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对甘肃某中心小学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较满意,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个性心理素质与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形象尚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在师生交往中对学生缺少必要的尊重,体罚学生仍是教师管理学生的“法宝”,教师与学生在课外交流较少,对学生的关心不够。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唯分数论教学目的的束缚、教育工作的无暇分心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客观原因。让教师道德回归原点、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减少行政干预是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师生关系 学生视角
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信息的传输、课堂教学管理以及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笔者对师生关系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调查,旨在勾勒出目前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形象,找出现实当中的教师与学生心目中教师之间的差距,分析这种差距存在的缘由,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一、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择了甘肃省一所农村的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70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1.4%。
2.问卷的设计
问卷由三部分组成:①学生的基本情况;②学生对现实中教师的整体感知;③学生对理想中好教师形象的认知。其中第二部分根据已有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把问卷编制的维度确定为: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四个方面,每个维度下设4个题目,共设16个小问题。第三部分学生对理想中教师的认知按照第二部分的维度设项,其中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分别有5个选项,个性心理素质有6个选项,外在素质有3个选项,这一部分要求学生从所有选项里按照在自己心目中好教师形象选出10个选项,并按照重要程度排序。
二、结果分析
1.学生对现实中教师的整体感知
(1)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较为满意。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的满意度详见表1。
根据表1统计数据显示,在“你对目前师生关系”的调查中,有10.7%的学生选择“很满意”,55.4%选择“满意”,33.9%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的满意度达到66.1%,因而总体上讲,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较为满意。
(2)学生对现实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较满意而对其师德水平不太满意。学生心目中教师教学水平、师德水平满意度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的看出,对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评价中,学生选择“非常好”的占55.4%,选择“还不错”的占35.5%,选择“一般”和“不太好”的占总数的9.1%,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持较高的满意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可是,学生对教师师德水平选择“非常好”的占13.8%,选择“还不错”的占24.6%,选择“一般”和“不太好”的占61.4%。可见,学生对现实中教师的师德水平不太满意。
2.学生心目中对好教师的期待
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基本素质排名情况详见表3。
从表3看到,在所设置的“好教师”所应具备的19项素质中,学生选择排在前10名的素质依次是:对学生有耐心;尊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有责任感;教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领悟;善解人意;知识讲解透彻明白;情绪稳定、不打骂学生;温柔善良、和蔼可亲;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目标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这10项素质的百分比在56.2%至85.9%之间。可看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在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素质这两个维度里,共有7项排在前10名,而学生对于教师的外在素质不太重视,排名列最后。可见,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性格是影响学生心目中教师形象塑造的主要因素。
3.现实中的教师与学生心目中好教师形象存在的差距
(1)在师生交往中对学生缺少必要的尊重。学生对好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想中“对学生有耐心”“尊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这两项排在最前面,充分反映了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而事与愿违的是,在调查中,选择“我尊重他,他也尊重我”的占总数的23%,选择“我尊重他,他不尊重我的”占总数的53.8%,有15%的学生选择了“我表面上尊重他,其实一点也不尊重”,7.6%的学生选择“谈不上有什么尊重不尊重的”。从社会学角度讲,师生关系就是一种以交往为基础的关系,交往活动本身离不开尊重,主体之间的交往所体现的主体间性更离不开尊重。被尊重是每个社会主体在社会交往中最基本的条件,尊重也是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学生作为师生交往的主体,有被尊重的权利。
(2)体罚学生在现实教育中仍是教师管理学生的“法宝”。在问卷中有64.6%的学生对好教师心理素质选择“情绪稳定,不打骂学生”,而在现实调查中有90%的学生曾有被教师责骂、打手心、揪耳朵、冷落等经历。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常常对学生进行“心罚”,用侮辱性语言、歧视、冷漠的方式惩罚学生,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引发病态心理问题。还有的教师会以道德的名义要求学生做某些事情,甚至提出过分的要求,其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学生屈从于教师的意志。
