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景色更美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熟悉的东西越看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多看效应不仅仅是在心理学实验中才出现,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这种现象。在我们新认识的人中,有时会有相貌不佳的人,最初,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难看,可是在多次见到此人之后,逐渐就不觉得他难看了,有时甚至会觉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写出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题解
  这是一道哲理类材料作文题。“多看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命题体现了高考评价“综合性”“应用性”要求。
  审题时注意把握试题结构:材料段、任务段和要求段。先来分析材料,以句号为单位,材料共计三句。第一句解释核心概念,统领全文;第二句将概念由理论层面延伸到生活现象;第三句从日常生活角度谈“多看效应”在无形中起到的作用。综合来看,材料的感情倾向明显,即倡导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多看效应”,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再看任务段,抓住关键词“思考”“联系现实”分析,写作时一定要谈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审清题意后,考生可从以下角度行文。
  1.利用“多看效应”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兴趣爱好。
  2.利用“多看效应”形成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修养。
  3.利用“多看效应”积累丰富经验,提升自我能力。
  4.利用“多看效应”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彼此感情。
  5.利用“多看效应”创造发展机遇,助力事业成功。
  6.利用“多看效应”促进交流合作,共谋文明进步。
  例文
  熟悉的地方景色更美
  ——给朋友的一封信
  河北省大城县第一中学  任思勃
  亲爱的朋友:
  昨日你我相聚,畅谈理想与未来,可谓痛快!临别时,你以汪国真的诗“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相赠,归来后,我玩味再三,心生感慨,于是提笔写下此信,表达我的看法:陌生的远方固然令人神往,然而熟悉的地方或许景色更美!且听我细细道来。
  你知道,心理学上有一种“多看效应”,意即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这种效应,生活中处处可见:一颗榴莲,初闻臭不可当,多品则甘美可口;一首诗歌,初读平平无奇,再品则意味深长;一种服装款式,看起来不能接受,穿起来却常常别有韵味;一处桃源胜景,一眼看去只是桃花朵朵,小山一座,走过去,却往往别有洞天……
  多看”,常能看出优点,增进感情。人际交往中,初见无感乃至厌恨,再见惊叹乃至倾心的现象比比皆是。所谓的第一印象,带有个人的主观感情,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连孔子亦曾感叹:“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想当年滕王阁上,洪都督对“愣头青”王勃心存厌恶,认为他不识时务,抢走女婿扬名的机会,然而在读到王勃的惊世佳作后对其才华叹为观止,于是抛去芥蒂,宾主尽欢。其实,就连你我二人,开始不也是互相看不顺眼,直到成为同桌,朝夕相处,了解熟悉后,才成为莫逆吗?
  “多看”,才能看出门道,把握规律。学习工作中,只有潜心钻研,不断熟悉,才能逐渐摸索出适合的方法,把握道理规律,找到突破创新的门径。陈康肃善射,箭无虚发;卖油翁沥油,钱口不湿,“但手熟尔”;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进乎技矣”,皆“多看”之功也。我们做题不也是这样?初看觉得难,再看发现可解,三看则可能豁然开朗,因为在“多看”的过程之中,我们调动了思维,进行知识的梳理、联系和整合,因而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倘若只看一眼就缴械投降,如何能品味到思考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言诚不我欺。
  “多看”意味着敞开心扉,沟通交流,“少看”或“不看”意味着封闭自我,逃避退缩。当年清朝閉关锁国,排斥新生事物,最终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写下百年耻辱;而今我国改革开放,融入全球一体化大潮,在交流中不断前行,结出累累硕果。人生也是如此,遇人遇事多交流多思索,了解熟悉,取长补短,必可乘风破浪获益无穷!
