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标;课文;常态课Tracks down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habit class under the new class sign the true meaning
Lu Dejin
【Abstract】Under new class sign high school language habit class, is also not puts on airs gaudily, is also not lets the student take the independent inquisition as the shop sign believe Ma You to study stiffly, is not the irrevocable sound, the word, the sentence, the section, arranges, righteousness, the skill seven steps the teaching method. But achieves three characters - - study (to take language famous expert to discuss textbook essence), to rub (asks essence of the language habit class), to think (becomes aware essence of the language habit class), such habit class, can on often be often new, has, lives really, the depth, the reality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New class sign; Text; Habit class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而我们高中语文的常态课主要是课堂师生交流的“对话教学”。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和观察,目前,常态课的师生交流出现三种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下,教师只能找几个学生回答。这样的处理方式固然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问题上来,但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问题之外。显然,这种主客问答式的对话不是有效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只是语言意义上的对话。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随意回答,由教师从中筛选。作为回避课堂冷场的一种手段,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采用。由于学生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者即便站起来也只是站着而不能清楚地表述,因此更多教师会选择让学生集体回答。这种处理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学生因回答不了问题而产生尴尬。但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回答问题的只是那几位学生,多数人要么沉默,要么随声附和。可见这种方式已经背离了新课程的要求,因为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所有的主导权都在教师手中。而这又很有可能让教师陷入唱独角戏的尴尬,是一种变相的“一言堂”。
最后,《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有些教师理解为教学主要是学生的事,教师就是“提问题”、“管纪律”。于是,就产生了一节课让学生看一篇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从第一组至最后一组依次回答,而后布置作业的现象。教师既不加以引导也不加以评价,据说是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还有一节课把一篇课文从正音释义一直练到篇章结构,全是做题。可以说,教师主导作用成了一纸空文,这与《课标》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全背道而驰。
新课标下的语文常态课,如同我们吃的家常饭、家常菜。虽说普通,却是我们的语文课改的重中之重。如何上好高中语文的常态课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1学——取语文名家探讨课之精华
名家探讨课之于常态课,如木之受绳,金之就砺,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要上好家常态课,就得先向名家探讨课取经。
1.1潜心悟道
(1)学习一种精神。在各种报刊、专集上,名师们的授课心得、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无不令人折服,汲取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能让我们收获很多。从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三观”:根据汉语言自身特点和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让学生认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的“性质观”;从民族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现代人才的培养,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的“目的观”;结合自己的经验,吸收众家之长,践行科学的“教学观”。
(2)领悟一种理念。大凡名师的课堂均携带着新的教学理念。悉心体悟,定能获益匪浅。如读了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谈骨气》自读课教学课例,从认读查知到定向问题一“写了什么?”;再从定向问答二“怎么写的?”到定向问题三“为什么这样写?”;最后以读导写。这五个步骤,充分体现了他“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们从中感悟到作为教师如何扮演“导”的角色,通过“步步设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内各种结构。从中我们还悟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师教学思路应该清晰,将听、说、读、写、思诸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3)感受一种气韵。一种气韵就是一种风格,是名师之所以玉树临风的重要特征。常态课也该上出我们自己的风格。如湖北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八字教学法,其精髓在于识透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本质,掌握了语感的科学理论,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学生们扎实有效地学到了知识。
1.2悉心求术:观摩名师的教学范例,优化语文教学的“形”与“神”。我们学习名堂课堂的教学艺术,应遵循隐含于内的适应原则:适应整体、筛选与协同。这样,纵然本身条件相对次,要素相对弱,也可移“神”于已,实行“同神异形”的优化组合。
2磨——求语文常态课之精气
常态课虽不能如公开课那样一遍又一遍地打磨教学细节与过程,但“好课多磨”,只有多磨,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第一,请专家引领。为了使语文常态课水平有所提升,我校先后请朱绍禹、黄麟生、陈玉秋等区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并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会诊。每每听了专家评课,我们总是眼前一亮,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与同行互磨。我校科研处开展课堂教学每月一星活动,从基组到教研组层层选拨,教师互相听课,从中有不小的收获。同时,也为教师们区分真伪自主课作了有益的探讨。如有些语文课,名为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时髦标签,实则根本不考虑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讨论,这就使讨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成了“自由论坛”。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深化思维,而是袖手旁观,只放不收,任凭学生横生枝节,结果是漫无边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互磨”,教师们对如何在语文常态课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有了清醒而明确的认识。
第三,观实录自磨。与学校电教组老师联系,利用数码摄像机,有计划地把自己上的常态课拍下来,再反复观看、琢磨,不失为自我反思、提升的一个好方法。
3思——悟语文常态课之精髓
新课标下,上好常态课,大致要把握以下三点:
3.1精——精心、精当、精彩: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事实常常是,教师靠一本教参和一本教材当裁判员,以致于学生与课文没有对话,没有视界的融合。试想一下,一篇美文,几十人读后,大家对文章的感想、认识竟众口一词,这不是太乏味了吗?
