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妙问 实现高效

来源 :现代教师与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_10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巧问妙问,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 巧妙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是推动课堂进程,协调教学关系,拓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也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设疑、质疑、解疑是语文新课程理念师生互动的主要实践方式。应该说,现代语文课堂并不缺乏提问,但在操作层次、尺度把握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实践证明,不科学的提问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笔者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创设情境,激发问答兴趣
  学生的迫切需要是促使其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能动的良好开端。艺术地设置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教授《杨修之死》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及"赤壁之战"的宏阔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再提问由这些音乐和场面想到了什么,学生的话题一下子就打开了:有人说,想到了曹操,想到了刘备、孙权,想到了周瑜和诸葛亮,想到了华容道,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就觉得有话可说。然后,让学生带着对三国故事的兴趣走进本文的人物----杨修,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讨论,自己回答,问答之趣横生。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穿透力,把学生推向一种"喜问乐答"的心理状态中去。
  2.由浅入深,把握问题难度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仅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孔乙己》一课,如果这样提问:作者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显然,这个问题较难,学生吃不准。但我们可以分层提问,降低难度。第一,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读书人。"第二,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有什么特点?学生答:"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最黑暗的封建社会末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们缺乏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和把握。"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分解成两个易于解决的问题了。
  可见,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不切实际,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或者问题过易,答案一望便知,那都会失去提问的意义。因此,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使学生乐于思考,要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3.顺其自然,抓住提问时机
  种子发芽,孕育生产都是有时机的,不按时机,不顺其自然,就难以奏效。课堂提问也是如此。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回答问题不能深中肯綮;过晚发问,引导过甚,问题苍白无价值。有些教师常常是在导入新课时用到提问,随后就开始了"满堂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兴趣广泛的中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其实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博闻多才,让自己时常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的"临战状态",抓住契机,适时发问,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到最高点,把学生的思维开阔到最广处,这就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
  可见,提问重在深入浅出的引导,提问内容不论难易,都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并且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4.活跃课堂,营造互问气氛
  活跃课堂气氛,是打开学生思维,激励学生敢问敢答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做到单向发问是不够的,还应该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互问,把课堂交给学生。
  笔者在教冰心老人的《谈生命》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疑问:"冰心老人在她的文章中说生命像一江春水、一株小树,那么在你的眼中生命像什么,说出你的理由",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这些人同学的比喻与课文中的比喻哪一个更好。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互问过程中,有学生响应,有学生反对,激烈的课堂互问气氛使教学目标愈辩愈明。这样既可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其独立思考、沉着自信、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其他文献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出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计算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故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绝妙之处。新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改进计算教学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引领下,让计算教学更富生活化
期刊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更应就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社会实践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更为特殊的现实意义,此举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因此,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应教
期刊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才能上好语文课,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然而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更多的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实践新课标的理念,如何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对文本解读则重视不够,造成语文课上没有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这样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使学生能在课堂中获得切实的进步与发展,我认为应该从解读文本入
期刊
打开电视机,翻开各种各样的儿童读物,我们通常会发现有许多儿童英语节目或版面,有许多小学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可见,二十一世纪的这张"绿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因而许多人就产生了这样的误解:天天接触,要想学好英语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其实不然,要想学好英语是很不容易的,各学习阶段有各阶段的侧重点,而英语学习最关键是把好入门关。学习是一个双向的问题,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英语教学对老师
期刊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绪调节和坚持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如何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1.信任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名小学数
期刊
如何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师能力提出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使许多语文教师产生疑惑的也是:语文教学目标到底怎么设计?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疑惑,主要是对影响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认识不够。  1.影响目标设计的三个方面  目标的普遍性目标的普遍性具体到语文教学中,主要表现为设计教学目标时,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国的语文教育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受普遍性目标的影响很大,因此,通常有这样一些固定的
期刊
【摘要】提问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行为。现代语文课堂,教师越来越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提问成为最常使用的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只有真正做到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才能走出"满堂灌"的窠臼,也才能最终摆脱语文课堂"花时多,收效微"的命运。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互动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动听的音乐,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英国语言学家魏尔金斯指出:没有语法不能很好
期刊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便成了热门话题。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由以往的片面追求考试成绩逐步转变为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因此,如何适应时代需要,抓好生物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便成了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初中生物课程是非中考科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受学生的重视,"课上打瞌睡,考前突击背"是常见现象。甚至不少老师也认为该科目只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创设引入 问题情境 新课程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相应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