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赫胥黎
2.庄子《养生主》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用有限的生命去追索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3.《海上钢琴师》中的主人公1900在游轮上出生长大,他曾经打算离开这艘游轮,但是面对纷繁的城市丛林,他又返回游轮。他说,我的钢琴只有88个琴键,我可以用它们弹奏出无限的变化。但是城市是百万千万没有尽头的琴键,只有上帝可以控制它。
语文老师计划在校阅览室举行“有限与无限”的读书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名师题解
第一则材料来自选择性必修下册《宇宙的边疆》。一二句话揭示人类之渺小、智识之贫乏,宇宙之广大、未知之无穷;第三句话表明人类探索未知追求无限的激情和责任。
第二则材料来自庄子《养生主》,是“庖丁解牛”故事的引出部分。可以立足原文语境理解和分析这则材料,也可以针对时代特点进行思考:信息浪潮呼啸而至,物质享受达到巅峰,身处其间的我们要有辨别力和定力。
第三则材料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则材料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既揭示了艺术的特征——以小见大、于有限中见无限,也闪现出坚持自我的理想主义光辉。
三则材料是相对型、互补性材料。第一则材料是对“有限与无限”关系的正面表达,是积极而昂扬的;第二三则材料则对以有限个体追求无限世界表达了困惑,提出了质疑。审题立意时,可分别对三则材料的内涵进行分析,再找出矛盾对立之处,最后归纳出全面正確的观点。
第一则、第三则材料中还包含寓意型材料。第一则材料“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和第二则材料“88个琴键的钢琴”“百万千万没有尽头的琴键”内涵丰富而深刻,要从整体出发,结合“有限与无限”的主题,思考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哲理意味。
写作任务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具体情境。“校阅览室”——阅览室书籍满架,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类对无限的追求,可以呼应三则材料;“读书交流会”——这种形式激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表达。二是文体。“发言稿”,写作中应突出交流意识。三是主题。“有限与无限”,这是一组对立型、关系型词语,要分析矛盾之处,也要阐释二者关系。
立意角度一
认识到自身的有限,能激发人类对科学真理进行无尽的探求。
这一立意角度来自第一则材料。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一位科学斗士,这则材料从科学家的角度出发,体现人类探求科学真理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人类自蒙昧中睁开双眼,便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这促使人类不断突破限制,拓展自己的视域与疆域。
选材小贴士
这一角度切合中国当下的科技发展形势, 可选择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相关的素材,亦可选择体现个人、社会发展的素材。要展现突破自身局限性,追求宏大高远目标的精神。
事实类素材如:运载卫星的工具——上面级的研发。“银河号”和“伽利略”事件的屈辱,使中国航天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他们开始向浩瀚天宇发起远征:2009年,在美国半人马座上面级立项后第51年,发射成功后的第45年,远征一号和远征二号同时立项。2020年6月23日,55颗卫星织起北斗天网,中国受制于其他导航系统的历史彻底终结。
言论类素材如:胡适《四十自述》中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再如魏晋诗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战祸不断、疾疫横行、生命无常的历史背景下人的觉醒,对超越肉体的永恒生命意义的追求。
立意角度二
对知识、技术、信息等的过度追求将使人失去理智乃至走向毁灭。
庄子的这几句话从哲学家的角度出发,传达了清醒的自我认知。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既能激发探索的欲望,也可能使人陷入偏执,迷失于对知识、技术等的过度追求。而且对任何事物的追求一旦“过界”,都有可能带来毁灭。分析这一角度要立足于对“知”这一概念的界定,要点明“无限”的主体、探寻未知的尺度和原则。
选材小贴士
这个角度可以用驳论的思路展开,所以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立的素材。如刘慈欣《魔鬼积木》对基因编辑的伦理与技术危机表达了看法,批判了技术崇拜论;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游戏:有限游戏是因物质而发起的游戏,比如创业、成名、成家等。无限游戏是因精神而发起的游戏,比如科学、艺术等。容易让我们陷入偏执的是有限游戏,我们要摆脱它的控制,投入到无限游戏中。
