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叔华:守望星空只为科学“初心”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nger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18日,上海天文館对公众开放。这个全球最大天文馆从2014年立项,到2021年对外开放,背后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近十年的呼吁与倡导。
  叶叔华是新中国首位天文台女台长,主持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这一系统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她也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的中国科学家,被国际同行亲切称为“Madam Ye”。叶叔华提出建设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为中国的探月工程做出关键性贡献,还推动建成“天马望远镜”,大幅提升中国射电天文观测能力;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阵列(SKA)七个创始国之一,并争取在上海建立SKA数据区域中心……7月20日,反映叶叔华院士一生与天文结缘的纪录电影《星河一叶》在上海首映。
  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去拼,去赢
  1927年6月21日,叶叔华出生在广州,她热爱阅读,擅长写作,口才出众,英文娴熟,很早就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1941年12月25日,日军攻占香港。次年,叶叔华辗转来到广东北部的乐昌县,后又随父母转移到广东西北部的连县。回忆这段经历,叶叔华说:“我们经过战争,逃过难。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理解到,科学是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1951年11月19日,叶叔华进入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工作。1957年,中国提出建立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叶叔华主持这项研究工作,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反复试验,使中国世界时测时精度在全球授时公报中从常年排名垫底跃居世界第二。1965年,中国结束了依赖别国精确时间讯号的历史,“北京时间”自此沿用至今。此外,她在上世纪70年代前瞻性提出并负责在中国建设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网的任务,使中国第一时间赶上了国际天文学界从经典观测转向现代观测的潮流。
  叶叔华总是看得很远,这为她赢得了战略科学家的称号。但很多事情一开始,难免总有人不理解。比如,她发起的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计划是一个关乎地震、火山的大科学计划。有人问“你一个做天文的,为什么要做地理计划”,后来大家慢慢理解了发起大科学计划的必要性。她常说:“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去拼,去赢。”
  我要想做一件事情,我是会奋不顾身的
  2010年,叶叔华建言,深空探测将成为21世纪各国科技竞赛场,中国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兴建天文馆,对于开展面向广大市民的天文科学知识普及、面向青少年的天文科学教育至关重要。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推动作用全球最大的上海天文馆于2014年立项,2021年7月18日对公众开放。
  经历了从零起步,叶叔华更了解需要数十年的艰苦研究方能修成正果。她鼓励年轻一代科学家要不断努力,战胜困难,“首先要有信心,信心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一点。”
  尽管已经步入鲐背之年,叶叔华院士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她的心中,还在思考许多“前卫”的问题:空天飞机是什么?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吗?“太空军”出现了怎么办?……叶叔华表示,天文学不止是浩渺宇宙,也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需要有人“守望”星空。
  在影片《星河一叶》的结尾,叶叔华对观众也对自己说:“我,叶叔华并没有这么‘好’……不过,我确认承认一点:我要想做一件事情,我是会奋不顾身的。”(资料来源:《新民晚报》《今晚报》、中国新闻网等)
  适用主题:以身许国;科学家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前瞻谋国;迟暮心事仍拿云……
  运用示例
  “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大至春秋时代的时节时序,小至计时读秒的精确时间,都事关国计民生。作为科学家的叶叔华,也像精确的北京时间一样,一生驰而不息,奋斗不止。她以科学家精神的开创、探索,克难攻坚,不断在测时、授时和播时工作中进行改进,终于使精确无比的“北京时间”响彻华夏大地。
  叶叔华的目光始终眺望远方的星辰大海,年轻时,她致力于打造精确无比的“北京时间”;壮年时,胸有韬略,致力于太空大战略;暮年时,做过惊天动地事的她,却愿意俯下身来,沉下心来,身体力行普及面向大众的公众科普工作。“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叶叔华的前瞻战略,使得中国的天文事业突飞猛进,行稳致远。
  (指导教师:徐建华/编辑:关晓星)
其他文献
