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近年来国际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中小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企业内部创业成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方式。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阐述企业创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索风险投资在中小型企业所进行的内部创业过程中产生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内部创业;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09-02
一、背景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到2.5年,其中只有低于15%的中小企业持续经营周期在5—10年。”这些数据反映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面临着经营难、转型升级难的困境和挑战。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创新能力和水平普遍较低,在研发创新上竞争力不足。因此,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资金资源是企业进行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风险投资作为企业创新活动重要的资金来源,对增强公司内部创新能力,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中小企业内部创业活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符合当前的时代需要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以中小企业内部创业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将中小企业内部创业行为作为自变量,企业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并且创新性地将风险投资作为中介变量加入,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探讨出中小企业内部创业、创新绩效和风险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文献理论研究
(一)创新以及创业理论
1.定义。Schumpeter(熊彼特,1934)对创业的看法是,人人都可以创业,前提是他能够合理运用新的资源组合方式。他指出,创业的根本在于创新。Miller(1983)将创业看作一种与产品,市场和创新的有机结合的以公司为主体的活动。张玉利(2006)认为,不能把创业简单地定义为创建新企业,它是一种思考,一种推理和行为方式,创业与机遇有关系。具有创新的精神,是创业的根本。基于此,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创业精神。
2.创业价值以及衡量维度。相比国内学者,很多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研究。其中,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朱克斯的研究显示,20世纪的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具有最强的创新能力,很多有价值的发明都是小型企业提出的。相比之下,大型企业很缺乏创新能力(萨缪尔逊,1995),这说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十分重要。
在考量企业的创业的水平时,常常用到创业强度的概念,用创业坐标图来对自身企业的创业现状和前景进行评估,并依据此制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创业战略。Morris和Lewis(1995)引用了新的概念,用创业程度来考量一个创业事件的创新程度,用“创业频率”来衡量某段时间内生产的新产品和方法的数目。
(二)内部创业相关研究
1.内部创业定义。内部创业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原因在于各界学者对创业的研究角度和理解都存在偏差。Burgelman(1983)认为,内部创业就是公司为了拓展新的竞争领域,而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对现有资源的重新整合也就是创新的含义;1985年,Pinchot提出“内创业(intrepreneurship)”的概念。王重鸣、颜士梅(2006)总结了内创业的含义有关的研究,得出结论:内部创业即个体或者一个团体在企业内进行创新的过程。这个企业包括了各种等级的企业,创新的活动也包括了新业务创造以及组织、战略的变化进步。Collins &Moore(1970)将创业活动分为了两类:第一种是传统的创业行为,其中创业者和创业活动独自存在;第二种就是公司内部创业,即公司内的一名成员或者一组成员在既有的组织中进行的创业活动。
2.内部创业与绩效。公司内部创业与公司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受到了很多第三方变量的影响。这些第三方变量的影响会导致不同的绩效,甚至产生负效应。Marcus和Zimmerer(2003)对内部创业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利用数据对500多家企业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企业的绩效与企业内部创新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内部创业对企业的绩效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关于全员内部创业的研究其实还不够深入,学者们只是从大型企业的研究角度对内部创业进行了较为浅显的研究,忽略了中小企业。
(三)学习型组织
1.定義。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和员工需要实现共同进步,学习是进步的必要途径,学习型组织则实现了员工和组织的共同学习和进步。Peter Senge(1990)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的几项素质,即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
2.学习型组织与内部创业之间的联系的分析。学习型组织通过创新与企业内部创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丁飞(2014)指出,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持续学习的过程,发扬学习的精神,通过员工和企业的不断学习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创业的核心恰恰就是企业内的创新。因此,大型企业要想实现大规模的企业内部创业,创办学习型组织是必不可少的。
(四)風险投资相关研究
1.理论基础:资源基础观。Hamel(1990)、Barney(1991)和Peteraf(1993)提出,资源基础观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特有的技能、能力和其他有形、无形的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如何利用当前资源,来产生更多的绩效。资源依赖理论认为,没有组织能够单独幸存(Jacobs,1974;Pfeffer & Salancik,2003),企业不得不发展组织间关系。这种组织关系建立最为典型的就是企业联盟,创业投资是一种正式的企业联盟。 2.风险投资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创业投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目前仍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Teece(1986)指出,创业投资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和其他资源。除此之外,如果能够获得创业投资机构的肯定和合作,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声誉,向市場传递企业被肯定的信息,能够让企业获得供应商的支持,极大程度地提升企业竞争力。
同时,创业投资行为具有极强的集群效应,Saetre(2003),Dushnitsky和Lenox(2006)认为,创业投资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关系,为风险企业去发现有助于企业的優秀人才,帮助企业建立优秀的团队,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姚铮、王笑雨和程越楷(2011)认为,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条款设置对企业行为的干预,对企业内部管理、监督、以及决策制定等都会带来正面影响。相对来说,风险投资机构经验充足、资源广泛,它参与企业管理,能够帮助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研究结论
