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中追求无限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tc_yz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赫胥黎
  2.庄子《养生主》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用有限的生命去追索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3.《海上钢琴师》中的主人公1900在游轮上出生长大,他曾经打算离开这艘游轮,但是面对纷繁的城市丛林,他又返回游轮。他说,我的钢琴只有88个琴键,我可以用它们弹奏出无限的变化。但是城市是百万千万没有尽头的琴键,只有上帝可以控制它。
  语文老师计划在校阅览室举行“有限与无限”的读书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名师题解
  第一则材料来自选择性必修下册《宇宙的边疆》。一二句话揭示人类之渺小、智识之贫乏,宇宙之广大、未知之无穷;第三句话表明人类探索未知追求无限的激情和责任。
  第二则材料来自庄子《养生主》,是“庖丁解牛”故事的引出部分。可以立足原文语境理解和分析这则材料,也可以针对时代特点进行思考:信息浪潮呼啸而至,物质享受达到巅峰,身处其间的我们要有辨别力和定力。
  第三则材料来自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则材料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既揭示了艺术的特征——以小见大、于有限中见无限,也闪现出坚持自我的理想主义光辉。
  三则材料是相对型、互补性材料。第一则材料是对“有限与无限”关系的正面表达,是积极而昂扬的;第二三则材料则对以有限个体追求无限世界表达了困惑,提出了质疑。审题立意时,可分别对三则材料的内涵进行分析,再找出矛盾对立之处,最后归纳出全面正確的观点。
  第一则、第三则材料中还包含寓意型材料。第一则材料“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和第二则材料“88个琴键的钢琴”“百万千万没有尽头的琴键”内涵丰富而深刻,要从整体出发,结合“有限与无限”的主题,思考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哲理意味。
  写作任务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具体情境。“校阅览室”——阅览室书籍满架,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类对无限的追求,可以呼应三则材料;“读书交流会”——这种形式激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表达。二是文体。“发言稿”,写作中应突出交流意识。三是主题。“有限与无限”,这是一组对立型、关系型词语,要分析矛盾之处,也要阐释二者关系。
  立意角度一
  认识到自身的有限,能激发人类对科学真理进行无尽的探求。
  这一立意角度来自第一则材料。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一位科学斗士,这则材料从科学家的角度出发,体现人类探求科学真理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人类自蒙昧中睁开双眼,便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这促使人类不断突破限制,拓展自己的视域与疆域。
  选材小贴士
  这一角度切合中国当下的科技发展形势, 可选择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相关的素材,亦可选择体现个人、社会发展的素材。要展现突破自身局限性,追求宏大高远目标的精神。
  事实类素材如:运载卫星的工具——上面级的研发。“银河号”和“伽利略”事件的屈辱,使中国航天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他们开始向浩瀚天宇发起远征:2009年,在美国半人马座上面级立项后第51年,发射成功后的第45年,远征一号和远征二号同时立项。2020年6月23日,55颗卫星织起北斗天网,中国受制于其他导航系统的历史彻底终结。
  言论类素材如:胡适《四十自述》中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再如魏晋诗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战祸不断、疾疫横行、生命无常的历史背景下人的觉醒,对超越肉体的永恒生命意义的追求。
  立意角度二
  对知识、技术、信息等的过度追求将使人失去理智乃至走向毁灭。
  庄子的这几句话从哲学家的角度出发,传达了清醒的自我认知。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既能激发探索的欲望,也可能使人陷入偏执,迷失于对知识、技术等的过度追求。而且对任何事物的追求一旦“过界”,都有可能带来毁灭。分析这一角度要立足于对“知”这一概念的界定,要点明“无限”的主体、探寻未知的尺度和原则。
  选材小贴士
  这个角度可以用驳论的思路展开,所以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立的素材。如刘慈欣《魔鬼积木》对基因编辑的伦理与技术危机表达了看法,批判了技术崇拜论;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游戏:有限游戏是因物质而发起的游戏,比如创业、成名、成家等。无限游戏是因精神而发起的游戏,比如科学、艺术等。容易让我们陷入偏执的是有限游戏,我们要摆脱它的控制,投入到无限游戏中。
  言论类素材如: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再如日本摄影师都筑响一所说的“如果你拥有的东西有限,你就能自由迁徙”。
  立意角度三
  艺术具有于有限中窥见无限的特点,阅读如是,生命亦如是。新高考提出“五育并举”的要求,所以可以了解一些艺术观点,并学会分析阐释。各种艺术形式都能体现这一观点,诸如绘画的“留白”、音乐的“弦外之音”、诗歌的“余韵悠长”。
  选材小贴士
  体现这一观点的素材散布于教材中。如古代诗人在有限生命中创造的无限诗境;如《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创造的无限延展的音乐空间;如《赤壁赋》中由“哀吾生之须臾”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精神境界的转变。
