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在美术教学过程或者美工区活动,甚至是幼儿自发的绘画创作中,教师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幼儿一脸沮丧地说“老师,我画错了”。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既不打击幼儿的创作激情又能借此机会引导幼儿的发散思维,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笔者根据自身丰富的幼儿美术绘画指导经验,结合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和观察,以“画错了”现象为出发点,通过探究原因,并在大量观察指导中提炼出指导策略,不仅破除了幼儿“画错了”的焦虑,帮助幼儿学会主动解决“画错了”的问题,而且挖掘出这一现象潜在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兒的想象力、创造力,重塑幼儿自信心。
一、立足幼儿本体,探究“画错了”现象的原因
(一)成人权威下,忽视儿童画的“稚拙美”
3岁以后,随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涂鸦、绘画活动。但是由于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发育尚未完全,影响了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于是,作品中就出现了粗犷的线条、顿挫的图形、大小不一的色块等等,这些也就构成了幼儿绘画作品中特有的“稚拙”之美。但是,由于幼儿潜意识中对成人的崇拜,导致他们感受不到自身作品所特有的美。在绘画作品得不到成人认可的情况下,幼儿容易认为自己“画错了”。
(二)教师范例制约、幼儿急于求成导致“画错了”现象
相比小班,中、大班的幼儿更容易出现“画错了”现象。进入中、大班后,幼儿的视野逐渐开阔,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热衷于将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很多教师习惯使用范例引导幼儿绘画,由于受到范例的影响,幼儿的绘画行为往往以模仿为主,当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范例作比较后发现差距,恼羞之下就会发出“画错了”的声音,长期受范例影响的幼儿受挫感更强烈。此外,中、大班幼儿思维初具条理性,特别是大班幼儿能够初步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创作。然而,在绘画过程中有些幼儿急于表现,缺乏思考,就导致了所画与所想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幼儿的挫败感油然而生——“老师,我画错了,怎么办?”
二、正视“画错了”现象,挖掘教育价值
当幼儿出现“画错了”的现象并求助于教师时,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经常是质问、批评:“好好的一张纸怎么被你画成这样了?”“你到底有没有认真画?”“每个人只有一张纸,画错了你自己想办法!”等等。这些消极、负面的信息对幼儿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容易降低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以至于幼儿不敢、厌恶绘画,久而久之导致幼儿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就退缩等问题。
孔起英老师在《〈指南〉各领域要点解读——艺术领域》指出:“幼儿的艺术教育应该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美术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责无旁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画错了”其实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教师多一点思考,多一份指导的艺术,那么,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打消幼儿的受挫心理,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的潜能。通过长时间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追踪,笔者总结了以下三方面,旨在挖掘“画错了”现象的教育价值。
(一)安慰鼓励——帮助幼儿打消顾虑,树立信心
幼儿的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活动,传达的是幼儿对世间万物的所见所闻,是幼儿内心的喜怒哀乐及真情实感的流露,它没有程序化的东西,无所谓对与错。因此,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幼儿出现“画错了”的现象并且求助教师时,教师先安抚好幼儿的情绪,打消幼儿紧张、沮丧、受挫的心理;接着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再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让幼儿打消“画错了”的想法。例如,笔者会经常对出现“画错了”现象的幼儿说:“画画是不会画错的,只是画出来的跟你想的有一点不一样而已,没关系的!”并且,笔者经常鼓励幼儿“画画不会有错误,大胆画,只要你画的时候感觉很好玩很开心就成功了!”“如果你画的跟你想的不一样, 别着急,可以通过想一想、变一变的办法让你的画更有趣!”教师发自内心的鼓励能够给予幼儿安全感,消除幼儿心中“如果画错怎么办”的顾虑,一段时间后发现,本班幼儿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更自信、大胆。
(二)将错就错——借助“画错了”的画面,抓住激发幼儿想象创造的契机
除了语言安慰幼儿,教师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体验到解决“画错了”这一问题的成就感。最好的办法是当出现“画错了”现象时,教师不妨顺水推舟,以此为契机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引导幼儿学会“将错就错”。笔者通过本班幼儿的例子来阐述如何进行有效的“将错就错”。
