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冷战结束之后,市场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经济发展模式,自由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也因此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机会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困难。本文将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现状,对经济全球化下的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中国;机遇;挑战;对策
0 前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逐步推进,经济全球化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它对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快速生长与发展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和促成了广泛的国际共识。中国这个经历了五千年辗转、五千年磨砺的古老而又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这一席卷全球的浪潮中谋求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推进民族的伟大复兴。1985年第一个登上太空的美国华裔科学家王赣骏曾说,21世纪绝对是中国的世纪。他掷地有声地将期望给予了中国,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又遇到了哪些机遇与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制定对策去应对,已经成为了急需解决和需要严肃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将从机遇、挑战与对策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 机遇
1.1 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就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和健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直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我国的相对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比经济危机前预计的提前大约十年超过日本,2010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GDP总量达到了568845亿元,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全球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不仅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也使得我国有更多机会来利用国际市场增加国际贸易份额。经济全球化还带来更多的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机会,我国与各跨国公司进行贸易合作的数量和质量也显著提高,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目前,许多跨国公司在我国各地投资建立了分公司或子公司,带来更多的扩大国外市场、增加国内就业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国内人均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
1.2 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法律的完善
我国法律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建立之前几乎无先例可以参考,对其发展更没有绝对的经验。而且,法律往往具有滞后性,法律思想的发展也往往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各个部门法还存在着不齐全和不完善的情况。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已废止、修改和新出台了3000多部法律法规。 针对与世界贸易组织直接相关的经济法律,对其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规定进行修改,在民商法、诉讼法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法律部门,也积极开展法律修订工作。从而使我国法律体系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能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保持一致。可以说从法律概念、法律性质、法律运行、法律发展层面,运用经济全球化下的普遍原则和国际习惯来指导法律的完善,来建立起更加稳定和可预见的贸易法律体制是十分必要的。它促进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加速完善,法律建设更加开放和国际化。就连在大学法学课程中的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公法等课程也逐渐受到学生们的青睐。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积极践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事务和承担国际责任,借鉴外国先进立法经验,使我国法律法规更适应世界发展的需求,与国际接轨,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运作当中。
1.3 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价值的传播
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讲,所谓中国价值亦即中国精神,它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原本有以“仁”为核心的传统的儒家思想,但是随着近代西方列强武力入侵的深化,精神入侵也逐渐腐蚀了传统文化,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我们不遗余力的反孔批孔,直到现在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急需核心指导思想保驾护航下,又重提“以人为本”、“和谐”这些原本的儒家价值精华。中国价值历尽几番周折重回原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对全世界手捧孔孟之道大声呼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似乎昭示着中国价值的重新复苏。
在经济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条件下,中国价值的传播的载体得以拓宽,国际社会媒体的宣传,我国文化产业的渗透,以及孔子学院这样的教育体系的遍地开花,都对中国价值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强化了中国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悄然渗透到各国的文化体系中。
2 挑战
2.1 “中国威胁论”削弱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关系加强,同时也使国际争端特别是非武力争端日益增多。从国际争端的内容角度来看,它可以是法律上的争端,也可以是政治上的争端。随着经济成就的取得,越来越多的西方声音认为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将对他们造成威胁和挑战,所谓“中国威胁论”、“称霸全球”时常见诸报端。西方国家不希望其在亚洲的影响力因为我国影响力的加深而被边缘化。于是,常常制造亚洲国家间的摩擦与争端以削弱我国的影响力。在政治和军事上阻挠我国在行使领土主权完整方面的权利,在国际立法中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在许多国际条约中对争端解决机制作出了保留,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一揽子协定”不断成为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其争端解决机制也体现了西方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技术,中国无法回避其国际争端,而且对相关的争端解决机制缺乏足够的经验性了解。对于钓鱼岛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发出了《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及严正抗议,出动海监船积极巡航,国家领导人也在不同場合对钓鱼岛事件表态,但日本不能正视历史问题,并未停止侵犯我国钓鱼岛的行径,对我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名声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2.2 国际经济秩序重建对中国的挑战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由欧洲和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正在逐步进行。此次美国次贷危机表明了美国经济的周期性不稳定和内部无法自救的脆弱性。作为美国第一大债权人的中国最担心的就是美国大量印制货币所导致的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这将影响中国所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的基本价值。 这些美元大多都来自于出口,蕴含着无数加班加点工作的劳动力背后的热血和汗水。如果在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过程中,缺乏中国意志的表示或者积极参与,将会导致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像美国一样不负责任地处理其财务和预算事务,造成国际经济的恶性循环。