  空间艺术的角度,如倪瓒的画以空疏为特色,“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如建筑命名,北京大学的勺园中有一个景点叫“勺海”,一勺水就是茫茫大海。南京的芥子园,来自于佛经中的“芥子纳须弥”。   创新的角度,如村上幸雄“万能的曲别针”和许国泰的“魔球现象”。
  言论类素材如朱光潜的“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隶中所挣扎得来的自由”。
  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一
  中国航天事业有着浪漫的基因。载人飞船“神州”、探月工程“嫦娥”、月球车“玉兔”、火星车“祝融”、空间站实验舱“问天”“梦天”,它们的名称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或诗文,包含着中国人对无尽太空的绮丽想象。
  中国航天发展有着不懈的追求。明朝的万户虽殒命高空,但他的航天梦想延续至今。1966年载人航天工程提出构想,714工程、863计划失败,921工程屡遭挫折。2021年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从天和核心舱出舱,那一刻,举国欢腾。
  素材点拨:这组素材素材包含两段,都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用于第一个立意角度。第一段表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宇宙永不停息的追问与想象。这一段强调思想上的追求。第二段表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实践与探索,这一段强调行动上的努力。其中“航天人勇于面对失败与挫折”可以使第一个立意更为深刻和具体。
  推荐素材二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 而非单纯的知识。——罗翔
  素材点拨:这组素材首先从画家的角度出发谈学习和创作。对于画家而言,将自然尽数搬入画中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反而耗尽画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有理解美的真谛,掌握美的规律,才能创作出自己的美景。第二则素材是对材料中庄子言论的解读,厘清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盲目追求知识的增长会使人忽略学习的真正意义,最终迷失自我,这样的学习其实是狭隘的,愚妄的。
  推荐素材三
  人渺小又无谓的一生中,神不可能时刻在场,我选择用写作弥补它的缺席。——作家郑执
  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是一个公司小职员。他的生活空间有限,生活体验平淡无奇。但他一生用了一百多个异名写作,在他狭窄逼仄的现实生活之外,有一个广漠无际的精神世界,那里有无数自我,无数他人。
  素材点拨:这组素材中郑执的话可与佩索阿的写作生活形成呼应。“渺小又无谓”表现个体生命有限而又无意义,“神”是充满奇迹、充满无数可能的理想世界。“写作”是作家丰富生命、提升价值的过程,是用有限生命打开无限天地的积极作为。而佩索阿用一百多个异名写作,观照自我和他人,也无限拓展了心灵的疆域。
  素材演练
  以微光驱散无尽黑暗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蔡梓铭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环视四周,书籍满架。虽然每个人都如同狭小的孤岛,但丰富的书籍如浩瀚海洋,茫茫无边,神秘莫测,激发我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与此类似。
  赫胥黎说:“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人类的生命固然短暂,但对未知的追寻赋予它意义。即便肉身化作尘土,精神展露出的光芒也将驱散黑暗,无限地接近永恒。
  人类是追求意义的生物,没有什么比探求未知更有意义。即便生命短暂,人类仍然飞蛾扑火般奔赴无法穷尽的未知。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南极科考队被埋葬在极地的冰霜之中,有限的生命就此终结。可茨威格仍将他们视为“人类的群星”,与山川日月同寿。因为人类精神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第一个抵达南极点,而是在暴风雪中与绝望缠斗之时所閃现的人性之光。正是这种光芒,彰显了生命的意义,提升了精神的高度。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因生命有限而激发出的探索精神是历史发展的一大动力。我相信当阿姆斯特朗刚踏上月球时,心里想的很可能不是美苏争霸,而是一种惊奇感——和史前人类第一次抬头望星空毫无差别的惊奇感。个体的生命短暂,但这份跨越千万年的惊奇感近乎永恒;人类的存在有限,但一切智慧生物面对宇宙的好奇却是无限的。这种惊奇感横贯千年万年,推动着历史车轮从茹毛饮血的远古一直走到了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然而,对未知和无限的探寻不可无度。“度”是原则,是底线;是人性,是伦理。庄子提出“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反对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过度追求,是迷失于知识之海陷入癫狂而又以此自负的“学者”。他们已经背离了求学的本意,背离了人的天性。与此类似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危机。那些丧失理性的探寻者落入“技术崇拜”的陷阱中,背离科学造福人类的本意,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
  在对未知的探寻中,人类跌跌撞撞前行,他们以勇气开疆拓土,以血泪廓清迷思。虽然无限的远方仍如茫茫暗夜,但那些短暂生命绽放的光芒将化为永不陨灭的星辰,指引我们踏上新的征程。
  评点:文章开篇紧扣“阅览室”的情境限制,且扣合第一则材料,引入话题巧妙,过渡自然。主体三个段落。第一二段分析探寻未知的作用——彰显生命意义、提升精神高度,推动历史发展。这两段在论述时都从个体到人类,层次明晰。第三段扣合第二则材料,对人类的探索精神进行辩证分析,使文章科学严谨。素材运用方面,作者善于将实例与概例结合,达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在构思上,运用主要意象“光芒”连缀全篇,使文章形象而深刻。