基于文献研究,本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第一,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与创新绩效呈正向的关系:一是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频率与创新绩效呈正向关系;二是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向的关系;三是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员工参与积极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向的关系。第二,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过程与创新绩效呈正向的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一,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频率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中,风险投资起调节作用;其二,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程度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中,风险投资起调节作用;其三,中国组织情境下,在中小企业内部创业员工参与度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中,风险投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企业创业理论始于Peterson和Berger于1971年所提出的研究,早期创业学研究焦点关注于创业者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质,也被称为创业特质论。1983年,Miller通过对小型公司和大型公司中创业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发现,创业过程本身要比创业者更为关键,研究创业应由个人层面转向企业层面,自此受到学者不断的关注。影响企业内部创业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也相当复杂。外部环境因素由于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企业更多的是要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创业活动;反之,对于战略因素和企业组织内部因素,企业可以主动控制、改变这些因素,对其施加影响,使其向着有利于企业内部创业活动的方向变化。因此,企业在实施内部创业活动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战略因素和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
学术界对于企业内部创业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且较为成熟,但是在内部创业的影响因素方面,学者在研究中几乎没有考虑参与内部创业员工参与情况对企业内部创业产生的影响,这个局限对企业如何成功开展内部创业的指导意义有限(丁飞,2014)。
同时,本文创造性的引入风险投资这一调节变量,探讨中小企业内部创业过程中的外部创业要素是如何影响内部创业过程的,从而衡量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如何提升内部创业行为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风险投资这一调节变量的引入,是对当前学术界内部创业研究理论的补充。
(二)实际应用价值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途径与成熟的基于研发的大中型企业创新存在明显差异性。目前,中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没有正式的研发机构,研发资源基础薄弱,研发活动水平低,但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却仍然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环境下,如何通过独特有效的创新模式,提升中国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创新性的研究中小企业内部创业员工参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可以有效指导中小企业内部创业行为,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并且也为国家和地方有关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调整提供了决策参考,具有十分重要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镇,鲁明泓.中小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一项对426家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3):54-59.
[2] 谢洪明,刘常勇,陈春辉.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与创新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2):80-94.
[责任编辑 刘娇娇]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内部创业;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09-02
一、背景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到2.5年,其中只有低于15%的中小企业持续经营周期在5—10年。”这些数据反映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面临着经营难、转型升级难的困境和挑战。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创新能力和水平普遍较低,在研发创新上竞争力不足。因此,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资金资源是企业进行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风险投资作为企业创新活动重要的资金来源,对增强公司内部创新能力,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中小企业内部创业活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符合当前的时代需要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以中小企业内部创业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将中小企业内部创业行为作为自变量,企业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并且创新性地将风险投资作为中介变量加入,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探讨出中小企业内部创业、创新绩效和风险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文献理论研究
(一)创新以及创业理论
1.定义。Schumpeter(熊彼特,1934)对创业的看法是,人人都可以创业,前提是他能够合理运用新的资源组合方式。他指出,创业的根本在于创新。Miller(1983)将创业看作一种与产品,市场和创新的有机结合的以公司为主体的活动。张玉利(2006)认为,不能把创业简单地定义为创建新企业,它是一种思考,一种推理和行为方式,创业与机遇有关系。具有创新的精神,是创业的根本。基于此,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创业精神。
2.创业价值以及衡量维度。相比国内学者,很多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研究。其中,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朱克斯的研究显示,20世纪的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具有最强的创新能力,很多有价值的发明都是小型企业提出的。相比之下,大型企业很缺乏创新能力(萨缪尔逊,1995),这说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十分重要。
在考量企业的创业的水平时,常常用到创业强度的概念,用创业坐标图来对自身企业的创业现状和前景进行评估,并依据此制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创业战略。Morris和Lewis(1995)引用了新的概念,用创业程度来考量一个创业事件的创新程度,用“创业频率”来衡量某段时间内生产的新产品和方法的数目。
(二)内部创业相关研究
1.内部创业定义。内部创业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原因在于各界学者对创业的研究角度和理解都存在偏差。Burgelman(1983)认为,内部创业就是公司为了拓展新的竞争领域,而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对现有资源的重新整合也就是创新的含义;1985年,Pinchot提出“内创业(intrepreneurship)”的概念。王重鸣、颜士梅(2006)总结了内创业的含义有关的研究,得出结论:内部创业即个体或者一个团体在企业内进行创新的过程。这个企业包括了各种等级的企业,创新的活动也包括了新业务创造以及组织、战略的变化进步。Collins &Moore(1970)将创业活动分为了两类:第一种是传统的创业行为,其中创业者和创业活动独自存在;第二种就是公司内部创业,即公司内的一名成员或者一组成员在既有的组织中进行的创业活动。