(3)教师和学生在课外的交流少,对学生的关心不够。调查发现,除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有语言交流外,在课堂外,教师极少找学生交流。据调查统计,在“课堂外,你的老师会找你交流吗?”一项中,学生选择“经常”的只占17.6%,选择“偶尔”和“极少”的占到72.3%,甚至有10.1%选择了“从不”。而在“你觉得老师经常会和哪类同学交流?”一项中,学生选“学生干部”和“学习成绩差的”占到了74.4%。这就说明,在课堂外,教师与学生有限的交流在对象选择上是有针对性的,主要关注班级的管理与学困生的成绩。
三、原因探析 1.师道尊严教师观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把教师的身份提到与天地相齐、与君亲并重的位置,生成一种仅仅来自身份的威权被确定并流传下来,成为一种文化潜质和公共伦理在起作用,促成了师生关系的依附性。[2] 换句话说,教师受传统观念的隐形束缚很难“委曲求全”地主动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与学生平等交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现时的学生对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中的生成性知识的需求,远远大于对书本上的程序性知识的需求。但是,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继续秉持“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具有早期时代特点的求学观来教育学生,使得学生得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
2.单一教学评价体系的束缚
分数与素质的争执是学术圈不断的话题,经过二十余年的积淀,分数不等于素质的观点日渐成型。但也有学者认为,分数就是素质,分数具有素质的显示功能,素质需要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尺。广大的中小学校便是此观点的拥护者,它们仍然把高分数作为学校每一位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说,学生的分数是教师的命脉,年度的考核评优大部分依赖自己所带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考的分数高,及格率高,教师所得的考核分数就高,而考核的优良是教师能否正常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为了达到此目的,一方面是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分数上,而很少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成绩关注的高度饱和,而其他需求的极度饥渴。二者长期的积淀,造就了当事双方的关系冲突。
3.繁杂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牵绊
小学教师的工作比较繁忙,也很琐碎,尤其是班主任,除了担任较为繁重的课堂教学工作以外,还担负着所带班级全部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就本文所调研的学校来说,班主任每周的工作包括上课,班级管理,业务常规工作,迎接上级检查。因为是镇中心小学,几乎每周都有上级领导光临检查指导工作,这种几近常态性的“行政干预”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干扰,更给教师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教师面对着这么繁重的工作,几乎整天疲于奔命,很少有精力和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
四、改进策略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看似对新的教育理念谈得头头是道,大谈“民主”“平等”“对话”,而实际教学中却出现种种不太“人道”的教学处理方式。
其实,学生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张厉声厉色的严肃的面孔,他们需要的是教师在举手投足之间赋予学生真正的爱。当教师施与的关爱足够到读懂他们的故事,学生就会感觉到真正的关心。教师只要真正地爱学生,才有可能建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把学生当成孩子
把学生当成孩子是美国评出的年度好教师的关键特征之一。“‘在孩子的立场上’则意味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秉承的尊重学生成长的特殊性、强调学生的发展基础与成长需要是教育活动直接起点的一种姿态。”[3]
“教师对于学生的意义总是以教师所开启的心理结构为基础。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契合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那么教师的影响就会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呈现扩大的趋势。”[4] 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进学生的内心,读懂学生的故事,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去做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行为、情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都与成年人有着较大的差距,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悲伤,才可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师生关系才可以其乐融融。
3.减轻教师工作任务,还校园一片宁静的天地
现在很多学校都被一些行政工作所干预,隔三差五会有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检查,学校染上了重重的行政色彩。这些领导不定期地大驾光临,打乱了学校的工作秩序,干扰了师生的生活。如果少了这些闲杂事,教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师生关系的优良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只要认识到这种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身体力行,多加注意,相信良好的师生关系定会建立,自己也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
【注:本文系2009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项目编号:GSBG[2009]GXG20)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参考文献:
[1]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2]蒋红斌.教师人文情怀与学生心灵伤害的消解[J].教师教育研究,2012(1).
