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画像石是汉代人的精神、物质的直接记录,是研究汉代历史、社会思想的重要历史依据。通过汉画像石来了解汉画像上车马出行的文化场域,包含汉代等级制度、出行礼仪制度、政治思想文化、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及墓葬文化等方面来探讨车马出行画像石发展过程。对车马出行画像石发展的过程、图像蕴含的思想内容描述及意义的探究,了解车马出行图的文化场域背景。
【关键词】:汉画像石;车马出行;文化场域
画像石起源西汉早期,盛行于东汉中期。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可以分为历史故事、神鬼祥瑞、社会生活、花纹图案四大类。其中,车马出行图是属于社会生活一类,主要反映人们的生活,它是徐州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图像之一。在东汉中后期的墓葬中频繁出现,艺术造诣水平在画像石中最具有代表性。出行车队中有轺车、安车、斧车、軿车等各式各样的车辆。驾车的马匹也从一匹到四匹不等,主要为了展示封建时期贵族的排场和威仪。车骑出行场面的大小,反映了等级的差距,也同时反映了人们对来世生活质量的追求。这些画像石图是记录历史的另一种语言。汉画像石中包含着大量的图像信息,图像的背后隐藏着历史的真相。探寻这些图像可以更好地了解图像背后的故事及汉代的文化背景。将徐州汉画像石车马出行放在“文化场域”中研究,画像石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画面,它还包括周围的环境,如政治、宗教、民俗、文化等等,是为了研究更深层次的“图像的意义”。
一、车马分类
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之后,商代开始有了大量使用马的记载,到了汉代马已经大规模地使用于战争,一匹优良的战马等同于一个优秀的战士,当时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没有一个离开过马的。然而马在汉代不仅仅是战争使用。马在汉代的社会中不仅作交通工具与战争使用,更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所以在汉代的艺术表现中,马是随处可见,无论是陵墓雕塑、汉墓画像石画像砖、汉墓壁画,还是汉代的工艺品中,都有马为题材的表现。
汉代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车马,同时车马也是汉画像石中最主要的主题之一。汉代车马的样式繁多,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车马样式有以下12种。轺车:一种小而轻便的车,驾一马也可以驾二马,车舆较小、四面没有遮掩,车上有伞盖,一车二人,乘着居左,御者居右。四维轺车:车盖至车舆之间有四条飘带,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等级身份的象征。轓车:与轺车相比在车舆上增加一对车耳,分为一耳涂朱和两耳涂朱,轺车等级较高,被看做是身份较高人的乘车。藩车:有屏障。軿车:属于全封闭式。车厢上加设帷幔,两侧开窗。专供妇女乘坐。斧车:使者出行时做为导引来用。无盖,车舆中间树立大斧。官员在千石以上者使用,象征着有生杀之权。輂车:用于装载货物。轈车:古代战车,有轱辘升降可登高望远,用以窥探敌人的虚实。輀车:用于运载棺材,有盖,呈鳖甲的半圆拱形。辇车:适合宫中妃嫔所乘,外出坐马车,宫内改乘人力车。牛车:乘牛车的身份差别很大,东汉末年连皇帝也曾乘牛车。独轮车:铜山茅村汉墓室南壁画像中有一辆独轮车,一人推行。
二、汉代车舆礼仪制度
车马出行画像石是对汉代车马、人物、制度最为直观的记录,所以车马出行图是研究车舆制度的最佳研究目标之一。孙机收录了大量车马出行画像石、壁画,运用古文献跟实物相互对照、互相验证,对奴代车马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祥尽地说明了汉代各种马车的功能及用途。其它还有张俊卿的论文《汉代车礼考》对汉代的制车之礼、驾车之礼、乘车之礼及赠车之礼分别进行考证,主要依据汉代的古文献,如《史记》、《汉书》、《后汉書》等,并证实了汉代的车礼制度是继承先秦的车礼制度。
汉代贵族出行时有礼仪制度,同时还有一套迎候制度。为表示与主人的恭敬,常见的有拥彗、抱盾、奉谒等。
拥彗就是手持扫帚站立,用以表示对贵客的敬意。意思是道路洒扫干净,等候贵客的降临。抱盾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迎候方式。士卒用手执盾,用以遮挡敌人兵器。以防守性兵器为迎候时的礼器,初表示自己的身份外,还有安全的感觉。抱盾者一般身份为亭长。奉谒,手持版状物的迎候者。上面写着姓名、官职、再拜、致礼等内容,交给门史通报主人,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仪行为。
综上所述,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制约下,车马制度与官吏等级的关系紧密相连,官吏制度的完善使得车马制度的完善,同样,完善的车马制度也使得官吏等级制度更加的完善。
三、车马出行图的盛行与文化场域的关系
