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避免出现小学与初中的古诗文教学各管一段的现象,小学五、六年级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主要要以语言表达和古诗文赏析的训练入手,初涉古诗文优美的意境、意趣,为初中的古诗文学习铺垫;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则延续小学阶段“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借助情境的创设,避免单纯的、乏味的考点分析和理性思考,让学生顺利实现中小学段的过渡,真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探寻意趣,创设诗意课堂
1. 扣词句,品诗文
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他提出了“披文入情”的诗鉴方法,即诗歌鉴赏的起点应从感悟诗词中精美含蓄的语言开始。在这首诗歌里,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2. 抓景物,入诗境
诗歌里面的景物(意象)有“黄四娘家”、“蹊”、“蝴蝶”、“娇莺”。根据对诗文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沉甸甸的繁华把枝条都压得垂到了地面。五彩的蝴蝶被美丽的花阵吸引,纷纷在花丛中跳起了美丽的舞蹈,一群一群,流连忘返。娇鸣的莺儿似乎也不愿错过这美好的景象,此起彼伏的鸣声把这迷人的景色传唱。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景物描绘出来,降低了诗歌的难度,诗歌中绚丽的色彩、生机而又欢快的意境也浮现出来了。
3. 出诗外,寻意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这些美景是为了表达自己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后内心欣慰与喜悦。因而笔下的景物也就变得绚丽多姿、生机勃勃。同样是写春天的情景,比较杜甫的《春望》所呈现的情境就截然不同。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所教方式、方法再寻诗歌之外的意趣,进行拓展、延伸。
尽管是小学六年级的古诗文课例模式,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环节都紧扣文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和深入诗情画意的境界,拓展延伸也关注了对比阅读等内容,强调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为初中的古诗文学习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读为本,培养语文素养
1. 初读,浅尝美
无论是什么文章,学生一定要先读懂。为了达到目的,先在字词的音准、语句的停顿上面下功夫。借助学生的毛遂自荐朗读,其他学生听读,给难读易错的字注音;接着老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标出节奏、正音;在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在三轮读书声中,文本的意思大概读懂了一半。老师在相机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来理解文章、质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文本的内容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再快速浏览一次课文,文章的结构把握就不在话下了。这样,学生充分自读,边读边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把课文熟读流利;接着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了课文理解的浅层次问题,老师尊重、信任学生,不先下指令,只作启发、提示,让学生的不同意见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培养了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初读既有小学高年阶段的要求,更体现学生自主阅读。
2. 精读,细品美
围绕筛选提炼出的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学习活动才能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自觉的持久内驱力才能得以形成。围绕重点问题,师生合作,共同地扎扎实实地去读书,去实践,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重点问题的过程,就是抓重点深入阅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抓住相关段落,反复地读,仔细地品,去发现、去领悟语言规律,去体验情感的过程。
(本文为广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教学领导改进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探寻意趣,创设诗意课堂
1. 扣词句,品诗文
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他提出了“披文入情”的诗鉴方法,即诗歌鉴赏的起点应从感悟诗词中精美含蓄的语言开始。在这首诗歌里,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2. 抓景物,入诗境
诗歌里面的景物(意象)有“黄四娘家”、“蹊”、“蝴蝶”、“娇莺”。根据对诗文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沉甸甸的繁华把枝条都压得垂到了地面。五彩的蝴蝶被美丽的花阵吸引,纷纷在花丛中跳起了美丽的舞蹈,一群一群,流连忘返。娇鸣的莺儿似乎也不愿错过这美好的景象,此起彼伏的鸣声把这迷人的景色传唱。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景物描绘出来,降低了诗歌的难度,诗歌中绚丽的色彩、生机而又欢快的意境也浮现出来了。
3. 出诗外,寻意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这些美景是为了表达自己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后内心欣慰与喜悦。因而笔下的景物也就变得绚丽多姿、生机勃勃。同样是写春天的情景,比较杜甫的《春望》所呈现的情境就截然不同。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所教方式、方法再寻诗歌之外的意趣,进行拓展、延伸。
尽管是小学六年级的古诗文课例模式,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环节都紧扣文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和深入诗情画意的境界,拓展延伸也关注了对比阅读等内容,强调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为初中的古诗文学习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读为本,培养语文素养
1. 初读,浅尝美
无论是什么文章,学生一定要先读懂。为了达到目的,先在字词的音准、语句的停顿上面下功夫。借助学生的毛遂自荐朗读,其他学生听读,给难读易错的字注音;接着老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标出节奏、正音;在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在三轮读书声中,文本的意思大概读懂了一半。老师在相机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来理解文章、质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文本的内容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再快速浏览一次课文,文章的结构把握就不在话下了。这样,学生充分自读,边读边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把课文熟读流利;接着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了课文理解的浅层次问题,老师尊重、信任学生,不先下指令,只作启发、提示,让学生的不同意见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培养了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初读既有小学高年阶段的要求,更体现学生自主阅读。
2. 精读,细品美
围绕筛选提炼出的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学习活动才能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自觉的持久内驱力才能得以形成。围绕重点问题,师生合作,共同地扎扎实实地去读书,去实践,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重点问题的过程,就是抓重点深入阅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抓住相关段落,反复地读,仔细地品,去发现、去领悟语言规律,去体验情感的过程。
(本文为广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教学领导改进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