英国作家箫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语文课堂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话,并让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自主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高中生会对家长、教师等“权威”存在抵触心理。他们更乐于在同伴中寻找倾听的对象,更愿意向同伴倾诉;遇到困难时,往往乐于独立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而在学习活动中他们不如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更容易合作。同时,在高考的压力下,有相当部分高中生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游离于课堂之外,呈现完全被动的学习态势。更有甚者,沉默应对,孤僻不合群、轻微自闭等。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常态课必须把握各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对症下药”,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道。做到“三精”,即精心、精当、精彩。
精心,是指上课前要精心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有了这个精心作前提,课堂教学必须能够少而精,当讲即讲,当练就练,重点突出,疏密有致,以致达到“精当”的程序,再加上教师激情的感召,优美、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便顺应而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留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空。
3.2实——朴实、扎实、真实:笔者在执教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时,有一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
师要求勾画文中的观点句,生勾画并理清作者基本思想倾向,归纳出中心论点。
师联系课文比较“你是……”和“你这……”两种句式的差异,让学生分析文中的其他实例,领悟“咬文嚼字”的作用。
师提出文章品读的基本要求。生品评“推敲”等实例,理解推敲文字与表现思想情感的关系。
师讲解写风景等的“套版反应”之弊,生以“美人”、“才子”、“风景”、“离别”等为对象,写片段,须克服文中批评的“套版反应”。
笔者授完之后,评课的老师认为,上面教学流程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看不见花哨的表演,找不到做秀的痕迹。能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不但具有整体感,而是拥有轻重感,传统教学经过教者的点石成金后,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几次练习被有效地穿插在分析和讲解之中,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凸显了教学过程的的精彩,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评课的老师也许“美化”了一些,但笔者认为,这节课没有花架子,实实在在。笔者认为,常态课不是端出来看的满汉全席,而是给高中生吃的一日三餐,实效是最主要的。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以此为据确定教学的目标、容量、重点、难点、方法、节奏等,这样学生才能够消化、吸收。在执教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搞花拳锈腿,实实在在地付出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3.3讲清重难点——“低”、“小”、“训”、“评”:新课标指出,要做到师生互动。真正的师生互动,应在常态课的各个时间段,利用各种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动脑、动心、动手,让学生理清知识的重点,突破知识的难点。
然而我们经常听到不少老师埋怨,这个重点和那个难点,我反复讲了几遍,但学生考试怎么老是丢分呢?
笔者认为,教师在常态课里是否讲清了重难点,学生是否掌握了重难点,与教师怎样讲解重难点有很大关系。不妥之处主要有:有的教师选择的突破口不当,起点过高或过低,知识点之间似蒙太奇——跳跃太大,使学生难以为继;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一堂课知识点平分秋色,重难点得不到突出,整堂课形不成高潮;有的教师教学思路不清晰,整堂课抓不住关键,把握不住本质,重难点讲得不深不透、不痛不痒;甚至有的教师吃不透教材,找不出教材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特别要吃透《课标》。
作为常态课,笔者认为要做好十二个字:“低起点,小坡度,勤训练,重评价。”“低起点”是相对而言的,是指起点距学生和现有知识点近,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能循序渐进,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小坡度”是指要分解重难点,要让学生渐入深难处,这可减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使学生的知识链环环相扣。从建构主义学说看,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用魏书生的话说,就是“有利于‘知识树’的形成”。“勤训练”是指及时练习,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控制并始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提高教学实效。“重评价”是对训练情况及时予以评价,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状态。教学的重难点就在这些教学环节与手段中被化解,被各个击破。如笔者教卡夫卡《变形记》,做到“低起点,小坡度”,把重难点梳理成“四个步骤”:一是权威的不可抗拒(父亲是权威的化身),二是障碍的不可以克服(人变甲虫后的种种冷遇),三是孤独的不可忍受(被无情法则排斥),四是真理不可寻求(彻底“异化”,想要解释资本主义世界而不能的苦恼彷徨心境)。这么一理清重难点,学生就基本体验到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以后,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感、灾难感和压迫感。从而让学生细嚼慢咽,感悟到了小说的主题。作者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Lu Dejin