1.经济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保障,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而来,为当时的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西汉建立后,百姓修养生息,国力才开始逐渐的强大。地主的经济实力得以发展,为后来汉画像石墓葬文化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随后各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汉画像石墓室。
2.墓葬思想文化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制度上占主导地位。“孝文化”盛行,致使汉代社会厚葬风气很快蔓延。
首先,当时的统治者把车马看作国力的象征,车马的多少代表国力的强弱,这使得车马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在统治者的倡导下,权贵们把车马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对于亡者来说,身为上等阶级的他们自然希望自己到了来世依然身份显赫。
其次,生前没有乘坐马车资格的地主们,期望于死后可以享受到这种风光的生活,让自己或者亲人到来世能够得坐上马车。因此,到东汉后期,有很多有钱有势的地主丧葬逾制,车马制度和法律也制约不了他们。在这样的文化场域之下,使得车马出行图在汉画像石中的盛行,哪怕生前没有身居官位没有资格乘车,死后也可以用墓葬画像的方式来表达对冥界生活质量的期望。由此可以反映出地主们对权力和富贵生活的向往。
在文化场域中,这两种主要原因的影响下使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流行起来。
四、结语
对汉画像石车马的文化场域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些学者以各自的视角对车马的研究有较大的贡献。但并未研究到其深层文化层面,车马的文化场域研究还有待深层次发掘。另外,通过汉画像石来了解汉画像上车马出行的文化场域,包含汉代等级制度、出行礼仪制度、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及墓葬文化等方面来探讨车马出行画像石发展的一个痕迹。
参考文献:
[1]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蒋英炬、吴文祺.中国汉画像石全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68.
[4]范晔.后汉书·舆服志[M].三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汉画像石;车马出行;文化场域
画像石起源西汉早期,盛行于东汉中期。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可以分为历史故事、神鬼祥瑞、社会生活、花纹图案四大类。其中,车马出行图是属于社会生活一类,主要反映人们的生活,它是徐州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图像之一。在东汉中后期的墓葬中频繁出现,艺术造诣水平在画像石中最具有代表性。出行车队中有轺车、安车、斧车、軿车等各式各样的车辆。驾车的马匹也从一匹到四匹不等,主要为了展示封建时期贵族的排场和威仪。车骑出行场面的大小,反映了等级的差距,也同时反映了人们对来世生活质量的追求。这些画像石图是记录历史的另一种语言。汉画像石中包含着大量的图像信息,图像的背后隐藏着历史的真相。探寻这些图像可以更好地了解图像背后的故事及汉代的文化背景。将徐州汉画像石车马出行放在“文化场域”中研究,画像石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画面,它还包括周围的环境,如政治、宗教、民俗、文化等等,是为了研究更深层次的“图像的意义”。
一、车马分类
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之后,商代开始有了大量使用马的记载,到了汉代马已经大规模地使用于战争,一匹优良的战马等同于一个优秀的战士,当时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没有一个离开过马的。然而马在汉代不仅仅是战争使用。马在汉代的社会中不仅作交通工具与战争使用,更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所以在汉代的艺术表现中,马是随处可见,无论是陵墓雕塑、汉墓画像石画像砖、汉墓壁画,还是汉代的工艺品中,都有马为题材的表现。