案例1:草地上的蚂蚁(图1-3)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雯雯在蘸颜料的时候不小心在画纸面上滴了一个黑点,绿草中突然出现了黑色点点,雯雯看着这个黑点,难受得眼泪都快要落下来了,我看到了灵机一动说:“我们来变个魔术吧,想一想,黑色的小点点可以变成什么呢?”在老师的一番启发下,雯雯把黑色的小点点变成了一只小蚂蚁,接着,雯雯展开想象——“蚂蚁皇后要过生日了,小蚂蚁们在草地上忙着准备食物、礼物”。顿时草地上多了一群小蚂蚁,有的在搬运西瓜,有的在搬蛋糕,有的找到了棒棒糖,有的在商量带什么礼物等等,形态各异,富有童趣。
案例2:涂鸦区——小熊哥哥的生日party(图4-5)
大班区域活动中,小布选择了涂鸦区,他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喜欢画画的孩子,只见他兴致勃勃地穿上防水服,拿起画笔二话不说开始在墙上“大显身手”。过了一会,他拿起布开始蹲下来擦墙壁,擦了半天,他皱着眉头找到我说:“老师,我画错了,我想把它擦掉,可是怎么擦也擦不掉,你能帮我吗?”我一看,墙壁上有一个紫色的圆圈,但是已经被擦得变成一个圆圆的色块。于是我问他:“你刚才想画的是什么呀?为什么要擦掉呢?”他说:“我一开始想画小熊,但是画得太偏下了,而且画太大了,颜色也选错了,我想用布擦干净,可是擦成这样,难看死了!”我明白了他所谓的“画错了”的含义,于是,我指着紫色的色块对他说:“老师觉得这个色块被你用布擦得好均匀呀,而且是紫色的,我很喜欢噢!我们一起想一想,这个像什么?可以变成小熊的什么呢?”这下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一口气说了好多:“像一朵紫色的大花,也像气球、大饼,还像蛋糕!”我继续启发他:“像这么多东西呀!那你可以选一种小熊喜欢的,然后把它变出来!”最后,他选择了把紫色的色块变成蛋糕,他先用深色画出蛋糕花形的轮廓,再在里面加上花纹,甚至加上了蛋糕底座,还添画了小熊哥哥和小熊弟弟,以及将他自己画的范围用红色线条围住,作为小熊的家,最后,帮这幅作品取了个名字叫做《小熊哥哥的生日Party》。区域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小朋友一起欣赏了小布的涂鸦作品,小布跟大家分享了作品的内容和创作的过程。同时,我借此机会引导幼儿发现,当画出来的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只要肯动脑筋想一想,变一变,就能变成有趣的东西,而且能让画面更丰富。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将错就错”的方法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关注之上,主要通过语言启发让幼儿主动想象,进而创造性地进行添画,改变画面主题或者丰富画面情节,从而解决“画错了”的问题,收到别开生面的效果。
(三)借形想象——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幼儿发散思维,破解“画错了”现象
进入大班后,幼儿美术创作的热情高涨,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想象力的发展,绘画前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安排,且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与预设基本吻合。但是,幼儿天性好动,注意力容易被吸引,持久性也不强,“画错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常常发现幼儿画了几笔、不小心弄脏画纸等就将“画错了”的画纸束之高阁。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材料,还挫伤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如果能引导幼儿主动“将错就错”,把这些“画错了”的纸张加以利用,既能发展幼儿随机应变的能力,又能让幼儿体会到想象创造的妙趣。“将错就错”的实质是借助幼儿认为“画错了”的笔触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而有目的地设计、添画新的形象并且融入整个画面,应用的方法是“借形想象”。于是,笔者设计了集中教育活动——废纸创想画,引导幼儿利用有目的收集而来的废纸,即画了几笔不用的纸张,借助“借形想象——自由创作——交流分享”这一递进的过程,把“画错了”的纸张中的笔触、图形当作一个新的视觉起点,激发孩子们发散思维,展开想象进行绘画,巧妙地将“画错了”的纸张变身为画面丰富的作品。这样,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破解“画错了”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幼儿节约用纸的环保意识。
三、预防“画错了”的现象,重塑幼儿绘画自信
通过“将错就错”,实际上即“借形想象”的形式帮助幼儿正视“画错了”的现象,尝试挑战自己,主动破除“画错了”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这也是一次创新性的美术教育方法的尝试。但是,教师如何从源头上减少“画错了”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有效预防:第一,教师要珍视幼儿美术作品的童真价值,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绘画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美术创作千变万化的特点,允许幼儿百花齐放;第二,重视评价的功能,教师的评价能够保持和增进幼儿对美术创作的激情,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促使幼儿更自信、自主地表现。正如《指南》中提出的“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教师要做的是对幼儿的作品给予更多的尊重、认同和理解,帮助幼儿寻找作品中的闪光点,展示幼儿独特表达的一面。第三,进入大班后,幼儿的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做事情具有初步的条理性,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引导幼儿先想再画,通过有目的地设计安排,保证美术创作的顺畅进行,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以幼儿的角度为出发点,立足于幼儿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能够有效降低“画错了”现象的产生,达到预防的效果。