  亲爱的朋友,我知道你胸怀大志,渴望海阔天高,但“远”与“近”并非不能相容。陌生的远方值得你去探索,熟悉的近处也有美景无穷。俗话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静下心来,你定能在熟悉的地方发现美景,怀抱热爱从容前行!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
  2021年6月25日
  精批细解
  作者选用了书信文体,发挥想象,创设了交际情境。开篇引用汪国真的名句引出观点,切合“多看效应”的内涵,并采用设问句引发读者思考,顺理成章引出下文对核心概念的解读。
  此文开篇在素材运用上有如下特点:
  1.引用名句雅俗共赏,契合情境。给朋友写信,与朋友交流,语体自然需倾向口语化,不能追求晦涩或大掉书袋,而汪国真的诗文素以通俗晓畅、富于哲理著称,用在书信之中,更加契合文体语言特色,合乎人物关系。
  2.列举生活现象解释概念,深入浅出。行文逻辑思维严谨的首要标志是概念解读准确,如果光是从理论上阐述,就会流于枯燥,而从吃、穿、读、玩等生活现象角度进行论证,自然更易被读者接受。
  当然,第二段考生也可以引用名言、诗句或具体事例来解释概念,不过要注意简洁恰当,合乎情境,控制字数。作为衔接段,此段因追求排比,略有卖弄之嫌。
  素材拓展
  1.孔子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李健的《传奇》歌词中有这样一句:“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素材点拨
  两则素材同属名言名句类,都可以论证“多看效应”的效果和影響,不过语体色彩方面有差异:一则是文言名句,哲理性强,更加典雅;一则是流行歌词,通俗生动,更加活泼。考生可把素材2放在开头引出观点,既切合题意,又引发读者兴趣;将素材1作为衔接段解释核心概念的论据,简洁权威,更具说服力。
  精批细解
  这一段作者兼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三种方法分析“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议论部分的逻辑比较严密,引用孔子的话也比较恰当。事例部分有两层,一是选用了课本素材(《滕王阁序》课下注释)作为论据,表现了良好的语文素养;二是自然联系现实,回归情境,再次与朋友对话,表现了鲜明的文体意识。
  素材拓展
  1.美国作家马里杰的文章《多看了一眼》,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件发人深省的事:作者看见一个坐在矮凳上拔草的男人,一开始认为他是个懒汉。临离开时,作者又看了那男人一眼,才发现那男人原来只有一条腿。就这样,多看了一眼,原先被作者认定的懒人,变成了勤劳的人,作者的情感也由鄙厌变为尊敬。
  2.谷歌的两位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初识时意见相左,相互看不顺眼,但后来发现彼此对互联网技术研究的共同兴趣,最终前嫌尽释,成为至交好友与合作伙伴。
  素材点拨
  两则素材同属事例类,都可以论证“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考生可以在文章中使用其中一则作为事实论据,从而避免原文中古代论据集中的弱点,彰显时代性和普遍性,更具说服力。
  精批细解
  这一段作者采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假设论证方法,分析“多看效应”在学习工作中的作用。事例素材和引用素材依然以课本文言文为主,并且在事例中兼有原文引用,再次表现了较好的知识积累和活学活用的能力;接着再度联系现实中的事例,回归书信情境,进行说理性总结,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素材拓展
  1.美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在他的作品《异类》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已经连续练习了七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2.“工匠精神”的内涵就在于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摘自《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人民日报》)
  素材点拨
  “多看效应”在学习工作中的运用是坚持、专注、严谨、用心等精神的体现。“一万小时定律”“工匠精神”都是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反映。这两则素材从坚持和用心的角度,突出“多看”需要时间、毅力和个性特征,如果考生对课本素材无力驾驭,可以有机运用这两则素材进行恰当论证。
其他文献
知道徐枫灿这个名字的人,多半始于颜值:2020年9月19日,《新闻联播》中出现中国陆军首批女飞行员的身影。她们是从十多万名选拔者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20岁的浙江金华姑娘徐枫灿,因考核第一,成为陆军首位完成单飞的女飞行员。175cm的身高,青春靓丽的外貌……虽然只是荧幕中的惊鸿一瞥,却让无数人惊叹于她的颜值,为她的“巾帼不让须眉”欢呼。  前两天,徐枫灿再次登上热搜。此时的她,已经开着直升飞机,以满
期刊
把行李箱放倒充当简易餐桌,任由粗糙的水泥墙壁在外裸露,这样的生活,在许多人看来都不免有些将就,甚至堪称现实版“家徒四壁”。然而,对自己的“毛坯房入住记”,江苏泰州95后女孩儿小莉表示很满意。她打工10年,才挣到这套房的首付。120平米,8500元一平米,每月还贷3000元,尽管有很大压力,但是拥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还是给了她很大安全感。她说:“房子里面的一把泥土,一个灰尘,每一平米,都是我辛辛苦苦
