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 相映生辉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除了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实词以外,还独具匠心,使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虚词,尤其是副词的巧妙运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
  
  一、揭示孔乙己性格特征和思想根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表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虽然穿着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常穿的长衫,但是又站在柜台外匆匆忙忙、草草了事地喝酒,这在咸亨酒店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难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说明孔乙己具有很强的虚荣心,尽管穷困潦倒,但始终不肯正视现实,放下架子、与“短衣帮”为伍。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两个“又”字表明孔乙己的长衫脏且破,十足是丢人现眼的物件,可孔乙己却把它奉为至宝,足见其窘迫的生活处境和错误的审美观,同时也反映出孔乙己一个极其重要的性格——懒惰。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总是”表明他一贯喜欢炫耀学识、自命不凡而又迂腐不堪的性格。“孔乙己没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偶然”说明孔乙己为生活所迫,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干出小偷小摸的事情,他与那些偷窃成性、幻想一夜暴富的江洋大盗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古往今来,在酒店、饭馆里最让经营者头疼的就是赊欠。孔乙己尽管经济状况不佳,但是“从不拖欠”,“定然还清”,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可见他体谅酒店老板的难处,努力维护自身的消费形象,讲信用,这是孔乙己性格中闪光的一面。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终于”说明孔乙己已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学说,着实在书中打拼了一番,企望凭借读书出人头地。可天不遂人愿,他从封建科举制度这架进身的梯子上跌落下来,他并没有痛定思痛,调整航向,另谋生计,“将要”讨饭是他面临的困境和必然的结局。“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是孔乙己悲剧的主要根源。
  
  二、表现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凄苦的心境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时常”、“又”表明他备受生活折磨,遭到别人欺凌侮辱已习以为常了。“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一个“只好”道出了孔乙己内心的孤苦寂寞与万般无奈。“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毫”、“极”两词写出了孔乙己的满腔热情换来的却是一盆冷水,他十分失望与寒心。当人们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由“立刻”一词可见,没有进学是孔乙己一根极其敏感的神经,稍微触及就会引起他强烈的反应。
  “孔乙己长久没来了……我才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来了。”一个嗜酒如命的人“长久”没到酒店来,这是一件极为反常的事情,足以说明丁举人之流心狠手辣,欲置孔乙己于死地而后快,打得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时,“声音极低”,“极”字表明他肉体遭到严重摧残,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争辩。”以往人们揭他的丑时,孔乙己总要找些借口为自己开脱,这次断腿摆在面前,任何解释、辩白都是徒劳的,作者将否定副词与程度副词“十分”连用,说明孔乙己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很”、“再”表现了孔乙己遭毒打之后内心的极度痛苦与悲哀。
  
  三、活画出掌柜的冷酷与自私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对于酒店常客孔乙己长久没有“光临”酒店,掌柜在中秋节前的两三天才忽然想起他,其原因是孔乙己与咸亨酒店还有一笔为数不多的“往来账”。作为鲁镇一座颇具规模的酒店,十九个铜钱又算得了什么!可是掌柜总是“难以忘怀”,喋喋不休。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之后,腿下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已经可怜至极!但是贪心的掌柜见了如此模样的孔乙己,竟没有动一点恻隐之心,劈口就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者用了四个表示反复、频率的副词“还”,活画出一个唯利是图、锱铢必较的奸商形象。在掌柜的眼里,十九个铜钱远比孔乙己的性命重要得多!
  