言论类素材如: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再如日本摄影师都筑响一所说的“如果你拥有的东西有限,你就能自由迁徙”。
立意角度三
艺术具有于有限中窥见无限的特点,阅读如是,生命亦如是。新高考提出“五育并举”的要求,所以可以了解一些艺术观点,并学会分析阐释。各种艺术形式都能体现这一观点,诸如绘画的“留白”、音乐的“弦外之音”、诗歌的“余韵悠长”。
选材小贴士
体现这一观点的素材散布于教材中。如古代诗人在有限生命中创造的无限诗境;如《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创造的无限延展的音乐空间;如《赤壁赋》中由“哀吾生之须臾”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精神境界的转变。
空间艺术的角度,如倪瓒的画以空疏为特色,“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如建筑命名,北京大学的勺园中有一个景点叫“勺海”,一勺水就是茫茫大海。南京的芥子园,来自于佛经中的“芥子纳须弥”。 创新的角度,如村上幸雄“万能的曲别针”和许国泰的“魔球现象”。
言论类素材如朱光潜的“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隶中所挣扎得来的自由”。
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一
中国航天事业有着浪漫的基因。载人飞船“神州”、探月工程“嫦娥”、月球车“玉兔”、火星车“祝融”、空间站实验舱“问天”“梦天”,它们的名称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或诗文,包含着中国人对无尽太空的绮丽想象。
中国航天发展有着不懈的追求。明朝的万户虽殒命高空,但他的航天梦想延续至今。1966年载人航天工程提出构想,714工程、863计划失败,921工程屡遭挫折。2021年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从天和核心舱出舱,那一刻,举国欢腾。
素材点拨:这组素材素材包含两段,都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用于第一个立意角度。第一段表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宇宙永不停息的追问与想象。这一段强调思想上的追求。第二段表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实践与探索,这一段强调行动上的努力。其中“航天人勇于面对失败与挫折”可以使第一个立意更为深刻和具体。
推荐素材二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 而非单纯的知识。——罗翔
素材点拨:这组素材首先从画家的角度出发谈学习和创作。对于画家而言,将自然尽数搬入画中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反而耗尽画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有理解美的真谛,掌握美的规律,才能创作出自己的美景。第二则素材是对材料中庄子言论的解读,厘清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盲目追求知识的增长会使人忽略学习的真正意义,最终迷失自我,这样的学习其实是狭隘的,愚妄的。
推荐素材三
人渺小又无谓的一生中,神不可能时刻在场,我选择用写作弥补它的缺席。——作家郑执
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是一个公司小职员。他的生活空间有限,生活体验平淡无奇。但他一生用了一百多个异名写作,在他狭窄逼仄的现实生活之外,有一个广漠无际的精神世界,那里有无数自我,无数他人。
素材点拨:这组素材中郑执的话可与佩索阿的写作生活形成呼应。“渺小又无谓”表现个体生命有限而又无意义,“神”是充满奇迹、充满无数可能的理想世界。“写作”是作家丰富生命、提升价值的过程,是用有限生命打开无限天地的积极作为。而佩索阿用一百多个异名写作,观照自我和他人,也无限拓展了心灵的疆域。
素材演练
以微光驱散无尽黑暗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蔡梓铭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环视四周,书籍满架。虽然每个人都如同狭小的孤岛,但丰富的书籍如浩瀚海洋,茫茫无边,神秘莫测,激发我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与此类似。
赫胥黎说:“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人类的生命固然短暂,但对未知的追寻赋予它意义。即便肉身化作尘土,精神展露出的光芒也将驱散黑暗,无限地接近永恒。