期刊
2021年7月1日,青藏铁路迎来全线通车运营15年。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后,大大缩短了雪域高原与内地的距离,极大地方便了西藏各族人民出行及各地旅客进藏。这条线路最长、海拔最高、速度最快、环境最恶劣的高原铁路,打破了制约西藏与内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瓶颈”,成为西藏连接内地的幸福纽带。  此前的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动车组驶入高原,一群沿线群众向铁路挥手致意,有孩子兴奋
期刊
在柯南·道尔的小说《银色马》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夏洛克·福尔摩斯说:“在那天夜里,狗的反应是奇怪的。”巡夜人的报告说“那天晚上,狗没有什么异常反应”,福尔摩斯指出:“这正是奇怪的地方。”狗向入侵者咆哮是很正常的,但是它没有咆哮,这并不能说明没有入侵者,也有可能说明入侵者是狗熟悉的人。因此,福尔摩斯进一步缩小了调查范围。  我们在生活中,通常都会关注那些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事件,而很少去关注那些没有发
期刊
阵阵花香飘过,瓣瓣梨花落下,散在我和妈妈头上。春光正暖,照得我和妈妈暖洋洋的。一缕微光洒在妈妈打开的书页上,与落下的梨花瓣相映衬,勾勒出了我童年最美好的一幅画卷。  两本书,两个人,潋滟了童年时光  妈妈是个爱读书的女人,职场中的严厉与冷艳在遇到书后仿佛就化为一汪水,变得温柔而又专注。而我的童年,每每在好動又有些聒噪时,一本可爱的童话书便能让我第一时间安静下来,咬着小手,凝神看书,带着一点呆呆的可
期刊
作者简介  熊芳芳,“生命语文”首倡者,湖南师范大学实践型专业硕导,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及专栏作者,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百年中国语文人”,多部名师研究丛书收录的10位名师之一。曾獲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四次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应邀赴新加坡及国内各地讲学400余场。出版《高考微作文》《高考大作文》等专著9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文章600余篇。  “无论如何,
期刊
前几天下班路上读汪曾祺的小说,等车时读了一篇,车上读了四篇,到家后意犹未尽,再读一篇。汪公的小说随时可读,可以读很多遍。如今的短篇小说不那么容易读,不够迷人,因为技巧把人挡住了。技巧之外,东西不多。汪曾祺的小说则相反。  苏东坡和张居正都说过,绚丽之后的平淡,才是了不起的。汪公早年也多在技巧上用功,晚年得自在,回归传统,心中无藩篱,放手写来,最能得笔记文的神韵。  汪曾祺写兽医姚有多“生活很简朴”
期刊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军工”的一则只有8字的评论火了。2021年7月16日,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我国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演示验证项目首飞取得圆满成功。据介绍,发展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可作为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子级,是航天航空技术的高度融合体。针对这则新闻信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
期刊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强调了“强力意志”,他反对传统的道德,因为那有违自然之道。所以,他认为“强者并非就是天生的强者,强者是在生活的磨练当中锻造而成”。这种不屈从于命运而去顺应自然的强者意志,让尼采的“超人”学说风行一时,毕竟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人类社会亦如此。  毛泽东在1917年的《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决定了这种转折的奥秘便在“体育之效”。所谓“效”是意志的外现
期刊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两类人,一种人每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表面上见识颇多,实则废话一堆;而另一种人沉默寡言,谨言慎行,但在关键时刻寥寥几句却使人醍醐灌顶。  越是智慧的人,越是沉静简单,正如老子有言:大道至简,大道理总是极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的。  人生亦是如此,要想活得精彩,就得删繁就简。  易中天先生曾对“高级的东西”有过这样的见解,“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一种观点、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