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不为人知的八件事

来源 :译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dininik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吐温是举世闻名的作家,但你知道他的领航员事业以悲剧收场吗?你知道谁是现实生活中哈克贝利·费恩的人物原型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马克·吐温的八件趣事。

1.体弱的早产儿


  1835年11月30日,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出生于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一个小乡村。由于早产两个月,直到7岁他一直体弱多病。克莱门斯家里一共七个孩子,只有三个活到成年,他排行第六。父亲约翰·马歇尔自学成才做了律师,同时经营着一个杂货店。1839年,为了追求更好的商机,父亲带着一家人搬到密苏里州的汉尼拔镇。马克·吐温的儿子认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发生的背景都以汉尼拔镇为原型。约翰·马歇尔后来做了汉尼拔镇的治安官,但一家人的生活仍然拮据。克莱门斯11岁时,49岁的父亲因肺炎去世了。

2.有限的正规教育


  1848年,父亲去世一年后,克莱门斯在汉尼拔一家报社做全职的印刷学徒,1851年开始在哥哥奥利安经营的当地报纸做排版工作,同时也为报纸撰写一些讽刺小短文。1853年,17岁的克莱门斯离开了汉尼拔,在纽约、费城和艾奥瓦州的基奥卡克郡等地做过几年印刷工作。

3.遭遇不幸的领航员生涯

15岁的马克·吐温

  1857年,克莱门斯在密西西比河做了轮船领航员学徒,第二年便在“宾夕法尼亚号”客轮上工作,他给弟弟亨利也在船上谋了一份职。克莱门斯一直工作到6月初,就在6月13日那天,船上发生了一场悲剧。“宾夕法尼亚号”在航行到孟菲斯附近时,锅炉发生了爆炸。这次事故夺走了很多船员的生命,其中就包括19岁的亨利。弟弟的离去让克莱门斯极为悲恸。1859年,他获得了领航员执照。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密西西比河沿岸的货运交易中断,他的领航员生涯才就此告终。克莱门斯的笔名“马克·吐温”意思是水深12英尺(约3.6米)——这是蒸汽船的安全水深术语。

4.短暂的民兵服役


  1861年6月,南北战争爆发不久,25岁的克莱门斯加入了民兵队伍“马里恩游骑兵”。马克·吐温年幼时家里也有黑奴,但他本人并不是这场战争的狂热追随者,主要是出于对自己家乡的忠诚(该游兵队隶属南方联盟),他才加入了这个民兵组织。但他的军旅生涯好景不长。所在的游骑兵队仅训练了两周,就听闻尤利西斯·格兰特带领联邦军队朝着他们的方向过来了(事后证明了这是事实),恰巧此时军队缺乏补给,便就地解散了。一个月后,哥哥奥利安要去内华达州任职,克莱门斯便随哥哥一同前去,这才远离了硝烟四起的密苏里州。在内华达,他曾尝试开采银矿来发家致富,可惜未能如愿。1862年的秋天,他去弗吉尼亚的一家报社当起了记者。次年2月,他首次使用了马克·吐温这个笔名。此前他也用过其他笔名,比如W. 伊巴密浓达·阿德拉斯托斯·布拉布(W. Epaminondas Adrastus Blab)和托马斯·杰弗逊·斯诺德格拉斯(Thomas Jefferson Snodgrass)。
  无巧不成书,后来克莱门斯和尤利西斯·格兰特成了朋友,还在1885年出版了这位前总统的回忆录。这本《格兰特将军回忆录》一度畅销,在格兰特经商失败、耗尽家财后,其遗孀因为巨额稿酬而免于贫困。