在柯南·道尔的小说《银色马》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夏洛克·福尔摩斯说:“在那天夜里,狗的反应是奇怪的。”巡夜人的报告说“那天晚上,狗没有什么异常反应”,福尔摩斯指出:“这正是奇怪的地方。”狗向入侵者咆哮是很正常的,但是它没有咆哮,这并不能说明没有入侵者,也有可能说明入侵者是狗熟悉的人。因此,福尔摩斯进一步缩小了调查范围。  我们在生活中,通常都会关注那些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事件,而很少去关注那些没有发
期刊
阵阵花香飘过,瓣瓣梨花落下,散在我和妈妈头上。春光正暖,照得我和妈妈暖洋洋的。一缕微光洒在妈妈打开的书页上,与落下的梨花瓣相映衬,勾勒出了我童年最美好的一幅画卷。  两本书,两个人,潋滟了童年时光  妈妈是个爱读书的女人,职场中的严厉与冷艳在遇到书后仿佛就化为一汪水,变得温柔而又专注。而我的童年,每每在好動又有些聒噪时,一本可爱的童话书便能让我第一时间安静下来,咬着小手,凝神看书,带着一点呆呆的可
期刊
作者简介  熊芳芳,“生命语文”首倡者,湖南师范大学实践型专业硕导,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及专栏作者,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百年中国语文人”,多部名师研究丛书收录的10位名师之一。曾獲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四次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应邀赴新加坡及国内各地讲学400余场。出版《高考微作文》《高考大作文》等专著9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文章600余篇。  “无论如何,
期刊
前几天下班路上读汪曾祺的小说,等车时读了一篇,车上读了四篇,到家后意犹未尽,再读一篇。汪公的小说随时可读,可以读很多遍。如今的短篇小说不那么容易读,不够迷人,因为技巧把人挡住了。技巧之外,东西不多。汪曾祺的小说则相反。  苏东坡和张居正都说过,绚丽之后的平淡,才是了不起的。汪公早年也多在技巧上用功,晚年得自在,回归传统,心中无藩篱,放手写来,最能得笔记文的神韵。  汪曾祺写兽医姚有多“生活很简朴”
期刊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军工”的一则只有8字的评论火了。2021年7月16日,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我国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演示验证项目首飞取得圆满成功。据介绍,发展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可作为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子级,是航天航空技术的高度融合体。针对这则新闻信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
期刊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强调了“强力意志”,他反对传统的道德,因为那有违自然之道。所以,他认为“强者并非就是天生的强者,强者是在生活的磨练当中锻造而成”。这种不屈从于命运而去顺应自然的强者意志,让尼采的“超人”学说风行一时,毕竟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人类社会亦如此。  毛泽东在1917年的《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决定了这种转折的奥秘便在“体育之效”。所谓“效”是意志的外现
期刊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两类人,一种人每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表面上见识颇多,实则废话一堆;而另一种人沉默寡言,谨言慎行,但在关键时刻寥寥几句却使人醍醐灌顶。  越是智慧的人,越是沉静简单,正如老子有言:大道至简,大道理总是极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的。  人生亦是如此,要想活得精彩,就得删繁就简。  易中天先生曾对“高级的东西”有过这样的见解,“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一种观点、一
期刊
备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熟悉的东西越看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多看效应不仅仅是在心理学实验中才出现,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这种现象。在我们新认识的人中,有时会有相貌不佳的人,最初,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人难看,可是在多次见到此人之后,逐渐就不觉得他难看了,有时甚至会觉得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写出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
期刊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珍妮特·温特森曾在《守望灯塔》中写到:“没有什么会被忘记,也没有什么会被失去。”得失于人生,于岁月,于无垠宇宙,应将其视为起点,为终点,还是过程?以吾之拙见,唯有将
期刊
常言道:“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作为当代青年,应承中华之精神,托起复兴强国的梦想,争做祖国脊梁。  何为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以爱国奉献为底色。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不少爱国志士:因家亡国破,投江明爱国之志的屈原,用壮举向世人证明“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忍受疼痛,在后背刺上“精忠报国”的岳飞,用行动谱写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至今日,人们也在用奉献诠释着中国精神:“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