则赞成,望精心组织好,实施好,力求创造一个‘丰收年’。”这一批示,对我们既是鼓励和鞭策,更是希望和要求。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全体同志,包括全省党史系统的全体同仁,都要很好地领会,贯彻落实好。  回首逝
期刊
2004年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1907—2000)的遗骨乘愿归葬故里安徽省太湖县寺前河。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赵朴初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中,他始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浙江人民出版社《东方》文学季刊编辑部工作时,有位嗓音非常甜美的女同事。听说她是从中学退休后受聘而来客串的。她气质文雅,谈吐极富感染力,常常吸引着一些儿童文学作者、小读者在身边,听她聊文学,聊生活。她名叫朱为先。  朱为先在作者、读者面前是那么和蔼、体贴,但在编辑同事间却显得很拘谨、寡言,好像心里沉淀着满腹心事。我只知道她有一个女儿——著名作家张抗抗。  后来,《东方》编辑
期刊
55年前,我们是人民解放军二十五军的一员,有幸参加了伟大的渡江战役。当年我们所在的部队——  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军是渡江中路集团第一梯队之一。在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总前委、兵团首长的正确指挥下,我们二十五军于4月20日晚21时发起总攻,只用了30分钟,就将敌人“长江天堑防线”撕开了一条长达10公里宽的裂口,登上南岸,勇猛地向敌纵深插了进去,并连续追击作战,取得丰硕战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作为参加过渡
期刊
编者按:  曾希圣(1904-1968),湖南资兴人,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长期从事兵运和情报工作,并参加了长征。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七师政委、中共皖江区委书记,为七师的成立、发展和壮大及皖江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49年起,历任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期刊
1972年霜染红枫的11月,即邓小平政治上复出的前两个月,他经中共中央批准上井冈山,去这片神奇的红土地走走看看。由于特定的政治背景,有关方面规定了所谓的“三不”原则(不照相、不座谈、不接见)。邓小平所到之处话语不多,但每看过一处革命旧居旧址,他都有感而发,其肺腑之言卓有见地,发人深省。时光虽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中已经过去了30多年,小平当年的这次井冈之行,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依然没有磨灭。    三湾
期刊
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前,曾进行了一段颇为曲折的谈判。谈判过程中,双方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开活动,以向世人证实国共实施第二次合作的信心和决心。这些活动中影响较大的是国民党派考察团赴延安等中共控制地区考察一事。  1937年4月底,周恩来再赴西安,继续与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国民党谈判代表顾祝同等进行合作谈判。由于国共已经通过第一次西安谈判、杭州谈判等将谈判的内容逐渐推向实质性的红军改编、边区辖区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