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yz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遗址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价值,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是现阶段建平县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个重点。政府对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开展了很多工程建设,但是在利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上,需要以保护、利用和开发为主,找到一种科学的方式,从而形成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效应。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
  现阶段,国家考古遗址的保护是很多考古人员关注的重点话题。2013年,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政府围绕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和规划开展了很多工作,让本来岌岌可危的古遗址得到了及时的修复和保护。本文针对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基本情况和保护利用情况进行研究,找到了现阶段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遗址管理、开发、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一、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简介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坐落在辽宁省凌源市,总面积超过58平方千米,该考古遗址的核心保护区有8平方千米。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总共有三个建筑工程,第一个为女神庙陈列馆,第二个为大型祭坛和积石冢群,第三个为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工程和研究中心。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中,陈列着红山古国、红山文化、祈福圣坛、人文始祖、魅力红山、古国王陵、玉礼开端七个内容,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展品。
  二、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价值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勘探、调查和考古工作主要是在辽宁省凌源市境内进行。1981年发现遗址,1983年开始进行挖掘,其在1988年还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发现了两个遗址,第一个是女神庙,第二个是祭坛和积石冢,两个遗址在凌源市和建平县的交界处。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挖掘出了反映当时农耕行业的农具,表明了当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农业种植水平,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这为我国研究史前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保护和利用不光可以挖掘出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可以进行历史的宣传教育等,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从而增强我国民众的文化自信,提高综合文化实力。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当地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的重要体现,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对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科学的开发,可以将其发展成为辽宁省的一个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情况
  (一)履行属地管理责任,提升安全监管水平
  辽宁省相关政府对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的保护比较重视,遵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的文化保护工作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专门设立了文化保护小组,聘请了专业的人员对遗址进行日常管理。2008年,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确定以牛河梁遗址8.3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为依托,正式啟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2年,竣工之后,政府购买了巡查服务,在牛河梁组织了文化保护巡查队,制定了比较规范的巡查制度。另外,还设置了县、乡、村三级保护体系和物防、人防、技防结合的防范体系。
  (二)申报各级文保单位,依法规划控制地带
  2013年,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在这之后,辽宁省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上进行了遗址保护工作,将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归入了城乡建设中,对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进行了严格的规划和监督管理。在2013年年底,确定了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的保护范围。
  (三)开展考古勘探发掘,探索遗址面貌分布
  2008年10月到12月,社科院考古所和建平县博物馆对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进行了挖掘,2009年4月到5月,再次进行挖掘。在这两次挖掘中,发掘面积共计2853平方米,清理出现在的两个遗址,出土了一些石器、陶器等,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牛河梁遗址的文化资源,展现了其原始文化面貌,丰富了我国关于农耕时代的考古资源。同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再次进行了牛河梁考古工作,掌握了牛河梁考古的核心范围。随后,辽宁省政府确定了牛河梁遗址8.3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为保护牛河梁遗址分布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资料。
  (四)编制遗址保护规划,实施保护整治工程
  2008年,辽宁省政府针对牛河梁遗址制定了保护规划,在获得国家文化局审批之后,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拨款。2010年,辽宁省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专门机构编制了《牛河梁遗址保护与整治方案》。2011年,牛河梁遗址保护开发工程正式开始。