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在于参与的问题,同时也在于经济安全利益的问题,国际经济的不稳定,货币价值的不安全,不仅冲击的是直接利害关系国,还包括间接利害关系国及其国民的正常生活的秩序。在环境、大气污染以及通货膨胀方面,在信息安全方面以及其他方面都将受到国际经济秩序重建的威胁。
2.3 文化領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文化冲击体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忽视了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我们买电器、买日常用品都追求外国的名牌,小孩子越来越早的学习英语却连自己的母语都写着错别字。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实质上正是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正逐渐渗透到政治领域。西方的三权分立理论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从根本上否定我国的一党执政多党参与、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因为国际软实力不强,中国经济实力的抬升并没有减少其国际争端的数量,反而诱发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从而使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和严峻。对于这样的冲击,涉及到国家的根本问题,不得不需要慎重考量。
3 对策
3.1 中国应善于与其他国家进行博弈
要提高国际争端解决的能力,中国应该善于与其他国家展开博弈,特别是外交谈判的能力。必须在认清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提高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的分析能力,只有了解争端双方的外交或法律诉求及其论证的技术路线,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政治博弈其实是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活动相关主体如何做出战略选择的过程。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体现在合作与竞争,和平与对抗等方面。如果国家之间的利益和目标是正相关的,则表现为合作、和平的状态。如果是负相关,则表现为竞争和对抗。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为各国之间的各层次、各领域博弈中提供更多的正相关因素。无论是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还是中日紧邻之间的政治博弈及军事较量都离不开各方经济利益在背后的驱动。利益具有主观性,表现为各个国家的需要,资源的稀缺决定了利益追逐的必然性。 我们应当在法学教育层面将博弈论的精神贯彻始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博弈而不仅仅应付背书考试,在国际事务中善于运用博弈来为国家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包括外交方法和法律方法,国际争端的种类及其特性往往决定了其具体的解决方法,而对各种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及其特性的认识也是有效参与国际争端解决实践的必要前提。我们应该多多借鉴美国在国际事务运作中的优秀经验,掌握其运作特点,有预见性的做出应对机制,已解突发事件的燃眉之急。而且,无论如何博弈,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合作共赢的,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国际之间虽然充斥着强权和武力,但是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也应当多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相应的利益,而不是做为沉默的羔羊任人宰割。
3.2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
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过程中,中国既不能置身事外也不可随波逐流。西方发达国家在试图主导的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不能继续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发出声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点的建立,以及和它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法规范的确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条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在国际关系中为成千上万的条约所拘束,同时,在条约所规范的领域内,缔约国之间的争端也越来越多。要有效地解决各种国际争端,我国必须熟悉国际经济和贸易相关领域的国际法律规范,特别是条约的具体规定。
我国可以考虑允许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在国内发行有担保的人民币债券,国外政府以募集的人民币债券购买中国的美元储备,以此注入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国际金融体系。债券在国内市场可流通,到期时,国际债务人用美元购买人民币,还本付息。通过相关避汇率风险的措施,促进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二级债券市场,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不需要开放资本项目的条件下,就可以成为与美元相互关联的“硬通货”,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良好基础。还应保持美元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也有利于有效降低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规模,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秩序建设不仅有助于减轻经济危机对其它国家造成的困难,也能为中国带来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3.3 推进中国文化策略
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在《全球化与文化》一书中明确提出:“全球化处于现代文明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和谐作为中国目前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文化。我们要让这种传统文化逐步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在国际社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借助我国媒体和西方媒体的宣传,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包括学术论文、科技成果、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将这种正能量的文化转化成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策略的重要方面,把意识形态的影响转化为国家政权的影响,让民族文化更具责任感。一个民族只有培养出了这种文化自信,能产生强大的抗打击能力和抗压力能力。在“韩流”充斥的文化冲击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之中,失去文化认同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洋媚外,因为我们要相信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力量,我们要相信中国特色的社会需要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加以浇灌。我们不需要固步自封的坚守传统堡垒,但也不要过度西化、韩化以致忘本。时间可以跨越文化的鸿沟,我们需要认清形势,文化的传播和宣扬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将如何被世界吸收与包容,将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深入思考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何捷一.社会主义理论版本与实践模式的当代阐释[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八,229.
[2]金芳.变化中的世界经济与秩序重构[J].社会科学家,2011,6,17.
[3]姚锦.浅论近代西方大国对中国的文化扩张和文化侵略[J].法制与社会,2008,8,348.
[4]田心铭.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12.
[5]王春婕.商法重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J].法商研究,2002,6,62.