[3]汪明帅.好教师的关键特征——2003-2012美国年度教师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2(24).
[4]刘铁芳.日常教育生活中儿童立场如何可能[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关键词】师生关系 学生视角
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信息的传输、课堂教学管理以及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笔者对师生关系的现状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调查,旨在勾勒出目前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形象,找出现实当中的教师与学生心目中教师之间的差距,分析这种差距存在的缘由,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一、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择了甘肃省一所农村的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70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1.4%。
2.问卷的设计
问卷由三部分组成:①学生的基本情况;②学生对现实中教师的整体感知;③学生对理想中好教师形象的认知。其中第二部分根据已有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把问卷编制的维度确定为: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四个方面,每个维度下设4个题目,共设16个小问题。第三部分学生对理想中教师的认知按照第二部分的维度设项,其中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分别有5个选项,个性心理素质有6个选项,外在素质有3个选项,这一部分要求学生从所有选项里按照在自己心目中好教师形象选出10个选项,并按照重要程度排序。
二、结果分析
1.学生对现实中教师的整体感知
(1)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较为满意。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的满意度详见表1。
根据表1统计数据显示,在“你对目前师生关系”的调查中,有10.7%的学生选择“很满意”,55.4%选择“满意”,33.9%选择“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的满意度达到66.1%,因而总体上讲,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较为满意。
(2)学生对现实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较满意而对其师德水平不太满意。学生心目中教师教学水平、师德水平满意度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的看出,对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评价中,学生选择“非常好”的占55.4%,选择“还不错”的占35.5%,选择“一般”和“不太好”的占总数的9.1%,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持较高的满意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可是,学生对教师师德水平选择“非常好”的占13.8%,选择“还不错”的占24.6%,选择“一般”和“不太好”的占61.4%。可见,学生对现实中教师的师德水平不太满意。
2.学生心目中对好教师的期待
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基本素质排名情况详见表3。
从表3看到,在所设置的“好教师”所应具备的19项素质中,学生选择排在前10名的素质依次是:对学生有耐心;尊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有责任感;教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领悟;善解人意;知识讲解透彻明白;情绪稳定、不打骂学生;温柔善良、和蔼可亲;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目标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这10项素质的百分比在56.2%至85.9%之间。可看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在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素质这两个维度里,共有7项排在前10名,而学生对于教师的外在素质不太重视,排名列最后。可见,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性格是影响学生心目中教师形象塑造的主要因素。
3.现实中的教师与学生心目中好教师形象存在的差距
(1)在师生交往中对学生缺少必要的尊重。学生对好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想中“对学生有耐心”“尊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这两项排在最前面,充分反映了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而事与愿违的是,在调查中,选择“我尊重他,他也尊重我”的占总数的23%,选择“我尊重他,他不尊重我的”占总数的53.8%,有15%的学生选择了“我表面上尊重他,其实一点也不尊重”,7.6%的学生选择“谈不上有什么尊重不尊重的”。从社会学角度讲,师生关系就是一种以交往为基础的关系,交往活动本身离不开尊重,主体之间的交往所体现的主体间性更离不开尊重。被尊重是每个社会主体在社会交往中最基本的条件,尊重也是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学生作为师生交往的主体,有被尊重的权利。
(2)体罚学生在现实教育中仍是教师管理学生的“法宝”。在问卷中有64.6%的学生对好教师心理素质选择“情绪稳定,不打骂学生”,而在现实调查中有90%的学生曾有被教师责骂、打手心、揪耳朵、冷落等经历。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常常对学生进行“心罚”,用侮辱性语言、歧视、冷漠的方式惩罚学生,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引发病态心理问题。还有的教师会以道德的名义要求学生做某些事情,甚至提出过分的要求,其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学生屈从于教师的意志。
(3)教师和学生在课外的交流少,对学生的关心不够。调查发现,除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有语言交流外,在课堂外,教师极少找学生交流。据调查统计,在“课堂外,你的老师会找你交流吗?”一项中,学生选择“经常”的只占17.6%,选择“偶尔”和“极少”的占到72.3%,甚至有10.1%选择了“从不”。而在“你觉得老师经常会和哪类同学交流?”一项中,学生选“学生干部”和“学习成绩差的”占到了74.4%。这就说明,在课堂外,教师与学生有限的交流在对象选择上是有针对性的,主要关注班级的管理与学困生的成绩。
