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多极货币体系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人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是“二战”末期打造布雷顿森林体系过程中形成的规划性产物。对于IMF和世界银行这样的全球性金融机构而言这种看法是对的,但是现在的体系中充斥着混乱的规则、监管、外汇制度和营利性金融机构。
  当前我们有全球的金融市场,但是没有全球性机制应对周期性危机,只能依赖各国政策制定者偶尔达成的共识。
  在美国是全球主导力量的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这些都不是问题。但是当美国在1971年放弃金本位时,一切都改变了。从那时开始,国际货币体系很大程度上被美国和欧洲所主导,它们拥有IMF的大部分投票权。
  毋庸赘言,新兴市场的话语权很小,因为它们是IMF和世界银行主要援助和资金供应的对象。1975年,六国集团开始形成,包括美、英、法、德、日、意,下一年新增加拿大成为七国集团。七国集团的领导人定期会面,制定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的大多数决策。这七个国家占全球GDP约50%,但实际上运行着全球的金融系统。
  七国集团的规模直到1997年才得以扩大,联合国、世界银行、IMF和WTO的负责人被邀请参加他们的会议。在1998年,新增俄国组成了八国集团,但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代表更多国家利益诉求的增加,使得这个组织在1999年扩容到二十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占全球GDP的80%,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
  国际货币体系之所以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决策权掌握在少数主权国家的手中,而不是全球的机构。只要主导力量稳定,单极体系就没有问题。但是在多极体系中,这不一定适合,因为各国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即使显而易见的决策也无法达成共识。
  如果我们继续在国家层面上探讨国家货币体系的改革,能否达到一个更有效率的促进全球贸易、结算、保持全球金融稳定的体系。
  例如,关于美元角色的争论以及将人民币的兴起看做是对当前格局的威胁。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货币和金融不会自行消失,但却意味着全球繁荣和稳定的终结。
  真正的问题在于,全球金融体系的功能是什么,如何实现它?
  在“二战”刚结束的那段时期,美元出现短缺。因此,创立IMF是为了给战后重建提供流动性和外汇储备。那时美国贸易顺差,且持有世界大部分的黄金储备,所以每个人都想持有美元。今天,因为作为储备货币要不断输出美元,美国就得持续贸易逆差,这导致全球失衡,最终引发了当前的危机。
  故事是这样的:东亚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危机,于是开始储备大量外汇,产生贸易盈余,这些储蓄降低了全球利率,导致发达市场失去对货币的控制。人们同时开始认识到,全球的影子银行信贷抽出了带杠杆的流动资金,这导致货币政策失去效率。
  换句话说,在全球流动性紧缺的同时,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却在泛滥,以至于大多数央行都在思考如何防止这种流动性制造资产泡沫、银行危机和货币过度升值。你要么建立强大的外汇储备给自己上保险,要么允许IMF在你需要时为你提供资金。但是大多数国家都不喜欢IMF强加的苛刻条件,。
  这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真正困境。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全球性机构,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去重新平衡全球经济吗?如果这样,每个国家都要把主权让给IMF。当前,IMF既无法履行对大股东的约束职责,也不能发放充足的贷款解决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IMF目前可运用的资金约为4000亿美元,要解决欧债危机资金总量至少要增长到5倍。
  最近的统计数字显示,传统金融资产规模达到250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规模达600万亿美元,没有一个国家或集团可以应付这种指数型增长的全球金融体系。
  总而言之,在考虑是否把盈余国的货币如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的一篮子货币之前,要把全球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彻底想清楚。
  事实上,没有哪个国家会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财政赤字的国家迟早会不得不向全球储蓄池借钱。在全球无法就如何行动达成共识之前,世界只能陷入危机的泥潭,从一个危机走向另一个危机。
  总之,除非遭遇另一场系统颠覆性的震荡,不要期望美元主导的体系会有很大改变。
  作者为中国银监会首席咨询顾问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新智库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香港证监会前主席
其他文献