  (五)做好馆藏宣传展示,面向社会开放
  2008年之后,辽宁省为了展示牛河梁遗址文化资源,专门建立了牛河梁博物馆,并向社会展示一些出土的文物,让大众了解牛河梁文化。在牛河梁博物馆中,一些精美的文物吸引了游客前来,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此外,博物馆也向广大群众展示了挖掘的两个遗址。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和加强   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在农村地区,受取土、农耕、建房、修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遗址周边环境上有一些损毁,从地面很难看出当时的风貌,所以,要加强对遗址的管理和看护。现阶段,虽然文化管理部门聘请了专业的文物看护人员,但是因为缺乏业务能力,所以只能进行巡查工作,不能分辨是否存在破坏遗迹或者盗墓等问题。另外,在人员上,人手不多,刚组建的文化保护巡查队虽然可以起到看守的作用,但是因为文物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数量比较多,所以不可能完全看护。大遗址管理保护具有业务性、政策性和社会性特征,不光需要对文物加强看护,还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现阶段,当地文物管理人员队伍缺乏相关的能力,亟需设置一个专门的保护机构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二)专项经费有待保障和增加
  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利用以政府为主导,因为牛河梁遗址的开发需要进行挖掘勘探、修缮、改善环境、安保建设等,所以需要大量的专项经费,而且后期的管理维护、宣传、旅游开发也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等,所以对经费的需求比较高。但是,在建立之初投入一定的资金之后,政府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少,这也影响了对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五、牛河梁国家遗址公园保护与利用可行性对策
  (一)开展系统化的发掘,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1.联合申报研究课题,开展系统考古发掘
  首先,需要有一定的课题意识,对牛河梁遗址进行研究,根据遗址保护需求和文化研究需求,与一些博物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进行合作,申报国家级或者省级的项目,加强对牛河梁遗址的考古挖掘,从而丰富关于牛河梁遗址方面的资料。
  其次,要制定一个阶段性的保护利用目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考古勘探工作,尤其是在建平县和牛河梁辖区中,摸排其他的文化遗产。
  最后,要正确理解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的作用,及时向上级申请更加规范、专业、科学、系统的考古活动,在对遗址破坏最小的情况下使用先进的技术掌握遗址的分布结构、起源、周边文化等,根据考古最新成果制定计划,然后进行牛河梁的保护和开发。
  2.科学设置管理机构,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首先,需要根据牛河梁遗址现状制定保护利用规划,成立一个专门的保护机构,明确机构中责任人的职责,建立一个完善的保护利用制度,聘请专人进行规范管理,对遗址的宣传展示、考古挖掘、招商引资、对外交流、安全保护、运营管理等进行科学规划。
  其次,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一些培训,加强对业务骨干的教育,通过与科研院、博物馆、高等院校等进行合作,组织开展文物修复、文创设计、文物挖掘等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强、安防意识高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首先,要采用社会融资方式,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增加社会资本,利用牛河梁遗址的优势,根据现阶段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的规划,推出有收益性的融资产品,鼓励社会群众对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投资。
  其次,继续保持与银行、政府、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一个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评估制度,协调好税务部门和财政部门,制定免税政策,利用社會投资提供贷款担保活动,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加入牛河梁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中。
  最后,争取国务院、省政府设置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资金扶持政策,使用专项财政资金进行牛河梁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一个牛河梁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基金,在媒体上对基金进行宣传,鼓励当地的企业、群众、社会团体进行募集,增加牛河梁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资金。
  六、结语
  牛河梁遗址是新时期时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牛河梁遗址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如今,牛河梁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个遗址,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历史文化。现阶段,在对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专项经费需要增加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系统化发掘、加强文物队伍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对策,希望可以为牛河梁遗址的保护利用作出一份贡献。
  秦家胤
  1979年9月生,男,汉族,辽宁建平人,建平县博物馆中级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考古勘探发掘。
  参考文献
  [1]张恺莉.探讨大遗址的价值分析及保护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0(17):64-65.
  [2]刘卫红,田润佳.大遗址保护理论方法与研究框架体系构建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1):54-62.
  [3]王卿.试论大遗址保护区居民座谈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以鸿山遗址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4):32-33.
  [4]吴卫红.理论方法定位:土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的理性三问[J].东南文化,2020(03):23-29.
  [5]王守功,张宾,刘凯.城市化进程中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J].南方文物,2020(01):256-263.