人类是追求意义的生物,没有什么比探求未知更有意义。即便生命短暂,人类仍然飞蛾扑火般奔赴无法穷尽的未知。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南极科考队被埋葬在极地的冰霜之中,有限的生命就此终结。可茨威格仍将他们视为“人类的群星”,与山川日月同寿。因为人类精神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第一个抵达南极点,而是在暴风雪中与绝望缠斗之时所閃现的人性之光。正是这种光芒,彰显了生命的意义,提升了精神的高度。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因生命有限而激发出的探索精神是历史发展的一大动力。我相信当阿姆斯特朗刚踏上月球时,心里想的很可能不是美苏争霸,而是一种惊奇感——和史前人类第一次抬头望星空毫无差别的惊奇感。个体的生命短暂,但这份跨越千万年的惊奇感近乎永恒;人类的存在有限,但一切智慧生物面对宇宙的好奇却是无限的。这种惊奇感横贯千年万年,推动着历史车轮从茹毛饮血的远古一直走到了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然而,对未知和无限的探寻不可无度。“度”是原则,是底线;是人性,是伦理。庄子提出“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反对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过度追求,是迷失于知识之海陷入癫狂而又以此自负的“学者”。他们已经背离了求学的本意,背离了人的天性。与此类似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危机。那些丧失理性的探寻者落入“技术崇拜”的陷阱中,背离科学造福人类的本意,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
在对未知的探寻中,人类跌跌撞撞前行,他们以勇气开疆拓土,以血泪廓清迷思。虽然无限的远方仍如茫茫暗夜,但那些短暂生命绽放的光芒将化为永不陨灭的星辰,指引我们踏上新的征程。
评点:文章开篇紧扣“阅览室”的情境限制,且扣合第一则材料,引入话题巧妙,过渡自然。主体三个段落。第一二段分析探寻未知的作用——彰显生命意义、提升精神高度,推动历史发展。这两段在论述时都从个体到人类,层次明晰。第三段扣合第二则材料,对人类的探索精神进行辩证分析,使文章科学严谨。素材运用方面,作者善于将实例与概例结合,达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在构思上,运用主要意象“光芒”连缀全篇,使文章形象而深刻。
(编辑:关晓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赫胥黎
2.庄子《养生主》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用有限的生命去追索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3.《海上钢琴师》中的主人公1900在游轮上出生长大,他曾经打算离开这艘游轮,但是面对纷繁的城市丛林,他又返回游轮。他说,我的钢琴只有88个琴键,我可以用它们弹奏出无限的变化。但是城市是百万千万没有尽头的琴键,只有上帝可以控制它。
语文老师计划在校阅览室举行“有限与无限”的读书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名师题解
第一则材料来自选择性必修下册《宇宙的边疆》。一二句话揭示人类之渺小、智识之贫乏,宇宙之广大、未知之无穷;第三句话表明人类探索未知追求无限的激情和责任。
第二则材料来自庄子《养生主》,是“庖丁解牛”故事的引出部分。可以立足原文语境理解和分析这则材料,也可以针对时代特点进行思考:信息浪潮呼啸而至,物质享受达到巅峰,身处其间的我们要有辨别力和定力。
第三则材料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则材料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既揭示了艺术的特征——以小见大、于有限中见无限,也闪现出坚持自我的理想主义光辉。
三则材料是相对型、互补性材料。第一则材料是对“有限与无限”关系的正面表达,是积极而昂扬的;第二三则材料则对以有限个体追求无限世界表达了困惑,提出了质疑。审题立意时,可分别对三则材料的内涵进行分析,再找出矛盾对立之处,最后归纳出全面正確的观点。
第一则、第三则材料中还包含寓意型材料。第一则材料“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和第二则材料“88个琴键的钢琴”“百万千万没有尽头的琴键”内涵丰富而深刻,要从整体出发,结合“有限与无限”的主题,思考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哲理意味。
写作任务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具体情境。“校阅览室”——阅览室书籍满架,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类对无限的追求,可以呼应三则材料;“读书交流会”——这种形式激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表达。二是文体。“发言稿”,写作中应突出交流意识。三是主题。“有限与无限”,这是一组对立型、关系型词语,要分析矛盾之处,也要阐释二者关系。