中国应警惕“资本深化过度”的危险,一个有严重资源错配问题的经济,迟早会出事。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增长都偏低。如果只看第二、第三产业,中国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简称就业弹性)只有越南的一半。  不错,中国比越南更富,劳动工资更高,因而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技术,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相对更少。但即使与人均GDP更高的巴西、马来西亚和墨西哥相比,中国每单位非农业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坚信:经济增长势必拉动就业。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的稳定关系:GDP每增加2%,失业率约降1%。然而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上升却在同一时间段发生了,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促成了奥肯定律的背离?  多种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陆铭清晰阐述了地方政府对经济结构的扭曲,“资本深化过度”带来的经济拉长与就业增长的背离。除地方政府造成的扭曲
期刊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11年12月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11年四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三季度回落0.55点(见图1)。其中,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变化不大,即期景气指数为4.66,比三季度低0.19点;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则有所下滑,预期指数为3.31,比三季度低0.91点(见图2)。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
期刊
20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重要谈话,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使人们从“凡事要问一问姓社姓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激起干部和民众的改革开放和现
期刊
士光早年被灌输深厚的家国观念,但他在香港长大,长期身受英国殖民者统治,因而自己到底应该效忠哪一方问题困扰了他一生。在晚年回忆录《龙与皇冠》中,“龙”与“皇冠”正是这种困扰的隐喻。2011年最后一天,他的生命画上句号。   时值年末岁初,环球经济动荡,各大银行、投行经济学家们发布的经济展望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但时间倒退40多年,香港的银行经济研究部却几乎是整个银行里最冷清的部门。除了向政府、
期刊
欧债危机,已然成为戛纳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南北经济体博弈的重要议题。  10月29日,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联名致信G20领导人,承诺将切实执行欧盟最近达成的一系列应对欧债危机的措施,并呼吁G20成员采取共同措施重建市场信心、实现经济增长、保持金融稳定。  两天前,欧盟特别峰会通过了新欧债救助方案,内容涵括提高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至9%,通过杠杆化操作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
期刊
2011年已经过去,在这一年的最后几天,一场被媒体称为“中国互联网史上规模最大的泄密事件”突如其来。   自2011年12月21日开始,中国最大开发者技术社区CSDN的600万用户数据被泄露,其中包含极为敏感的用户名、明文密码;次日,垂直游戏网站多玩网被传泄露800万用户数据;25日,号称“最有影响力华人论坛”天涯社区4000万用户数据包被疯传;51CTO、CNZZ、eNet、UUU9、YY语音
期刊
日本天皇好作汉诗(中国古诗),传世最多的不是9世纪初登基的嵯峨天皇(97首),也不是17世纪中叶在位的后光明天皇(98首),而是大正天皇。他也是最后一位作汉诗的天皇。   大正天皇生于明治十二年(1879),从16岁就开始作汉诗,至继位第六年,也就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1917年,22年间作汉诗1367首,平均一周作一首还多。他自诩汉诗作得好,和歌不行,据说其数理化更不行。   他生来体弱多
期刊
“今天我们谈谈银行业改革。”刚坐下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601939.SH,00939.HK)董事长郭树清爽直地说。  10月3日,刚从美国参加完中美商界领袖活动的郭树清,飞往日本,参加另一场论坛,在京都著名的清水寺边,郭树清接受了《财经》记者的专访。  尚未适应时差的郭树清身体略有不适,但采访仍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以亲身参与推动的建行改革为例,郭树清回顾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成果及不足,在新环
期刊
新年之际,筹划经年的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下称官网)改制及上市事宜,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   1月13日上午,证监会主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了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民网)的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整个审核过程持续约40分钟,委员们没有明显异议。   熟悉人民网上市业务的人士分析,由于春节临近,各投资和中介机构安排路演时间较难协调,人民网应当不会立即启动路演。  更重要的是,人民网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