幼儿绘画过程中“画错了”的现象是幼儿美术教育中不可避免的,教师要正确看待这一现象。诚如孔起英老师所认为的“在艺术活动中,要把儿童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核心的地位。”因此,教师要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绘画发展水平为出发点,通过“鼓励安慰——将错就错——借形想象”甚至更多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幼儿在“画错了”的情境中学会主动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解决“画错了”的问题,重塑自信心。
一、立足幼儿本体,探究“画错了”现象的原因
(一)成人权威下,忽视儿童画的“稚拙美”
3岁以后,随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涂鸦、绘画活动。但是由于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发育尚未完全,影响了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于是,作品中就出现了粗犷的线条、顿挫的图形、大小不一的色块等等,这些也就构成了幼儿绘画作品中特有的“稚拙”之美。但是,由于幼儿潜意识中对成人的崇拜,导致他们感受不到自身作品所特有的美。在绘画作品得不到成人认可的情况下,幼儿容易认为自己“画错了”。
(二)教师范例制约、幼儿急于求成导致“画错了”现象
相比小班,中、大班的幼儿更容易出现“画错了”现象。进入中、大班后,幼儿的视野逐渐开阔,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热衷于将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很多教师习惯使用范例引导幼儿绘画,由于受到范例的影响,幼儿的绘画行为往往以模仿为主,当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范例作比较后发现差距,恼羞之下就会发出“画错了”的声音,长期受范例影响的幼儿受挫感更强烈。此外,中、大班幼儿思维初具条理性,特别是大班幼儿能够初步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创作。然而,在绘画过程中有些幼儿急于表现,缺乏思考,就导致了所画与所想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幼儿的挫败感油然而生——“老师,我画错了,怎么办?”
二、正视“画错了”现象,挖掘教育价值
当幼儿出现“画错了”的现象并求助于教师时,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经常是质问、批评:“好好的一张纸怎么被你画成这样了?”“你到底有没有认真画?”“每个人只有一张纸,画错了你自己想办法!”等等。这些消极、负面的信息对幼儿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容易降低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以至于幼儿不敢、厌恶绘画,久而久之导致幼儿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就退缩等问题。
孔起英老师在《〈指南〉各领域要点解读——艺术领域》指出:“幼儿的艺术教育应该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美术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责无旁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画错了”其实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教师多一点思考,多一份指导的艺术,那么,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打消幼儿的受挫心理,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的潜能。通过长时间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追踪,笔者总结了以下三方面,旨在挖掘“画错了”现象的教育价值。
(一)安慰鼓励——帮助幼儿打消顾虑,树立信心
幼儿的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活动,传达的是幼儿对世间万物的所见所闻,是幼儿内心的喜怒哀乐及真情实感的流露,它没有程序化的东西,无所谓对与错。因此,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幼儿出现“画错了”的现象并且求助教师时,教师先安抚好幼儿的情绪,打消幼儿紧张、沮丧、受挫的心理;接着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再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让幼儿打消“画错了”的想法。例如,笔者会经常对出现“画错了”现象的幼儿说:“画画是不会画错的,只是画出来的跟你想的有一点不一样而已,没关系的!”并且,笔者经常鼓励幼儿“画画不会有错误,大胆画,只要你画的时候感觉很好玩很开心就成功了!”“如果你画的跟你想的不一样, 别着急,可以通过想一想、变一变的办法让你的画更有趣!”教师发自内心的鼓励能够给予幼儿安全感,消除幼儿心中“如果画错怎么办”的顾虑,一段时间后发现,本班幼儿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更自信、大胆。
(二)将错就错——借助“画错了”的画面,抓住激发幼儿想象创造的契机
除了语言安慰幼儿,教师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体验到解决“画错了”这一问题的成就感。最好的办法是当出现“画错了”现象时,教师不妨顺水推舟,以此为契机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引导幼儿学会“将错就错”。笔者通过本班幼儿的例子来阐述如何进行有效的“将错就错”。
案例1:草地上的蚂蚁(图1-3)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雯雯在蘸颜料的时候不小心在画纸面上滴了一个黑点,绿草中突然出现了黑色点点,雯雯看着这个黑点,难受得眼泪都快要落下来了,我看到了灵机一动说:“我们来变个魔术吧,想一想,黑色的小点点可以变成什么呢?”在老师的一番启发下,雯雯把黑色的小点点变成了一只小蚂蚁,接着,雯雯展开想象——“蚂蚁皇后要过生日了,小蚂蚁们在草地上忙着准备食物、礼物”。顿时草地上多了一群小蚂蚁,有的在搬运西瓜,有的在搬蛋糕,有的找到了棒棒糖,有的在商量带什么礼物等等,形态各异,富有童趣。
案例2:涂鸦区——小熊哥哥的生日party(图4-5)