立意角度一
认识到自身的有限,能激发人类对科学真理进行无尽的探求。
这一立意角度来自第一则材料。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一位科学斗士,这则材料从科学家的角度出发,体现人类探求科学真理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人类自蒙昧中睁开双眼,便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这促使人类不断突破限制,拓展自己的视域与疆域。
选材小贴士
这一角度切合中国当下的科技发展形势, 可选择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相关的素材,亦可选择体现个人、社会发展的素材。要展现突破自身局限性,追求宏大高远目标的精神。
事实类素材如:运载卫星的工具——上面级的研发。“银河号”和“伽利略”事件的屈辱,使中国航天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他们开始向浩瀚天宇发起远征:2009年,在美国半人马座上面级立项后第51年,发射成功后的第45年,远征一号和远征二号同时立项。2020年6月23日,55颗卫星织起北斗天网,中国受制于其他导航系统的历史彻底终结。
言论类素材如:胡适《四十自述》中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再如魏晋诗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战祸不断、疾疫横行、生命无常的历史背景下人的觉醒,对超越肉体的永恒生命意义的追求。
立意角度二
对知识、技术、信息等的过度追求将使人失去理智乃至走向毁灭。
庄子的这几句话从哲学家的角度出发,传达了清醒的自我认知。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既能激发探索的欲望,也可能使人陷入偏执,迷失于对知识、技术等的过度追求。而且对任何事物的追求一旦“过界”,都有可能带来毁灭。分析这一角度要立足于对“知”这一概念的界定,要点明“无限”的主体、探寻未知的尺度和原则。
选材小贴士
这个角度可以用驳论的思路展开,所以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立的素材。如刘慈欣《魔鬼积木》对基因编辑的伦理与技术危机表达了看法,批判了技术崇拜论;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游戏:有限游戏是因物质而发起的游戏,比如创业、成名、成家等。无限游戏是因精神而发起的游戏,比如科学、艺术等。容易让我们陷入偏执的是有限游戏,我们要摆脱它的控制,投入到无限游戏中。
言论类素材如: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再如日本摄影师都筑响一所说的“如果你拥有的东西有限,你就能自由迁徙”。
立意角度三
艺术具有于有限中窥见无限的特点,阅读如是,生命亦如是。新高考提出“五育并举”的要求,所以可以了解一些艺术观点,并学会分析阐释。各种艺术形式都能体现这一观点,诸如绘画的“留白”、音乐的“弦外之音”、诗歌的“余韵悠长”。
选材小贴士
体现这一观点的素材散布于教材中。如古代诗人在有限生命中创造的无限诗境;如《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创造的无限延展的音乐空间;如《赤壁赋》中由“哀吾生之须臾”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精神境界的转变。
空间艺术的角度,如倪瓒的画以空疏为特色,“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如建筑命名,北京大学的勺园中有一个景点叫“勺海”,一勺水就是茫茫大海。南京的芥子园,来自于佛经中的“芥子纳须弥”。 创新的角度,如村上幸雄“万能的曲别针”和许国泰的“魔球现象”。
言论类素材如朱光潜的“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隶中所挣扎得来的自由”。
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一
中国航天事业有着浪漫的基因。载人飞船“神州”、探月工程“嫦娥”、月球车“玉兔”、火星车“祝融”、空间站实验舱“问天”“梦天”,它们的名称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或诗文,包含着中国人对无尽太空的绮丽想象。
中国航天发展有着不懈的追求。明朝的万户虽殒命高空,但他的航天梦想延续至今。1966年载人航天工程提出构想,714工程、863计划失败,921工程屡遭挫折。2021年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从天和核心舱出舱,那一刻,举国欢腾。
素材点拨:这组素材素材包含两段,都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用于第一个立意角度。第一段表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宇宙永不停息的追问与想象。这一段强调思想上的追求。第二段表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实践与探索,这一段强调行动上的努力。其中“航天人勇于面对失败与挫折”可以使第一个立意更为深刻和具体。