  四、反映周围人物的冷漠与麻木
  
  孔乙己饱读诗书,但没有进学,已经到了将要讨饭的地步。可左邻右舍没有一个人肯伸出手来指点他、帮助他、周济他。他们都把孔乙己的遭遇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所有”、“都”两个范围副词表明孔乙己周围的人物无一例外均是无聊的看客。“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是又偷了人家东西了!’”“旁人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两个表示反复的副词“又”字,反映了这群酒客以取笑别人为乐事的病态心理。平日里孔乙己到店,掌柜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每每”鞭挞了剥削者对社会底层人物无所顾忌的玩弄与欺凌。当酒客说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的原因和经过时,掌柜的毫无惊骇之情,漫不经心,竟然“也不问”,“仍旧慢慢地算他的账”,“不再”、“仍然”两词表现出掌柜对孔乙己被毒打致残的冷漠态度。文章的结尾看似矛盾,却另有深意,“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表揣度的副词“大约”与表示语气的副词“的确”并用,说明作为酒店伙计的“我”受掌柜的影响,同样不关心孔乙己的死活,并不想去打听孔乙己的消息,但根据其长时间不到酒店以及唯一的生活出路断绝等因素判断,孔乙己必定是死了。孔乙己悄无声息地“离去”,并没有引起人们心灵上的丝毫震动,足见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孔乙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多余的人物”!他在周围人的心目中一点地位都没有。
  由此可见,作者正是通过大量看似寻常的副词,与实词有机结合,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主题思想的揭示。掩卷沉思,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这位文学巨匠非凡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
其他文献
高二上学期开设《论语》选修课,许多语文教师对此是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师生可以一起精读一本古代文化名著,祖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又在我们身上延续着。忧的是,曾几何时,我们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回眸祖国的文化经典。在山一般高大的背影前,我们的眼睛多少都带着些迷惘。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论语》博大精深,而自身的国学功底不深,对语文选修课的这种课型也是陌生的: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他们缺乏充分的阅读经验积累,有些
期刊
“看客”形象无疑是鲁迅小说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亲历了疗救国民的寂寞,鲁迅对这些旁观者是既恨又怜,对他们有些陷入绝望,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于是《呐喊》和《彷徨》中的一
期刊
摘要:《诗经》首篇诗文《关雎》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堪称是人伦情感教化的典范诗文,不仅为孔子所推崇,为历代学者所看重,而且也为现代人在处理恋爱情感问题方面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关键词:关雎 情感 教化 典范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一些,但作为书面记载
期刊
新近,衢州市教研室举办了一次“高中语文文本教学”研讨会,会上,衢州三中的缪文武老师上的《冬天》一文,引起我的思考。他的课干净,流畅,以“读出自己就是欣赏,读出自己就是研究”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探究,老师更是以自身的感受带动学生,气氛热烈,是一堂很不错的课。但总觉得热闹之后,对文本深层探究不多,仅从亲情、友情、爱情这一永恒主题入手,而且着重分析父子情深,虽然精彩,易引起共鸣,却忽略文本真正有
期刊
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也颇为读者所关注。成功的出场描写,不仅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而且能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琵琶行》、《林黛玉进贾府》、《故乡》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这三篇作品都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手法,分别对琵琶女、王熙凤、杨二嫂等主要人物的出场进行了成功描写,使人物一出场亮相,就展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抓住了
期刊
当我们去责备学生作文材料雷同、材料老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反问一下自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学生作文的选材作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指导?是的,学生的作文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求真实、随意编造、选材雷同的现象,存在着缺少新意、缺乏时代感、让人望而生“腻”的材料陈旧的弊端,但是,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纠正和引导,学生就会懂得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应该怎样选材。如何根据作文要求去选取合
期刊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传记散文。它通过对种树人郭橐驼既善种树又善管树的“养树术”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制漆性”(即尊重树木的生长规律)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官吏治理民政)也必须“顺性”。不能“好烦其令”的道理。反映了作者希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百姓能各务其业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文章的艺术特色有三。    一、借“传”立“说”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传记,但又
期刊
又是新学期,又见新课本。又到文言文。《赵普》——我教过,老一套。大伙推荐我上公开课,无奈之下,我对自己说:“或许置之死地则有可能而后生呢’”  审读《赵普》良久,《赵普》文字并不深奥。不必为字词苦恼,特别的情况可以随处提及。本单元是写人,《赵普》亦然。通过两件事情“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展示了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和“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  于是我准备以了解赵普人物形象为核心,从学
期刊
“神话”一词源于希腊文“Mythos”,原意为“口述的任何事情”。其实质是上古初民相信在现实世界和物质生活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的精神本体和神秘力量。“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神话与人类的文明开化相伴生,从宇宙论、本体论和信仰论层面出发,大致可分为题旨趋向不同的三类神话:创生神话、自然神话和社会神话。  为了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初民们不得不调整
期刊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