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拱辰社区辰门兜头亭,有一座古庙,名曰“瑞云祖庙”,庙对面有一座古戏台,取名曰“瑞云祖庙戏台”。六百多年来,这里经常演戏,热闹非凡。周边民众日夜观戏,蔚然成风,被誉为“戏剧文化村”。瑞云祖庙戏台如何与莆仙戏结下不解之缘,请听慢慢道来。
头亭位于兴化古城北门外。元代中后期,成为兴化路城涵驿道的第一站,俗称“头亭”。明初兴化府扩建,新立了“拱辰门”,头亭改为五帝庙。明洪武十二年,里人紧挨五帝庙东兴建“瑞云祖庙”,奉祀田公元帅。田公元帅原名雷海清,相传唐开元四年出生在闽中清源县(今仙游县)山区一户姓雷的畲族农家。因家贫自小流落在一木偶戏班,学得一身歌舞技艺,被推荐给喜好音乐歌舞的玄宗皇帝,深得皇帝的喜爱,被赐予状元及第,并封为翰林院大学士,掌管宫廷歌舞和梨园戏剧。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贼安禄山攻破长安,占领宫廷,在凝碧池强迫雷海清为他演奏。海清不但不给演奏,还以琵琶掷击安禄山,大义凛然,英勇就义。唐玄宗获悉雷海清壮烈牺牲后,追赠他为“天下梨园都总管” 。相传到了南宋末年,端宗皇帝被元军追逼,正在危急之际,忽然天空上出现一队神兵前来解难,击退元军,协助端宗平安渡海到广东。端宗惊魂稍定,正要拜谢天兵天将救命大恩,忽见云间天将的帅旗上头被遮蔽,隐约露出“田” 字,误以为姓“田” 的将军在护驾,于是颁诏天下,广为塑像奉祀,并赐名“田公元帅”,以昭感念。后经查证,原来正是雷海清显灵救难。
莆田家乡人民无限怀念先烈,纷纷组成歌舞百戏,处处编演梨园故事,崇拜雷海清为戏神,竭诚尊敬供奉。拱辰头亭民众,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率先立庙祀奉田公元帅,以雷海清忠魂显圣呈瑞彩的神话传说,取其名曰“瑞云庙”。瑞云祖庙的正前方原有一座土台,民间相传系戏神雷海清于唐天宝间奉明皇旨意,率领皇家梨园戏班来兴化慰问江梅妃故乡父老时,首场演出的地点。这时民众把唐时雷海清演戏的土台,改建为木构戏棚,供戏班演剧,以示纪念。头亭地处辰门兜护城河旁,该河是进城的主航道。各戏班班主为祈求戏神田公元帅庇佑其演戏生涯顺风顺水,凡新剧开台,皆来头亭祖庙戏台彩棚、献演,俗称“开棚”。此例相沿成俗,一直延续至今。头亭也逐渐形成莆仙戏班的集散地和活动中心。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瑞云祖庙扩建,殿群配套完整,戏台装修一新,祖庙声名大振。每年农历四月初九日和八月廿三日庙会时,莆仙各戏馆均组织戏班来祖庙献演,庙周围搭起数座临时戏棚,让多台戏同时上演,锣鼓争鸣,通宵达旦,热闹非凡,俗称为“文武棚”。此种会演有时竟持续月余。
乾隆廿七年(公元1762年),莆田三十二班戏班的班主联名刻制木匾《志德碑》一面,呈献瑞云祖庙,镶嵌在右辕门的墙壁上。碑文记载着当时莆仙戏的兴旺发达的盛况。这块木匾现保存在市博物馆内,是莆仙戏现存史料之独特文献。
瑞云祖庙及其戏台建成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其间经多次扩建、整修,形成现在的规模。前年,由于城市化建设,戏台在原址上重建,呈得更加雄伟壮观。戏台系凸字形古建筑,深、宽各4米,屋高4.5米单檐歇山顶,屋面为红琉璃瓦。戏台顶棚、墙壁绘有镏金彩画,台柱刻有名人题联等,仍保持古色古香,却给人旧貌换新颜的感觉。该戏台在1986年4月24日被定為莆田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公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头亭周边民众在崇拜民族英雄雷海清的同时,对莆仙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和爱好。年长日久,代代传流,村民们对传统剧目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村里还组织男女十音八乐队,经常出没各地,弹唱莆仙戏曲调。莆仙戏著名演员都曾经到这里拜戏神,为群众献演优秀剧目。瑞云祖庙戏台为传播莆仙戏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