5.加利福尼亚的文学新秀


  1864年5月,马克·吐温在报纸上发文炫耀自己讽刺挖苦的本事,引起了内华达州一名记者的不满。马克·吐温本想与他一决高下,后来也许是害怕违反当地的反决斗禁令,于是临阵脱逃了。他去了旧金山,在那儿找了一份记者的工作,但很快便失去了兴趣,最后被解雇了。同年,马克·吐温为一个在酒吧斗殴被捕的朋友交了保证金,此人却逃走了,马克·吐温无力偿还欠款,决意暂时离开旧金山。他打算到西部矿区去,投奔在加利福尼亚州图奥勒米县的朋友,他们住在公驴山地区采矿的小木屋内。1849年淘金热期间,公驴山的淘金者络绎不绝,但马克·吐温去的时候,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矿工了。有一次,在邻县卡拉维拉斯安吉尔营的酒馆里,马克·吐温听人讲了一个跳蛙比赛的故事。1865年2月,当马克·吐温重回旧金山时,收到了一封纽约作家朋友的来信,请马克·吐温为他筹划的书贡献一个故事。马克·吐温决定改编跳蛙的故事,可是等他编好时,朋友的书已经出版了。不过,出版商把《吉姆·斯迈雷和他的跳蛙》寄给了纽约的星期六出版社,后者在1865年11月18日将这篇文章刊登了出来。幽默的小故事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转载,最终定名为《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

6.哈克贝利·费恩的原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南北战争前的南部地区为背景,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少年,小说讲述了他和逃亡的奴隶吉姆结伴,沿着密西西比河漂流的故事。早在马克·吐温1876年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哈克就作为汤姆·索亚的小伙伴首次亮相了。哈克的原型是一个叫汤姆·布兰肯希普的男孩,比马克·吐温大四岁,在汉尼拔长大。布兰肯希普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普通劳工,也是个公认的老酒鬼。正如马克·吐温在他的自传中所说:“哈克贝利·费恩这个角色是完全根据布兰肯希普本人来写的。他没有受过教育,吃不饱、穿不暖,但他心地非常善良,这是别的男孩身上没有的。”没人知道布兰肯希普后来怎么样了,据说他成了蒙大拿州的治安官,但也有其他资料显示他因偷窃入狱或死于霍乱。
  毋庸置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出版后便备受争议。1885年在美国出版仅一个月,就被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图书馆下架了,理由是其所谓的粗俗语言和低劣的道德基调。20世纪中期,评论家们指责这本书宣扬种族主义,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有些学校甚至把它从阅读书目中删去。然而,也有很多学者为这本书正名,认为它是对种族主义的批判。

7.屡屡失败的经商之路


  成为著名作家之后,马克·吐温做了很多无用的投资,并以破产告终。说起那些失败的投资,自动排字机绝对算一个。排字机耗费了他大约二十万美元的巨款,而在1890年的美国,大多数家庭全年的收入还不到一千两百美元。后来,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邀请马克·吐温投资电话时,传言他竟拒绝了这位伟大的发明者。马克·吐温自己也有很多发明,卖得最好的是自粘剪贴簿,裤子松紧带就无人问津了。
  从1874年起,马克·吐温一家就居住在哈特福德庄园,这里有二十五个房间。1891年,他们不堪生活重负,搬到了日常花销相对便宜的欧洲。另外,马克·吐温也希望换个环境能有益妻子的健康。1894年,他创办了十年的出版公司倒闭了,马克·吐温也因此宣告破产。为了赚钱偿还债务,他开始在全世界做巡回演讲,几年后终于还清所有欠款。

