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的要求,而且要有国际视野,努力为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融通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教学管理内容包括教育思想、教师队伍、教学常规、教学改革等的管理。在教育发生重大变革、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建立起一套符合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管理方法呢?
(一)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夯实基础。任何规范性都应以科学性为前提,要符合教学的自身规律,符合本校的实际。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化,必须明确教学管理的内容和各项要求。即“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怎样管”,学校要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思路、章法、模式直至经验,最终实现高效有序的教学常规管理。
(二)创新教学管理——发展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管理者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的发展服务。在实施教学管理中,要传承和光大学校重视质量的办学传统,不断丰富学校长期积淀的文化底蕴,创新管理方法,努力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在教学管理方法上尝试做到“四结合”:
1.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管理对课堂教学改革起着检查、督促和导向的作用。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引领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做到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2.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相结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当我们的教师都热心于、专注于创造性的研究,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的时候,我们的教学管理也就真正实现了到位。
3.教学管理和科研相结合。教育科研的水平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办学思想最高层次的体现。教学常规管理和教育科研是学校提升发展的两翼:常规管理保质量,教育科研促发展。我校的做法是:
抓阵地。建立教科室,健全科研网络,整体规划科研工作。
抓队伍。结合教师的实际,分层培养。分一般参与型、骨干教师型和科研型三层,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和科研型教师。
抓课题。遵循“科学、实用可行、可操作、有价值”的原则,将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作为首选课题。立足校本,依托大专院校和名师开展研究活动。
4.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管理是双刃剑,可抑制创新,更可促进创新。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教师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方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我校的做法是:变“制度加控制”为“制度加激励”。
(三)实施科学、民主管理,努力实现教师的自我管理。学校管理中,管理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管”是一种约束,它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人的行为,是“刚”性管理。“理”是疏导、导向,它是采用循循善诱、晓之以理的方法,让人们明白管理者的意图,并化作自觉的行动,引导管理对象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是“柔”性管理。刚柔并济是高层次的管理境界,是一种管理艺术。建章立制,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保证学校教育工作规范化和有序化进行。建立激励机制,让教师有“奔头”,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利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去影响人、改造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一支团结向上的教师群体;注意与教师加强交流和情感沟通,关心教师;注意针对教师的实际,做好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
(四)开展校本培训,着力培养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集合,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具有动力、榜样和导向作用,一名骨干教师可以带活一个学科、一个年级乃至一所学校。他们的强弱,显现着一所学校教师素质的高低、整体教学质量的优劣。学校定期举行教师论坛、教学交流研讨会、进行教学成果评比展示等,为骨干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升主体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面向全体与尊重差异相统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之间是存在发展差异的,如何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尊重差异的关系? “全体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大部分是有一定特长的优秀学生”“少数是超常发展的冒尖学生”。各学科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进行作业设计与批改改革,设计分层练习,运用激励符号, 强调要以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措施,积极促成学生的自主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
(六)重组教学模式,促成有效学习。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针对以往课程内容偏差和教学方法的陈旧等问题,借鉴国外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的一种改革。课改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转变教师“一言堂”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把课堂还给学生,促成有效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这一模式下,老师们创新出百花齐放的教学方法,“自主发展”在教学上得到了充分的扩展、丰富。由于教有特色、学有成效,我校学科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二、“润化”德育
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润化德育是基于人文关怀的情感体验和品德自我建构的德育模式。润化德育强调淡化德育的形式,注重德育的实效,它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无痕德育。
“润化”德育的内涵:“润化”德育,相对于形式主义和生硬化的说教式德育模式而言,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把教育的意图和目的隐蔽起来,淡化说教、灌输的痕迹,而主要是通过活动体验、自主探究、团队互动、案例感悟等途径和启发、唤醒、激励、赏识、暗示等方式方法,促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在愉悦的状态中接纳道德规范,以实现品德的内在生成、自我构建和自我教育的一种德育模式。
“润化”德育的特征:“润化”德育是一种优效的育人方式。促进道德素质发展是它的目的,而它选择无痕作为形态。首先,它“为学而教”,淡化教,主张用柔软的、内在的、容易接纳的形式来促进学,而不是生硬的、模板化的、灌输的模式。其次,它“借形践行”,借助其他有趣、有效的形式,如艺术的、游戏的、活动的、文化的,趣化、活化德育方式,产生“不经意”的教育效果。
“润化”德育的本质:潜移默化、润物细声、自我建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
“润化”德育的愿景:本真生活,真实追求:追求的不是“雨过地面湿”的肤浅,而是“润物细无声”的神奇。真实、真情,与真实生活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无痕德育的愿景。
三、“和雅”校园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的培养,人的塑造和人的成长;左右人一生的是文化的力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环境的依托。
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如治学理念、价值取向、科学态度、实践和创新精神、优秀传统(本土)与国际视野、现代思想、关注生命价值等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淀起来,代代相传并弘扬光大的结果,它透着书香,是永存的、不竭的精神财富。
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又重现代文化的熏陶,努力使学校硬件设施的设计、校园环境的布置处处体现书香味,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善统一。 学校环境建设突出特色,美化、绿化、净化,体现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为本,人文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 ,为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提供了沃土。学校推进信息技术化,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网络,开通前沿信息渠道。
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是基本规范,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基础,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和共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活动文化建设。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是一道跨不过的坎。让师生捧起书本,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 ,使师生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通过阅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 李少杰
一、融通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教学管理内容包括教育思想、教师队伍、教学常规、教学改革等的管理。在教育发生重大变革、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建立起一套符合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管理方法呢?