2.内部创业与绩效。公司内部创业与公司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受到了很多第三方变量的影响。这些第三方变量的影响会导致不同的绩效,甚至产生负效应。Marcus和Zimmerer(2003)对内部创业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利用数据对500多家企业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企业的绩效与企业内部创新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内部创业对企业的绩效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关于全员内部创业的研究其实还不够深入,学者们只是从大型企业的研究角度对内部创业进行了较为浅显的研究,忽略了中小企业。
(三)学习型组织
1.定義。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和员工需要实现共同进步,学习是进步的必要途径,学习型组织则实现了员工和组织的共同学习和进步。Peter Senge(1990)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的几项素质,即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
2.学习型组织与内部创业之间的联系的分析。学习型组织通过创新与企业内部创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丁飞(2014)指出,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持续学习的过程,发扬学习的精神,通过员工和企业的不断学习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创业的核心恰恰就是企业内的创新。因此,大型企业要想实现大规模的企业内部创业,创办学习型组织是必不可少的。
(四)風险投资相关研究
1.理论基础:资源基础观。Hamel(1990)、Barney(1991)和Peteraf(1993)提出,资源基础观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特有的技能、能力和其他有形、无形的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如何利用当前资源,来产生更多的绩效。资源依赖理论认为,没有组织能够单独幸存(Jacobs,1974;Pfeffer & Salancik,2003),企业不得不发展组织间关系。这种组织关系建立最为典型的就是企业联盟,创业投资是一种正式的企业联盟。 2.风险投资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创业投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目前仍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Teece(1986)指出,创业投资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和其他资源。除此之外,如果能够获得创业投资机构的肯定和合作,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声誉,向市場传递企业被肯定的信息,能够让企业获得供应商的支持,极大程度地提升企业竞争力。
同时,创业投资行为具有极强的集群效应,Saetre(2003),Dushnitsky和Lenox(2006)认为,创业投资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关系,为风险企业去发现有助于企业的優秀人才,帮助企业建立优秀的团队,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姚铮、王笑雨和程越楷(2011)认为,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条款设置对企业行为的干预,对企业内部管理、监督、以及决策制定等都会带来正面影响。相对来说,风险投资机构经验充足、资源广泛,它参与企业管理,能够帮助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研究结论
基于文献研究,本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第一,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与创新绩效呈正向的关系:一是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频率与创新绩效呈正向关系;二是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向的关系;三是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员工参与积极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向的关系。第二,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过程与创新绩效呈正向的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一,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频率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中,风险投资起调节作用;其二,中国组织情境下,中小企业内部创业程度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中,风险投资起调节作用;其三,中国组织情境下,在中小企业内部创业员工参与度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中,风险投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企业创业理论始于Peterson和Berger于1971年所提出的研究,早期创业学研究焦点关注于创业者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质,也被称为创业特质论。1983年,Miller通过对小型公司和大型公司中创业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发现,创业过程本身要比创业者更为关键,研究创业应由个人层面转向企业层面,自此受到学者不断的关注。影响企业内部创业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也相当复杂。外部环境因素由于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企业更多的是要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创业活动;反之,对于战略因素和企业组织内部因素,企业可以主动控制、改变这些因素,对其施加影响,使其向着有利于企业内部创业活动的方向变化。因此,企业在实施内部创业活动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战略因素和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
学术界对于企业内部创业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且较为成熟,但是在内部创业的影响因素方面,学者在研究中几乎没有考虑参与内部创业员工参与情况对企业内部创业产生的影响,这个局限对企业如何成功开展内部创业的指导意义有限(丁飞,2014)。
同时,本文创造性的引入风险投资这一调节变量,探讨中小企业内部创业过程中的外部创业要素是如何影响内部创业过程的,从而衡量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如何提升内部创业行为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风险投资这一调节变量的引入,是对当前学术界内部创业研究理论的补充。
(二)实际应用价值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途径与成熟的基于研发的大中型企业创新存在明显差异性。目前,中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没有正式的研发机构,研发资源基础薄弱,研发活动水平低,但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却仍然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环境下,如何通过独特有效的创新模式,提升中国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创新性的研究中小企业内部创业员工参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可以有效指导中小企业内部创业行为,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并且也为国家和地方有关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调整提供了决策参考,具有十分重要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镇,鲁明泓.中小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一项对426家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3):54-59.
[2] 谢洪明,刘常勇,陈春辉.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与创新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2):80-94.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