【Abstract】Under new class sign high school language habit class, is also not puts on airs gaudily, is also not lets the student take the independent inquisition as the shop sign believe Ma You to study stiffly, is not the irrevocable sound, the word, the sentence, the section, arranges, righteousness, the skill seven steps the teaching method. But achieves three characters - - study (to take language famous expert to discuss textbook essence), to rub (asks essence of the language habit class), to think (becomes aware essence of the language habit class), such habit class, can on often be often new, has, lives really, the depth, the reality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New class sign; Text; Habit class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而我们高中语文的常态课主要是课堂师生交流的“对话教学”。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和观察,目前,常态课的师生交流出现三种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下,教师只能找几个学生回答。这样的处理方式固然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问题上来,但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问题之外。显然,这种主客问答式的对话不是有效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只是语言意义上的对话。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随意回答,由教师从中筛选。作为回避课堂冷场的一种手段,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采用。由于学生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者即便站起来也只是站着而不能清楚地表述,因此更多教师会选择让学生集体回答。这种处理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学生因回答不了问题而产生尴尬。但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回答问题的只是那几位学生,多数人要么沉默,要么随声附和。可见这种方式已经背离了新课程的要求,因为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所有的主导权都在教师手中。而这又很有可能让教师陷入唱独角戏的尴尬,是一种变相的“一言堂”。
最后,《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有些教师理解为教学主要是学生的事,教师就是“提问题”、“管纪律”。于是,就产生了一节课让学生看一篇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从第一组至最后一组依次回答,而后布置作业的现象。教师既不加以引导也不加以评价,据说是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还有一节课把一篇课文从正音释义一直练到篇章结构,全是做题。可以说,教师主导作用成了一纸空文,这与《课标》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全背道而驰。
新课标下的语文常态课,如同我们吃的家常饭、家常菜。虽说普通,却是我们的语文课改的重中之重。如何上好高中语文的常态课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1学——取语文名家探讨课之精华
名家探讨课之于常态课,如木之受绳,金之就砺,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要上好家常态课,就得先向名家探讨课取经。
1.1潜心悟道
(1)学习一种精神。在各种报刊、专集上,名师们的授课心得、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无不令人折服,汲取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能让我们收获很多。从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三观”:根据汉语言自身特点和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让学生认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的“性质观”;从民族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现代人才的培养,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的“目的观”;结合自己的经验,吸收众家之长,践行科学的“教学观”。
(2)领悟一种理念。大凡名师的课堂均携带着新的教学理念。悉心体悟,定能获益匪浅。如读了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谈骨气》自读课教学课例,从认读查知到定向问题一“写了什么?”;再从定向问答二“怎么写的?”到定向问题三“为什么这样写?”;最后以读导写。这五个步骤,充分体现了他“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们从中感悟到作为教师如何扮演“导”的角色,通过“步步设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内各种结构。从中我们还悟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师教学思路应该清晰,将听、说、读、写、思诸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3)感受一种气韵。一种气韵就是一种风格,是名师之所以玉树临风的重要特征。常态课也该上出我们自己的风格。如湖北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八字教学法,其精髓在于识透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本质,掌握了语感的科学理论,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学生们扎实有效地学到了知识。
1.2悉心求术:观摩名师的教学范例,优化语文教学的“形”与“神”。我们学习名堂课堂的教学艺术,应遵循隐含于内的适应原则:适应整体、筛选与协同。这样,纵然本身条件相对次,要素相对弱,也可移“神”于已,实行“同神异形”的优化组合。
2磨——求语文常态课之精气
常态课虽不能如公开课那样一遍又一遍地打磨教学细节与过程,但“好课多磨”,只有多磨,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第一,请专家引领。为了使语文常态课水平有所提升,我校先后请朱绍禹、黄麟生、陈玉秋等区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并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会诊。每每听了专家评课,我们总是眼前一亮,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与同行互磨。我校科研处开展课堂教学每月一星活动,从基组到教研组层层选拨,教师互相听课,从中有不小的收获。同时,也为教师们区分真伪自主课作了有益的探讨。如有些语文课,名为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时髦标签,实则根本不考虑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讨论,这就使讨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成了“自由论坛”。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深化思维,而是袖手旁观,只放不收,任凭学生横生枝节,结果是漫无边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互磨”,教师们对如何在语文常态课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有了清醒而明确的认识。
第三,观实录自磨。与学校电教组老师联系,利用数码摄像机,有计划地把自己上的常态课拍下来,再反复观看、琢磨,不失为自我反思、提升的一个好方法。
3思——悟语文常态课之精髓
新课标下,上好常态课,大致要把握以下三点:
3.1精——精心、精当、精彩: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事实常常是,教师靠一本教参和一本教材当裁判员,以致于学生与课文没有对话,没有视界的融合。试想一下,一篇美文,几十人读后,大家对文章的感想、认识竟众口一词,这不是太乏味了吗?
