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信息不对称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普遍存在于现实经济生活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高负债经营及“借短贷长”的特点使其具有脆弱性;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引起的风险积聚加剧该脆弱性。本文主要探讨信息不对称对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金融脆弱性;金融中介
1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伴随着信息不对称常常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2 信息不对称对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影响
2.1 金融机构脆弱性
金融机构脆弱性是指由于金融机构高负债经营、资产负债错期搭配、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金融机构风险积聚的状态。
2.2 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原因
存、贷款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借贷市场,并成为导致金融系统脆弱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1)存款人与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与一般企业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首先高负债经营,自有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低,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其次,资产负债错期搭配即通常所说的“借短贷长”,导致其资产比负债缺乏流动性。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存款人无法准确判断金融机构经营状况,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就可能会动摇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另一方面,相对于借款人,存款人的流动性需求具有不确定性,金融机构无法准确预测借款人的流动性需求。当信用危机发生时,存款人会单方面变更与金融机构的合约,从众心理会增加取款人数从而发生银行挤兑。
2)借款人与金融机构
信息不对称问题贯穿于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信贷合同达成之前与之后的整个借贷过程。当借款人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需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审查。相对于银行,借款人在投资预期收益、投资风险以及自身经营状况方面具有信息优势。受借款人提供资料完整性及银行信贷审查能力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并不能完全保证高效率。银行通常以投资项目的平均风险收取平均利率,该做法通常使市场上最终留下高风险的借款人,由此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即风险越高的借款人越有可能获得贷款的现象。当借款人与银行达成信贷合约后,由于借款人诚信缺失、银行对贷款的贷后跟踪管理力度不足等原因,借款人可能会违背金融机构的意愿,变更投资方向、隐瞒投资收益、盲目使用资金,即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导致金融机构生成大量不良资产,加剧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3 金融机构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3.1 存款人與金融机构
存款人放弃其他更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将资金存入银行,主要是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在正常情况下,依据大数定理,所有存款者不会在同一时间取款。但当发生某些突发事件如银行破产或经济丑闻时就会发生银行挤兑。甚至一些原本不打算取款的人一旦发现取款队伍变长,也会加入挤兑的队伍,发生金融恐慌。因此,银行机构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是解决与存款人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具体而言,银行应合理规划内部资产结构,合理平衡流动性、收益性与安全性目标,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方法减少或降低风险敞口。当经济波动或发生不利于银行经营的突发性事件时,银行机构要加大信息的披露,使存款者充分了解银行的资产负债及经营状况,稳定存款者信心,避免发生挤兑行为,造成银行破产甚至全面的银行业危机。
3.2 借款人与金融机构
与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当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银行收集、整理、分析企业信息的成本较高,加之中小企业贷款金额一般较小,银行考虑到成本收益原则,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为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方面中小企业应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内在信用建设的动力系统。该系统必须使信用成为一种资格与能力,成为进入市场的入场券。只有增加信用的收益、提高失信的成本,使得中小企业能够从信用建设中获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贷款者获得贷款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应构建能够以最小成本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积累与信用评价的平台。该平台要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大量中小企业及个人的征信信息,要能储存所有关于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从而便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审查,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破解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难题,避免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的逆向选择问题。
4 结论
现实的经济世界纷繁复杂,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主流微观经济学完全信息的假设不再成立,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中。金融机构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处于中枢地位。广泛存在于金融机构与存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导致金融机构脆弱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解决金融中介机构与贷款者,尤其是中小贷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应构建中小企业内在信用建设的动力系统;其次,金融机构应积极构建一个以最低成本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记录积累与信用评价分析的平台,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的逆向选择问题与贷款者在获得贷款后的道德风险问题,促进银行业的稳定与中小企业的有效融资。
注释
[1]最早研究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是阿克尔洛夫。1970年,他在哈佛大学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著名的《次品问题》一文,首次提出了“信息市场”概念。
[2]金融脆弱性问题最早由明斯基(Minsky 1982)提出。
【参考文献】
[1]梅沁芳.破解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难题的新思路[J].特区经济.2011(05);
[2]雷东辉.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与资本成本[J].理论探讨. 2011(05);
[3] 林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01);
[4]吴晓光,李明凯.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我国的金融信息服务[J].金融发展研究. 2010(02);
[5]吴桐,徐荣贞.金融脆弱性的生成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 2008(03);
[6]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格致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李彩霞(1989-),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金融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赵玉燕(1986-),女,汉族,山东省枣庄市人,金融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证券投资。
