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湖南卷)的命题,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思路,严格遵照《考试大纲》规定,努力追求湖南卷“典雅厚重、务实创新”的湖湘特色,在进一步强化命题导向功能的同时,也注重了传统阅读与新概念阅读的继承与创新。既在文学作品阅读出题上大胆地改革(如将原21题改为文章赏析题,要求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赋分16分。它主要考查学生读写能力、理解鉴赏能力),在文学作品的传统阅读方面费尽了苦心,令国人为之深思。
湖南省命题组的这一作法是在现代文阅读成绩不高的情况下设计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据有关权威机构调查研究表明,湖南考生这道题的及格率一直徘徊在45%左右。有一半的考生没有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及相应的解题能力。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卷没有正确处理好传统阅读模式与开放阅读模式的关系,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在追求自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的同时,全盘地否定了前者。
纵观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在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设计上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说法。然而传统阅读与传统的试题却不能占有一席之地。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组却敢为人先,率先走在全国众多语文试卷改革的前列。究其原因,首先是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在全国拉开了帷幕,而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反对题海战术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易被忽视,渐渐淡出了语文教学的舞台。
其次,新概念阅读也有它自身的优势:它既具有选拔性试题的灵动性,又不会抑制学生的再创造,并在试题的设计上呈现“个性化”。既允许有语言表达的个性,也可以有材料的个性,更可以有个人的观点看法。2005年春招卷《带着村庄上路》第21题“联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上路’的”,就是可以多向解读的试题。句中的第二个“我”是指一个全新的“我”,考生对“新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第一,“新我”对村庄怀有深情厚意,不再因为村庄而“羞涩”;第二,“新我”已经和村庄融为一体,村庄的精神将永远与“我”同行;第三,“新我”要更好地回报村庄,为村庄贡献力量。
其次,也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泛语文教学”有关。目前,一部分中学的现代文教学往往脱离具体文本而随心所欲,阅读的一些基本环节,如正音、正字等汉语知识的积累和必要的行文线索的分析、文意层次的划分及层次大意的概括等,往往被视为老套而遭忽视。甚至在教学、评教中,对老式做法不屑一顾,简单的加以否定。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的误读甚至错读。我们一直所强调的“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传统的阅读教学偏重于字、词、句、段、篇,过多的单方面的讲解灌输和学生机械的理解记忆,忽视了阅读者的主体性,这固然不好,但简单否定也是不对的,它至少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上还有可取之处。如果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凌虚蹈空,一切“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也就失去了基础。所以,今年的现代文阅读《在山荫道上》,命题组特意设置四个题目——解题(为什么题目是“在山荫道上”);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正确理解重点语段(语段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故乡”的含义)——目的就在于强调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
因而,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应该注意将传统阅读教学与新概念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简单否定任何一种模式,而是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辨证地看待阅读教学中的传统与开放模式,让语文高考命题改革不仅仅停留在命题内容扩展上,更要体现出高考语文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427110湖南省桑植第四中学)
湖南省命题组的这一作法是在现代文阅读成绩不高的情况下设计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据有关权威机构调查研究表明,湖南考生这道题的及格率一直徘徊在45%左右。有一半的考生没有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及相应的解题能力。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卷没有正确处理好传统阅读模式与开放阅读模式的关系,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在追求自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的同时,全盘地否定了前者。
纵观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在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设计上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说法。然而传统阅读与传统的试题却不能占有一席之地。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组却敢为人先,率先走在全国众多语文试卷改革的前列。究其原因,首先是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在全国拉开了帷幕,而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反对题海战术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易被忽视,渐渐淡出了语文教学的舞台。
其次,新概念阅读也有它自身的优势:它既具有选拔性试题的灵动性,又不会抑制学生的再创造,并在试题的设计上呈现“个性化”。既允许有语言表达的个性,也可以有材料的个性,更可以有个人的观点看法。2005年春招卷《带着村庄上路》第21题“联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上路’的”,就是可以多向解读的试题。句中的第二个“我”是指一个全新的“我”,考生对“新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第一,“新我”对村庄怀有深情厚意,不再因为村庄而“羞涩”;第二,“新我”已经和村庄融为一体,村庄的精神将永远与“我”同行;第三,“新我”要更好地回报村庄,为村庄贡献力量。
其次,也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泛语文教学”有关。目前,一部分中学的现代文教学往往脱离具体文本而随心所欲,阅读的一些基本环节,如正音、正字等汉语知识的积累和必要的行文线索的分析、文意层次的划分及层次大意的概括等,往往被视为老套而遭忽视。甚至在教学、评教中,对老式做法不屑一顾,简单的加以否定。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的误读甚至错读。我们一直所强调的“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传统的阅读教学偏重于字、词、句、段、篇,过多的单方面的讲解灌输和学生机械的理解记忆,忽视了阅读者的主体性,这固然不好,但简单否定也是不对的,它至少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上还有可取之处。如果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凌虚蹈空,一切“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也就失去了基础。所以,今年的现代文阅读《在山荫道上》,命题组特意设置四个题目——解题(为什么题目是“在山荫道上”);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正确理解重点语段(语段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故乡”的含义)——目的就在于强调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
因而,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应该注意将传统阅读教学与新概念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简单否定任何一种模式,而是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辨证地看待阅读教学中的传统与开放模式,让语文高考命题改革不仅仅停留在命题内容扩展上,更要体现出高考语文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427110湖南省桑植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