汉代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车马,同时车马也是汉画像石中最主要的主题之一。汉代车马的样式繁多,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车马样式有以下12种。轺车:一种小而轻便的车,驾一马也可以驾二马,车舆较小、四面没有遮掩,车上有伞盖,一车二人,乘着居左,御者居右。四维轺车:车盖至车舆之间有四条飘带,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等级身份的象征。轓车:与轺车相比在车舆上增加一对车耳,分为一耳涂朱和两耳涂朱,轺车等级较高,被看做是身份较高人的乘车。藩车:有屏障。軿车:属于全封闭式。车厢上加设帷幔,两侧开窗。专供妇女乘坐。斧车:使者出行时做为导引来用。无盖,车舆中间树立大斧。官员在千石以上者使用,象征着有生杀之权。輂车:用于装载货物。轈车:古代战车,有轱辘升降可登高望远,用以窥探敌人的虚实。輀车:用于运载棺材,有盖,呈鳖甲的半圆拱形。辇车:适合宫中妃嫔所乘,外出坐马车,宫内改乘人力车。牛车:乘牛车的身份差别很大,东汉末年连皇帝也曾乘牛车。独轮车:铜山茅村汉墓室南壁画像中有一辆独轮车,一人推行。
二、汉代车舆礼仪制度
车马出行画像石是对汉代车马、人物、制度最为直观的记录,所以车马出行图是研究车舆制度的最佳研究目标之一。孙机收录了大量车马出行画像石、壁画,运用古文献跟实物相互对照、互相验证,对奴代车马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祥尽地说明了汉代各种马车的功能及用途。其它还有张俊卿的论文《汉代车礼考》对汉代的制车之礼、驾车之礼、乘车之礼及赠车之礼分别进行考证,主要依据汉代的古文献,如《史记》、《汉书》、《后汉書》等,并证实了汉代的车礼制度是继承先秦的车礼制度。
汉代贵族出行时有礼仪制度,同时还有一套迎候制度。为表示与主人的恭敬,常见的有拥彗、抱盾、奉谒等。
拥彗就是手持扫帚站立,用以表示对贵客的敬意。意思是道路洒扫干净,等候贵客的降临。抱盾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迎候方式。士卒用手执盾,用以遮挡敌人兵器。以防守性兵器为迎候时的礼器,初表示自己的身份外,还有安全的感觉。抱盾者一般身份为亭长。奉谒,手持版状物的迎候者。上面写着姓名、官职、再拜、致礼等内容,交给门史通报主人,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仪行为。
综上所述,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制约下,车马制度与官吏等级的关系紧密相连,官吏制度的完善使得车马制度的完善,同样,完善的车马制度也使得官吏等级制度更加的完善。
三、车马出行图的盛行与文化场域的关系
1.经济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保障,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而来,为当时的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西汉建立后,百姓修养生息,国力才开始逐渐的强大。地主的经济实力得以发展,为后来汉画像石墓葬文化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随后各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汉画像石墓室。
2.墓葬思想文化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制度上占主导地位。“孝文化”盛行,致使汉代社会厚葬风气很快蔓延。
首先,当时的统治者把车马看作国力的象征,车马的多少代表国力的强弱,这使得车马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在统治者的倡导下,权贵们把车马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对于亡者来说,身为上等阶级的他们自然希望自己到了来世依然身份显赫。
其次,生前没有乘坐马车资格的地主们,期望于死后可以享受到这种风光的生活,让自己或者亲人到来世能够得坐上马车。因此,到东汉后期,有很多有钱有势的地主丧葬逾制,车马制度和法律也制约不了他们。在这样的文化场域之下,使得车马出行图在汉画像石中的盛行,哪怕生前没有身居官位没有资格乘车,死后也可以用墓葬画像的方式来表达对冥界生活质量的期望。由此可以反映出地主们对权力和富贵生活的向往。
在文化场域中,这两种主要原因的影响下使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流行起来。
四、结语
对汉画像石车马的文化场域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些学者以各自的视角对车马的研究有较大的贡献。但并未研究到其深层文化层面,车马的文化场域研究还有待深层次发掘。另外,通过汉画像石来了解汉画像上车马出行的文化场域,包含汉代等级制度、出行礼仪制度、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及墓葬文化等方面来探讨车马出行画像石发展的一个痕迹。
参考文献:
[1]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蒋英炬、吴文祺.中国汉画像石全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68.
[4]范晔.后汉书·舆服志[M].三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