英国作家箫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语文课堂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话,并让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自主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高中生会对家长、教师等“权威”存在抵触心理。他们更乐于在同伴中寻找倾听的对象,更愿意向同伴倾诉;遇到困难时,往往乐于独立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而在学习活动中他们不如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更容易合作。同时,在高考的压力下,有相当部分高中生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游离于课堂之外,呈现完全被动的学习态势。更有甚者,沉默应对,孤僻不合群、轻微自闭等。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常态课必须把握各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对症下药”,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道。做到“三精”,即精心、精当、精彩。
精心,是指上课前要精心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有了这个精心作前提,课堂教学必须能够少而精,当讲即讲,当练就练,重点突出,疏密有致,以致达到“精当”的程序,再加上教师激情的感召,优美、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便顺应而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留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空。
3.2实——朴实、扎实、真实:笔者在执教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时,有一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
师要求勾画文中的观点句,生勾画并理清作者基本思想倾向,归纳出中心论点。
师联系课文比较“你是……”和“你这……”两种句式的差异,让学生分析文中的其他实例,领悟“咬文嚼字”的作用。
师提出文章品读的基本要求。生品评“推敲”等实例,理解推敲文字与表现思想情感的关系。
师讲解写风景等的“套版反应”之弊,生以“美人”、“才子”、“风景”、“离别”等为对象,写片段,须克服文中批评的“套版反应”。
笔者授完之后,评课的老师认为,上面教学流程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看不见花哨的表演,找不到做秀的痕迹。能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不但具有整体感,而是拥有轻重感,传统教学经过教者的点石成金后,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几次练习被有效地穿插在分析和讲解之中,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凸显了教学过程的的精彩,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评课的老师也许“美化”了一些,但笔者认为,这节课没有花架子,实实在在。笔者认为,常态课不是端出来看的满汉全席,而是给高中生吃的一日三餐,实效是最主要的。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以此为据确定教学的目标、容量、重点、难点、方法、节奏等,这样学生才能够消化、吸收。在执教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搞花拳锈腿,实实在在地付出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3.3讲清重难点——“低”、“小”、“训”、“评”:新课标指出,要做到师生互动。真正的师生互动,应在常态课的各个时间段,利用各种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动脑、动心、动手,让学生理清知识的重点,突破知识的难点。
然而我们经常听到不少老师埋怨,这个重点和那个难点,我反复讲了几遍,但学生考试怎么老是丢分呢?
笔者认为,教师在常态课里是否讲清了重难点,学生是否掌握了重难点,与教师怎样讲解重难点有很大关系。不妥之处主要有:有的教师选择的突破口不当,起点过高或过低,知识点之间似蒙太奇——跳跃太大,使学生难以为继;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一堂课知识点平分秋色,重难点得不到突出,整堂课形不成高潮;有的教师教学思路不清晰,整堂课抓不住关键,把握不住本质,重难点讲得不深不透、不痛不痒;甚至有的教师吃不透教材,找不出教材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特别要吃透《课标》。
作为常态课,笔者认为要做好十二个字:“低起点,小坡度,勤训练,重评价。”“低起点”是相对而言的,是指起点距学生和现有知识点近,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能循序渐进,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小坡度”是指要分解重难点,要让学生渐入深难处,这可减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使学生的知识链环环相扣。从建构主义学说看,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用魏书生的话说,就是“有利于‘知识树’的形成”。“勤训练”是指及时练习,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控制并始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提高教学实效。“重评价”是对训练情况及时予以评价,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状态。教学的重难点就在这些教学环节与手段中被化解,被各个击破。如笔者教卡夫卡《变形记》,做到“低起点,小坡度”,把重难点梳理成“四个步骤”:一是权威的不可抗拒(父亲是权威的化身),二是障碍的不可以克服(人变甲虫后的种种冷遇),三是孤独的不可忍受(被无情法则排斥),四是真理不可寻求(彻底“异化”,想要解释资本主义世界而不能的苦恼彷徨心境)。这么一理清重难点,学生就基本体验到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以后,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感、灾难感和压迫感。从而让学生细嚼慢咽,感悟到了小说的主题。作者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