8.直系后裔均已离世


  1870年,马克·吐温与奥利维亚·兰登结婚,妻子奥利维亚在纽约埃尔迈拉的一个废奴主义家庭长大。1867年,马克·吐温搭乘“贵格城号”前往欧洲和圣地耶路撒冷时,在船上结识了奥利维亚的弟弟,由此邂逅了妻子奥利维亚。(关于这次远行的见闻,马克·吐温记述在他1869年最畅销的旅行集《傻子国外旅行记》中。)马克·吐温育有四个孩子,一个儿子蹒跚学步时就夭折了,两个女儿在20多岁时也离他而去。妻子奧利维亚于1904年去世,享年58岁。六年后,马克·吐温病情日益恶化,4月21日在康涅狄格州雷丁的家中病逝,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一生坎坷,享年74岁。1962年,马克·吐温仅存的女儿克拉拉于88岁高龄也离世了。由于克拉拉的孩子尼娜·加布里洛维奇一直没有生育,在她1966年离世后,马克·吐温便再无直系后裔了。
其他文献
歌剧院是音乐的圣殿,是文化的地标,是文明的符号。不管是古老歌剧院(有的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雄伟气派,还是新潮歌剧院(有的仅开业十几年)的巧夺天工,它们美轮美奂的外观都令人流连忘返,它们金碧辉煌的内部都令人眼花缭乱,它们穿越时空的故事都令人荡气回肠。  走进世界十大最美歌剧院,我们仿佛听见了最美妙的天籁之音。斯卡拉歌劇院,意大利米兰La Scala, Milan, Italy  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是世
“有时候,帮助会从天而降。”  这是她母亲说的话,并不指天使、神灵或任何新时代的玩意儿,而是“从稀薄的空气”而来——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  好吧,妈妈,让我们满怀希望。因为我现在需要一些帮助,太需要了。  桑德拉·梅·杜蒙特往后靠在黑色真皮办公椅背上,把手中的文件放在办公桌上。这张旧桌子是她亡夫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东西了。她朝窗外望去,心想外面看到的那个是不是她要的帮助。  并不完全是从天而降—
第一部   1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决定能够改变一生。  幕间休息时,亚伯拉罕·林肯的保镖决定在福特剧院的吧台多逗留片刻,再喝一杯酒。  在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的司机因为不愿意问路而拐错了弯。  这就是小决定带来的灾难。历史的大门往往在不经意间打开。  而丹尼·古德曼的噩梦则开始于一次握手和一个友好的微笑。  每次丹尼驱车去女儿的学校——莱曼私立中学的时候,他总是忍不住想起美轮美奂的韦恩庄园,也就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交流能力。在小学英语文本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真实的有效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唤醒语言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引导学生参与到快乐的语言交流中来,构建有效的小学英语文本课堂,从而更好地、流畅地进行语言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语言交流能力。  一、创设悬念性的有效语言环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语言交流的兴趣  悬念性的有效
     
我正在花园里打理月季,一辆车在房前的路边停下。起初我没怎么在意,只是专注于给植物施肥,喷洒杀虫剂。这天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我终于暂时告别了关节炎之苦。即便一直受到病痛的折磨,我又何所畏惧?对于一个79岁的老人来说,我已学会忍受随着衰老而来的各种病痛,尤其因为我还有未竟之事要做。  听到院门被推开的声音,我抬起了头,进来的是一名年轻男子。他面带微笑,西装革履,系着领带,手提公文包。我安坐在园艺凳上,
奎的病情很严重,医院已经无能为力了,告诉我这一消息的是奎的妻子。“真是很久没联系了,我是俊英的妈妈。”当听到这个声音时,我没有立马听出是谁来。惭愧的是,就连在听到俊英这个名字后,我也没能马上想到奎。虽说这责任不全在我,但我心里还是有些过意不去,不禁羞愧不已。她用有气无力的声音请我去趟医院,她说奎不知道还能再撑多久,在不幸发生之前来见一面吧。“您这是什么意思?”不知原委的我反问道。而她,却非常冷静地
一切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的。英国派驻阿兰加高级专员公署的一等秘书——亨利·帕斯科接了一个电话。电话是巴克莱银行的经理比尔·帕特森打来的。此时是星期五的下午,亨利原以为比尔打电话来是约他星期六上午去打高尔夫,要不就是邀请他星期天去和比尔及妻子苏一起吃午饭。但是,听到对方说话的语气,他便知道这是官方性质的电话。  “星期一查对公署的账户时,你会发现你们的户头上多出了一大笔钱。”  “有什么特别的原
尼古拉斯·普桑的油画《阿什杜德的瘟疫》(1630—1631)  数百年来,当人们与瘟疫这个看不见的敌人不断斗争时,艺术家也一直通过作品极力呈现瘟疫在人世间的恣意肆虐。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家对瘟疫的诠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们对捕捉瘟疫本質的渴望从未改变。在他们的作品中,瘟疫成为一种新的具象:不再那么无影无形、无法认知、令人恐惧。  纵观历史,艺术家关于瘟疫题材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欧洲描绘
人工智能曾经只是由某些知名科幻小说家想象而虚构出来的,现如今正扎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机器人随时待命、等候人类召唤尚需时日,但人工智能却早已以更微妙的方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天气预报、垃圾电子邮件过滤、谷歌搜索预测、语音识别、苹果的Siri智能机器人,不胜枚举。这些技术的共同点是机器学习算法,它使机器人能够实时做出反应,并予以回应。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工智能势必会给人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