信息不对称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普遍存在于现实经济生活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高负债经营及“借短贷长”的特点使其具有脆弱性;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引起的风险积聚加剧该脆弱性。本文主要探讨信息不对称对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金融脆弱性;金融中介
1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伴随着信息不对称常常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2 信息不对称对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影响
2.1 金融机构脆弱性
金融机构脆弱性是指由于金融机构高负债经营、资产负债错期搭配、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金融机构风险积聚的状态。
2.2 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原因
存、贷款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借贷市场,并成为导致金融系统脆弱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1)存款人与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与一般企业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首先高负债经营,自有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低,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其次,资产负债错期搭配即通常所说的“借短贷长”,导致其资产比负债缺乏流动性。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存款人无法准确判断金融机构经营状况,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就可能会动摇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另一方面,相对于借款人,存款人的流动性需求具有不确定性,金融机构无法准确预测借款人的流动性需求。当信用危机发生时,存款人会单方面变更与金融机构的合约,从众心理会增加取款人数从而发生银行挤兑。
2)借款人与金融机构
信息不对称问题贯穿于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信贷合同达成之前与之后的整个借贷过程。当借款人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需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审查。相对于银行,借款人在投资预期收益、投资风险以及自身经营状况方面具有信息优势。受借款人提供资料完整性及银行信贷审查能力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并不能完全保证高效率。银行通常以投资项目的平均风险收取平均利率,该做法通常使市场上最终留下高风险的借款人,由此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即风险越高的借款人越有可能获得贷款的现象。当借款人与银行达成信贷合约后,由于借款人诚信缺失、银行对贷款的贷后跟踪管理力度不足等原因,借款人可能会违背金融机构的意愿,变更投资方向、隐瞒投资收益、盲目使用资金,即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导致金融机构生成大量不良资产,加剧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3 金融机构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3.1 存款人與金融机构
存款人放弃其他更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将资金存入银行,主要是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在正常情况下,依据大数定理,所有存款者不会在同一时间取款。但当发生某些突发事件如银行破产或经济丑闻时就会发生银行挤兑。甚至一些原本不打算取款的人一旦发现取款队伍变长,也会加入挤兑的队伍,发生金融恐慌。因此,银行机构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是解决与存款人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具体而言,银行应合理规划内部资产结构,合理平衡流动性、收益性与安全性目标,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方法减少或降低风险敞口。当经济波动或发生不利于银行经营的突发性事件时,银行机构要加大信息的披露,使存款者充分了解银行的资产负债及经营状况,稳定存款者信心,避免发生挤兑行为,造成银行破产甚至全面的银行业危机。
3.2 借款人与金融机构
与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当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银行收集、整理、分析企业信息的成本较高,加之中小企业贷款金额一般较小,银行考虑到成本收益原则,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为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方面中小企业应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内在信用建设的动力系统。该系统必须使信用成为一种资格与能力,成为进入市场的入场券。只有增加信用的收益、提高失信的成本,使得中小企业能够从信用建设中获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贷款者获得贷款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应构建能够以最小成本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积累与信用评价的平台。该平台要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大量中小企业及个人的征信信息,要能储存所有关于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从而便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审查,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破解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难题,避免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的逆向选择问题。
4 结论
现实的经济世界纷繁复杂,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主流微观经济学完全信息的假设不再成立,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中。金融机构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处于中枢地位。广泛存在于金融机构与存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导致金融机构脆弱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解决金融中介机构与贷款者,尤其是中小贷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应构建中小企业内在信用建设的动力系统;其次,金融机构应积极构建一个以最低成本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记录积累与信用评价分析的平台,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的逆向选择问题与贷款者在获得贷款后的道德风险问题,促进银行业的稳定与中小企业的有效融资。
注释
[1]最早研究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是阿克尔洛夫。1970年,他在哈佛大学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著名的《次品问题》一文,首次提出了“信息市场”概念。
[2]金融脆弱性问题最早由明斯基(Minsky 1982)提出。
【参考文献】
[1]梅沁芳.破解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难题的新思路[J].特区经济.2011(05);
[2]雷东辉.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与资本成本[J].理论探讨. 2011(05);
[3] 林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01);
[4]吴晓光,李明凯.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我国的金融信息服务[J].金融发展研究. 2010(02);
[5]吴桐,徐荣贞.金融脆弱性的生成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 2008(03);
[6]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格致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李彩霞(1989-),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金融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赵玉燕(1986-),女,汉族,山东省枣庄市人,金融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证券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