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充满警世哲理的青春赞歌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onk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只要是美文,都会得到读者的喜爱,我国流传千年的数不胜数的美诗美词即是充分的例证。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能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就因为它也是这样的一篇美文。据说,美国麦克阿瑟将军生前曾把这篇文章视作座右铭,不但时常引用,还精心装裱后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观察家说,在日本实业界,只要有成就者,没有哪一个不熟知不应用这篇美文的。有这么一件趣事足以说明《青春》魅力之大。一天,美国影片销售协会主席罗森菲尔德参加日本实业界的聚会,晚宴之前他随意说了一句:“《青春》的作者,便是我的祖父。”在座的各位实业界领袖大为惊讶,其中一位一边激动地说“我一直随身带着它呢”,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了《青春》。《青春》到底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能受到众多名人的热捧与珍藏?我们不妨先来看原文。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人生短暂,岁月无情,几十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不少人为此深感苦恼,哀叹韶华不再、青春易逝,以致心情沮丧、意志消沉。《青春》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观念诠释了青春的概念。他认为,“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青春是以一个人能否保持年轻的心态作标准。青春是一种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涌动的生命之源,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行为上应该是坚强的意志、新鲜的活力和不懈的追求。那种放弃了目标,放弃了探索,安于现状,无所事事才是青春衰败的标志,即使这个年龄段他(她)有着满面的红光、红润的嘴唇和灵活的腿脚也已堕暮年。一篇散文诗有如此高品位的立意,难怪不少世界名人将其视为珍宝了。
  小巧玲珑、构思精巧是文章的又一特色。《青春》首段开门见山,解释什么是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对于青春,塞缪尔·厄尔曼自有他新颖独到的悟解,说起句语出惊人没有丝毫夸张。“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一个“深”字、一个“涌”字,揭示了青春的真正内涵,将青春诠释得明明白白。还嫌不够,作者认为,青春是战胜怯弱的勇锐,是压倒苟安的进取,是永远的气贯长虹。在作者看来,青春与年龄大小无关,只有进取才能永葆青春,生命之泉是应该清澈常新的。睿智的解释、警世的哲理留给读者的是不尽的反思和深深的启迪。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如将人感情的心灵比作一台可以接受许多信息的无线电台上的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反之,则会“垂垂老矣”,哪怕你“年方二十”。鲜明的对比,给世人无限的心灵震撼。结尾,作家希望人们能够“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唯有这样,即使老之将死,也会没有遗憾,因为“仍觉年轻”。此句放在最后,很好地照应了首段首句,使整篇散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也是厄尔曼对世人的期盼和祝愿。
  其实,如果我们再了解厄尔曼的生平,对他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就有深刻的了解了。20世纪初厄尔曼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11岁时与家人移居美国,定居于密西西比州的吉布森。厄尔曼在当地的学校受教育,为了分担家务他拒绝了上大学的机会。1861年,厄尔曼参加了南北战争。战争结束后从商经营五金杂店,并担任市议员和当地教育委员会成员。他提倡黑人小孩应享有与白人小孩相同的教育,成为了重要的改革领导者,并将人生最后40年用来从事社区服务。退休后厄尔曼用更多的时间创作他喜爱的散文和诗,他70多岁才开始写作,他所写的诗和含有诗意的小品文,取材广泛,包括爱、自然、宗教、家庭、朋友等题材,其中广受人们喜爱的就是这篇散文诗《青春》。综观厄尔曼的一生,我们可以这样说,《青春》就是厄尔曼积极人生观的真实写照,他也热烈地希望大家都能这样青春地生活。这,大概就是他的写作动机吧。
  这篇散文诗的语言洋溢着炽烈的情感、蓬勃的朝气。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征服魅力。比如,“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句,一副对偶,道出了青春精神的生活辩证法。热忱可使人青春焕发、斗志昂扬,颓废招致灵魂扭曲,生活质量低下。作者喜用四字句,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节奏明快、极富气势。
  不知疲倦、永远拼搏,保持坚韧的意志和探索的精神,追求人生的情趣。这,应该是《青春》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摘要:《诗经》首篇诗文《关雎》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堪称是人伦情感教化的典范诗文,不仅为孔子所推崇,为历代学者所看重,而且也为现代人在处理恋爱情感问题方面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关键词:关雎 情感 教化 典范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一些,但作为书面记载
期刊
新近,衢州市教研室举办了一次“高中语文文本教学”研讨会,会上,衢州三中的缪文武老师上的《冬天》一文,引起我的思考。他的课干净,流畅,以“读出自己就是欣赏,读出自己就是研究”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探究,老师更是以自身的感受带动学生,气氛热烈,是一堂很不错的课。但总觉得热闹之后,对文本深层探究不多,仅从亲情、友情、爱情这一永恒主题入手,而且着重分析父子情深,虽然精彩,易引起共鸣,却忽略文本真正有
期刊
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也颇为读者所关注。成功的出场描写,不仅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而且能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琵琶行》、《林黛玉进贾府》、《故乡》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这三篇作品都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手法,分别对琵琶女、王熙凤、杨二嫂等主要人物的出场进行了成功描写,使人物一出场亮相,就展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抓住了
期刊
当我们去责备学生作文材料雷同、材料老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反问一下自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学生作文的选材作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指导?是的,学生的作文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求真实、随意编造、选材雷同的现象,存在着缺少新意、缺乏时代感、让人望而生“腻”的材料陈旧的弊端,但是,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纠正和引导,学生就会懂得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应该怎样选材。如何根据作文要求去选取合
期刊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传记散文。它通过对种树人郭橐驼既善种树又善管树的“养树术”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制漆性”(即尊重树木的生长规律)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官吏治理民政)也必须“顺性”。不能“好烦其令”的道理。反映了作者希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百姓能各务其业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文章的艺术特色有三。    一、借“传”立“说”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传记,但又
期刊
又是新学期,又见新课本。又到文言文。《赵普》——我教过,老一套。大伙推荐我上公开课,无奈之下,我对自己说:“或许置之死地则有可能而后生呢’”  审读《赵普》良久,《赵普》文字并不深奥。不必为字词苦恼,特别的情况可以随处提及。本单元是写人,《赵普》亦然。通过两件事情“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展示了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和“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  于是我准备以了解赵普人物形象为核心,从学
期刊
“神话”一词源于希腊文“Mythos”,原意为“口述的任何事情”。其实质是上古初民相信在现实世界和物质生活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的精神本体和神秘力量。“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神话与人类的文明开化相伴生,从宇宙论、本体论和信仰论层面出发,大致可分为题旨趋向不同的三类神话:创生神话、自然神话和社会神话。  为了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初民们不得不调整
期刊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
期刊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除了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实词以外,还独具匠心,使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虚词,尤其是副词的巧妙运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    一、揭示孔乙己性格特征和思想根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表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虽然穿着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常穿的长衫,但是又站在柜台外匆匆忙忙、草草了事地喝酒,这在咸亨
期刊
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常常言之无物。如何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和情感,就成了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靠直接观察获得的材料固然重要,但毕竟有限。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人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可做论据。在平时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多加注意,并充分挖掘利用。既可以解决论据的问题,同时也可更进一步理解课本。为此笔者曾做过论据的积累和运用方面的思考,也进行过尝试。现从积累和运用两个方面谈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