【作者简介】
张光耀(1988-),女,汉族 吉林松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专业:国际法.研究方向: 国际公法方向
冷战结束之后,市场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经济发展模式,自由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也因此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机会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困难。本文将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现状,对经济全球化下的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中国;机遇;挑战;对策
0 前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逐步推进,经济全球化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它对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快速生长与发展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和促成了广泛的国际共识。中国这个经历了五千年辗转、五千年磨砺的古老而又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这一席卷全球的浪潮中谋求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推进民族的伟大复兴。1985年第一个登上太空的美国华裔科学家王赣骏曾说,21世纪绝对是中国的世纪。他掷地有声地将期望给予了中国,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又遇到了哪些机遇与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制定对策去应对,已经成为了急需解决和需要严肃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将从机遇、挑战与对策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 机遇
1.1 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就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和健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直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我国的相对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比经济危机前预计的提前大约十年超过日本,2010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GDP总量达到了568845亿元,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全球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不仅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也使得我国有更多机会来利用国际市场增加国际贸易份额。经济全球化还带来更多的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机会,我国与各跨国公司进行贸易合作的数量和质量也显著提高,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目前,许多跨国公司在我国各地投资建立了分公司或子公司,带来更多的扩大国外市场、增加国内就业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国内人均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
1.2 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法律的完善
我国法律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建立之前几乎无先例可以参考,对其发展更没有绝对的经验。而且,法律往往具有滞后性,法律思想的发展也往往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各个部门法还存在着不齐全和不完善的情况。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已废止、修改和新出台了3000多部法律法规。 针对与世界贸易组织直接相关的经济法律,对其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规定进行修改,在民商法、诉讼法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法律部门,也积极开展法律修订工作。从而使我国法律体系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能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保持一致。可以说从法律概念、法律性质、法律运行、法律发展层面,运用经济全球化下的普遍原则和国际习惯来指导法律的完善,来建立起更加稳定和可预见的贸易法律体制是十分必要的。它促进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加速完善,法律建设更加开放和国际化。就连在大学法学课程中的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公法等课程也逐渐受到学生们的青睐。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积极践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事务和承担国际责任,借鉴外国先进立法经验,使我国法律法规更适应世界发展的需求,与国际接轨,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运作当中。
1.3 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价值的传播
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讲,所谓中国价值亦即中国精神,它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原本有以“仁”为核心的传统的儒家思想,但是随着近代西方列强武力入侵的深化,精神入侵也逐渐腐蚀了传统文化,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我们不遗余力的反孔批孔,直到现在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急需核心指导思想保驾护航下,又重提“以人为本”、“和谐”这些原本的儒家价值精华。中国价值历尽几番周折重回原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对全世界手捧孔孟之道大声呼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似乎昭示着中国价值的重新复苏。
在经济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条件下,中国价值的传播的载体得以拓宽,国际社会媒体的宣传,我国文化产业的渗透,以及孔子学院这样的教育体系的遍地开花,都对中国价值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强化了中国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悄然渗透到各国的文化体系中。
2 挑战
2.1 “中国威胁论”削弱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关系加强,同时也使国际争端特别是非武力争端日益增多。从国际争端的内容角度来看,它可以是法律上的争端,也可以是政治上的争端。随着经济成就的取得,越来越多的西方声音认为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将对他们造成威胁和挑战,所谓“中国威胁论”、“称霸全球”时常见诸报端。西方国家不希望其在亚洲的影响力因为我国影响力的加深而被边缘化。于是,常常制造亚洲国家间的摩擦与争端以削弱我国的影响力。在政治和军事上阻挠我国在行使领土主权完整方面的权利,在国际立法中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在许多国际条约中对争端解决机制作出了保留,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一揽子协定”不断成为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其争端解决机制也体现了西方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技术,中国无法回避其国际争端,而且对相关的争端解决机制缺乏足够的经验性了解。对于钓鱼岛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发出了《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及严正抗议,出动海监船积极巡航,国家领导人也在不同場合对钓鱼岛事件表态,但日本不能正视历史问题,并未停止侵犯我国钓鱼岛的行径,对我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名声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2.2 国际经济秩序重建对中国的挑战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由欧洲和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正在逐步进行。此次美国次贷危机表明了美国经济的周期性不稳定和内部无法自救的脆弱性。作为美国第一大债权人的中国最担心的就是美国大量印制货币所导致的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这将影响中国所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的基本价值。 这些美元大多都来自于出口,蕴含着无数加班加点工作的劳动力背后的热血和汗水。如果在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过程中,缺乏中国意志的表示或者积极参与,将会导致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像美国一样不负责任地处理其财务和预算事务,造成国际经济的恶性循环。