其他文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保护中华民族特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江南蓝印花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需要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通过对旅游业的开发创新,以一种新的形式让蓝印花布进入大众的视野,为人们所知。让人们在旅游中,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创新;蓝印花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
期刊
摘要:孙过庭和贺知章都是唐代小草艺术的代表人物,孙过庭的《书谱》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两个方面都为后世立下标杆。贺知章在当时是与张旭齐名的书法家,如今他的书法真迹仅存《孝经》,且两幅作品风格较为相似。本文对《书谱》和《孝经》进行技法上的比较,以增进对小草艺术的认知程度,并希望对自己的认知和实践有帮助。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贺知章;《孝经》  孙过庭,名虔礼,字
期刊
山水,雄酣豪迈、恢宏恣肆;花鸟,典雅清丽、灵趣盎然;人物,迁想妙得、神形兼备;书法,风格多变、韵致笔下;油画,澄澈清雅、空灵洒脱……每每品鉴徐墨然先生异彩多样的作品,总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怦然心动,意犹未尽之感。书画双料,国画山水、花鸟、人物,油画、瓷画皆擅,诗、书、画、印兼工,艺术理论也有所建树。不仅惊叹于墨然先生的艺术全才,更读到了他那才华横溢的艺术睿智,卓尔不群的艺术灵感……其在当代中国画坛可谓
期刊
画家郭大年,原名郭春连,为人诚实,有灵气。在文苑中,辛勤耕耘,一份劳动一分收获,去拼搏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他从小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弱冠受教于金陵韩少婴、李味青、张罕余诸先生;后参加了第一批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亦常游历名山大川,拜访各地书画名家,眼界开阔,画艺日进。擅长花鸟、人物,尤喜作公鸡、螳螂、雄狮。重视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冒酷暑,顶严寒,深人农村山区、饲养场、动物园、花圃作细微观察、
期刊
摘要: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宋代石刻专题博物馆,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内部的展陈设计,分析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展陈中包含的色彩、图形、文字等视觉要素,发现这些视觉要素体现博物馆的石刻文化元素具有可识别性。  关键词: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展陈设计;视觉要素  一、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展陈视觉构成  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面积约有五千平方米。共列有三个陈列展区,一楼展厅为主
期刊
邵晓峰是新世纪脱颖而出的一位七零后学者型画家。其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成果之丰厚,在同龄人中少见。  我和晓峰相识于2001年,那时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在南京师范大学成立,范保文教授任会长,他的硕士生、年方29岁的邵晓峰任副秘书长,我则任特邀高级研究员。从此我们交往渐多,在研讨会上经常见面。他的学术论文见解新颕而深刻,经常获奖,也是我对他特别关注的原因。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想推荐他调到江苏省美术馆,我觉得
期刊
志于绘事者多矣,成“匠”者多,成“家”者寡,盖求实与求真之别也,趋同与立异之别也,无我与有我之别也。从郭大年艺术成长轨迹、观其创作特色,究其蔚然成家的原因,我们可以视作解释上述命题的典型例证。  “实践出真知”这当然是至理名言。郭大年忠实恪守这一至理:小时从临摹一本没有头尾的连环画、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后来又在著名画家门下苦练基本功。到独立作画时,他的“老师”就是他所畫的对象:小雄鸡、螳螂、狮
期刊
摘要: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文明历史的一部分,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文明记录了数千年前祖先的生活方式。马家窑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物形象,有着鲜明的特点。本文通过考古类型学方法和美术考古学方法以及考古地层学方法,对马家窑文化陶艺制作工艺纹饰等多方面进行人物形象的分类和研究,主要从彩绘人物形象和雕刻彩塑人物形象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结合美术作品对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了解,对阿多诺的否定性文学、利奥塔美学理论与“崇高”美学理论结合艺术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能掌握所学美学理论知识,掌握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达到美学理论学习的目的,从而真正掌握美学的核心内涵。  关键词:阿多诺;美学;利奥塔;崇高  美学是感性的学问,即感觉学,西方的美学理论在19世纪到20世纪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1]
期刊
摘要:针对湘楚彩瓷、湘绣、苗绣、土家织锦、滩头木版年画等传统楚地工艺美术,本文从形式、色彩、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图像解读,发现虽然在历史上经过很多次文化融合,这些传统工艺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但其也呈现出显著的湘楚意象审美格调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湘楚意象;工艺美术;图像解读  一、楚文化发祥地的先发优势  楚文化的研究从考古学上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距今5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湖南就有人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