头亭位于兴化古城北门外。元代中后期,成为兴化路城涵驿道的第一站,俗称“头亭”。明初兴化府扩建,新立了“拱辰门”,头亭改为五帝庙。明洪武十二年,里人紧挨五帝庙东兴建“瑞云祖庙”,奉祀田公元帅。田公元帅原名雷海清,相传唐开元四年出生在闽中清源县(今仙游县)山区一户姓雷的畲族农家。因家贫自小流落在一木偶戏班,学得一身歌舞技艺,被推荐给喜好音乐歌舞的玄宗皇帝,深得皇帝的喜爱,被赐予状元及第,并封为翰林院大学士,掌管宫廷歌舞和梨园戏剧。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贼安禄山攻破长安,占领宫廷,在凝碧池强迫雷海清为他演奏。海清不但不给演奏,还以琵琶掷击安禄山,大义凛然,英勇就义。唐玄宗获悉雷海清壮烈牺牲后,追赠他为“天下梨园都总管” 。相传到了南宋末年,端宗皇帝被元军追逼,正在危急之际,忽然天空上出现一队神兵前来解难,击退元军,协助端宗平安渡海到广东。端宗惊魂稍定,正要拜谢天兵天将救命大恩,忽见云间天将的帅旗上头被遮蔽,隐约露出“田” 字,误以为姓“田” 的将军在护驾,于是颁诏天下,广为塑像奉祀,并赐名“田公元帅”,以昭感念。后经查证,原来正是雷海清显灵救难。
莆田家乡人民无限怀念先烈,纷纷组成歌舞百戏,处处编演梨园故事,崇拜雷海清为戏神,竭诚尊敬供奉。拱辰头亭民众,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率先立庙祀奉田公元帅,以雷海清忠魂显圣呈瑞彩的神话传说,取其名曰“瑞云庙”。瑞云祖庙的正前方原有一座土台,民间相传系戏神雷海清于唐天宝间奉明皇旨意,率领皇家梨园戏班来兴化慰问江梅妃故乡父老时,首场演出的地点。这时民众把唐时雷海清演戏的土台,改建为木构戏棚,供戏班演剧,以示纪念。头亭地处辰门兜护城河旁,该河是进城的主航道。各戏班班主为祈求戏神田公元帅庇佑其演戏生涯顺风顺水,凡新剧开台,皆来头亭祖庙戏台彩棚、献演,俗称“开棚”。此例相沿成俗,一直延续至今。头亭也逐渐形成莆仙戏班的集散地和活动中心。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瑞云祖庙扩建,殿群配套完整,戏台装修一新,祖庙声名大振。每年农历四月初九日和八月廿三日庙会时,莆仙各戏馆均组织戏班来祖庙献演,庙周围搭起数座临时戏棚,让多台戏同时上演,锣鼓争鸣,通宵达旦,热闹非凡,俗称为“文武棚”。此种会演有时竟持续月余。
乾隆廿七年(公元1762年),莆田三十二班戏班的班主联名刻制木匾《志德碑》一面,呈献瑞云祖庙,镶嵌在右辕门的墙壁上。碑文记载着当时莆仙戏的兴旺发达的盛况。这块木匾现保存在市博物馆内,是莆仙戏现存史料之独特文献。
瑞云祖庙及其戏台建成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其间经多次扩建、整修,形成现在的规模。前年,由于城市化建设,戏台在原址上重建,呈得更加雄伟壮观。戏台系凸字形古建筑,深、宽各4米,屋高4.5米单檐歇山顶,屋面为红琉璃瓦。戏台顶棚、墙壁绘有镏金彩画,台柱刻有名人题联等,仍保持古色古香,却给人旧貌换新颜的感觉。该戏台在1986年4月24日被定為莆田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公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头亭周边民众在崇拜民族英雄雷海清的同时,对莆仙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和爱好。年长日久,代代传流,村民们对传统剧目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村里还组织男女十音八乐队,经常出没各地,弹唱莆仙戏曲调。莆仙戏著名演员都曾经到这里拜戏神,为群众献演优秀剧目。瑞云祖庙戏台为传播莆仙戏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