  (编辑:关晓星)
其他文献
备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熟悉的东西越看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多看效应不仅仅是在心理学实验中才出现,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这种现象。在我们新认识的人中,有时会有相貌不佳的人,最初,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难看,可是在多次见到此人之后,逐渐就不觉得他难看了,有时甚至会觉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写出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
期刊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珍妮特·温特森曾在《守望灯塔》中写到:“没有什么会被忘记,也没有什么会被失去。”得失于人生,于岁月,于无垠宇宙,应将其视为起点,为终点,还是过程?以吾之拙见,唯有将
期刊
常言道:“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作为当代青年,应承中华之精神,托起复兴强国的梦想,争做祖国脊梁。  何为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以爱国奉献为底色。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不少爱国志士:因家亡国破,投江明爱国之志的屈原,用壮举向世人证明“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忍受疼痛,在后背刺上“精忠报国”的岳飞,用行动谱写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至今日,人们也在用奉献诠释着中国精神:“雄
期刊
2021年7月18日,上海天文館对公众开放。这个全球最大天文馆从2014年立项,到2021年对外开放,背后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近十年的呼吁与倡导。  叶叔华是新中国首位天文台女台长,主持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这一系统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她也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的中国科学家,被国际同行亲切称为“Madam Ye”。叶叔华提出建设
期刊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世间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归宿,鱼儿跃于大海,鲜花生于土壤,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成长着,人亦如此。只有寻找到正确且适合自己的路,才能焕发出人生的光彩。  行适己之道,催人坚定意志。才女林徽因16岁时跟随父亲出国时,父亲告诫她,务必多观察身边的事物,注重实践以开拓眼界。自那时起,林徽因便对西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找到了未来事业的方向,最终取得了不朽的成就。由此可见,选
期刊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首对我内心触动最深的词——岳飞的《满江红》。  陈毅有言:“祖国如有难,汝应做前锋。”这句话在岳飞这首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祖国危难之际,每个人都应挺身而出,为守护家国而战。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北宋已亡,岳飞的满怀激情化作一腔悲愤。于是他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是一
期刊
古人曾言:“有得必有失。”得,收获了经历和喜悦;失,收获了经历和小小的悲伤。如此看来,得与失收获的本质差别并不大,故得与失,并无优劣之分。“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将得与失看做是我们奔赴星辰大海、拥抱美丽人生的过程。  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够一路向前,是因为有数以万计的人们为了它的伟大复兴而不计得失,努力奋斗。  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手
期刊
提起王开岭,多数人会想起他那本家喻户晓的《精神明亮的人》,但他的另一本书《当她十八岁的时候》同样是一本值得深度思考的作品。  《当她十八岁的时候》里有44篇文章,其中《在古代有几个熟人》中有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越来越多的人,活得像一个人,像别人的替身。越来越多的人生,像一场抄袭,像流水线肥皂。打量人生,我常想起幼儿园排队乘滑梯的情景:这头爬上,那头坠落。目标、原理、进程、快感、欢呼都一样,小朋友
期刊
从莫高窟飘逸的壁画到苏州园林婉约的一草一木,从绵延万里的雄伟长城到小桥流水的乌镇,从古至今都离不开一个“美”字,可见只要是含有美感,能温润我們心灵之物,均可誉之以“美”。  须知“好花不与殢香人”,那些鼎鼎大名的美景我们驻足欣赏,可是角落中的野花也需我们发现方能焕发光彩。似韩愈赏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趣,似李商隐品出“留得枯荷听雨声”的闲情,似朱光潜“厚积落叶听秋声”的逸致,他们皆因有一双慧眼、
期刊
相信大家不久前都被电视剧《觉醒年代》“圈粉”了吧!其中李大钊的一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地球即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这是何等激人奋起的句子啊!且观当下,敢担当、肯奋斗、勇追梦的优秀青年不断涌现。正是这群人身上闪烁的流光,勾勒了新时代的精神版图。  这幅版图上到底有什么具体内容呢?走在我们前面的青年榜样早已用行动给出答案。  吾辈青年应呼啸向前,做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