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只要是美文,都会得到读者的喜爱,我国流传千年的数不胜数的美诗美词即是充分的例证。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能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就因为它也是这样的一篇美文。据说,美国麦克阿瑟将军生前曾把这篇文章视作座右铭,不但时常引用,还精心装裱后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观察家说,在日本实业界,只要有成就者,没有哪一个不熟知不应用这篇美文的。有这么一件趣事足以说明《青春》魅力之大。一天,美国影片销售协会主席罗森菲尔德参加日本实业界的聚会,晚宴之前他随意说了一句:“《青春》的作者,便是我的祖父。”在座的各位实业界领袖大为惊讶,其中一位一边激动地说“我一直随身带着它呢”,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了《青春》。《青春》到底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能受到众多名人的热捧与珍藏?我们不妨先来看原文。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人生短暂,岁月无情,几十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不少人为此深感苦恼,哀叹韶华不再、青春易逝,以致心情沮丧、意志消沉。《青春》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观念诠释了青春的概念。他认为,“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青春是以一个人能否保持年轻的心态作标准。青春是一种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涌动的生命之源,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行为上应该是坚强的意志、新鲜的活力和不懈的追求。那种放弃了目标,放弃了探索,安于现状,无所事事才是青春衰败的标志,即使这个年龄段他(她)有着满面的红光、红润的嘴唇和灵活的腿脚也已堕暮年。一篇散文诗有如此高品位的立意,难怪不少世界名人将其视为珍宝了。
小巧玲珑、构思精巧是文章的又一特色。《青春》首段开门见山,解释什么是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对于青春,塞缪尔·厄尔曼自有他新颖独到的悟解,说起句语出惊人没有丝毫夸张。“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一个“深”字、一个“涌”字,揭示了青春的真正内涵,将青春诠释得明明白白。还嫌不够,作者认为,青春是战胜怯弱的勇锐,是压倒苟安的进取,是永远的气贯长虹。在作者看来,青春与年龄大小无关,只有进取才能永葆青春,生命之泉是应该清澈常新的。睿智的解释、警世的哲理留给读者的是不尽的反思和深深的启迪。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如将人感情的心灵比作一台可以接受许多信息的无线电台上的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反之,则会“垂垂老矣”,哪怕你“年方二十”。鲜明的对比,给世人无限的心灵震撼。结尾,作家希望人们能够“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唯有这样,即使老之将死,也会没有遗憾,因为“仍觉年轻”。此句放在最后,很好地照应了首段首句,使整篇散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也是厄尔曼对世人的期盼和祝愿。
其实,如果我们再了解厄尔曼的生平,对他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就有深刻的了解了。20世纪初厄尔曼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11岁时与家人移居美国,定居于密西西比州的吉布森。厄尔曼在当地的学校受教育,为了分担家务他拒绝了上大学的机会。1861年,厄尔曼参加了南北战争。战争结束后从商经营五金杂店,并担任市议员和当地教育委员会成员。他提倡黑人小孩应享有与白人小孩相同的教育,成为了重要的改革领导者,并将人生最后40年用来从事社区服务。退休后厄尔曼用更多的时间创作他喜爱的散文和诗,他70多岁才开始写作,他所写的诗和含有诗意的小品文,取材广泛,包括爱、自然、宗教、家庭、朋友等题材,其中广受人们喜爱的就是这篇散文诗《青春》。综观厄尔曼的一生,我们可以这样说,《青春》就是厄尔曼积极人生观的真实写照,他也热烈地希望大家都能这样青春地生活。这,大概就是他的写作动机吧。
这篇散文诗的语言洋溢着炽烈的情感、蓬勃的朝气。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征服魅力。比如,“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句,一副对偶,道出了青春精神的生活辩证法。热忱可使人青春焕发、斗志昂扬,颓废招致灵魂扭曲,生活质量低下。作者喜用四字句,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节奏明快、极富气势。
不知疲倦、永远拼搏,保持坚韧的意志和探索的精神,追求人生的情趣。这,应该是《青春》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人生短暂,岁月无情,几十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不少人为此深感苦恼,哀叹韶华不再、青春易逝,以致心情沮丧、意志消沉。《青春》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观念诠释了青春的概念。他认为,“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青春是以一个人能否保持年轻的心态作标准。青春是一种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涌动的生命之源,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行为上应该是坚强的意志、新鲜的活力和不懈的追求。那种放弃了目标,放弃了探索,安于现状,无所事事才是青春衰败的标志,即使这个年龄段他(她)有着满面的红光、红润的嘴唇和灵活的腿脚也已堕暮年。一篇散文诗有如此高品位的立意,难怪不少世界名人将其视为珍宝了。
小巧玲珑、构思精巧是文章的又一特色。《青春》首段开门见山,解释什么是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对于青春,塞缪尔·厄尔曼自有他新颖独到的悟解,说起句语出惊人没有丝毫夸张。“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一个“深”字、一个“涌”字,揭示了青春的真正内涵,将青春诠释得明明白白。还嫌不够,作者认为,青春是战胜怯弱的勇锐,是压倒苟安的进取,是永远的气贯长虹。在作者看来,青春与年龄大小无关,只有进取才能永葆青春,生命之泉是应该清澈常新的。睿智的解释、警世的哲理留给读者的是不尽的反思和深深的启迪。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如将人感情的心灵比作一台可以接受许多信息的无线电台上的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反之,则会“垂垂老矣”,哪怕你“年方二十”。鲜明的对比,给世人无限的心灵震撼。结尾,作家希望人们能够“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唯有这样,即使老之将死,也会没有遗憾,因为“仍觉年轻”。此句放在最后,很好地照应了首段首句,使整篇散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也是厄尔曼对世人的期盼和祝愿。
其实,如果我们再了解厄尔曼的生平,对他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就有深刻的了解了。20世纪初厄尔曼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11岁时与家人移居美国,定居于密西西比州的吉布森。厄尔曼在当地的学校受教育,为了分担家务他拒绝了上大学的机会。1861年,厄尔曼参加了南北战争。战争结束后从商经营五金杂店,并担任市议员和当地教育委员会成员。他提倡黑人小孩应享有与白人小孩相同的教育,成为了重要的改革领导者,并将人生最后40年用来从事社区服务。退休后厄尔曼用更多的时间创作他喜爱的散文和诗,他70多岁才开始写作,他所写的诗和含有诗意的小品文,取材广泛,包括爱、自然、宗教、家庭、朋友等题材,其中广受人们喜爱的就是这篇散文诗《青春》。综观厄尔曼的一生,我们可以这样说,《青春》就是厄尔曼积极人生观的真实写照,他也热烈地希望大家都能这样青春地生活。这,大概就是他的写作动机吧。
这篇散文诗的语言洋溢着炽烈的情感、蓬勃的朝气。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征服魅力。比如,“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句,一副对偶,道出了青春精神的生活辩证法。热忱可使人青春焕发、斗志昂扬,颓废招致灵魂扭曲,生活质量低下。作者喜用四字句,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节奏明快、极富气势。
不知疲倦、永远拼搏,保持坚韧的意志和探索的精神,追求人生的情趣。这,应该是《青春》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