推荐素材二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 而非单纯的知识。——罗翔
素材点拨:这组素材首先从画家的角度出发谈学习和创作。对于画家而言,将自然尽数搬入画中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反而耗尽画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有理解美的真谛,掌握美的规律,才能创作出自己的美景。第二则素材是对材料中庄子言论的解读,厘清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盲目追求知识的增长会使人忽略学习的真正意义,最终迷失自我,这样的学习其实是狭隘的,愚妄的。
推荐素材三
人渺小又无谓的一生中,神不可能时刻在场,我选择用写作弥补它的缺席。——作家郑执
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是一个公司小职员。他的生活空间有限,生活体验平淡无奇。但他一生用了一百多个异名写作,在他狭窄逼仄的现实生活之外,有一个广漠无际的精神世界,那里有无数自我,无数他人。
素材点拨:这组素材中郑执的话可与佩索阿的写作生活形成呼应。“渺小又无谓”表现个体生命有限而又无意义,“神”是充满奇迹、充满无数可能的理想世界。“写作”是作家丰富生命、提升价值的过程,是用有限生命打开无限天地的积极作为。而佩索阿用一百多个异名写作,观照自我和他人,也无限拓展了心灵的疆域。
素材演练
以微光驱散无尽黑暗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蔡梓铭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环视四周,书籍满架。虽然每个人都如同狭小的孤岛,但丰富的书籍如浩瀚海洋,茫茫无边,神秘莫测,激发我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与此类似。
赫胥黎说:“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人类的生命固然短暂,但对未知的追寻赋予它意义。即便肉身化作尘土,精神展露出的光芒也将驱散黑暗,无限地接近永恒。
人类是追求意义的生物,没有什么比探求未知更有意义。即便生命短暂,人类仍然飞蛾扑火般奔赴无法穷尽的未知。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南极科考队被埋葬在极地的冰霜之中,有限的生命就此终结。可茨威格仍将他们视为“人类的群星”,与山川日月同寿。因为人类精神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第一个抵达南极点,而是在暴风雪中与绝望缠斗之时所閃现的人性之光。正是这种光芒,彰显了生命的意义,提升了精神的高度。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因生命有限而激发出的探索精神是历史发展的一大动力。我相信当阿姆斯特朗刚踏上月球时,心里想的很可能不是美苏争霸,而是一种惊奇感——和史前人类第一次抬头望星空毫无差别的惊奇感。个体的生命短暂,但这份跨越千万年的惊奇感近乎永恒;人类的存在有限,但一切智慧生物面对宇宙的好奇却是无限的。这种惊奇感横贯千年万年,推动着历史车轮从茹毛饮血的远古一直走到了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然而,对未知和无限的探寻不可无度。“度”是原则,是底线;是人性,是伦理。庄子提出“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反对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过度追求,是迷失于知识之海陷入癫狂而又以此自负的“学者”。他们已经背离了求学的本意,背离了人的天性。与此类似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危机。那些丧失理性的探寻者落入“技术崇拜”的陷阱中,背离科学造福人类的本意,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
在对未知的探寻中,人类跌跌撞撞前行,他们以勇气开疆拓土,以血泪廓清迷思。虽然无限的远方仍如茫茫暗夜,但那些短暂生命绽放的光芒将化为永不陨灭的星辰,指引我们踏上新的征程。
评点:文章开篇紧扣“阅览室”的情境限制,且扣合第一则材料,引入话题巧妙,过渡自然。主体三个段落。第一二段分析探寻未知的作用——彰显生命意义、提升精神高度,推动历史发展。这两段在论述时都从个体到人类,层次明晰。第三段扣合第二则材料,对人类的探索精神进行辩证分析,使文章科学严谨。素材运用方面,作者善于将实例与概例结合,达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在构思上,运用主要意象“光芒”连缀全篇,使文章形象而深刻。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