大班区域活动中,小布选择了涂鸦区,他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喜欢画画的孩子,只见他兴致勃勃地穿上防水服,拿起画笔二话不说开始在墙上“大显身手”。过了一会,他拿起布开始蹲下来擦墙壁,擦了半天,他皱着眉头找到我说:“老师,我画错了,我想把它擦掉,可是怎么擦也擦不掉,你能帮我吗?”我一看,墙壁上有一个紫色的圆圈,但是已经被擦得变成一个圆圆的色块。于是我问他:“你刚才想画的是什么呀?为什么要擦掉呢?”他说:“我一开始想画小熊,但是画得太偏下了,而且画太大了,颜色也选错了,我想用布擦干净,可是擦成这样,难看死了!”我明白了他所谓的“画错了”的含义,于是,我指着紫色的色块对他说:“老师觉得这个色块被你用布擦得好均匀呀,而且是紫色的,我很喜欢噢!我们一起想一想,这个像什么?可以变成小熊的什么呢?”这下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一口气说了好多:“像一朵紫色的大花,也像气球、大饼,还像蛋糕!”我继续启发他:“像这么多东西呀!那你可以选一种小熊喜欢的,然后把它变出来!”最后,他选择了把紫色的色块变成蛋糕,他先用深色画出蛋糕花形的轮廓,再在里面加上花纹,甚至加上了蛋糕底座,还添画了小熊哥哥和小熊弟弟,以及将他自己画的范围用红色线条围住,作为小熊的家,最后,帮这幅作品取了个名字叫做《小熊哥哥的生日Party》。区域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小朋友一起欣赏了小布的涂鸦作品,小布跟大家分享了作品的内容和创作的过程。同时,我借此机会引导幼儿发现,当画出来的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只要肯动脑筋想一想,变一变,就能变成有趣的东西,而且能让画面更丰富。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将错就错”的方法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关注之上,主要通过语言启发让幼儿主动想象,进而创造性地进行添画,改变画面主题或者丰富画面情节,从而解决“画错了”的问题,收到别开生面的效果。
(三)借形想象——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幼儿发散思维,破解“画错了”现象
进入大班后,幼儿美术创作的热情高涨,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想象力的发展,绘画前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安排,且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与预设基本吻合。但是,幼儿天性好动,注意力容易被吸引,持久性也不强,“画错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常常发现幼儿画了几笔、不小心弄脏画纸等就将“画错了”的画纸束之高阁。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材料,还挫伤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如果能引导幼儿主动“将错就错”,把这些“画错了”的纸张加以利用,既能发展幼儿随机应变的能力,又能让幼儿体会到想象创造的妙趣。“将错就错”的实质是借助幼儿认为“画错了”的笔触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而有目的地设计、添画新的形象并且融入整个画面,应用的方法是“借形想象”。于是,笔者设计了集中教育活动——废纸创想画,引导幼儿利用有目的收集而来的废纸,即画了几笔不用的纸张,借助“借形想象——自由创作——交流分享”这一递进的过程,把“画错了”的纸张中的笔触、图形当作一个新的视觉起点,激发孩子们发散思维,展开想象进行绘画,巧妙地将“画错了”的纸张变身为画面丰富的作品。这样,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破解“画错了”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幼儿节约用纸的环保意识。
三、预防“画错了”的现象,重塑幼儿绘画自信
通过“将错就错”,实际上即“借形想象”的形式帮助幼儿正视“画错了”的现象,尝试挑战自己,主动破除“画错了”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这也是一次创新性的美术教育方法的尝试。但是,教师如何从源头上减少“画错了”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有效预防:第一,教师要珍视幼儿美术作品的童真价值,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绘画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美术创作千变万化的特点,允许幼儿百花齐放;第二,重视评价的功能,教师的评价能够保持和增进幼儿对美术创作的激情,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促使幼儿更自信、自主地表现。正如《指南》中提出的“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教师要做的是对幼儿的作品给予更多的尊重、认同和理解,帮助幼儿寻找作品中的闪光点,展示幼儿独特表达的一面。第三,进入大班后,幼儿的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做事情具有初步的条理性,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引导幼儿先想再画,通过有目的地设计安排,保证美术创作的顺畅进行,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以幼儿的角度为出发点,立足于幼儿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能够有效降低“画错了”现象的产生,达到预防的效果。
幼儿绘画过程中“画错了”的现象是幼儿美术教育中不可避免的,教师要正确看待这一现象。诚如孔起英老师所认为的“在艺术活动中,要把儿童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核心的地位。”因此,教师要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绘画发展水平为出发点,通过“鼓励安慰——将错就错——借形想象”甚至更多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幼儿在“画错了”的情境中学会主动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解决“画错了”的问题,重塑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