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本文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来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与“教”的关系及路径,即怎样“育”?又怎样“教”?才能不失历史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学生素养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观点争议,作为历史教师该怎么处理?本着教人求真的态度,笔者认为,教师就应深挖教材、广搜素材,做到善“育”精“教”。那么,如何善“育”精“教”?本文仅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认知和感受。
一、精准认知“教”,应“学”而“教”
首先,“教”不能想当然。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史料可谓汗牛充栋,但为什么对它的评价仍存在很多争议?这就需要教师精准把握这课的教学价值取向。新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显然,这说明应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在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范畴来考量。
立德树人是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迎合学生“兴趣”需要,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地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既不能“照本宣科”,又不能“狂轰滥炸”,滥用材料,必须以唯物史观的态度来看待历史。这样,才能对太平天国运动作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次,需开展应“学”而“教”。 所谓应“学”而“教”,一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和评估教学的重要依据。二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思维时空、训练时空,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再引导讲解难点。
那么,如何让《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学习对学生学有所益?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借助有效教学设计来明确学习目标。如教学设计: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梦起)?二、天国理想为何难以实现(梦碎)?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启梦)?这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模式: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另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引入孙中山、毛泽东观点和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看法,展现一个“多棱”的历史。
二、深入透析“育”,为“立”而“教”
“立”是立德,“教”立于“学”达于“育”,而“立”又来自于坚实的“育”。一切教育活动不能仅停留在“教”这个层面,而需要跃升到“育”这个更高层级。
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绝非仅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而是要通过学习来感受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视角。如通过“多元情境”“背景史料”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科学认识;通过对其革命纲领的剖析,深刻领会太平天国运动进步性、空想性与落后性;通过对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将士英雄事迹的颂扬,来感受农民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对天京变乱的原因、后果分析,来明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近代中国农民生活窘迫的状况及农民阶级奋不顾身的抗争品质,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不仅触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且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同时,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太平天国将士作为传统中国农民仍具有的精神文化特点,即质朴的民风民性、宗法伦理性、封闭性、乡土性、保守性。由于时代因素,历史还赋予了太平天国将士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样,一堂农民运动的历史课升华为一堂启迪心灵、提升素养的多元文化教育课,学生的学超越了基于文本的范畴,这就在“教”与“育”的过程中,把握了“立”的教学目标。
三、循序导引“学”,为“树”而“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学”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教”与“学”的互动、“思”与“悟”的过程。无论是“学”,还是“育”,教师的“教”都须围绕“树”的目标去展开。
怎样“树”?笔者认为:一要选学习典型,让学生在对典型的向往之中,形成学习的内驱动力。洪秀全是天国梦的构梦者、追梦者、筑梦者,也是天国梦碎的毁梦者。作为太平天国的领袖和灵魂,围绕他的传奇人生来展开教学,无疑是个独特视角。关于天国梦起梦碎,笔者设问:洪秀全如何从一个“凡人”变成“神人”?又如何从一个“神人”发展为“罪人”?看着问题,學生一时茫然。此时,为师就要带着问题,和学生一道找寻史实,不断地挖掘那时、那地、那人的想法,让学生走进历史空间,全方位剖析洪秀全的心灵,感受他内心的矛盾,体会他人性的诉求。如此,循序渐进地导引,具有一定新意、挑战性问题的深入分析,点燃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探究力,从而使学生认识洪秀全的双面人生。
二是搭建学生成才的能力根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还要加大历史学科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要多回头追忆,即反复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国内、国际背景,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这场农民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潜伏危机的可能性。多抬头看方向,即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和以往农民战争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让学生认清这场农民运动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综上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历史教师只有善“育”精“教”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罗士祷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学生素养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观点争议,作为历史教师该怎么处理?本着教人求真的态度,笔者认为,教师就应深挖教材、广搜素材,做到善“育”精“教”。那么,如何善“育”精“教”?本文仅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认知和感受。
一、精准认知“教”,应“学”而“教”
首先,“教”不能想当然。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史料可谓汗牛充栋,但为什么对它的评价仍存在很多争议?这就需要教师精准把握这课的教学价值取向。新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显然,这说明应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在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范畴来考量。
立德树人是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迎合学生“兴趣”需要,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地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既不能“照本宣科”,又不能“狂轰滥炸”,滥用材料,必须以唯物史观的态度来看待历史。这样,才能对太平天国运动作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次,需开展应“学”而“教”。 所谓应“学”而“教”,一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和评估教学的重要依据。二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思维时空、训练时空,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再引导讲解难点。
那么,如何让《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学习对学生学有所益?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借助有效教学设计来明确学习目标。如教学设计: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梦起)?二、天国理想为何难以实现(梦碎)?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启梦)?这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模式: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另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引入孙中山、毛泽东观点和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看法,展现一个“多棱”的历史。
二、深入透析“育”,为“立”而“教”
“立”是立德,“教”立于“学”达于“育”,而“立”又来自于坚实的“育”。一切教育活动不能仅停留在“教”这个层面,而需要跃升到“育”这个更高层级。
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绝非仅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而是要通过学习来感受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视角。如通过“多元情境”“背景史料”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科学认识;通过对其革命纲领的剖析,深刻领会太平天国运动进步性、空想性与落后性;通过对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将士英雄事迹的颂扬,来感受农民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对天京变乱的原因、后果分析,来明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近代中国农民生活窘迫的状况及农民阶级奋不顾身的抗争品质,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不仅触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且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同时,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太平天国将士作为传统中国农民仍具有的精神文化特点,即质朴的民风民性、宗法伦理性、封闭性、乡土性、保守性。由于时代因素,历史还赋予了太平天国将士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样,一堂农民运动的历史课升华为一堂启迪心灵、提升素养的多元文化教育课,学生的学超越了基于文本的范畴,这就在“教”与“育”的过程中,把握了“立”的教学目标。
三、循序导引“学”,为“树”而“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学”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教”与“学”的互动、“思”与“悟”的过程。无论是“学”,还是“育”,教师的“教”都须围绕“树”的目标去展开。
怎样“树”?笔者认为:一要选学习典型,让学生在对典型的向往之中,形成学习的内驱动力。洪秀全是天国梦的构梦者、追梦者、筑梦者,也是天国梦碎的毁梦者。作为太平天国的领袖和灵魂,围绕他的传奇人生来展开教学,无疑是个独特视角。关于天国梦起梦碎,笔者设问:洪秀全如何从一个“凡人”变成“神人”?又如何从一个“神人”发展为“罪人”?看着问题,學生一时茫然。此时,为师就要带着问题,和学生一道找寻史实,不断地挖掘那时、那地、那人的想法,让学生走进历史空间,全方位剖析洪秀全的心灵,感受他内心的矛盾,体会他人性的诉求。如此,循序渐进地导引,具有一定新意、挑战性问题的深入分析,点燃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探究力,从而使学生认识洪秀全的双面人生。
二是搭建学生成才的能力根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还要加大历史学科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要多回头追忆,即反复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国内、国际背景,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这场农民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潜伏危机的可能性。多抬头看方向,即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和以往农民战争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让学生认清这场农民运动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综上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历史教师只有善“育”精“教”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罗士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