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18日,上海天文館对公众开放。这个全球最大天文馆从2014年立项,到2021年对外开放,背后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近十年的呼吁与倡导。
叶叔华是新中国首位天文台女台长,主持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这一系统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她也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的中国科学家,被国际同行亲切称为“Madam Ye”。叶叔华提出建设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为中国的探月工程做出关键性贡献,还推动建成“天马望远镜”,大幅提升中国射电天文观测能力;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阵列(SKA)七个创始国之一,并争取在上海建立SKA数据区域中心……7月20日,反映叶叔华院士一生与天文结缘的纪录电影《星河一叶》在上海首映。
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去拼,去赢
1927年6月21日,叶叔华出生在广州,她热爱阅读,擅长写作,口才出众,英文娴熟,很早就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1941年12月25日,日军攻占香港。次年,叶叔华辗转来到广东北部的乐昌县,后又随父母转移到广东西北部的连县。回忆这段经历,叶叔华说:“我们经过战争,逃过难。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理解到,科学是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1951年11月19日,叶叔华进入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工作。1957年,中国提出建立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叶叔华主持这项研究工作,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反复试验,使中国世界时测时精度在全球授时公报中从常年排名垫底跃居世界第二。1965年,中国结束了依赖别国精确时间讯号的历史,“北京时间”自此沿用至今。此外,她在上世纪70年代前瞻性提出并负责在中国建设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网的任务,使中国第一时间赶上了国际天文学界从经典观测转向现代观测的潮流。
叶叔华总是看得很远,这为她赢得了战略科学家的称号。但很多事情一开始,难免总有人不理解。比如,她发起的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计划是一个关乎地震、火山的大科学计划。有人问“你一个做天文的,为什么要做地理计划”,后来大家慢慢理解了发起大科学计划的必要性。她常说:“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去拼,去赢。”
我要想做一件事情,我是会奋不顾身的
2010年,叶叔华建言,深空探测将成为21世纪各国科技竞赛场,中国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兴建天文馆,对于开展面向广大市民的天文科学知识普及、面向青少年的天文科学教育至关重要。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推动作用全球最大的上海天文馆于2014年立项,2021年7月18日对公众开放。
经历了从零起步,叶叔华更了解需要数十年的艰苦研究方能修成正果。她鼓励年轻一代科学家要不断努力,战胜困难,“首先要有信心,信心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一点。”
尽管已经步入鲐背之年,叶叔华院士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她的心中,还在思考许多“前卫”的问题:空天飞机是什么?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吗?“太空军”出现了怎么办?……叶叔华表示,天文学不止是浩渺宇宙,也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需要有人“守望”星空。
在影片《星河一叶》的结尾,叶叔华对观众也对自己说:“我,叶叔华并没有这么‘好’……不过,我确认承认一点:我要想做一件事情,我是会奋不顾身的。”(资料来源:《新民晚报》《今晚报》、中国新闻网等)
适用主题:以身许国;科学家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前瞻谋国;迟暮心事仍拿云……
运用示例
“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大至春秋时代的时节时序,小至计时读秒的精确时间,都事关国计民生。作为科学家的叶叔华,也像精确的北京时间一样,一生驰而不息,奋斗不止。她以科学家精神的开创、探索,克难攻坚,不断在测时、授时和播时工作中进行改进,终于使精确无比的“北京时间”响彻华夏大地。
叶叔华的目光始终眺望远方的星辰大海,年轻时,她致力于打造精确无比的“北京时间”;壮年时,胸有韬略,致力于太空大战略;暮年时,做过惊天动地事的她,却愿意俯下身来,沉下心来,身体力行普及面向大众的公众科普工作。“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叶叔华的前瞻战略,使得中国的天文事业突飞猛进,行稳致远。
(指导教师:徐建华/编辑:关晓星)
叶叔华是新中国首位天文台女台长,主持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这一系统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她也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的中国科学家,被国际同行亲切称为“Madam Ye”。叶叔华提出建设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为中国的探月工程做出关键性贡献,还推动建成“天马望远镜”,大幅提升中国射电天文观测能力;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阵列(SKA)七个创始国之一,并争取在上海建立SKA数据区域中心……7月20日,反映叶叔华院士一生与天文结缘的纪录电影《星河一叶》在上海首映。
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去拼,去赢
1927年6月21日,叶叔华出生在广州,她热爱阅读,擅长写作,口才出众,英文娴熟,很早就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1941年12月25日,日军攻占香港。次年,叶叔华辗转来到广东北部的乐昌县,后又随父母转移到广东西北部的连县。回忆这段经历,叶叔华说:“我们经过战争,逃过难。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理解到,科学是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1951年11月19日,叶叔华进入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工作。1957年,中国提出建立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叶叔华主持这项研究工作,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反复试验,使中国世界时测时精度在全球授时公报中从常年排名垫底跃居世界第二。1965年,中国结束了依赖别国精确时间讯号的历史,“北京时间”自此沿用至今。此外,她在上世纪70年代前瞻性提出并负责在中国建设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网的任务,使中国第一时间赶上了国际天文学界从经典观测转向现代观测的潮流。
叶叔华总是看得很远,这为她赢得了战略科学家的称号。但很多事情一开始,难免总有人不理解。比如,她发起的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计划是一个关乎地震、火山的大科学计划。有人问“你一个做天文的,为什么要做地理计划”,后来大家慢慢理解了发起大科学计划的必要性。她常说:“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去拼,去赢。”
我要想做一件事情,我是会奋不顾身的
2010年,叶叔华建言,深空探测将成为21世纪各国科技竞赛场,中国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兴建天文馆,对于开展面向广大市民的天文科学知识普及、面向青少年的天文科学教育至关重要。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推动作用全球最大的上海天文馆于2014年立项,2021年7月18日对公众开放。
经历了从零起步,叶叔华更了解需要数十年的艰苦研究方能修成正果。她鼓励年轻一代科学家要不断努力,战胜困难,“首先要有信心,信心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一点。”
尽管已经步入鲐背之年,叶叔华院士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她的心中,还在思考许多“前卫”的问题:空天飞机是什么?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吗?“太空军”出现了怎么办?……叶叔华表示,天文学不止是浩渺宇宙,也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需要有人“守望”星空。
在影片《星河一叶》的结尾,叶叔华对观众也对自己说:“我,叶叔华并没有这么‘好’……不过,我确认承认一点:我要想做一件事情,我是会奋不顾身的。”(资料来源:《新民晚报》《今晚报》、中国新闻网等)
适用主题:以身许国;科学家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前瞻谋国;迟暮心事仍拿云……
运用示例
“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大至春秋时代的时节时序,小至计时读秒的精确时间,都事关国计民生。作为科学家的叶叔华,也像精确的北京时间一样,一生驰而不息,奋斗不止。她以科学家精神的开创、探索,克难攻坚,不断在测时、授时和播时工作中进行改进,终于使精确无比的“北京时间”响彻华夏大地。
叶叔华的目光始终眺望远方的星辰大海,年轻时,她致力于打造精确无比的“北京时间”;壮年时,胸有韬略,致力于太空大战略;暮年时,做过惊天动地事的她,却愿意俯下身来,沉下心来,身体力行普及面向大众的公众科普工作。“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叶叔华的前瞻战略,使得中国的天文事业突飞猛进,行稳致远。
(指导教师:徐建华/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