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在于参与的问题,同时也在于经济安全利益的问题,国际经济的不稳定,货币价值的不安全,不仅冲击的是直接利害关系国,还包括间接利害关系国及其国民的正常生活的秩序。在环境、大气污染以及通货膨胀方面,在信息安全方面以及其他方面都将受到国际经济秩序重建的威胁。
2.3 文化領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文化冲击体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忽视了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我们买电器、买日常用品都追求外国的名牌,小孩子越来越早的学习英语却连自己的母语都写着错别字。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实质上正是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正逐渐渗透到政治领域。西方的三权分立理论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从根本上否定我国的一党执政多党参与、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因为国际软实力不强,中国经济实力的抬升并没有减少其国际争端的数量,反而诱发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从而使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和严峻。对于这样的冲击,涉及到国家的根本问题,不得不需要慎重考量。
3 对策
3.1 中国应善于与其他国家进行博弈
要提高国际争端解决的能力,中国应该善于与其他国家展开博弈,特别是外交谈判的能力。必须在认清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提高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的分析能力,只有了解争端双方的外交或法律诉求及其论证的技术路线,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政治博弈其实是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活动相关主体如何做出战略选择的过程。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体现在合作与竞争,和平与对抗等方面。如果国家之间的利益和目标是正相关的,则表现为合作、和平的状态。如果是负相关,则表现为竞争和对抗。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为各国之间的各层次、各领域博弈中提供更多的正相关因素。无论是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还是中日紧邻之间的政治博弈及军事较量都离不开各方经济利益在背后的驱动。利益具有主观性,表现为各个国家的需要,资源的稀缺决定了利益追逐的必然性。 我们应当在法学教育层面将博弈论的精神贯彻始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博弈而不仅仅应付背书考试,在国际事务中善于运用博弈来为国家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包括外交方法和法律方法,国际争端的种类及其特性往往决定了其具体的解决方法,而对各种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及其特性的认识也是有效参与国际争端解决实践的必要前提。我们应该多多借鉴美国在国际事务运作中的优秀经验,掌握其运作特点,有预见性的做出应对机制,已解突发事件的燃眉之急。而且,无论如何博弈,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合作共赢的,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国际之间虽然充斥着强权和武力,但是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也应当多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相应的利益,而不是做为沉默的羔羊任人宰割。
3.2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
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过程中,中国既不能置身事外也不可随波逐流。西方发达国家在试图主导的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不能继续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发出声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点的建立,以及和它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法规范的确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条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在国际关系中为成千上万的条约所拘束,同时,在条约所规范的领域内,缔约国之间的争端也越来越多。要有效地解决各种国际争端,我国必须熟悉国际经济和贸易相关领域的国际法律规范,特别是条约的具体规定。
我国可以考虑允许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在国内发行有担保的人民币债券,国外政府以募集的人民币债券购买中国的美元储备,以此注入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国际金融体系。债券在国内市场可流通,到期时,国际债务人用美元购买人民币,还本付息。通过相关避汇率风险的措施,促进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二级债券市场,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不需要开放资本项目的条件下,就可以成为与美元相互关联的“硬通货”,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良好基础。还应保持美元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也有利于有效降低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规模,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秩序建设不仅有助于减轻经济危机对其它国家造成的困难,也能为中国带来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3.3 推进中国文化策略
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在《全球化与文化》一书中明确提出:“全球化处于现代文明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和谐作为中国目前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文化。我们要让这种传统文化逐步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在国际社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借助我国媒体和西方媒体的宣传,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包括学术论文、科技成果、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将这种正能量的文化转化成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策略的重要方面,把意识形态的影响转化为国家政权的影响,让民族文化更具责任感。一个民族只有培养出了这种文化自信,能产生强大的抗打击能力和抗压力能力。在“韩流”充斥的文化冲击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之中,失去文化认同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洋媚外,因为我们要相信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力量,我们要相信中国特色的社会需要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加以浇灌。我们不需要固步自封的坚守传统堡垒,但也不要过度西化、韩化以致忘本。时间可以跨越文化的鸿沟,我们需要认清形势,文化的传播和宣扬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将如何被世界吸收与包容,将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深入思考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何捷一.社会主义理论版本与实践模式的当代阐释[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八,229.
[2]金芳.变化中的世界经济与秩序重构[J].社会科学家,2011,6,17.
[3]姚锦.浅论近代西方大国对中国的文化扩张和文化侵略[J].法制与社会,2008,8,348.
[4]田心铭.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12.
[5]王春婕.商法重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J].法商研究,2002,6,62.
【作者简介】
张光耀(1988-),女,汉族 吉林松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专业:国际法.研究方向: 国际公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