三、原因探析 1.师道尊严教师观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把教师的身份提到与天地相齐、与君亲并重的位置,生成一种仅仅来自身份的威权被确定并流传下来,成为一种文化潜质和公共伦理在起作用,促成了师生关系的依附性。[2] 换句话说,教师受传统观念的隐形束缚很难“委曲求全”地主动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与学生平等交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现时的学生对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中的生成性知识的需求,远远大于对书本上的程序性知识的需求。但是,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继续秉持“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具有早期时代特点的求学观来教育学生,使得学生得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
2.单一教学评价体系的束缚
分数与素质的争执是学术圈不断的话题,经过二十余年的积淀,分数不等于素质的观点日渐成型。但也有学者认为,分数就是素质,分数具有素质的显示功能,素质需要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尺。广大的中小学校便是此观点的拥护者,它们仍然把高分数作为学校每一位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说,学生的分数是教师的命脉,年度的考核评优大部分依赖自己所带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考的分数高,及格率高,教师所得的考核分数就高,而考核的优良是教师能否正常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为了达到此目的,一方面是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分数上,而很少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成绩关注的高度饱和,而其他需求的极度饥渴。二者长期的积淀,造就了当事双方的关系冲突。
3.繁杂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牵绊
小学教师的工作比较繁忙,也很琐碎,尤其是班主任,除了担任较为繁重的课堂教学工作以外,还担负着所带班级全部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就本文所调研的学校来说,班主任每周的工作包括上课,班级管理,业务常规工作,迎接上级检查。因为是镇中心小学,几乎每周都有上级领导光临检查指导工作,这种几近常态性的“行政干预”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干扰,更给教师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教师面对着这么繁重的工作,几乎整天疲于奔命,很少有精力和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
四、改进策略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看似对新的教育理念谈得头头是道,大谈“民主”“平等”“对话”,而实际教学中却出现种种不太“人道”的教学处理方式。
其实,学生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张厉声厉色的严肃的面孔,他们需要的是教师在举手投足之间赋予学生真正的爱。当教师施与的关爱足够到读懂他们的故事,学生就会感觉到真正的关心。教师只要真正地爱学生,才有可能建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把学生当成孩子
把学生当成孩子是美国评出的年度好教师的关键特征之一。“‘在孩子的立场上’则意味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秉承的尊重学生成长的特殊性、强调学生的发展基础与成长需要是教育活动直接起点的一种姿态。”[3]
“教师对于学生的意义总是以教师所开启的心理结构为基础。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契合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那么教师的影响就会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呈现扩大的趋势。”[4] 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进学生的内心,读懂学生的故事,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去做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行为、情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都与成年人有着较大的差距,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悲伤,才可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师生关系才可以其乐融融。
3.减轻教师工作任务,还校园一片宁静的天地
现在很多学校都被一些行政工作所干预,隔三差五会有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检查,学校染上了重重的行政色彩。这些领导不定期地大驾光临,打乱了学校的工作秩序,干扰了师生的生活。如果少了这些闲杂事,教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师生关系的优良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只要认识到这种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身体力行,多加注意,相信良好的师生关系定会建立,自己也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
【注:本文系2009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项目编号:GSBG[2009]GXG20)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参考文献:
[1]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2]蒋红斌.教师人文情怀与学生心灵伤害的消解[J].教师教育研究,2012(1).
[3]汪明帅.好教师的关键特征——2003-2012美国年度教师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2(24).
[4]刘铁芳.日常教育生活中儿童立场如何可能[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