(一)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夯实基础。任何规范性都应以科学性为前提,要符合教学的自身规律,符合本校的实际。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化,必须明确教学管理的内容和各项要求。即“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怎样管”,学校要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思路、章法、模式直至经验,最终实现高效有序的教学常规管理。
(二)创新教学管理——发展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管理者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的发展服务。在实施教学管理中,要传承和光大学校重视质量的办学传统,不断丰富学校长期积淀的文化底蕴,创新管理方法,努力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在教学管理方法上尝试做到“四结合”:
1.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管理对课堂教学改革起着检查、督促和导向的作用。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引领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做到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2.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相结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当我们的教师都热心于、专注于创造性的研究,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的时候,我们的教学管理也就真正实现了到位。
3.教学管理和科研相结合。教育科研的水平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办学思想最高层次的体现。教学常规管理和教育科研是学校提升发展的两翼:常规管理保质量,教育科研促发展。我校的做法是:
抓阵地。建立教科室,健全科研网络,整体规划科研工作。
抓队伍。结合教师的实际,分层培养。分一般参与型、骨干教师型和科研型三层,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和科研型教师。
抓课题。遵循“科学、实用可行、可操作、有价值”的原则,将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作为首选课题。立足校本,依托大专院校和名师开展研究活动。
4.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管理是双刃剑,可抑制创新,更可促进创新。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教师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方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我校的做法是:变“制度加控制”为“制度加激励”。
(三)实施科学、民主管理,努力实现教师的自我管理。学校管理中,管理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管”是一种约束,它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人的行为,是“刚”性管理。“理”是疏导、导向,它是采用循循善诱、晓之以理的方法,让人们明白管理者的意图,并化作自觉的行动,引导管理对象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是“柔”性管理。刚柔并济是高层次的管理境界,是一种管理艺术。建章立制,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保证学校教育工作规范化和有序化进行。建立激励机制,让教师有“奔头”,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利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去影响人、改造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一支团结向上的教师群体;注意与教师加强交流和情感沟通,关心教师;注意针对教师的实际,做好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
(四)开展校本培训,着力培养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集合,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具有动力、榜样和导向作用,一名骨干教师可以带活一个学科、一个年级乃至一所学校。他们的强弱,显现着一所学校教师素质的高低、整体教学质量的优劣。学校定期举行教师论坛、教学交流研讨会、进行教学成果评比展示等,为骨干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升主体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面向全体与尊重差异相统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之间是存在发展差异的,如何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尊重差异的关系? “全体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大部分是有一定特长的优秀学生”“少数是超常发展的冒尖学生”。各学科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进行作业设计与批改改革,设计分层练习,运用激励符号, 强调要以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措施,积极促成学生的自主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
(六)重组教学模式,促成有效学习。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针对以往课程内容偏差和教学方法的陈旧等问题,借鉴国外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的一种改革。课改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转变教师“一言堂”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把课堂还给学生,促成有效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这一模式下,老师们创新出百花齐放的教学方法,“自主发展”在教学上得到了充分的扩展、丰富。由于教有特色、学有成效,我校学科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二、“润化”德育
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润化德育是基于人文关怀的情感体验和品德自我建构的德育模式。润化德育强调淡化德育的形式,注重德育的实效,它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无痕德育。
“润化”德育的内涵:“润化”德育,相对于形式主义和生硬化的说教式德育模式而言,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把教育的意图和目的隐蔽起来,淡化说教、灌输的痕迹,而主要是通过活动体验、自主探究、团队互动、案例感悟等途径和启发、唤醒、激励、赏识、暗示等方式方法,促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在愉悦的状态中接纳道德规范,以实现品德的内在生成、自我构建和自我教育的一种德育模式。
“润化”德育的特征:“润化”德育是一种优效的育人方式。促进道德素质发展是它的目的,而它选择无痕作为形态。首先,它“为学而教”,淡化教,主张用柔软的、内在的、容易接纳的形式来促进学,而不是生硬的、模板化的、灌输的模式。其次,它“借形践行”,借助其他有趣、有效的形式,如艺术的、游戏的、活动的、文化的,趣化、活化德育方式,产生“不经意”的教育效果。
“润化”德育的本质:潜移默化、润物细声、自我建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
“润化”德育的愿景:本真生活,真实追求:追求的不是“雨过地面湿”的肤浅,而是“润物细无声”的神奇。真实、真情,与真实生活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无痕德育的愿景。
三、“和雅”校园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的培养,人的塑造和人的成长;左右人一生的是文化的力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环境的依托。
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如治学理念、价值取向、科学态度、实践和创新精神、优秀传统(本土)与国际视野、现代思想、关注生命价值等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淀起来,代代相传并弘扬光大的结果,它透着书香,是永存的、不竭的精神财富。
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又重现代文化的熏陶,努力使学校硬件设施的设计、校园环境的布置处处体现书香味,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善统一。 学校环境建设突出特色,美化、绿化、净化,体现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为本,人文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 ,为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提供了沃土。学校推进信息技术化,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网络,开通前沿信息渠道。
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是基本规范,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基础,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和共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活动文化建设。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是一道跨不过的坎。让师生捧起书本,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 ,使师生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通过阅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 李少杰