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一体化课程的内涵与建设路径

来源 :广西教育(高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以“教师教育一体化”为“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分析“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一体化课程的内涵,论述“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一体化课程建设路径:基于能力本位,构建连续性的课程体系;“校—园”协作,让理论与实践结合;学前教育课程模块化,实现课程体系融通.
其他文献
一 大学院建院与美育设想的施行rn1927年6月7日,国民党102次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准蔡元培(1868-1940)等人提出的“教育行政委员会”呈请变更教育行政制度,仿效“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的教育新政正式进入试行阶段.1“大学院”——这个在民国史上昙花一现的机构,实则承担了过去教育部的相关职务,只是为了不与过去教育机构的“腐败官僚”产生“密切之联想”,“所以舍教育部之名而以大学院名管理学术及教育之机构也”.2同年6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关于组织中华民国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
期刊
本文阐述高职焊接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高职焊接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思路:基于高职教育对人才的通用能力与素质要求,设置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优势,构建焊接结构生产过程的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基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学校基础及企业岗位需要构建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设置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限选课,形成学徒个人职业发展课程模块.
本文分析大数据时代下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现状,论述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高职《管理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教学实践过程,提出形成战略性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重建课程内容体系两大思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阐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做法,以提升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这张茂陵霍去病墓的照片(图1)是法国人谢阁兰[Victor Segalen]在1914年3月6日所摄,霍去病墓石刻群业已成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史中最为引入注目的陵墓石刻作品.20世纪早期,日本及欧美学者就对这组石刻群展开了研究,发表考察报告和论文,继而20世纪30年代,马子云、藤固、王子云等人也拉开了中国学者对这组石刻群的研究序幕,一百多年来,研究霍去病墓石刻群的学术成果蔚为壮观,其中代表性成果在沈琍一文中多有提及.
期刊
1911年8月23日,时客北京的曾熙与谭延闽等人在好友李瑞清处看到了一件签题为“宋搦定武禊帖肥本”的兰亭拓本,谭延闽认为:“与定武不合,然宋拓,不知何本也.后有宋克跋,书法极精……”1当时,此册是某书估暂留李处.曾熙见后念念不忘,即从书估手购得了此本,1916年交由当时以发行书法碑帖闻名的上海有正书局影印出版,改题为“宋仲温藏定武兰亭肥本”.此本后归大陆银行经理许福昞(1882--?,字汉卿),又随许氏后人流出海外,并于200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易主.曾任职于朵云轩与佳士得的马成名先生将其收入所著《海外所
期刊
一rn列宾[Ilya Yafimovich Repin]与费钦[Nicolai Ivanovich Fechin]具有师承渊源.1901年至1908年,费钦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求学,当年,他的导师正是赫赫有名的俄国杰出画家列宾.\"那段时间,能够进入列宾的绘画工作室,是所有学生盼望的事情.但这难以实现,列宾的绘画工作室非常拥挤,更因为若想进入他的绘画工作室,必须先得到教授本人的允许.
期刊
本文分析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课时安排不足、教学安排不合理、分镜头设计的实践性不够强等问题,提出在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利用动画引擎探索动画分镜头,完善教学方式,直观地讲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提升学生的画面把控力.同时,组织实施项目模拟教学,进行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设计以拍摄为主和以拉片为主的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实践与考核,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
在古印度,罗汉信仰及其造像早已存在,它在中国的发展或变异只是一种独特的延续.无论是西晋竺法护(231-308)译的《弥勒下生经》还是东晋僧伽提婆(约4世纪)译的《增壹阿含经》,都是汉译佛经中宣扬弥勒与罗汉观念的较早源头.不过,这些佛经并非要到汉译之后才产生影响,它们的古梵本无疑穿越整个佛教东传的道路,并在沿途播下了罗汉信仰的种子,也开出了罗汉造像的艺术奇葩.
期刊
宋代刻帖和金石学研究热潮下,出现了收录古金石铭文的丛帖和专门的古金石铭文刻帖,成为法帖传统与金石学接续的桥梁,体现了金石学视野下士大夫刻帖者将古金石铭文纳入法帖谱系的企图与努力,不但拓展了宋代法帖内涵,而且助推了篆隶书法的复兴.
期刊
一引言rn在近二十多年来艺术史学科的“物质转向”中,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出版于1980年的《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椴木雕刻家》[Limewood Sculptors of Renaissance Germany,以下简称《椴木雕刻》]是经常被学界提起的一部先驱与典范之作.1这不仅是因为这部作品将椴木这种材质和雕刻特定材料的技法放在对德国文艺复兴时期一种核心创作体例(祭坛雕塑群)的历史阐释的中心位置,更是因为书作极具开创性地把扎根于艺术素材内部的物质性和社会艺术史对制作与生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